曾與魯迅同窗的陳寅恪,卻為何對他隻字不提?晚年說出原因

小窮,則以詩相勉,索居,則以詩相慰,同處,則以詩相娛——陳寅恪

提起陳寅恪,幾乎人人都稱讚有加,這位民國時期的國學大師,曾經是很多人的偶像,就連像梁啟超這樣的名人也對他十分敬佩。

只是,陳寅恪的一生,卻太低調,一生謙虛,一生安靜,他曾經與魯迅有過兩年的同窗經歷,然而,在之後的人生旅程之中,他從未提起過。魯迅與陳寅恪之間,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呢?

曾與魯迅同窗的陳寅恪,卻為何對他隻字不提?晚年說出原因


初次相見

1902年,魯迅靠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官費留學生的名額,那年,他登上了去日本的郵輪。在同一條船上的,還有陳寅恪與陳衡恪兄弟二人。那時候,陳氏兄弟二人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維新四公子之一的陳三立,因為父親的緣故,兄弟二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那年,陳寅恪只有12歲,儘管年紀尚小,可是陳寅恪十分好學,他刻苦讀書,再加上作為名人後代的影響力,陳寅恪也得到了去日本遊學的機會。

曾與魯迅同窗的陳寅恪,卻為何對他隻字不提?晚年說出原因

在去日本的郵輪之上,陳寅恪與魯迅第一次相見。


同窗之誼

來到日本之後,魯迅又與陳氏兄弟在一個學校——巢鴨弘文學院學習,在這樣一個日本學校中,他們苦練日語。他們不僅是一個學校的同學,還是一個房間的室友。因為同是中國人,他們被安排在一間房中,一起生活。

那時候,在日常的相處中,魯迅對陳氏兄弟十分欣賞,他跟陳衡恪的關係尤其好,二人幾乎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兄弟,至於陳寅恪,因為性格內向的緣故,他一直話不多,相較於陳衡恪,他與魯迅的交流也少得多。

之後,面對國內的黑暗,魯迅認為,學醫改變不了中國的落後,如果中國想要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喚醒國人的思想是唯一的出路。於是,魯迅棄醫從文,他搬離了與陳氏兄弟合住的房子,來到了東京

。不久之後,陳寅恪因為意外傷了腳,也回到了國內。

曾與魯迅同窗的陳寅恪,卻為何對他隻字不提?晚年說出原因


再相遇

回到國內之後,陳寅恪依舊刻苦學習,他考進了當時的復旦大學,後來,他離開了中國,到歐洲各處遊歷,同時,也在歐洲各處學習到了很多。而陳寅恪在歐洲一待,就是15年的時間。

15年身處異國他鄉,陳寅恪的語言能力有了飛速的進步,他掌握了22門外語,擅長寫八國的文字。而這一切,都是陳寅恪自學的,因為陳寅恪對宗教、歷史等十分感興趣,為了瞭解歐洲各國,他就自己學習不同國家的語言,這樣一來,陳寅恪不僅對中國相當瞭解,還十分精通外國文化。對於外國的歷史與宗教,陳寅恪也都頗有建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歐洲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整個社會動盪不安,於是,陳寅恪不得不回到了國內。回到國內之後,在中國沒有依靠的他只能去北平投奔陳衡恪。

曾與魯迅同窗的陳寅恪,卻為何對他隻字不提?晚年說出原因

那時候,陳衡恪和魯迅同在教育部任職,兩個人也算是同僚,之後,因為陳寅恪的才學,他成為了蔡鍔的秘書,同在一處的陳寅恪和魯迅也算是抬頭不見低頭見,因此兩個人也算是熟悉。只是,那時的陳寅恪十分痴迷於學術研究,在他的眼中、心中,除了研究學問,幾乎沒有什麼其他的事情。


斬不斷的緣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痴迷歷史與宗教的陳寅恪再次遠赴海外,魯迅依舊留在中國,兩個人從此也沒有什麼緊密的聯繫了。

陳寅恪36歲的時候,經過別人的介紹,與妻子相識。巧合的是,陳寅恪的妻子是學校的老師,而許廣平就是陳寅恪妻子的學生。許廣平後來在與魯迅的相處過程中深深被魯迅的才氣吸引,兩個人成為了情侶。

曾與魯迅同窗的陳寅恪,卻為何對他隻字不提?晚年說出原因

陳寅恪一家人

只是,雖然陳寅恪與魯迅關係匪淺,但是在後來的公共場合中,在大眾面前,陳寅恪對魯迅隻字未提,對於魯迅的評價,陳寅恪也從來沒有發表什麼意見。然而,對於陳氏兄弟,魯迅卻印象深刻,他經常在自己的文章中表達對陳氏兄弟的感情。這其中,又有著怎樣的緣由呢?


晚年說出緣由

在陳寅恪晚年的時候,他曾經在公開場合說過為何自己即使與魯迅有著斬不斷的緣分,卻依舊隻字未提的原因。原來,陳寅恪專門研究國學,換句話說,陳寅恪痴迷的,是傳統文化。可是魯迅曾經全面否定過中國的傳統文化,他認為這些傳統的文化阻礙中國的發展,也正因如此,兩個人在價值觀上有巨大的分歧。

其實,對於陳寅恪來說,他只是一個專注於學問的學者,他的生活從始至終都只有學術研究這一件事情,專注於學問,陳寅恪也因此形成了內斂的性格,他天生謙虛,也很少講話。

可是,眾所周知,魯迅是一個十分有才氣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鋒芒畢露的人,魯迅性格外向,陳寅恪性格內向,兩個人性格就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也是為什麼與魯迅關係較好的人是陳衡恪,而不是陳寅恪。

曾與魯迅同窗的陳寅恪,卻為何對他隻字不提?晚年說出原因

而陳寅恪雖然話不多,但是專注學習的他也是十分驕傲。

魯迅在文壇上的成就那幾乎是人盡皆知,如果陳寅恪此時提起魯迅,不免會讓人覺得,陳寅恪是想要沾魯迅的光。陳寅恪是個何等清高的人物,這樣的謠言他可是萬萬聽不得的。為了避嫌,陳寅恪只能對魯迅隻字未提了。

只是,不論是性格內向的陳寅恪還是性格外向的魯迅,他們都是為國家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作為研究國學的泰斗,陳寅恪給我們展現了優秀傳統古文化、優秀歷史的魅力,而魯迅卻用筆喚醒了國人的思想,帶領我們走出愚昧,走向新時代,拋卻其他的因素,兩個一身才華的人應該會相互欣賞,惺惺相惜。

同窗、同僚,陳寅恪與魯迅之間的緣分十分奇妙,這斬不斷的緣分,對於兩個在各自領域稱王的人來說,也是彼此斬不斷的牽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