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逗你玩儿小破儿孩


导语: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曹操双方经过相应的准备后,终于在官渡拉开了决战的帷幕。此战以袁绍惨败而告终。曹操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以及杰出的军事谋略,赢得了此次战役,为统一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次战役中,面对兵力十倍于己的袁绍,曹操获胜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集小胜为大胜,激怒对方主将

  • 诛颜良

曹操声东击西偷袭白马,将袁绍的得力干将颜良斩于乱军之中。

  • 杀文丑

颜良被杀后,袁绍大怒,准备渡黄河追击曹操。大将文丑追到延津南岸,曹操丢下盔甲、卸掉马鞍迷惑敌军。待文丑军下马拾取“战利品”时,埋伏的曹操军马突然袭击,将文丑斩杀。

颜良文丑均是袁绍手下得力干将,袁绍连损两员猛将,全军震骇,对曹操心生畏惧,也使袁绍因愤怒而变得急躁,导致后续作战时刚愎自用、完全听不进许攸、沮授等谋士的忠言。

二、抓住胜败的关键——军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纵观古今中外战争,后勤补给往往对战争胜负起决定性作用。对于官渡之战对峙的双方来讲尤其如此。曹操能抓住这一关键,先是突袭袁绍运送粮草的部将韩猛,并烧掉其押运至前线的粮草。而后又在许攸的建议下偷袭了袁绍位于乌巢的粮仓,致使袁绍军心不稳,全军无心恋战而不战自败。

三、天赐获胜良机——许攸投降

袁绍曹操两军对峙时,因实力悬殊,曹操知道不宜持久,一心想要速战速决。如果袁绍听从谋士沮授建议,坚守不战,就能陷曹军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这样不需多久曹操就会不战自溃。又或许袁绍接受许攸建议偷袭曹操老窝许昌,如果胜了可以使曹操无路可退;败了则回军,可以令曹操腹背受敌。然而急躁的袁绍根本听不进去,再加上许攸的家人在邺城犯法被审配抓了,因此许攸一气之下便投降了曹操。据演义记载,当时曹操正在洗脚,听说许攸来投,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光着脚就跑出去迎接,可见曹操当时的欣喜程度。

在许攸的建议和策划下,曹操亲自带兵骗过袁绍守军,偷袭了袁绍位于乌巢的粮仓。并割下一千多个俘虏的鼻子和一群牛马的舌头,装了几大筐,扔到袁绍军面前。军粮被烧、颜良文丑两位主将被杀、许攸、高览、张合投降,再加上几大框鼻子舌头,袁绍军心大乱,以不战自溃的局面结束了持续近半年的官渡之战。

总结:虽然曹操的胜利既有天时,也有人和,原因非常多。但我认为最基本的原因是曹操善于谋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双方局势,积极果断采取相应措施。比如谋划偷袭颜良和文丑集小胜为大胜、烧毁对方军粮使对方造成恐慌、割掉俘虏鼻子舌头使敌军胆寒等等。

以上是我对曹操取得胜利的看法,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都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谢谢大家!


小天品历史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的谋士郭嘉,就以“十胜十败”论为曹操鼓励信心,从后世看来,郭嘉的这十个方面对比,就很好的解释了官渡之战为何是以少胜多的结局。这十方面分别为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此十个方面如果放在官渡之战中对号入座,郭嘉的理论就是极为准确的预言。


  •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这句话是讲袁绍注重形式主义,当然,这在古代是个通病,古人的礼仪讲究十分严苛,不按礼仪行事甚至会触犯法律,尤其是为人臣子不遵礼仪者,是不成体统的表现。袁绍是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熏陶出遵礼寻制的管理思想,所以袁绍在整场战争中的灵活性较差。反观阉宦之后的曹操,大小就是偷鸡摸狗之辈,长大反而成为一个灵活多变的管理者,他的团队更具有活力,实行的是扁平化管理。例如张颌投降一事,当时的曹营主帅为曹洪,可以先收降张颌,待曹操从乌巢回来后再行禀报,这种收降如果放在袁绍阵营,未得袁公同意,谁也不敢为之。


  •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八月,前往洛阳接回落难得汉献帝,迎入自己辖区许昌,这就树立了天下正统的政治地位。至建安四年,袁绍已经拥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四地,曹操便借天子的名义“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在政治上给其扣上不忠不义的罪名。袁绍吃了一个哑巴亏,后悔当年没有听取沮授建议迎接献帝,于是在壮大之后,开始向曹操集团发难,亦有夺回汉献帝之意。虽然袁绍以陈琳的“讨贼檄文”骂曹为贼,但不可否认的是袁绍此举更为心虚,仿佛是贼喊捉贼。此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强曹弱,应该休养生息,建立诸侯关系,以骚扰曹操为主,拖垮曹操集团。但现在看来,曹操在汉献帝的政治影响下发展迅速,例如吕布、刘备两个政治集团,皆在“朝廷”赐封下你攻我伐,袁术更是被定为天下共讨之对象,曹操皆成为坐收渔利的幕后玩家。如果战事再拖下去,曹操只会更加强大,袁绍否决此计是有理由的,因为曹操始终以汉帝为基础,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


  • 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纪律严明是一个军队的隐形战斗力,袁绍的军队纪律涣散,最为明显的体现在文丑兵败延津一线。自曹操采纳荀攸声东击西之计,解了白马之围,袁绍主力吸引至延津一线,袁绍令文丑率领五千精骑追击曹操的五百诱饵。曹操自知不敌,令士卒将随身干粮钱财扔于途中,引起文丑追兵的哄抢,埋伏道旁的曹操及时杀出博得一胜,此役文丑战死,曹操则顺利逃回官渡。由此可见,所谓“河北四庭柱”之文丑,袁绍帐下名将,治军都这个德行,哪还谈得上军队纪律呢?曹操治军则极为严厉,削发代首的典故就是他树立军队纪律最好的佐证。再纵观文武官员,田丰因阻谏伐曹而被下狱,刘备绕往许昌一带,联合黄巾军残余刘辟搞破坏,被曹军全歼,回营之后居然未受任何处分,袁绍还同意他出走荆襄邀请刘表为援,管理相当混乱。



  •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用人唯亲其实有些牵强,汉末本身就是士族门阀政治,联姻大族是各大诸侯通用手段,况且袁绍四世三公的背景。在战乱与割据中,用人唯亲要比用人唯贤更安全,曹操鼎力北方之后也是以诸曹、夏侯为各战区统帅,这与袁绍分兵袁谭、袁熙为青、幽刺史没什么差别。但袁绍用人有些摸不清头绪,沮授在官渡之战前后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但无一被采纳,如白马之围袁绍选定颜良前往,沮授认为颜良有勇无谋,建议换将,袁绍不采纳,结果颜良被关羽斩杀,白马之围破灭;随后袁绍将十万大军开往延津,沮授建议保存实力,分兵一半向阳武推进,袁绍还是不采纳,致使十万大军有去无回;至阳武后,沮授认为曹操粮草不足,建议打持久战,袁绍不听,执意推进至官渡寻求决战;淳于琼押粮至乌巢,沮授建议增兵驻守粮仓周围加以警戒,袁绍还是不采纳,致使曹操的五千轻骑可以快速突袭至乌巢大仓。再包括对峙阶段,许攸建议分兵袭击兵力不足的许昌,袁绍也是不同意;乌巢被困,张颌建议先救淳于琼,袁绍执意攻打曹操官渡大营,结果是两头皆以失败告终。曹操则用人不疑,关键时候皆听取荀攸之计,对峙时期还写信向许昌的荀彧问计,这才是用人之道。



  •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袁绍的多谋少决早就被郭嘉看出,当初在袁绍阵营中不得重用,于是他对袁绍谋士辛评、郭图说评价到:“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而后就投奔了曹操,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就备在曹操攻打徐州时,就派人前往袁绍处,请其趁许昌空虚时抄曹操后路,袁绍却以小儿患病为由,失去此良机。再往前看,迎接献帝时,贾诩向李傕提出过“奉国家以征天下”;沮授向袁绍提出过“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毛玠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三个建议中,沮授所提算是最为赤裸裸的,而袁绍居然没有同意。曹操得到汉献帝后,不仅获得了董昭、钟繇等原汉室臣僚,而且赢得了大批士人的归心。经荀彧推荐,荀攸从荆州、郭嘉从袁绍处投到曹操麾下,避乱江南的杜袭、赵俨也于次年返归许昌,“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这样的人才基础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是为霸业之基础。袁绍的多谋少决往往就成为全盘皆输的关键。



  •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袁绍的身份比较好贵,家境显赫,他也确实因此得到了众多士族门阀的支持。但这种上层建筑带来的人才基础是虚无缥缈的,依附的人才溜须拍马者多,甚至还形成勾心斗角,争宠献媚的势力团体。审配与许攸之不睦,是造成许攸出走的关键,他所掌握的军事机密,又成为官渡之战的转折。郭图一味迎合袁绍,乌巢有失,则诟陷张颌,又造成张颌投降。当袁绍死后,他的人才基础动摇,开始各寻出路,如审配等人,起矫诏立袁尚为嗣,导致袁氏兄弟相争,最终还是曹操渔翁得利。曹操则比较务实,不喜欢虚荣,是人才就真心对待,如许攸投奔时,曹操欣喜若狂,赤脚相迎,完全没有一个主公的样子,做臣下的,当然也愿意死心塌地的效忠,且直言不讳。



  •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此处将袁绍说为妇人之仁,我个人觉得有些牵强,雄霸一方的诸侯,没有哪位是善茬,包括以仁义自居的刘备。袁绍确实宠溺儿子,这一点前文讲过,他以小儿患病措施偷袭许昌的良机。但疼爱儿子并不能说为妇人之仁,救治路上的饥民也是爱民的体现。曹操也曾为曹冲之死痛哭流涕,每逢佳节还要祭奠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对于国家内政的治理,曹操确实展现出“治世之能臣”的特点,一些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为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郭嘉将此看作是大仁,而将袁绍施舍穷人看做妇人之仁,带有吹捧曹操,贬低袁绍之意。



  •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这一点说明了袁绍内部集团的派系争斗较为严重。在官渡之战中,袁绍阵营里出现了主持久战与主速战两派,沮授的持久战并未得到袁绍认可,故而主张速战的审配、郭图趁机向沮授发难。他们向袁绍提出建议,认为沮授监统内外兵众,威震三军,倘若他的势力逐渐加强,恐怕难以控制,并提出臣下必须服从主公才能昌盛,而主公若是服从臣下,就会本末倒置走向灭亡。还以黄石公《三略》为理论依据,声称统兵在外的将领不宜参知内政。就这样,袁绍把沮授统领的军队分成三部,其中两部分别交给郭图和淳于琼。后乌巢被围,张颌力主救援淳于琼,而郭图力主攻打曹营,最终淳于琼战死,曹营也未攻下,郭图为了逃避责任,嫁祸张颌没有力战,致使张颌、高览皆向曹洪投降。



  •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最后,郭嘉提出了曹操文武兼备,袁绍不知是非、不懂兵法,文武皆不如曹操。此处就是郭嘉为曹操歌功颂德,加油打气,但事实也是如此。曹操用他的文治武功证明了郭嘉之言,在官渡一战中,曹操亲率骑兵声东击西,自己做诱饵,成就了白马之围中的关羽,也阻碍了袁军从白马据点渡河,搓其锋芒;在延津,曹操再利用袁军纪律涣散的弱点,至文丑阵亡,再次折损袁军大将;到了官渡对峙,袁绍以塔楼向曹营射箭,曹操则制作抛石机将袁军塔楼一一摧毁,袁军欲挖地道通入曹营,曹操则在曹营周围先行挖出战壕,切断地道,临场应变能力极强。随着许攸献策、刘备出走、张颌投降,官渡之战发生转折,曹操则一鼓作气击溃袁军,并将七万俘虏坑杀殆尽。在取得官渡胜利以后,曹操在袁绍处搜查出众多曹营官员通敌密信,他的处理方式是烧毁所有信件,并未追查,这就是一个政治家的智慧。



综上,一场战役的成与败,往往在于指挥者的个人品性,也少不了运气的加成。郭嘉的理论总结是战前鼓励,“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这个言论也符合战争的走向。袁绍在整场战争中过于自信,以至于谋士建议多数流产。临场发挥上,曹操的应变能力也明显胜过袁本初,从理论到实践,曹操皆是完胜。


棍哥观史


官渡之战曹操战袁绍的基本原因主要条是,曹操能够多谋善断,既能广泛听取自己谋士的意见,又能作出果断的决策;而袁绍出身望族,四世居三公位,在封建士大夫中威信很高,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兵强马壮有几十万军队,号称长戟百万,胡骑千群。但是他却少谋武断,既不能听取自己谋士的意见,又没有果断的决策,这是曹操胜袁绍的重要原因。也可以从中看出曹操不愧乃军事家的称号

第一,曹操善于掌握人的心理,他抓住了袁绍遇事行动迟缓的特点;白马之役,他声东击西,分散了敌人的优势,也是由于掌握了袁绍胆小怕事的特点,袁绍如果分秒必争地强渡黄河,同颜良会师,曹操未必能在白马之役中打胜仗。特别在最后的决战中,由于许攸的到来,曹操摸清了袁绍的底牌,看准了袁绍的薄弱环节,才能作出一举战胜袁军的决策。

第二,曹操善于用兵。在官渡之战中,我们看到了曹操善于充分运用自己兵力的许多好例。他的一万人马在东征中既打了刘备又防卫了袁绍。一个兵可以当三个乃至十个的巧妙利用,在最后决战中五千人马北打淳于琼的护粮部队,南打袁军大营。

而袁绍呢?在曹操东征、后路空虚的情况下,他的十万人马基本没动窝,一个兵顶不了半个用,被敌人牵住鼻子来回折腾,形同疲劳游行,后头打了一个追击战还失败了,也是一个兵没顶半个用;最后决战中,他的主力部队放弃了曹操的主力不去打,等于没起作用。荀彧说,袁绍是庸人中的雄杰,只会集聚人众,而不会运用。这个批评,真是一针见血。

第三,曹操多谋善断。官渡之战中的曹操是多谋而又是善断的。有时在决策战略上干脆而又很果敢。在官渡之战最后决战的关键时刻,我们甚至看到了曹操一往无前毫无犹豫的性格。他不反复也不退缩。在决战的进行中,他的左右害怕袁绍的援军到来,要求分兵抵御。这个建议受到了他严厉的斥责。

为什么?因为战斗已经到了生死的紧要关头了,曹操觉得拖延解决战斗的时间,弄不好甚至会全盘失败。这种情况下如果拖延时间,打不下淳于琼,敌人的援兵一到,两面夹击,就是分兵抵御也很困难,而且根据—一般推算,从曹操向淳于琼发起攻击到袁绍的援兵来临,有一个时辰的间隔,敌人援兵未到跟前就分兵,等于白白浪费自己的战斗力,减少自已战斗胜利的可能性。

第四,曹操有粮可依。军队的后勤供应特别是粮食问题的尖锐性官渡之战双方的困难都尖锐地表现在粮食供应问题上,这个情况再一次说明了个古老的军事原理的正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徐晃对袁绍运粮队的第一次轻袭是曹军由相持中的被动转入主动的开始,曹操对袁绍运粮队的第二轻袭则引起了袁军的混乱,直接导致了袁绍集团的全面崩溃。粮草问题作为影响全军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官渡之战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第五,曹操有后台有智囊团,在战争问题中,他在战争中的些重要决策,几乎没有一条不是与自己的智囊团反复商量的结果,从战争开始的决策东征,到许攸献计,最后决战,我们都可以看到他这种善于用人的能力。

而官渡之战的失败者袁绍呢?他阵营中足智多谋的人才很多,例如沮授、田丰都是当时谋士中第一流的人才,但是他不能用。各种好的意见也不少,但是他不能听。他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矜忌自恃,有的谋士甚至因为意见不合,还被他囚禁、赶跑,直接导致了袁绍集团的失败

大家观后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楚汉文化


导语:

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直接延长了天下一统的时间。因为袁绍当时坐拥青州、幽州、并州以及冀州,是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人。

可是弱小的曹操击败了袁绍,导致曹操还需要花费七八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袁绍当时的盛况,这直接导致东汉王朝末期长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

袁绍的兵力是曹操的三倍还要多,战将谋士都比曹操多,财富就更别提了,冀州一州就足以超过曹操所在地盘的经济总量。那么袁绍为什么还是败给了曹操?曹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以直接导致他的胜利?

01曹操军队纪律比袁绍好。

军队纪律真的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吗?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谬论,甚至有人认为军队纪律差的部队,往往能够出其不意地打胜仗,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纪律是一支部队的灵魂,只有上行下效,领导的命令百分之百的服从,这支军队才有灵魂。曹操的军队就做到了这一点。

  1. 当初曹操行军期间,表示不能侵犯百姓良田,违令者斩。结果士兵们的确没有敢打扰百姓的,倒是曹操的马受了惊带着曹操践踏了百姓的良田。
  2. 按理说领导做了这种事情,只要领导不表态,大家也就不了了之了。可是曹操不答应,非要自杀谢罪,当然是被手下人给拦下来了。他表示按照军法自己是要斩首的,但是他身负重命,大家离不开他,所以他割掉了自己的头发作为斩首的替代品。
  3. 从此以后曹操的军队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践踏百姓良田的情况,这就是曹操军队的纪律。
    上行下效的方法绝对是最好的法令。

而袁绍军队的纪律就差太多了,除了自己地盘上的百姓,其他地方的百姓他压根就不管。所以军队走到哪儿就抢到哪儿,导致袁绍失去了不少民心。

此外,在曹操烧了袁绍乌巢的粮草以后,官渡之战基本就可以提前宣告结束了。因为袁绍军中没有粮食可以吃了。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馀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適足以为吾奉也”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三国志》

这个时候袁绍大军内部出现了严重的人吃人局面,这是相当可怕的。袁绍作为军队的领袖,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导致军中出现惨剧。据说三国期间,只有曹操的军队从未发生过人吃人的惨剧。

02曹操手握天子,袁绍出师无名。

曹操在强大之前,本来是不打算跟袁绍硬碰硬的,这次官渡之战,其实是袁绍主动找上门来,曹操是在无奈之下,才率军出征的。

因为曹操明白,以他的实力,现在根本就不足以跟袁绍相抗衡。不过曹操现在手里有一个法宝,那就是汉献帝刘协。

天子之东也,奉自梁欲要之,不及。冬十月,公征奉,奉南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於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三国志》

刘协这个人本身是没什么用处的,但是刘协的身份在当时还是非常管用的。因为当时还是汉朝,天下诸侯尽管各自为政,名义上还是听从汉朝调遣的。地方上的老百姓包括士兵们,也都认为自己是汉朝的臣民。

所以说这就给了曹操一个先天优势,袁绍大军来袭,这是要篡夺汉室江山,本身就不占据任何道理。

  • 而曹操是以汉献帝的名义,前往官渡平定叛乱,所以曹操全军上下,都把自己当成了是朝廷的正规军,前去剿灭地方叛乱的诸侯罢了。
  • 虽然有点级别的谋士们都知道其中内幕,向袁绍递去了橄榄枝,但是他们是偷偷做了这件事,这并不影响曹操军中的整体气势。
  • 袁绍军中恰恰相反,因为他们没有天子可以效忠,跟随的只是一个天子册封的大将军袁绍,而他们要讨伐的对象居然就是天子。

这些人到底会怎么想呢?就算思想工作做再多,他们也摆脱不了反贼的嫌疑,所以袁绍军队的军心是完全无法和曹操大军相比的。

曹操挟天子的目的虽然是令诸侯,其实在无形之中,天子也成为了曹操的保护伞和吸引人才的法宝,一举多得之下,曹操何乐而不为呢?

03袁绍三个儿子各怀鬼胎,曹操军队在郭嘉的努力下,万众一心。

袁绍军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各自为政的军队管理。他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分别被他安排在了三个州郡做领导。

  1. 其中长子袁谭是青州太守,次子袁熙是幽州太守,小儿子袁尚是袁绍最喜欢的,留在了身边,主管理冀州。此外他还有一个外甥高干被分到了并州做太守。
  2. 这么一来他的所有家产就被一分为四了。这还没有一统天下,袁绍就想到了给子孙后代谋福利的事情,实在是有些为难袁绍了。
  3. 所以在袁绍统一所有军队去对付曹操的时候,其实这些人马并不齐心,他们每支军队的领导都在为自己的未来考虑。

尤其是袁绍的长子袁谭,按道理应该是他来接任袁绍大位,可是小弟袁尚却更加被父亲看中。所以袁谭和袁尚之间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反观曹操这边,曹操的儿子也不少,可是曹操并没有实行什么分封制,他的几个儿子都跟在他身边受到教育,并没有成为地方诸侯或者封疆大吏。

天子以绍为太尉,转为大将军,封邺侯,绍让侯不受。顷之。击破瓒于易京,并其众。出长子谭为青州,沮授谏绍“必为祸始”绍不听,曰“孤欲令诸儿各据一州也”又以中子熙为幽州,甥高幹为并州。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三国志》

所以说曹操的所有军队,全都只听从曹操一个人调遣,而且郭嘉十胜十负之说振奋军心,如此万众一心的军队,怎么可能打不赢袁绍那四分五裂的军队呢?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实力只有三分之一的曹操,却可以战胜比他强大三倍的袁绍。其实曹操面对的不是一个强大三倍的对手,而是一个被削弱成四份的弱小对手罢了。

总结:是天下一统重要,还是你心目中的英雄获胜重要?

  • 在很多人眼里,刘备似乎并不被喜欢,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刘备和孙权不去抵抗曹操,天下早就迎来了大一统的局面,毕竟曹操当时的实力可以碾压他们俩。

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当初董卓执政的时候,天下是处于一统状态的,是曹操和袁绍发动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才导致了天下大乱。

  • 后来他们又说,谯周劝说刘禅投降司马昭,是为了蜀汉百姓着想,也是为了天下一统的局面着想,功不可没。因为蜀汉的实力不足以和司马昭抗衡。

那么反观官渡之战的曹操,岂不就是当时的蜀汉?如果他当时投降了袁绍,那天下不就要提前好多年大一统吗?那么曹操是不是阻挡天下大一统的罪人呢?曹操是不是导致天下百姓民不聊生的罪人呢?当然不是。

每个诸侯都有属于自己的利益,没有谁说天生就要被主宰。他们有各自的志向,尽管前赴后继地倒下了,可是志向这东西是不容易被屈服的。


江湖小晓生


官渡之战中,夜袭乌巢、火烧粮草是打破僵局的关键一棋,也是曹操战胜袁绍的基本原因。

在官渡,曹操约三万兵力,袁绍约十五万兵力。在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曹操若选择正面对战几乎是无取胜可能的。

《孙子兵法》: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不竭如江河,无穷如天地。就是说,凡是打仗,都要用大部队跟敌人正面厮杀着,同时搞一支奇兵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善于使出奇兵,自己方面的潜力才会像江河、天地一样无穷无尽。而火烧乌巢的粮草就是出奇制胜。

都知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在行军打仗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粮草的话,军心浮动,人心不稳,直接影响军队战斗力,甚至有可能哗变。曹操这边就是如此,所带来的粮只够吃数日,天天急得他天天写信催促远在许昌的荀彧征粮、送粮过来。手下武将、士卒对于决战能否取胜也是半信半疑、底气不足。在此情况下,曹操的决心、信心也有所动摇,想退兵回许昌。只有荀彧在许昌写信鼓励他:老大,顶住啊,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哎,等着你回来,看那桃花开~没办法,硬着头皮在官渡撑着,等待战机。战机,战场上稍纵即逝的时机,在哪里呢?

与曹操这边的焦虑不同,袁绍春风得意。不仅在兵力上碾压对手,且粮草充足,都屯在离官渡不远的乌巢。乌巢,不是鸟巢,举办不了奥运会,但它是曹操苦苦寻觅的战机。

战机很快来了。不知何事,袁绍责罚了许攸。许攸心生不满,连夜投奔曹操。曹操也很给力,一听老熟人来了,连鞋都没穿就跑出来迎接许攸。许攸见曹操这么重旧情义,感动得热泪盈眶,把袁绍的粮草屯于乌巢,且只有五千人把守的事一股脑全部告诉了他,提议火烧乌巢,动摇袁绍军心,继而夺取胜利。

曹操行事雷厉风行,当即亲率人马夜袭、火烧乌巢,顺便搬回不少粮草,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局势彻底被逆转!火烧乌巢无异于釜底抽薪,是出奇制胜的大招,曹操方面军心大震,乘胜追击,袁绍则全军溃退,彻底失败。

至于楼主问题中所提到的郭嘉,他在官渡之战中没有起到多少作用,他的十胜十败论,只是起鼓励作用,于事无补。

许攸投奔献策、曹操火烧乌巢是官渡之战中战胜袁绍的基本原因。



追逐孔方兄


说到官渡之战曹操一方战胜,那就不得不提一提郭嘉的十胜论了,郭嘉的十胜论原文如下: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为什么要提十胜论呢,因为当时在北方,最大的势力不是曹操而是袁绍,甚至可以说,不论是声势还是实力,袁绍远在曹操之上,所以曹操要完成王霸之业,首要任务就是要打败袁绍。

可是对当时的曹操来说,袁绍何其强大,哪里是曹操能够打败的,其实不光是曹操的领导层这么想,曹操手下士兵更是这么个想法。

但是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所谋所虑者远,为了坚定曹操的伐袁之心,为了稳定曹营将士之心,特作十胜论以鼓舞之,此后曹营将士上下一心,厉兵秣马,蛰伏数载,终于将袁绍击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官渡之战”。

可以说,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胜利有以下几个原因:

1、十胜论武装了曹营将士的头脑,给予了他们以强大的信心和士气。

2、曹营数载的蛰伏,军事实力得到了空前提高。

3、战争中曹操的睿智指挥使得曹营在军事上险胜。


史海钩沉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於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

1. 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 操军心动摇。 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2. 曹操於黎阳与袁绍杷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大破袁军。

3.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於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於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於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我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爱剪辑nice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曹操出身豪族,但他的家族发家很晚。东汉末年有宦官和外戚两大势力。曹操的父亲投靠了大宦官,给宦官当干儿子,曹家从此发家。到了曹操这一辈,他们家立足不过两代,根基尚浅。说曹操是门阀还不够格,他充其量只是地方上的小豪族。曹操成年后,在朝廷里谋得个不大的官职,他家的势力也就只能帮他到这里了。一开始,曹操想老老实实地为国家效力升官,干到一半的时候,天下大乱,各地群雄并起。曹操意识到,在这个年代里给汉朝打工是没有前途的,必须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于是他回到老家,开始建立自己的事业。

曹操和夏侯两家属于同乡豪族,多年来关系十分亲密。曹操便以曹家和夏侯两家的资源,起兵割据。正好这个时候青州爆发黄巾军之乱,曹操打败黄巾军,收编了三十万降卒中的精锐,这批青州军就成了曹操武装割据的资本。

曹操是个全面型人才,他的领导、外交、军事和治理能力都很强。有了青州军,曹操四处征战扩张。与他北方接壤的是同样四处征战的袁绍。曹操和袁绍之间因为地盘的冲突,必然会有一场大战。

袁绍的出身要比曹操好太多了,袁绍号称“四世三公”,家里世代都是朝廷大员,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和他家关系良好的门阀世家更是数量众多。在朝廷失去约束力后,袁绍立刻到处扩大地盘,在与曹操交锋前,袁绍的实力在全国已经是数一数二。此时的曹操实力已经不弱,但是和袁绍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如果单纯按照国力对比,曹操必输无疑。但是由于采用了正确的策略,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奇迹般地反败为胜,最终战胜了袁绍。

官渡之战只是袁曹之争里诸多战争中的一场。在官渡之战之前和之后,曹操和袁绍还发生过很多战争,不过这些战争都没有改变大局。真正扭转大局的,就是官渡之战中烧乌巢这场战斗。

古代粮草辎重的运输非常困难。打仗时,军队的机动性很重要,所以军队不会随身携带所有的粮草,大部分粮草要囤积在和军营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在和袁绍对峙的时候,曹操得到情报,说袁绍的粮草都储存在乌巢,并且防守薄弱。于是曹操亲自带领一支奇兵半夜偷袭乌巢,烧掉了袁绍的粮草。没有了粮草的袁军无法再继续作战,再加上袁绍错误的指挥,导致袁绍了一方军心涣散,一部分部队还投降了曹操。内外交困,使得袁绍的军队很快崩溃,从而输掉了战争。

因为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准确地抓住了战机,才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曹操如果和袁绍正面作战,用全军的力量也打不赢。但情报告诉他乌巢的兵力不强,曹操全力进攻乌巢,就可以在局部形成优势。而且乌巢的粮草又是能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以曹操就抓住了最重要的战机。反观袁绍,他有好几次对战机的处理都失败了。在官渡之战的前期,曹操去进攻刘备扫除后患。袁绍的谋士建议应该趁虚进攻曹操的大本营,袁绍却以孩子生病为由拒绝了,气得那位大臣用拐杖敲击地面,大骂:“好好的机会竟然被小孩生病耽误了!”

另一个失误是,在袁绍得知曹操偷袭乌巢的时候,派了主力部队去进攻曹操的主营,却只派了一支轻骑兵去援助乌巢。结果袁绍对曹营和乌巢的防守能力都估计不足,曹营没打下来,乌巢也没有救下来,从而导致了自己的失败。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在烧乌巢的当夜,袁绍派兵来救乌巢。此时曹操还没有攻下乌巢,曹操的属下报告说:“敌人的援兵快到了,请快点分兵阻击!”可是曹操偷袭的部队太少,连打乌巢守军都不够,所以曹操拒绝分兵,对属下说:“等敌人到我背后了再报告!”在千钧一发之际,曹操攻破了乌巢,从此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照此来看,曹操赢得官渡之战有很多侥幸因素:假如曹操没有得到烧乌巢的情报,假如袁绍把乌巢看守得严一点,假如烧乌巢当夜曹操的动作慢一点,曹操都有可能会输掉战争,甚至被袁绍杀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曹操各方面的能力都超过袁绍,如果能给曹操足够的发展时间,他的实力一定会强过袁绍。

袁绍身世显赫,这是他的资本,也是他的负担。他出身太好,对创业的态度就不够认真,不愿意多动脑筋,在很多事情上墨守陈规。曹操却不同,曹操的家业基本上是自己一刀一枪干出来的,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能最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曹操就是一个特别务实的人。他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求贤令》,里面说,只要你有能力,哪怕你是坑蒙拐骗的坏人我都重用你。这在重视道德的古代简直是大逆不道的言论,可见曹操重视实用主义到了什么程度。

因为这种实用主义,曹操招揽了大批人才,最大可能地团结了各地门阀。他努力发展领地内的经济,还采用了“屯田制”,让长期驻扎的士兵平时种田养活自己,解决了部队吃粮难、运粮难的问题。有了这些长处,从长远的角度看,曹操一定会强过袁绍。因此,曹操官渡之战的获胜,在偶然性的背后还有一定的必然性。


天香引


看郭嘉当时做的十胜十败SWOT分析就够了,毛主席都很推崇的: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骚遥游


我觉得应该是许攸的叛逃导致了袁绍的失败。

从历史上的官渡之战来看,当时的袁绍占据了今天河北、山西大部、山东北部辽宁南部以及内蒙古的一小部分。而曹操所占据的仅有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河南。袁绍的地盘战乱较少,除了一年前打公孙瓒以外没什么大规模战役。而曹操的地盘是以前剿灭黄巾军、讨伐董卓的主战场,加上又和吕布打了几场大仗,可以真的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就导致了曹军不论是兵力还是后勤都远不如袁军。所以在官渡只有三四万的曹军无论如何也打不过十万人的袁军。冷兵器时代,将领的个人勇武的作用实在是有限,靠的更多是士气和后勤。所以,官渡之战前期,曹老板的心情就比较低落,那些谋士也没有什么破敌之策,曹军是耗也耗不过,打也打不过。

但是许攸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状况,许攸将袁军的粮仓告知了曹操,并提出穿着袁军衣甲(这些衣甲可能是前不久从颜良文丑那缴获的,因为官渡之战前期袁军没有败绩),夜袭乌巢的方案。从曹营到乌巢距离大概有一个中型城市郊区到市中心的距离,还是比较长的,这一段距离上肯定有不少巡逻队,蒙混过关单靠衣甲是不够的,自然也得口令,而许攸的叛变也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在许攸的帮助下,曹军顺利的来到了乌巢,兵力大概有5000人,在袁军兵力10万的情况下,估计乌巢守军应该在1万左右。在敌我态势不明和夜幕笼罩的情况下,守军分不清敌友,看不清敌人,应该是受到了致命打击。但是守军仍然很顽强,淳于琼决不是演义里那个酒囊饭袋。这些守军坚持到了院落的到来。曹军处在了腹背受敌的局面。这时候,曹操很果断的下令猛攻乌巢,不管援军,还用了一个很恶心的招数,把那些守军尸体上的耳鼻等器官割下来,扔到援军那里吓唬他,一度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暂时唬住了援军,对左右说援军到了身后再说(贼在身后乃白),在绝地求生的激励下,曹军奋力向前,攻破了乌巢。趁势击败援军。乌巢的粮草能拿走的拿走,拿不走的都烧了。

从这里开始,袁军的补给被摧毁,且经历了一场大败,那些救援乌巢的败兵都把曹军说成是吃人的妖魔。加上张郃和高览在郭图的帮助下,投奔了曹操。袁军的士气低落到了极点,兵无战心。最后,曹操发动了总攻,斩杀和后来坑杀的俘虏约8万人。

可以说袁绍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许攸的叛逃。如果许攸不叛逃或者直接被袁绍依法定罪逮捕。曹军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而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鼓励作用大于实际作用。在整场官渡之战中,郭嘉的作用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