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拥兵数十万,实力惊人,为何最后却落得个败逃的命运?

Artinna-Lau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袁绍集团最大的问题,在于内部斗争太激烈。

作为一个优秀的团队领袖,必须做到合理平衡团队内部的关系。

所谓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任何一个大型团队,内部必然有帮有派,各自有自己的利益,内斗是必然的。

团队领袖比如袁绍,应该让这些内部人士有轻微的斗争,但是在他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因为内斗,他们不会联合起来掀翻袁绍,袁绍自己就安全了。

一旦内斗超过限制,袁绍就应该果断打击,打压实力较强的一派。

然而,袁绍却做得很不好。

袁绍内部主要分为两派,第一派主要是田丰、审配、沮授,第二排主要是许攸、逢纪、郭图、荀谌、辛评。

第一派主要是冀州的实力派,包括一些门阀家族。

大家都知道,冀州本来不是袁绍的地盘,只是他在冀州起兵而已。

田丰等人,是袁绍骑兵以后归附他的地方力量。

第二派主要是袁绍老家的南洋、颍川人。

这些人都是袁绍家三代旧部,也是袁绍起家的班子。

原则上说,第二派更为亲密,但袁绍壮大则主要依靠第一派,所以两派的实力都很强。

因袁绍好谋无断,缺少政治手腕,逐步两派开始架空袁绍,互相对立。

对立到最后,成为今天很多西方政客那种为了反对而反对。

所谓只要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

任何一个问题,两派都是有截然相反的意见。

比如是否迎接天资,田丰他们是坚决支持的。一则这本来就是对的,二则汉献帝来到袁绍地盘建都,可以壮大当地实力派的势力。

然而郭图之流明知道此举是对的,却不愿看到田丰他们冀州派坐大,坚决反对。

袁绍是个没有速断速决能力的人,因此陷入犹豫中。这一犹豫,天子就被曹操抢走了。

再说官渡之战,田丰他们认为袁绍的兵力虽多,但曹操的军队战斗力更强,如果擅自决战未必会占据上风。

田丰认为袁绍控制区人口很多,经济很好,远远超过曹操。

可以不断使用兵力向南骚扰曹操,消耗曹操实力,破坏曹操的经济。

等待曹操实力消耗一部分,袁绍可以稳操胜券,再进行主力决战。

就算打不赢,大家持久战比谁粮食多,袁绍也能打败曹操。

然而,郭图他们希望速战速决。因为当时袁绍军队主要将领都是郭图他们一派,一旦迅速战胜曹操就是他们的大功劳。

如果采用田丰说的持久消耗战,就必须依赖冀州等地的经济实力,功劳属于田丰他们。

结果,袁绍听信了郭图、许攸他们的建议,出兵大举南下,在官渡一败涂地,许攸叛变。

这关头,逢纪他们还不忘记中伤政敌,唆使袁绍杀了田丰。


更有甚者,直到袁绍翘了辫子后,两派分别拥护袁尚和和袁谭为主,激烈内讧。

当时袁绍旧部还有接近10万,另外还有4个州的底盘,面对曹操未必就会输。

结果,因为内部火拼,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打垮袁尚袁谭,将袁绍一家灭族。

袁绍是个非常垃圾的团队领导人。


萨沙


我是日航君,问您解答。

确实,在袁绍和曹操的争霸之中,袁绍的实力是远远胜过曹操的,不论从兵力、后勤、影响力等方面看,袁绍都是要强过曹操很多的。但是为什么最后袁绍确实惨败呢?其实这里面的问题,很早就有了预兆了。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析。

一、袁绍曹操的实力对比

既然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曹操袁绍的实力进行一个比较。

先看两方的地盘对比。就地盘而言,当时袁绍的地盘囊括了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四州之地,这四州相对来说遭受的战火洗礼是比较少的,因此属于比较富裕的地盘,农业比较发达,可以为袁绍解决粮草的问题,而且幽州、并州还是良好的产马地,可以为袁绍提供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再看曹操,当时曹操的地盘是徐州、兖州、司州、豫州一块,看上去虽然也是四州之地,但是这四州之地的精华程度却远远比不上袁绍,司隶一代因为李傕郭汜的洗劫与破坏已经不复当年的繁华(这也是曹操迁都许昌的原因之一),而徐州一代因为多次战争的破坏以及曹操对于徐州的大屠杀也丧失了诸多精华,因此曹操当时就地盘而言,确实精华程度不如袁绍。战争中除了奇谋之外,还需要拼的就是综合实力,就经济这一块看,曹操不如袁绍。

再看当时两方的形势。在战前,袁绍一扫河北诸侯,与北方乌桓交好,因此袁绍面临的外部压力几乎是没有的,需要的就是南下进攻曹操;反观曹操,确实处在一个四战之地,西有马腾的马家军虎视眈眈,南有孙策袭击许昌的传闻不断传来,另有刘表也在蠢蠢欲动,刘备虽然兵少,但也并非善茬,与曹操貌合神离。因此曹操当时可以说是处在一种外患之中,而袁绍相对而言就外患比较少一些。

再看当时两方的内部情况。一直以来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面对的外部的巨大压力时,这个国家的内部人员就会紧密地团结合作。因此在面对袁绍的巨大压力时,曹操内部也出现了一种精诚合作的局面,夏侯家与曹家的将领都忠于曹操,郭嘉荀彧等人都是被曹操的人格与志向所降服,因此曹操内部的精英人才都是偏向于曹操的,虽然有部分人还是想要去投靠袁绍,但是大体上曹操内部凝聚力还是很强的;再看袁绍,袁绍没战之前,内部便形成了严重的派系斗争,内部便形成了袁尚与袁谭两个派系,在这两个派系背后,还隐藏着袁绍旧部与冀州本土人士的争斗,这种争斗极大地内耗了袁绍的力量,并且在日后会变现出来。

二、双方的应对措施

这时候,面对着这种情况,双方的应对措施也可以看出两方的态度。

面对着外部的不利形势,曹操北取河内郡,将地盘扩展到了黄河北岸,取得了一块稳固的阵地;南边大破张绣与刘表的联军,使得刘表自守,不敢北向;又击破刘备,逼迫着刘备向北逃窜,降服袁绍;孙策则因为江东内部事务难以出兵。在曹操的规划下,他一步一步击破了外部的诸多隐患。

再看袁绍,在官渡之战前,袁绍的谋臣田丰曾建议袁绍去袭击曹操后方,直取许都,但是被袁绍以幼子得病的借口拒绝了,这使得田丰非常恼怒。咳咳,但是这个说法本人是有一些存疑的。因为袁绍作为一代枭雄,未必会如此昏庸。而且在官渡之战时,袁绍也曾派兵去袭击过许都,但是大败而归,这还是在曹操的主力都在官渡的情况下。因此这种做法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想法。

另外,袁绍手下的谋臣还想过通过骚扰的方法使得曹操疲于奔命,最终击破曹操。我们都知道,这个骚扰的战术,一般都是兵力占弱势的一方才会去采用的。袁绍兵力占优的情况下,采用这种做法,未免有些大题小做。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曹操的战争潜力,曹操的文臣武将的质量要胜过袁绍一筹,如果给了曹操时间积蓄实力,很可能几年之后,袁绍就正面刚不过曹操了。

因此对于袁绍来说,尽快击破尚未成大势的曹操便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此时的曹操兵力欠缺,内部不稳,是最好击破的时候。

三、双方君主的人格魅力

这个打仗打得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而袁绍恰恰输在了人和之上。可以说,袁绍缺乏君王之术,没有驾驭手下的能力。从一开始他当盟主开始,我们就可以发现袁绍是一个赏罚不清,过度讲究人情,因私废公的人。再到后来鞠义被杀,吕布出逃等事件,我们也可以发现袁绍并非是一个能够控制手下的好君主。

另外,袁绍内部有着众多的谋臣的对立与内斗,作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应该去协调并且利用这种内斗,但是很明显,袁绍是在坐山观虎斗甚至有激化矛盾的嫌疑,如他关押田丰,剥夺沮授兵权等。另外,在袁绍的手下,直言不讳的大臣往往会遭受厄运,反而是善于溜须拍马的人容易受到重用,这也反映了袁绍作为君主的不足。

反观曹操,确实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一方面体现在他敢于用人方面,如曹操委托降将臧霸驻守重要的关口等;另一方面体现在曹操的宽宏大量,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焚烧信件一事看出。

因此就君主的气量和魅力来看,曹操确实是胜过袁绍的。

四、总结

日航君仅仅从一些方面来看,就可以明显发现,曹操虽然人少粮少,但是占据人和。在曹军上下一心的情况下,内部分裂严重的袁绍军队是不可能取胜,这也为未来袁绍的全灭埋下了伏笔。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用曹操的话来说: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妇人之仁

公元200年,袁绍的先遣部队,也就是攻占下邳刘备作乱,曹操亲自东征。这本来是袁绍发兵突袭许昌的好机会,结果袁绍妇人之仁。

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

田丰建议袁绍趁机突袭许昌,袁绍说我小儿子生病了,我走不开。田丰差点气炸。

急于求成

事实上,田丰不建议袁绍与曹操一决雌雄。因为袁绍已经搞定了公孙瓒,后方变得稳固,而曹操的地盘四面楚歌,而且在人口和粮草上,袁绍占据绝对上风。所以田丰的意见是不断骚扰曹操,然后拖垮曹操。

当时袁绍不听。后来白马之战,袁军告败,谋士沮授又建议:

沮授又曰:"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战,北利在於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

沮授说我军兵精粮足,反观曹军粮草供应不足,打不起持久战。我们只要跟他们对峙几个月,曹军不战自溃。可惜的是袁绍还是不听,他只想打败曹操,一天都不愿等了。

用人糟糕

曹操善于用人,比如留守大方后的荀彧,随军出征的军师荀攸,还有后来守合肥的张辽等等,可以说你只要有能力,在曹操手下一定会发光发热,做出一份贡献。

但是袁绍呢,前文提到的田丰被打入大牢,中途出主意的沮授弃而不用,倒是郭图这种奸臣,大大有用。

曹操偷袭乌巢,袁绍想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去偷袭曹操大本营,第一个附和的是郭图,而张郃强烈反对。

等到袁军打了败仗,郭图开始甩锅给张郃,说主公啊,张郃听说您打了败仗,在暗自得意。于是张郃被逼投向了曹操,让曹操如虎添翼。

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

再回过头看看曹操是怎么对待张郃和俘虏的沮授的。张郃来降的时候,曹操亲切地握着张郃的手,说你就是我的韩信啊。后来俘虏了沮授,他想让沮授归降:

太祖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计,今丧乱过纪,国家未定,当相与图之。"

可惜沮授过于忠诚,仍想着投奔袁绍,曹操没办法,这才杀了沮授。

所以可以这样说,无论如何,天下英雄也轮不到袁绍,曹操才是真英雄!


李杜文


我们平时所说的历史,通常会把官渡之战作为一个分界点,官渡之前袁绍有一统天下之势,官渡之后则是曹操成为北方霸主。一场官渡之战像历史所描述的那般重要,一战就可将坐拥四州的袁氏击垮?这一点,小编是要好好的说一下。

官渡之战我们就不必再说了,但在袁绍退回冀州之后,官渡之战正式结束。此时曹操夺回了黄河以南的兖州地区,但也无力继续向北推进。而在袁绍回到邺城之后,袁军的主力并未全灭,袁氏仍然具备与曹操对抗的实力。只是,优势已不像战前那样巨大了。

当官渡战败后,冀州地区发生反袁的动乱。袁绍第一时间就率军平定了各地的动乱,可以说袁绍也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悲观忧郁。他依然在做着他该做的事情。但为什么官渡之后区区数年,袁氏就消亡了呢?

袁绍死时,整个袁绍集团的主要力量还存在。儿子袁尚是冀州刺史,长子袁谭是青州刺史,外甥高干是并州刺史,次子袁熙是幽州刺史,这些地盘在东汉末年时期都是非常富庶的地方,尤其是冀州,更是大州。若他们团结一致,曹操也很难对付。

问题就在于袁绍继承人的选择之上。当时众人欲以袁谭为长子而立为继承人,但逢纪、审配一派与辛评、郭图、袁谭一派不和,审配等因为惧怕袁谭即位后加害,私下改袁绍遗命,立幼子袁尚继位。

这直接导致了袁谭与袁尚两人的不和!

原来一个袁绍坐拥四州,实力深不见底,曹操还是很忌惮的。现在袁家儿子自己闹翻天,曹操还不趁火打劫?

于是,我们看到了袁谭有难,袁尚不全力相救。

于是,我们看到了袁谭与袁尚在黎阳城下的交战。

于是,我们看到了袁谭的降曹,袁尚丢了邺城。

最后,我们看到了袁尚,袁熙两兄弟北逃乌桓,外甥高干也被攻灭。

就此,北方四州皆为曹操之地,袁氏的实力被完全肃清!

纵观整个历史,在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用了七年时间,通过针对袁氏兄弟内讧不断的问题,才趁机最终消灭了袁绍集团。

可以这么说,袁氏的败亡最大的原因还是袁绍继承人的确立。这方面一旦发生问题,原来实力强大的袁氏集团立马会因为儿子之间的不和产生内讧和分裂,从一个巨型的诸侯变为数个小型诸侯,那还不给曹操留下的啃食的机会?

虽说如此,曹操之后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也有过迷茫,不过幸好他在离世前决定了一切,避免了曹氏重蹈袁氏的覆辙。


说三国


官渡之战时期,袁绍参战的总兵力大约是10万人左右,曹操参战的总兵力大约是3万人左右。虽然袁绍在人数上更占优势,但是袁绍的指挥能力不如曹操,袁绍手下的将领和谋士也远不如曹操。袁绍在战前就同手下的谋士发生了矛盾,田丰等人建议袁绍拖垮曹操,袁绍认为田丰的计谋不可取,田丰不死不休的劝谏袁绍,最终被袁绍关进了监狱。实际上田丰的计划并不可行,曹操占领区的人口和兵源不低于袁绍,只是曹操需要防备多个敌人,不能像袁绍一样集合十万军队作战。一旦曹操把外交关系都搞好了,到时候战争的主动权就不在袁绍手中了。

在开战之后,袁绍的军队一直被曹操压着打,从白马之战开始,袁绍军队逢战必败,逢败必损失大将。在白马之战前,荀攸给曹操制定了声东击西的计谋,袁绍果然上当,曹操趁机攻击驻扎在白马的颜良军队。白马之战袁绍的大将颜良被关羽斩杀,上万精锐损失殆尽,之后袁绍军队士气低落。后来袁绍派遣刘备和文丑带领五千精锐骑兵追杀曹操,曹操用六百骑兵以少胜多,刘备侥幸逃生,文丑在乱军之中被杀死。颜良和文丑被杀死后,袁绍军心涣散,将领们纷纷离心离德。

但是此时的袁绍依然占据数量上的优势,在官渡之战中期的决战中,袁绍依靠着数量优势击退了曹操。这时候曹操曾经想要退守许昌,荀彧给曹操写信说:项羽和刘邦对峙在荥阳,没有一个人先撤退,谁先撤退就等于示弱。听到荀彧的话,曹操便坚定了决战的信心。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因为家人犯法被袁绍处理,投奔到了曹操帐下,曹操听从他的建议,带领五千精锐袭击乌巢。在乌巢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数量众多的袁绍军队。袁绍听说乌巢被攻击,派张郃和高览袭击曹操营寨,张郃和高览被曹仁击败,带领军队投降了曹操。

曹操军队趁机大举进攻,袁绍军队损失惨重,袁绍只能狼狈的退回了北方。这一战袁绍战死被俘七万多人,曹操通过这次战争稳固了自己的地盘,为以后攻占北方打下了基础。其实袁绍就像一个大公司的老板,老板的个人能力非常差,手下的员工也都不给力。而曹操则是一个小公司老板,老板非常的厉害,手下的员工也很厉害。曹操能够击败袁绍,一方面是曹操的谋士和将领都比较给力,另一方面是曹操杀伐果断,擅长领兵打仗,个人能力远胜于袁绍。


史海泛舟摆渡人


袁绍最盛时,拥有四州之地,即冀州、青州、并州与幽州,在国内军阀中实力排名第一,超过曹操。然而,历史选择了曹操,曾经盛极一时的袁氏集团最终灰飞烟灭,这是为什么呢?袁绍究竟输在哪里呢?

第一,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赢得政治上的主动权

当袁绍崛起于冀州时,曹操还没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那时在袁绍眼中,曹操实在算不上对手。后来曹操占据兖州,在实力上仍然与袁绍相去甚远,难以争锋。而真正让曹操迎来转折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卓乱政后,汉献帝沦为傀儡,东汉朝廷权威尽失。此时的皇帝,几乎被所有军阀所唾弃,有名无实。然而,一些眼光卓越之人,看出汉献帝的利用价值。袁绍麾下著名谋士沮授就提议,要迎回天子,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可惜的是,袁绍对沮授的建议置之不理,错失良机。

反观曹操,则抓住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握在手中,是曹操致胜的关键一步棋。从此,他打着朝廷的口号,以皇帝的名义征伐不臣,在政治上大义凛然。直到这时,袁绍才发现自己完全陷入政治上的被动。东汉末年虽然军阀混战,但名义上仍然是个统一的国家,而皇帝仍然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曹操赌汉献帝这张王牌,赌对了。

第二,袁绍多次错失良机,让曹操得以坐大

凭借袁绍的实力,仍然有可能扭转政治上的被动局面,可惜他一错再错。

在错失“挟天子以令诸侯”后,袁绍曾经想过对曹操施加压力,把汉献帝迁都到鄄城。鄄城地处兖州,也是曹操的地盘,但是距离袁绍的冀州很近。要是这个计划得逞,袁绍对朝廷的影响力将大大增加。然而,袁绍的阴谋被曹操识破,曹操一口拒绝迁都的建议。

既然迁都不行,谋士田丰便向袁绍提出,应该进攻许都,用武力手段把天子抢回来,夺回政治上的主动权。在田丰提出攻许都的建议时,曹操正在讨伐张绣,如果袁绍发动突袭,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然而,这么好的机会,袁绍又错过了。

错过一次没关系,袁绍还是有机会的。在曹操大举讨伐吕布时,许都又一次露出空档。这是袁绍出兵占领许都的绝佳机会。然而,令人困惑的是,袁绍没有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去进攻曹操的大后方,而是挥师北上,攻打幽州的公孙瓒。公孙瓒是袁绍的宿敌,但此时他已经毫无雄心壮志,躲在易县以求自保而已,对袁绍可以说毫无威胁。袁绍置心腹之患曹操于不顾,而去攻打公孙瓒,在战略上是一大失误。

正因为袁绍多次错失良机,才使得曹操一步步地壮大。

第三,袁绍与曹操最大的差距:有谋臣而不能用

袁绍出身名门,是个内心很骄傲的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智慧无人可及。在袁绍麾下,有许多优秀的谋士与将领,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然而,他与曹操的差距就在于此,曹操用人极为高明,而袁绍极为愚蠢,他几乎拒绝地谋士们所提出的每一项对自己有利的建议。


我举几个例子:

在献帝东归时,沮授建议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置之不理。

在曹操讨伐张绣时,田丰建议他出兵许都,控制天子,他置之不理。

在曹操讨伐刘备时,田丰建议他与刘备联手,断曹军后路,他置之不理。

在曹操收降张绣、打败刘备后,田丰建议他以持久战拖垮对手,他置之不理。

大举南征后,沮授建议他先攻克官渡再全师渡河,他置之不理。

在官渡之时,沮授建议他派一支军队加强辎重车戒备,他置之不理。

双方陷于相持战后,许攸建议他派一支奇兵偷袭许都,他置之不理。

乌巢被袭后,张郃建议他派重兵驰援,他置之不理。

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在决定历史走向的官渡之战前后,田丰被囚,沮授被擒,许攸叛变,张郃投降。更愚蠢的是,袁绍在战后不仅死不认错,还把田丰给杀了,理由是怕田丰会嘲笑自己。

如此看来,袁绍走向失败,实是必然。


君山话史


官渡之战前袁绍无论从辖区和兵将都强于曹操,袁绍讨伐曹操,曹操绝对是心里慌慌的,但袁绍为什么一败涂地。只要还是跟袁绍自己的性格弱点有关。

不分轻重,见小利而忘义

官渡之战前,刘备屯兵下邳,欲与袁绍联手征讨曹操,曹操为了保持青州、兖州的联系,防止刘备后方干扰,派兵攻打刘备,刘备兵少。袁绍却因小儿生病不去援助,(有点扯,应该是袁绍觉得为了一个弱小的刘备。得不偿失)直接失去了刘备这个关键位置,导致曹操大军无后顾之忧。


好谋无断

袁绍四世三公,门客满天下,手下能人也绝对不少,但袁绍素来无主见,无决断能力,形成强臣庸主的局面,手下谋士如许攸因得不到应有的对待而选择背叛,以致曹操偷袭乌巢,最终大败。

总结

胜负因素袁绍自身弱点承包了不少!古来善战之人都是知己知彼,善于研究对方,而袁绍估计是被研究透了,一招反间计屡试不爽!


避而不谈历史


我们所知道的袁绍是《三国演义》里的袁绍,而不是正史里袁绍。袁绍自所以从一个最有机会统一天下的王者,而最终败北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我们现在就来简单说说。

司空袁逢有两个儿子,嫡之是袁术。庶子却是袁绍。但就个人能力而言,袁绍却远远胜于术。可以说。袁逢的“政治遗产”、基本上是袁绍继承了。袁绍为人还是不错的。史载:“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就是袁绍死的时候,治下百姓都很伤心。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袁绍为人宽厚,但乱世之中,宽厚就是无能的表现。袁绍的河北也是他自己带着人打下来的,不是靠余荫得来的。袁绍靠着背景加实力(雄踞四州之地),打出了三国早期实力第一位,曹操的家底基本上都是人家袁绍的。实事求地说,曹操赢得官渡这战太偶然,袁绍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死的太早诸子挣位,最终家败人亡。即便如此曹操花了七年时间,才平定北方。

曹操评价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大体还是中肯的。郭嘉和许攸都是袁绍的人,但袁绍却不能容人,最后都投奔了曹操。郭嘉评价袁绍:事务繁杂,却缺少重点;喜欢谋略,但又优柔寡断(“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说白了,就是缺乏决断的能力,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最大缺点。袁绍遇事抓不住重点。再就是袁绍地盘太大,麾下谋士,武将,派系林立。而袁绍又不大会用人,败北是迟早的事。荀彧、郭嘉离开也这这个有关,不干事,都爱琢磨人。袁绍优柔寡断、狐疑不决是他个人能力的 短板。袁绍没迎接汉献帝。说明其没有政治远见。

“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是袁绍个人性格特点。官渡之战前不听田丰,之后杀田丰。就是袁绍性的最好体现。再就是经不起挫折一旦失败就一蹶不振了。对比刘备的愈挫愈勇,曹操也多次一败涂地,仍然可以东山再起。袁绍却没有这个本事,《三国演义》说袁绍:“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外表不错,内壤已经坏了)却是很传神。袁绍门第很高,但能力不行,高开低走,为人过于宽厚而又猜忌异常。这些都袁绍最终失败的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袁绍在东汉末年群雄中实力最强,占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拥有几十万大军,手下文臣名将如云,比如田丰沮授审配郭图许攸等著名谋士,颜良文丑鞠义淳于琼张郃高干蒋奇等名将。

可惜袁绍遇到了强敌曹操,这个强敌不是一般的强,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凤毛麟角的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杰出奸雄,袁绍遇到曹操,就像项羽遇到刘邦,王莽遇到刘秀,朱温遇到李存勖,陈友谅遇到朱元璋,朱由检遇到李自成,蒋介石遇到毛泽东,遇到了命中注定的克星。

事实上,袁绍的无论地盘还是兵力都远远强于曹操,而曹操处于四面受敌的河南地区,曹操北面有袁绍,东面有吕布刘备,南面有袁术张绣刘表,西面有马超张鲁,可惜袁绍刚愎自用,坐失良机,没有趁曹操与袁术张绣刘备吕布等群雄交战的有利时机捣毁曹操的老巢许昌,一直到曹操平定袁术吕布张绣打跑刘备扩大地盘消除牵制以后,袁绍才姗姗来迟与曹操进行官渡决战。

官渡决战的选择对曹操来说是以小博大的天赐良机,而对袁绍来说是孤注一掷的致命冒险。袁绍十几万大军倾巢而出非常危险,而曹操只有几万精兵以逸待劳,袁绍进行官渡决战的选择就是错误的,加上袁绍刚愎自用,拒绝谋士提出的偷袭曹操老巢许昌的建议,可以说从官渡决战一开始袁绍就处于不利局面,战役一开始袁绍手下的名将颜良文丑等就被曹操手下的关羽等大将斩杀。

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降曹操成为压死骆驼最后一根稻草,袁绍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激化,导致许攸投降曹操,许攸向曹操献计烧毁袁绍的粮草给袁军致命一击,官渡决战也成为袁绍与曹操命运的转折点。袁绍从此一蹶不振,郁郁而终,而曹操集团进而彻底消灭袁绍集团,统一北方大局已定。


厚德载物49847


在三国前期从实力上来分析,袁绍不可谓不强。然而,袁绍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后,自己吐血而亡。为什么会这样?袁绍有没有成功的可能呢?


一,性格原因。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式的家族中,虽非嫡子,但这个出身却给了袁绍一个非常高的起点。基于此,袁绍在乱世中能够非常快的崛起。

史书中对袁绍的评价是:好谋无断。也就是说袁绍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当何进对十常侍束手无策时,袁绍给他出的主意是下诏书让外地将领进京来处理此事。也正是这个无脑的主意把汉朝拖入了无尽的灾难中。

曹操的主意是:解决此问题只需一小吏可也。由此,可以看出两者智慧的差异。

袁绍手下谋士之间的不合,袁绍不会不知道。然而,他没有很好的平衡他们之间的纷争,而是任其发展,放任自流。

在乱世中,能够凭仗的只能是高超的智慧和灵活机智的处事法则。良好的出身决非是万能的法宝。

二,个人魅力。

做为领袖人物,如果没有超凡脱俗的个人魅力,最后的恶果,必然是下属之间的离心离德。


袁绍凭借得天独候的条件,快速地有了地盘和强大军事实力。从而具备了争霸天下的能力。

其手下的谋士和战将在当时也并非凡凡之辈。然而,在关健时刻许悠叛变,张郃投曹,给了袁绍致命一击。这些人的离去并非是偶然的,而是袁绍自己的问题。这些人的离去,原因是做为领导者的袁绍,己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三,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强与弱是判断一个领导者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由其是在战争中。在频凡的战斗中,失败是一个很正常的事件。如果一次失败就一厥不阵,那么就会失去重新崛起的机会。


官渡之战,袁绍不该失败。即便失败了,袁绍并没有完全失去机会,他还有实力,如果励精图治,重新崛起还有机会。然而,袁绍方寸乱了。

反观曹操,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并没十足的把握。荀彧所讲的十胜十败论,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些励志的大道理。但是,曹操听了,信了。正是这种坚强的信念支撑着曹操取得了胜利。

综合以上原因,袁绍虽然强大,但却只是表面的强大,失败是迟早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