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真实的袁绍是怎样一个人?

一个人的历史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袁绍作为三国时期最有名的富二代、败家子,在《三国演义》里的形象基本上完美体现出了老百姓心中对于当时富二代的种种想象:什么志大才疏,优柔寡断,不能容人,不听谏言。。。


那么真实历史上的袁绍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来看看史书上记录的袁绍的一生。


一、年少有为

袁绍出生于四世三公之家的汝南袁氏,论家庭背景在整个大汉也是数一数二;论袁绍的身材相貌:“绍有姿貌威容”也是相貌堂堂;有权有势有相貌也就罢了,袁绍还有才华。

二十岁左右的袁绍就已经称为濮阳长,做官已经有了清名,前途一片光明。这时候赶上袁绍母亲去世,袁绍辞官守孝三年,之后又补父丧三年。在这六年中,袁绍虽然在家不出仕,但暗中结交豪杰,积极准备对付宦官,声势很大。

最后被中常侍赵忠知道了,质问袁家说:“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

袁绍叔父袁隗几次责备袁绍说:“袁家迟早有一天毁在你手里!”袁绍没办法,就干脆响应大将军何进的征召,当了何进的亲信。



二、铲除宦官

袁绍在何进麾下还是地位很高,而且袁绍也给何进出了许多好主意。

但是何进被皇后所误导,犹豫不决,当断不断,最后被宦官骗进皇宫反而丢了性命。最后袁绍率军杀进皇宫杀光了宦官替何进报仇。

但是这个时候董卓已经率领大军进京了,抢先迎接了汉少帝,不然凭借袁绍的功劳绝对可以称为首屈一指的大权臣

三、讨伐董卓

也正是因为袁绍手里有点兵,而且铲除宦官立下大功。所以在董卓打算废立皇帝的时候,群臣噤声,只有袁绍敢和董卓对着干。

俩人一度闹到拔剑对峙的局势。《三国演义》中就把这一段演绎为经典的袁绍对阵董卓。


董卓:我要废少帝立陈留王,谁有意见?

群臣:呃,不敢有意见……

袁绍:少帝没犯错啊,更何况你凭啥废立皇帝?

董卓大怒,拔剑:你敢质疑我?是嫌我的剑不锋利吗?

袁绍亦拔剑:天底下难道只有董公的剑利吗?

群臣:有话好好说,不要一言不合就单挑啊。

袁绍别看现场牛皮哄哄,一出门马上腿软,怕董卓事后算账,立马撒丫子就跑了。

跑到外地后袁绍觉得董卓管不了自己于是开始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董卓一气之下就把留在洛阳的袁家全给砍了。

袁隗:我当年说啥了?袁家果然破灭在这小子手上了

四、雄霸一方


袁家破灭之后,袁绍作为袁家仅存的代表,也是最有名气的代表,受到大量袁氏门生的人才效忠。

于是在大量人才的帮助下,袁绍入主冀州,从一个逃犯直接称为雄霸一方的霸主级存在。也是当时除董卓外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可惜袁绍只想着割据一方,甚至自己也想称帝,对于天下糜烂的局势压根没啥想法。麾下谋士提出迎接汉献帝的时候,袁绍的第一想法竟然是:我这我说了算过的好好的,凭啥给我找个领导?

等到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后,开始打着汉献帝的旗号分封诸侯,袁绍又嫌给自己封的官太小。

袁绍此时的格局和胸襟狭小可见一斑。

五、身死家灭

袁绍虽然看起来很强大,但是在当时还比较弱小的曹操看来,袁绍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很不幸,曹操对袁绍的评价还是很正确的。

袁绍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屡屡有高光时刻,占据冀州有家有室之后反而昏招迭出。袁绍对于孩子各自任命,结果引发内部争夺继承权,麾下谋士也纷纷站队。导致内部严重不合。

在对付大敌曹操这一点上,更是把一把好牌给打的稀烂。最后官渡一战用人极其失败,惨败回去之后本来还有机会东山再起,可惜袁绍心胸狭窄,根本不具备百折不挠这种成大事者必备的品质,最后也只能气的吐血而亡。

所以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有许多不合史实的地方,但是对于袁绍,《三国演义》说的很对。最后就用罗贯中的诗词来总结袁绍的一生吧: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

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

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

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袁绍算得上英雄,史书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当初极力贬低袁绍的曹操一定想不到自己的名声比他还不如。


庶出子的逆袭

嫡长子继承制源于商朝,在商朝女性地位极高,最典型的就是在祭祀上女子享受男子一样的待遇,中国第一位女元帅——妇好(注意不是将军,而是指挥将军的元帅),就是商朝时期的人物。那个时候子凭母贵,只有正妻生的孩子才有继承权。商朝被灭后,女性社会地位被极力打压,但嫡长子继承制被保留了下来,从原先的子凭母贵变为母凭子贵,沿用千年。

袁绍作为其父袁逢的庶出子,从他后来被过继给早卒的伯父袁成,就可以看出来很不受家里人待见,因为袁成早卒,官位只做到了左中郎将,说白了没有啥政治遗产。但即使是这样,袁绍凭借着自身努力,获取了在官场的宝贵人脉,也积累起不可忽视的声望!即使大家都有一个误解,认为袁术是嫡子,在袁氏家族中地位要比袁绍高很多,其实他俩差不多,半斤对八两吧。

真正袁氏第五代的领军人物是他们的哥哥——袁基,他不仅承袭的父亲袁逢的爵位,而且官至太仆,为九卿之一,只比三公低了一级。如果不是后来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导致董卓一目之下屠了袁氏满门!袁绍和袁术根本就很难有出头之日,袁基凭借官位和在氏族中的地为,只要一句话,他俩就要乖乖听着。

而董卓进京,袁绍和袁术逃走起兵,为何袁氏一门没有人逃走,原因也值得深思,好的话是成就一门忠烈的美名,腹黑一点的就是袁绍和袁术借董卓之手“黑死”了一直压着他们的大哥!用心观察一下,在起兵讨伐董卓之初,袁绍和袁术可是一伙的,袁绍是盟主,袁术负责后勤,不是信得过的人,怎么会让他负责粮草。

袁术兄弟反目恰恰就在袁基死后,因为此时袁术成为了嫡长子,他应该自认为咸鱼翻身,取代袁基号令袁氏一族,可惜袁绍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两兄弟最后才会闹的那么僵,甚至反目成仇!但不管怎样,袁绍最终完成了庶出子的逆袭,成为乱世中的霸主之一。所以说袁绍没心机,呵呵了。

应不应该管天子

袁绍另外一个被诟病的地方就是没有去挟天子,给了曹操机会。其实关于应不应该挟天子这点本身就值得推敲!一千多年后的元末,朱元璋就曾面临和袁绍相似的问题,到底救不救出于水深火热的小明王呢?当时朱元璋最信任的谋士之一刘伯温就劝道:“干嘛要救,该自己请回个领导够你头痛的!”(后来朱元璋果然头痛的要命,不得不私下解决了小明王)

发现了么,这句话和袁绍当初反驳谋士去救汉献帝是不是惊人的相似!你可以说袁绍无谋,但你总不能说刘伯温白痴吧?所以挟天子有好处也有坏处,当时对于袁绍来说很鸡肋,因为袁绍实力最强,只要稳扎稳打,统一北方,天下指日可待。他应该巴不得其他诸侯抢来抢去把汉献帝搞死才好呢!

官渡之战大意了

这点没啥好反驳的,袁绍从发动这场战争就是个错误!而且是战略错误,因此给了本来注定失败的曹操翻盘机会,至于后来的烧粮草,都是战术上的问题,这种错误就连诸葛亮也犯过!曹操后来在赤壁也犯了和袁绍一样的战略错误!


所以说在整个三国时期,袁绍虽然很难说是顶尖的枭雄霸主,但至少也是中人偏上之资!


瓦尔登的船夫


袁绍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他出身于世族大家,在汉朝衰微董卓作乱之际,首倡义兵,成为诸侯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其后经过多年的经营占有四州之地,身边的良臣谋士、猛将精兵如云,可谓盛极一时,大有左右当时政治局面之势。

然而由于其自身刚愎自用,骄傲自满的致命弱点,袁绍终于被力量比他小的多的曹操消灭,没能成就大事。归根结底还是袁绍自己的能力不够,格局太低造成的。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善闻而不能纳”,“社稷倾覆,非不幸也”,道出了他失败的根本原因令人信服。

四世三公,剿灭阉党

袁绍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人。他的高祖父袁安曾任汉司徒。自袁安以下,袁氏四代都有人居三公之位,因此势力威震天下。


袁绍相貌英俊威严,能够降低自己身份下交贤士,所以很多士人都来依附于他。曹操少年时代就与他交往,二人关系密切。袁绍从大将军掾属升任侍御史,又逐渐升任中军校尉,官至司隶校尉。

汉灵帝去世,何太后的兄长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划诛灭众宦官,太后不同意。何进于是征召董卓进京,想以此胁迫太后同意他的计划。中常侍、黄门这些宦官听说后,他都跑到何进那里去谢罪,说任凭他处置。当时袁绍劝何进就趁这个机会处置掉这些宦官,相劝再三,何进始终没能听从。同时何进命令袁绍派遣洛阳富有计谋的武吏监察监督众宦官,又命令袁绍的弟弟虎贲中郎将袁术挑选温和忠厚的虎贲卫士两百人,准备进入宫中,代替手执兵器的宦官把守各殿殿门。


于是中常侍段珪等人假托太后诏令,召何进入宫议事,趁机杀掉何进,宫中大乱。

袁绍袁术兄弟便杀死了所有作乱的太监,无论年纪大小,没有胡须的人也被当做宦官杀掉,被杀死的有两千余人。袁绍又率兵追击段珪等人,段珪等人全部跳进黄河自杀,于是汉少帝又返回皇宫。

避祸而逃,渤海起兵

董卓叫来袁绍,在朝会上与他商议想废掉少帝,改立陈留王为帝。这时袁绍的叔父袁隗任太傅,袁绍假装答应说:“这是大事,应当出去和太傅商议一下。”董卓说:“刘氏种不值得再留下来了。”袁绍没有回答,持佩刀侧身施礼而去,袁绍出去后便逃离洛阳奔向冀州。


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人,都是一时名士,董卓很信任他们,但他们却暗中为袁绍出力,于是劝董卓说:“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不是常人所能做的,袁绍不识大体心中恐惧,所以才出逃,不是有什么别的想法。现在急着悬赏捉拿他,一定会发生变故,袁氏四代人施人恩德,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如果他们收揽豪杰聚集徒众,各地英雄再趁势而起,那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就不是您所拥有的了。不如赦免他,并任命他做一个郡守,那袁绍就会因免于罪责而高兴,就一定不会有什么忧患了。”

董卓认为他们说的很对,于是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封它为邟乡侯。袁绍于是凭借渤海郡起兵,准备用这支军队诛灭董卓。

沮授之谋,天下之主

从事沮授劝袁绍说:“将军您二十岁入朝为官,很快就名声传遍海内;值君主废立之际,便迸发出忠义之心;从洛阳单寄出奔,则是董卓心怀恐惧;渡过黄河北上,则使渤海一郡全部服从。发动一郡的将士,掌握冀州的百姓,威震河朔地区,名声显扬天下。虽然黄巾军奸诈作乱,黑山军嚣张跋扈,但您如果举兵东向,则青州可以平定;回师讨伐黑山,则张燕可以消灭;挥师转头北征,则公孙瓒一定败亡;兵锋威慑戎狄,则匈奴一定俯首称臣。纵横大河以北,全据四州之地,收揽天下英才,手握百万之众,到西京长安迎回天子大驾,恢复洛阳的皇家宗庙,号令天下,讨伐尚未收复的地区,凭借这样的资本与对手一决高下,哪一个能与您匹敌?如此经营几年,成就这样的功业不算困难。”


袁绍听后高兴的说:“这正是我的心愿。”袁绍立即上表朝廷,奏请沮授为监军、奋威将军。

号令天下,威慑天下

董卓派遣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带着献帝的诏书劝说袁绍归顺,袁绍让河内太守王匡将他们杀掉。董卓听说袁绍占据了关东地区,便把袁绍宗族太傅袁隗等人全部杀掉。

在这个时候,天下豪杰之士大多归附袁绍,都想要为他报仇,各州郡蜂拥而起,没有一个不是借着袁绍的名义起兵。 这时韩馥心生畏惧,去见袁绍请求让他离开冀州,然后便去依附张邈。



后来袁绍派使者到张邈那里,由于商议一些重要事情时,使者与张邈贴近耳语。当时韩馥在座,认为他们在算计自己,不久,就起身到厕所自杀了。

先机已失,祸患早藏

当初天子的废立,不是袁绍的意思,等到献帝在河东的时候,袁绍派颖川人郭图为使者去朝见献帝,郭图回来后劝袁绍将献帝迎到邺县,袁绍没有同意。正好赶上曹操奉迎献帝,建都许县,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关中众将全都归附。



袁绍后悔没把献帝控制在手中,想让曹操把献帝迁到鄄城建都,以靠近自己,曹操拒绝了袁绍的要求。 于是献帝任命袁绍为太尉,又转为大将军,袁绍辞让掉侯爵没有接受。

不久袁绍在易京灭掉公孙瓒,吞并了他的部众。又让长子袁谭出去担任青州刺史,沮授劝谏袁绍说:“这样做一定会引发祸乱。”袁绍不听说:“我想让几个儿子各自占据一个州。”于是又任命排行居中的儿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为并州刺史。

有谋无断,错失良机

这时袁绍拥有将士几十万,以审配、逢纪掌管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主要谋士,颜良、文丑为将帅,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准备进攻许县。


在此之前,曹操派遣刘备到徐州抵御袁术。袁术死后,刘备杀掉徐州刺史车胄,率军驻扎在沛县,袁绍派遣骑兵去帮助他。太祖派遣刘岱、王忠率军进攻刘备,没能取胜。建安五年,曹操亲自东征刘备。

这时田丰劝袁绍袭击曹操的后方,袁绍推辞说儿子正在生病,没有答应。田丰举手杖敲着地面说:“遇到这样难得的机会,却因为婴儿的病而失掉,可惜呀!”曹操到沛县大败刘备,刘备逃走投奔袁绍。

官渡交兵,不纳良谋

袁绍进军黎阳,派遣颜良到白马攻打刘延,沮授又劝谏袁绍说:“颜良心胸狭窄,性情急躁,虽然骁勇,但不能让他独当一面。”袁绍不听。曹操率军救援刘延,与颜良交战,打败其军,斩杀颜良。

袁绍率大军渡过黄河,在延津以南修筑壁垒,派遣刘备、文丑前来挑战。曹操击败他们,斩杀文丑,曹操两次战斗都杀掉袁绍大将,袁军上下大为震动。


曹操回军官渡,沮授又建议袁绍说:“我军人数众多而果敢强劲不如敌军,敌军粮食缺少而物资储备不如我军,敌军利于速战速决,我军利于稳重持久。我们应当慢慢的与他相持拖延时间。” 袁绍不肯听从,于是袁军连接营寨渐渐向前推进,逼近官渡,双方交战,曹操军失利,又退回壁垒坚守。袁绍命将士修建楼橹,推起土山,居高临下向敌营中发射弓箭,曹操营的将士全要用盾牌遮掩,心中非常恐惧。 曹操于是命令将士制造发石车,用石头攻击袁军的楼橹,将它们全部摧毁。袁军将它称之为霹雳车。袁绍命令将士挖掘地道,想从地下袭击曹操的军营。曹操便命将士在营内挖掘长沟抵御,又派出奇兵袭击袁绍的运粮车队,大败押运部队,把粮食全部烧掉。

乌巢之败,单骑而逃

曹操与袁绍长时间相持,百姓疲惫困乏,很多人背叛响应袁绍,军粮缺乏。正好这时袁绍派遣将军淳于琼等人率领兵众一万余人向北去接应运粮车队,沮授劝袁绍说:“可以再派遣将军蒋奇率一支军队在运粮车队的外围护卫,以阻断曹操的抄掠。”袁绍仍然不听从。淳于琼与运粮车队汇合后驻扎在乌巢,距离袁绍大军四十里。

曹操于是留下曹洪守卫大营,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趁夜偷袭淳于琼。袁绍派遣骑兵救援,被曹操的军队击败逃走。曹操击溃淳于琼等人的军队,将他们全部斩杀,曹操率军返回,还没到大营,袁绍将领高览、张郃等人率部众投降。



袁绍的军队全线溃败,袁绍与袁谭单骑乘马逃走,渡过黄河。袁绍残留下来的部队假装投降,曹操将他们全部活埋。沮授没有来得及随袁绍渡过黄河,被曹操军抓住送到曹操面前,曹操给予他优厚的待遇,沮授后来谋划逃回袁绍那里,因此被曹操杀死。

田丰之死,袁绍之妒

当初袁绍率大军南下,田丰劝袁绍说:“曹操善于用兵,变化多端,没有规律可循,他的兵众虽少,但不能轻视。不如用打持久战的策略对付他,将军您占据着山河之固,又有四个州的人众。对外交结天下英雄,对内发展农耕、训练军队,然后挑选精锐将士,分头组成骑兵,针对敌人的薄弱之处轮番出击,以骚扰他的黄河以南地区。如果他救援右边就袭击他的左边,救援左边就袭击他的右边,使敌人疲于奔命,百姓不能安居,这样做我们没费什么力气,而敌人已经困乏,用不了两年就可以坐收胜利。现在你放弃稳妥的庙胜之策不用,想通过一次战斗来定胜败,假如不能成功,后悔就来不及了。”


袁绍不肯听从,田丰又恳切直谏,袁绍大怒认为他是动摇军心,便将田丰用刑具索上关押起来。袁绍军队战败以后,有人对田丰说:“这下您一定会被重用。”田丰苦笑道:“我军如果取得胜利,我一定能保全性命,现在我军失败,我恐怕要被杀了。”

袁绍回来后对左右说:“我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果然被他耻笑。”于是将田丰杀掉。 袁绍表面宽容优雅,有才干气度,喜怒不形于色,而内心很爱猜忌,都像这件事情一样。

盛世难复,有始无终

冀州许多城邑都背叛袁绍,袁绍又进军攻击平定了他们。自从兵败官渡之后,袁绍便患病不愈,建安七年,忧郁而死。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司空袁逢之子,汉末著名军阀。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至袁绍,五世三公,空前绝后。

曾任西园八校尉首领,反董卓联合军盟主,占据天下十三州中的四州,一度为汉末最强军阀,官渡之战败于曹操大伤元气,仓亭之战后一蹶不振,死后诸子内讧均为曹操所灭。 出身名门 深孚众望 从袁绍爷爷的爷爷袁安开始,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

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虽然袁绍是庶出,但因为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就成了袁家这一代的老大哥,在家族中地位飙升。加上他长得很有派头,从小受到了家族长辈的喜爱。小时候和发小曹操一起调皮捣蛋,十几岁就做了郎官,不到二十岁就当上了濮阳县长。做县长不久,因嫡母病故,服丧三年期满后想起当年父亲去世时自己还小没能服丧,决定补上。前后共六年的服丧使他名满天下,朝廷征召他出来做官,他拒绝,隐居洛阳。 说他是大孝子吧,可她的生母去世他可什么表示都没有,虽然按照封建礼法这也合乎规矩(嗯,封建礼教没人性),可我们还是有理由怀疑他只是为了积累政治声望在作秀。

再看看他的隐居地点——洛阳!呵呵了啊。冷笑归冷笑,袁绍在隐居期间始终和被宦官集团狠狠打压的名士政治犯们来往,即使被族长太傅袁槐严重警告也依然故我。无论是出于公义,还是为了自己的进行的政治投机,这份勇气和眼光都值得敬佩。



谋诛宦官 董卓得利 黄巾之乱爆发,朝廷迫于压力,名士政治犯们的受到的迫害被解除。袁绍看准机会终于决定出山。凭借着家族势力和多年来苦心积累的声望,袁绍的仕途一帆风顺,既有汉灵帝赏识,又有大将军信任,士族无不称道。整个京城,和袁绍不对路的,就只剩下了宦官集团。

袁绍很会劝人,能够把自己想干的事变成领导想干的事(记住这个特点),何进哄被他哄得团团转,既给他当扩音器,又给他当枪使。何进被宦官诛杀,袁绍立马带兵冲进宫去杀了个痛快。 东汉王朝的两根支柱——外戚、宦官经此一役同归于尽。按说,此时的形势对袁绍相当有利,只要把皇帝控制住,天下唾手可得。可袁绍居然光顾着热火朝天砍没留胡子的家伙,寻找皇帝这事儿压根儿就没重视起来。皇帝好死不死的落到了奉何进生前命令进京的西凉军阀董卓手里。

董卓刚进京时,有一个明白人叫鲍信的对袁绍说:“董卓带着这么多小弟来,居心叵测,再不赶紧收拾他,我们就被动了。如果现在趁他长途行军,车马劳顿,攻他个措手不及还来得及。”可袁绍见董卓兵强马壮,心里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鲍信寒心,抽身而去。 丢了皇帝可以说是意外,丢了时机可以说是谨慎,可袁绍白白在何进手底下混了这么久,竟然眼睁睁看着何进的原班人马被董卓拉了过去。 这下董卓太有资本骄横了,想要废了刘辩立刘协为帝,以树立他个人的权威。他牛气哄哄地对袁绍说:“选天子,应该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刘协看着还不错,我想立他为帝。如果还不行,刘氏的后裔也就没有什么留下的必要了。” 袁绍大怒,针锋相对地说:“江湖上带小弟的大哥,难道只有你姓董的吗!”说完拿着刀,向董卓不客气地拱了拱手,扬长而去。

看到了吧,袁绍这个人多有意思,人家立足未稳的时候他害怕,人家站稳脚跟了他反倒来了勇气! 董卓当时就想剁了袁绍,但有人劝董卓说: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得了的,袁绍这货不识大体,可毕竟他们家门生故吏遍天下,剁了他容易出事儿多麻烦,不如给他个太守当当,也就没事儿了。虽然后来证明这是个馊主意,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董卓刚掌权的时候还是比较听得进去劝的,就给了袁绍一个渤海太守做。 讨伐董卓 攻灭公孙 董卓只是因为占据了京城就威风八面,擅行废立。

各路诸侯都想,你有小弟,我们就没有吗?于是便有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由于袁绍被推举为反董联合军盟主的缘故,很多人以为这时的袁绍已经很有实力了,其实袁绍的地盘只有一个渤海郡,还是董卓送他的。他这个盟主,挂名而已,根本谁也管不了(包括他的弟弟袁术)。各路诸侯勾心斗角、离心离德导致反董联盟瓦解,让袁绍负这个责任那可真是抬举了他。

袁绍当然也有闪光点,他能折节下士,于是吸引了很多人来投奔他。宁死不屈,面对公孙瓒骑兵的冲击时他亲临一线绝不肯躲避,才有了反败为胜。只要是顺着他的人,他都待之甚厚,所以即便在他死后,誓死效忠于大不如前的袁家的人都不少。可这些优点却使他沾沾自喜,也使他吸引来的人越多,坑的人就越多。实际上,袁绍的表现在当时的名门子弟中已经是可圈可点,无与伦比的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用在袁绍身上再恰当不过,一个家族安享富贵太久,就会导致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吹捧的人太多,成绩被放大,缺陷都被掩盖,变得只能仰望星空,再也不能脚踏实地了。


威哥看历史


东汉末年,群雄四起,袁绍能在那样的乱世中割据一方,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的,凭曹操消灭他用了八年时间,就可以看出他实力的强大。其后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而酿成这样的惨剧与他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是分不开的,从几下几件事我们来了解一下袁绍。

董卓率兵进京时,袁绍手下鲍信曾进言:“董卓必祸乱天下,趁董卓立足未稳,士兵疲惫,我们应该早做打算,诛杀董卓”。可是袁绍没有听鲍信的话,虽然后来各路诸侯联合讨伐袁绍,但是错过了最佳时机。如果袁绍可以抢占先机,历史一定会被改写。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把他的几个儿子派往各州,各自管理一方。表面上看把领地交给自己的儿子可以高枕无忧。可是这也正是症结所在,每个儿子都拥有权力,那么将来立谁为继承人,必然会引起争端。需要用兵时,彼此不能协调一致,肯定会相互推诿,观望,导致效率低下,袁绍的这个决定为以后官渡之战大败埋下了伏笔。

相信大家对田丰应该很熟悉,作为袁绍的谋士,在攻击曹操时,不忍心将士白白去送死,三次劝谏袁绍。而袁绍置之不理,专断独行,最终导致了失败。战败后,袁绍想起了田丰,因为臆断田丰会讥讽他,索性把田丰杀了,遇上这样的主公是田丰的悲哀。

乱世造英雄,显然袁绍不懂得如何在乱世中生存,识人不如曹操、刘备;缺乏当机立断的魄力,显然他的覆灭是注定的。


驷马奔程


世家子弟,家族重点培养的精英,才能肯定是有的。不过可能也因为从小经历太顺,性格自负,抗挫折心理素质较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