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机会翻身吗?

野马250010009


当然有。

官渡之战后,袁强曹弱的局面事实上并没有改变。


当时曹操所占据的兖州、豫州、司隶、徐州和淮南因为十几年的战乱、饥荒和瘟疫,人口锐减的非常厉害。可以说曹操的官渡之战,赢得非常侥幸。官渡之后,曹操依然面临着四面环敌的局面。刘备作为刘表的门户直盯曹操西南。孙权在南,西凉马腾和韩遂也是对关中地区虎视眈眈。


再看袁绍,仍然具有当时最富裕、人口最多的青冀幽并四个州,此外还有匈奴、乌丸和鲜卑的归附军,可以说官渡之战,并不影响袁绍天下第一强大的地位。

就包括人才方面,袁绍也有比曹操庞大的人力资源。当时在袁绍手下仍然有着一批又一批的名仕,在这点上,曹操仍然不如袁绍。

可以说,后来袁绍集团的崩溃,完全是袁绍自己不争气造成的。官渡之战后,袁绍的雄心壮志被全部抹平,年迈的袁绍此刻只想安静的做一条咸鱼,再不想和曹操争霸天下了。

也是因为年迈,袁绍犯了老糊涂。在刘氏的劝说下,试图立自己的小儿子袁尚接替自己的位置。作为嫡长子的袁谭自然是不会心甘情愿,而且袁绍的这一举动,也是伤了四州士族的心。袁绍活着,大家勉强还能聚在一起,一旦袁绍死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马上分裂了袁绍的家业,这样一来,袁氏集团的四个势力哪一个单独出来就都不是曹操的对手了,那最好的结局也只能是被逐个击破。


火器工坊


官渡之战,袁绍败的很惨。他的十万步兵和一万起兵几乎全军覆灭,仅八百骑随袁绍逃回了河北。但是如果要说袁绍在官渡之战后一蹶不振,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那也不至于。事实上,袁绍在官渡之战后,仍然还有很强的实力。再纠集一二十万人跟曹操继续打,一点问题都没有。

另一方面,曹操虽然获胜,但与袁绍长达一年多的对峙,几乎耗尽了他的内部资源。从其坑杀河北七万降卒可以看出,当时曹操粮草也很紧张,已经很难养活这些俘虏了;并且曹操谙熟韬略、用兵果决,怎会不知“趁热打铁、兵贵神速”的道理,然而其没能连续发动攻击压制袁绍,正说明了曹操当时的兵力还不足以吃掉河北四州。



先看一下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和袁绍都干了一些什么事:

公元200年

袁绍于官渡惨败,仓皇逃回河北。随后,曹操在打扫战场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自己这边的人写给袁绍的表态信。然而曹操并没有恼怒,而是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安慰本方人心。这件事在很多人看来认为这是曹操大器、豪爽的表现。但其实,曹操并没有现象中的那么豪爽大器。他当时是不敢,也不能搞事后清算。因为袁绍回到河北后,随时都可能再杀回来。曹操没有必要自乱阵脚,给袁绍可乘之机。

公元201年

河北多地见袁绍大败,纷纷造反,不过都被袁绍平定了。曹操本打算乘袁绍内乱,南征荆州刘表,以巩固后方。荀彧对曹操说: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痛打落水狗,进一步的缩小我们与袁绍的差距,没必要去征刘表。于是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又在仓亭再次大败了袁绍。然而曹操还是因为粮草问题,又退回了河南。

到了八月,袁绍决心反击曹操,他派刘备到汝南(袁绍老家),去曹操的后方捣乱,以策应自己。曹操当时在仓亭与袁绍对峙,便只派了一员部将去平乱。结果,刘备大胜曹军,逼得曹操只能亲征。最后曹操大胜,刘备南下荆州投了刘表。

公元202年

这一年是曹操与袁绍实力对比的转折年。因为袁绍在邺城,病死了。但是曹操也没有乘机攻河北,因为他也是忙的焦头烂额,情况不比袁绍好多少。

当时刘备在荆州,对曹操威胁很大。曹操派夏侯惇去征刘备,结果被刘备击败。好在刘备当时实力不够,没有进攻曹操,南线暂时稳定住了;另外,马腾在关中策动南匈奴造反,意图一起攻曹。于是曹操让钟繇到马腾处谈判,暂时缓解了西面的压力。


公元203年

袁绍死后河北大乱。他的三个儿子为了争权夺利,打的一脸狗血。曹操于是乘机向河北发动了猛攻,在黎阳城下大破袁谭、袁尚联军。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城。随后曹操大军追到了邺城,曹军将领都提出要乘胜攻打邺城,但郭嘉认为:袁绍生前喜欢这两个儿子,没能决定让谁作继承人。如今他们权力相等,各有党羽辅佐。情况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势稍有缓和,就又会争权夺利。不如我们先向南进取荆州,等待他们兄弟内讧相斗之时,然后再进攻他们,可以一举平定河北。

曹操认为郭嘉说的有理,便率军退回。只留了部将贾信驻守黎阳。随后袁氏兄弟果然开始内讧,袁尚攻袁谭,袁谭敌不过,便率部投降了曹操。

公元204年

袁谭投降曹操后,袁尚继续攻他。曹操乘袁氏兄弟内战之机,猛攻袁尚老巢冀州。袁尚带兵回救,被曹操打的大败。随后曹操率军平定了整个冀州,并自任冀州牧,将他的大本营从兖州迁到了冀州。从此之后,冀州的邺城便成为为曹操的政治中心。而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只留少许官员。

当年年底,曹操攻袁谭,打算将袁氏一族的势力连根拔除。



公元205年

紧接上一年,曹军大败袁谭,攻占青州。袁谭出逃,被曹军追兵杀死。至此,袁氏势力基本肃清。但是袁熙、袁尚乘曹操攻袁谭之机,向北投奔了辽西乌桓。曹操率军讨伐乌桓,不给袁氏喘息之机。

袁绍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前一年投降了曹操)见曹操亲自征讨乌桓,冀州空虚,便扣押曹操任命的官员,派兵屯守壶关口,正式反叛了。曹操没时间打高干,便遣大将乐进、李典进击高干,然而高干拒险而守,曹军不能进。

公元206年

紧接上一年,曹操见高干死守不出,害怕长期对峙会生出事端,便暂缓攻乌桓,亲自率军进攻高干,并大破高干。高干准备逃往荆州投刘表,但被曹操任命的上洛都尉王琰捕杀。至此高干的势力被剿灭,曹操于是平定了并州。

公元207年

这一年,曹操统一了北方。他先是攻破了乌桓与袁尚的联军,接着以逸待劳,坐等辽东土皇帝公孙康将袁尚、袁熙的头颅送上。于是袁氏在河北的势力全部瓦解,袁绍的三个儿子都被弄死。

曹操在班师回朝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出了著名的《观沧海》。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其实官渡之后,袁绍与曹操的实力对比,仍然是他占有优势。如果袁绍不死,凭他的能力,凭河北四州的实力,袁绍想要坐稳河北,与曹操隔黄河而对峙,其实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如果袁绍再凭借河北的地理优势,以及曹操在河南的地理劣势。再给他三五年的时间休养生息,他还能重头再来。

但问题是,袁绍偏偏就是个脸皮薄的人。官渡一战,打的他傲气全无,其后又再次在仓亭败给了曹操同志。最后一气之下,他就挂了。而袁绍死后,直接就导致了河北四州大乱。给了曹操攻灭河北的机会。

那么,为什么官渡之战后,袁绍却会给人一种把底裤都输光了,难以翻身的错觉呢?

其实,这主要是在官渡之战后,袁绍没过多久就病死了,而他到死都没有摆脱官渡之败对他的阴影。并且他死得也是比较搞笑,按照《三国志》的相关记载,袁绍是得了抑郁症,最后被怄死了。

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三国志·袁绍传》

顺便说一句,从袁绍抑郁而死可以看出,这厮成不了大器。看看人家三国的当家人,哪一个不是没脸没皮的流氓?比如说曹操,当年玩张绣的婶婶,结果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挂在了宛城。而曹操这货就跟没事人一样,丝毫看不出他有什么抑郁的表现;还有刘备,一生败仗无数,在徐州下邳,在荆州长坂坡,每逢大败必然抛妻弃子,跑得比兔子都快。然后跟个没事人一样,完全没有打了败仗该有的羞愧心情。这才是真正的枭雄心态啊……


因此,回到标题中所问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后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答案是:太有了!但前提是袁绍不能死。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的意义在于,缩小了袁绍与曹操的实力差距,让袁绍不敢再小瞧曹操这个对手。并且还给袁绍留下了阴影,最终让袁绍因此怄气而死。至于说官渡之战对袁绍的实力影响,这个就跟赤壁之战对于曹操的影响一样。打了大败仗,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影响。但要说袁绍在官渡把底裤都输光了,输的不能翻身了,那倒也不至于。

最后说说袁绍死后,河北为什么会立刻陷入四分五裂。这是因为袁绍是河南汝南人,他的地盘又在河北冀州。这就导致袁绍的手下谋臣武将分成了两大派:

一派是与袁绍同属河南的士人,包括来自河南颍川的郭图、许攸、辛评、辛毗兄弟、和武将淳于琼等人;

一派是河北冀州的本土士族,包括沮授、田丰、审配以及武将张郃等人;



这两派人在袁绍统治冀州前期,还能和平的相处。但两大集团在政治取向、军事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冲突,最后却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相互抨击。在官渡之战期间后,这两个地域集团的斗争仍然继续。比如,河北豪族审配当时留守邺城,他就故意找河南派代表许攸的茬,逼得许攸破口大骂,气得叛袁投降了曹操。而河北派的另一个代表张郃因为在乌巢防守上与郭图的意见不合,后者便又向袁绍进谗言,导致张郃畏惧,也临阵投降了曹操。

由以上分析可知,官渡之战,其实曹操赢得很侥幸。他取胜的真正原因是袁绍阵营的河南派与河北派的内斗,而导致的两次关键叛降。而这两大集团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在之后也没有消停。

官渡之战后,两大集团的内斗继续。由于袁绍在立储的问题上优柔寡断,于是两大派也纷纷开始站队,分别辅佐袁谭、袁尚,继续内斗。


袁绍病故后,他两个还算有才干的儿子袁谭和袁尚开始争夺河北地区统治权。河南派的郭图和辛评、辛毗兄弟支持袁谭;河北派的审配以及逢纪支持袁尚。因此袁氏兄弟的内斗,其实也是袁绍帐下两大派的争斗。最终袁氏兄弟被全部铲除,袁绍帐下的两派势力也被曹操一一收拾。


Mer86


个人觉得还是有可能的,但是必须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袁绍不能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袁氏集团内派系众多,袁绍的长子袁谭,三子袁尚和外甥高干各成一系,连袁绍手下的谋士也分别归属一系。而袁绍就是他们的黏合剂。袁氏集团走向覆灭并不是因为官渡之战,而是因为袁绍随即病死,袁氏集团随即分裂成好几个小阵营,最终被曹操逐个击破。

那么袁绍若是未死,翻身的可能来自哪里呢。首先《三国演义》实际上夸大了官渡之战对袁绍的影响,这场战役对于曹操来说是生死存亡之战,对袁绍来说并没有那么致命。袁绍即便是大败亏输,元气大伤,也只是丧失了对曹操的绝对优势,远远没到弹尽粮绝的地步。

再者,袁绍坐拥河北四州,兵多粮广可不是吹的,尤其是幽冀两州。根据。蔡邕《幽州刺史议》:“幽州突骑,冀州强弩,为天下精兵。国家赡核,四方有事,未尝不取。”当初袁绍就凭这些精兵把白马义从打得落花流水,并最终依靠两州的稠密人口耗死了公孙瓒。而且袁绍行政宽仁,深受百姓爱戴,死的时候他领地百姓哭得像死亲爹一样,所以历史上在官渡之战以后袁氏集团还能拖上七八年也就不足为奇了。拥有这样的的领地和民众基础,袁绍想要重新建立起一支军队应当不是难事。

但是这还仅仅只能东山再起,想要翻盘,袁绍只能静待时机,寻找曹军的破绽一击毙命,毕竟曹操所占是四战之地,袁绍打消耗战是完全可行的。


三国深度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是有机会的。

官渡之战之前,袁绍控制北方4个州主要领土。

当时汉朝只有13个州,其中3分之一在袁绍手中。

更重要的是,袁绍控制的核心州冀州因为地处北方,受黄巾之乱波及较小,人口很多,有60多万人。在赤野千里的当时,这是不可想象的。

袁绍北方的人口有100多万,而且经济比较完整,粮食供应比较足。

按照人口比例来说,袁绍可以出动10多万部队。

同时,袁绍还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不用两线作战。

他的侧后只有辽东军阀公孙渊 以及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

公孙渊兵力稀少,地盘偏僻,对袁绍没有威胁。

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当时四分五裂,分为若干部落,只能偷袭之内,不敢和袁绍撕破脸面大战。

相比袁绍,曹操就不太好。曹操虽然也占领兖州、豫州、徐州3个州加上南阳,淮南和司隶东部各郡,地盘的经济却不好,人口不多。

这些地盘就面积上来说,和袁绍差不多,但都是保守黄巾作乱的重灾区。

加上这里年年军阀混战,人口锐减七八成甚至九成。

当时曹操地盘的总人口,最多不过七八十万。根据人口比例来说,曹操可以出兵最多六七万,比袁绍少的多。

自然,曹军战斗力强,将军指挥能力也厉害,如果正面和袁绍对抗最多是略占下风,可以通过战术来弥补。

但是,曹操地盘经济很差。由于地方保守战乱和各种自然灾害,农田早已大面积荒废,农民大部分死亡。曹操为了维持军民最基本的生存,被迫让士兵不去训练而是屯田,也就是种地。

这样才能维持军队的基本粮食。

可以这么说,曹操的军粮储备困难,最多维持几个月的作战。如果时间稍长,立即出现军粮问题。

另外,曹操还有最大的问题,就是周边潜在敌人太多,包括孙权、刘表、张绣、张鲁、马腾韩遂等等,都不是弱者。

这些敌人牵制了曹操大量部队。所以,虽然曹军有六七万规模,但真正能够和袁绍决战的也就是四五万。

官渡之战,袁绍出兵10万,后方留了大概二三万,曹操出兵4万多。

结果是袁绍惨败,10万大军损失了七八万,大概只有二三万逃回北方,将领死伤和投降很多。

那么,袁绍就一定完蛋了。

当然不是。

即便逃回二三万,加上后方留守的二三万,总兵力还有四五万。这些部队,不亚于曹操可以出动攻打袁绍的大军了。

自然袁绍军队战斗力比较弱,同等数量很难打得过曹军,军事力量对比占下风。

但古代军事技术水平低,防御一方会占据非常大的优势,可以坚守城市,坚壁清野之内。

就比如公孙瓒被袁绍打垮,公孙瓒困守小小的孤城还坚持了几个月之久。

如果袁绍合理防御,在邀请少数民族乌桓、鲜卑骑兵助战,还是完全有机会打退曹军的。

后来我们看到,曹操攻打实力远弱于袁绍的乌桓部落时,也损兵折将,打了很久。

同时,在曹军远征袁绍期间,后方肯定有军阀会借机攻击。

然而,袁绍大草包却从此灰心丧气,没有安排好后事就死了。

一说,这是因为袁绍部下派系林立,北方豪强家族也不支持他。

结果就是,袁绍死后,三个儿子和外甥高干互相攻打内讧。曹操没花费什么力气,就将他们各个击破了。


萨沙


其实从表面来看是有翻身一战的可能的,然而事实却如同曹操这边谋士的预测一样,袁绍内部不稳定,自内而乱。

官渡之战战果

官渡之战,终由于曹操夜袭乌巢得手后,张郃高览投降后袁绍大败而归,只带了八百人淘了出来。其囧款堪比赤壁后的曹操。但是,本身官渡之战就是曹操的防守战斗,在顶住了袁绍的强大的进攻之后,只是松了一口气,从兵力和人口上来说,袁绍在官渡之后还是占据优势的。

袁绍不能翻身的必然

袁绍自己的性格,用曹操的话来说“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胆略不足 ,让他在数量绝对优势情况下,屡次错过战机,要知道中途曹操还率军回来打退了刘备。即使官渡失败,袁绍还是有翻身的资本的,但是所谓“一将难求”,袁绍手中的大将和谋士都死的差不多了,即使他重整旗鼓,但是手下没有可用的大将了。已经对曹操不能发动有效的进攻了。而曹操也不会给他那个喘息的机会。袁绍也不争气,刚愎自用的他,因为战败郁郁寡欢死了,袁绍力量也分散了,更加不能和曹操抗衡。反观曹操赤壁失败后,依然能平灭马超,韩遂,张鲁,可见其大丈夫能屈能伸,心胸宽广。从两位主公来看,那么多人看好曹操也是由于其人品。而袁绍不得人心,官渡失败后,他的品性更为天下所知,更加不会有人帮助他。所以他即使有东山再起的硬件条件,但是也不能够和曹操相比了,乌合之众怎么能打得过精英部队呢。


用户68704285550


我是盗墓历史,我来回答问题。

官渡之战中,袁绍惨败,损失了许多的兵马和物资。

但俗话说:"痩死的骆驼,比马大"。袁绍占据四州之地的广袤区域,人口众多,受黄巾之乱的波及较轻。经济较为发达,百姓还算富庶。袁绍家族更是"四世三公\


盗墓历史


官渡之战后,如果袁绍没有死亡的话,还是可以和曹操划河而治的,是袁绍在官渡之战不久就去世了,曹操在袁绍去世之后使用半年的时间才把这一地区平定,从这里可以看出,袁绍在北方势力的强盛。

当时的袁绍,占有青州,并州,冀州,幽州,四州,青州虽然在黄巾之乱中损失惨重,但是基础还在,冀州是比较完好的,幽州虽然经过公孙瓒的战乱,但是幽州还是实力比较强的,并州并没有经过太大的规模的战乱,所以相对来说,这几州里面实力都保存的比较完好,但是袁绍败在把几个儿子都分封到每个州里面,没有确定继承人,而且军队的派系太多,而且又喜欢内斗,被曹操拉一个打一个,使用八年才彻底解放整个北方。



袁绍集团是因为有袁绍这个人才存在的,袁绍一死这个集团基本上就分离崩溃,曹操兵进河北的时候,袁绍的几个儿子还在互相掐架,可希望对方死,有时候曹操正在攻打某一个城池,另一个人就会派兵协助,或者给他提供情报。所以不作死就不会死。

如果袁绍不死的话,以北方四州的实力,肯定有东山再起的实力。


我爱吃糖蒜


官渡之战,袁绍惨败,其十余万大军,损失总共七万余人(见《帝起居注》之曹操上书),元气大伤,冀州很多郡县也闻讯投归曹操,但袁绍毕竟根基深厚,他以审配为别驾,逢纪为护军,郭图为监军,重新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收集残部,缓缓恢复元气。

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曹操虽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暂时还不够力量吞灭袁绍。而袁绍更是以攻为守,将一支部队前突于黄河以南的仓亭渡口,严重威胁兖州重镇东阿、范县、鄄城之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曹军只得再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经短暂休整之后,于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四月一路扬兵河上,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才击破袁军,将其驱离黄河一线。可见袁军依然实力强劲。而经此一战,袁绍也获得了充足的时间稳定冀州局势,军事政治双管齐下,逐渐将冀州叛城一一收复。

由此可见,袁绍还是有机会东山再起的,只可惜他与曹操相比有个巨大的劣势,就是他年纪大了,此时应比48岁的曹操要大个近十岁,所以经不住这连番打击和操劳,结果一病不起,一命呜呼了,他的两个儿子又不争气,自相残杀,就这样曹操还花了五六年时间才彻底清除了袁氏势力。如果袁绍的年纪也和曹操刘备那样才四十多岁,北方战局恐怕还会有很多变数。


千古名将英雄梦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袁绍在河北经营了很多年,根深蒂固,虽然在官渡失去了主力军,但是基业还在。回到北方以后先是平叛了一场针对自己的叛乱。再建立起一支军队并不难。再第二年又和曹操在仓亭打了一场,又以失败告终,但是此后不久袁绍就去世了。

总的来说,袁绍在官渡之战确实元气大伤,主力军被歼灭,多位将军战死或投降,但实力健在,即便无法进取天下,防守自保也有余。只是战败后不久去世,后代内耗严重,又碰上曹操这样强大的对手,被一锅端了不奇怪。



虽然记载的比较少,但是袁绍实行仁政,深受百姓爱戴,在袁绍死的时候在他领地的百姓哭的死去活来,就像亲爹去世一样。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有写的不好的地方或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下方留言呦!


叫啥都行丶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东山再起是指的什么呢?如果指的是,袁绍还有没有机会争雄天下,我觉得没有了,曹操本来有政治主动权、策略主动权,现在同时拥有了战争主动权,袁绍没有机会再和曹操争雄天下了。

可是如果东山再起指的是,袁绍集团能不能重新坐稳河北根据地,转入战略防守,和曹操集团划黄河而治,静待时机,那是完全可以的。

很多历史事件的进程确实是领导者的身体问题导致的,“东山再起”的前提也就在于袁绍的死。

这样说并不是我欣赏袁绍,觉得他有多么的无可取代。而是袁绍集团的内部问题,由他制造,也必须由他解开。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郭嘉说给曹操的十胜十败论,这整篇文章我都非常喜欢,但由于过长,这里我不多做引用,但是核心的观点就是,袁绍集团的内部非常的复杂,派系太多,意见观点多,可是决策要照顾各个派系的想法,决策太难。

袁绍的几个儿子派系就很复杂,袁谭、袁熙、甚至高干袁绍都要照顾,彼此之间也不服气,袁绍用了一个很愚蠢的办法,就是各领一州,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创造更多问题。

袁绍的做法实际上是默许了集团内部的派系纷争,在重大的问题面前,决策人不表态就是最大的失败,袁绍就是这么失败的。

由于袁绍无法解决派系问题,只能默许和接受,其实早在官渡之前,审配许攸、沮授田丰、逢纪郭图,又有哪两个人的思想是统一的呢?又如何不是各自为战,自说自话呢?

袁绍生前,无论什么派系,毕竟都是内部派系,洪水来时,大家一起坐在船上划桨,派系也不过是谁出力多少的问题。可是袁绍死后,官渡之战结束后,各个派系之间就要开始站队和观望了。

河北袁绍集团,队伍的凝聚力就是袁绍本人的资历、威望、魅力、能力,袁绍死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曹操和袁绍对当时的局势判断就完全不一样,袁绍在讨伐董卓后,立刻开始了扩充地盘,理念是地利,可是曹操是广纳贤才,聚贤不避亲,迎回皇帝,理念是人和。两种理念本身没有对错,但是在局势的碰撞之下,地理优,还是人和优?高下立判。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