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后,袁绍在河北还有很多部队,为何最后还是输了?

舞夜心动--灵魂的主宰者



建安五年(200),袁绍兵败官渡,袁绍这一败损失惨重。尽管当时的袁绍是天下第一诸侯,也依旧承受不了这样一个失败。

袁绍发动官渡之战,是决心要彻底消灭曹操集团的。演义小说中的袁绍号称率领了七十万大军,真实的估计也就十多万。但是袁绍此次带出的十多万部队全是冀、青、幽、并四州之地中的精锐部队。这一仗下来几乎是全军覆没,官渡之战后,袁绍虽然没有丢失地盘,尽管袁绍可以在短时间再拉起一支十万人的部队。但是,现组织起来的部队的战斗力根本不如之前的部队。

也就是说,官渡战败后的袁绍,虽然还有许多部队,但多为弱旅或新丁,短时间内不能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而且我们还要注意一点的就是,打仗就是在烧钱【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官渡之战,袁绍不仅投入了所有精锐部队,还花费大量经济、物资、资源等。这些损失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恢复的。

还有,袁绍集团人才的损失:号称王中王的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张颌、高揽)两死两降;许攸、田丰、沮授等谋士;以及其他各级文武的损失;还有那些见风使舵、望风而降的人。这些损失足已让袁绍的政府机构瘫痪......

所以说官渡之战几乎就是曹操与袁绍的大决战。当然,袁绍底子厚,战败后还不至于立即灭亡。因为曹操那边赢得也不轻松,所以战后,曹操并没有穷追猛打,主要还是当时的曹操确实打不动了。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

袁绍官渡战败后就忧郁得病,威信也大不如之前。袁绍的地盘陆续的出现许多不同程度的叛乱,袁绍便带病堪平内乱。最后于建安七年(202)病逝。

由于袁绍生前的废长立幼,所以在袁绍死后,袁绍的三个儿子便出现了分裂。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

审配、逢纪支持袁尚,袁尚又与袁熙交好;辛评、郭图支持袁谭。

袁氏集团内部的不和给了曹操机会。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

对于没有袁绍的袁氏集团内部的情况,郭嘉分析的非常到位。郭嘉料定袁家子弟必然内斗,所以建议曹操不要急于进攻。因为倘若此时曹操向袁氏兄弟施加军事压力的话,袁家兄弟一定会抱团、联合抗曹。不管他们,让他们内部相互消耗,待时机成熟,方可一举拿下。

后来,袁谭和袁尚果然打了起来,袁谭被打败了之后居然向曹操求救。曹操顺势就发兵前往,之后数年间便把袁氏家族消灭的干干净净。

茶余饭后历史小话题,如有更多见解,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左将军


最后不是输在袁绍手里,官渡大败之后,并没让袁绍一蹶不振,他将背叛他的郡县各个击破,和曹操也是互有胜败。只是官渡之战一年多后,袁绍就驾鹤西去了。死后儿子们手足相残,分崩离析,这才让曹操得到鲸吞蚕食的机会。曹操用了五年时间,在207年最终平定河北。


突击历史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按照史料的记载,官渡之战并没击溃袁绍的真正实力,只是打击了袁绍军队的锐气,实际上袁绍的实力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害,真正使得袁绍势力瓦解的是袁绍去世后,袁绍的长子袁谭和幼子袁尚为了争夺袁家继承人的位子大打出手,使得曹操渔翁得利,最终攻取幽青并冀四州之地,最终占领河北。袁绍只是输了官渡战役而已,袁绍的整个实力并没有瓦解。这才是原因所在。

官渡之战发生在建安五年在官渡(公元200年),袁绍率领大军直逼汉献帝所在的许昌,曹操被迫防御,双方最后在官渡发生决战,袁军在乌巢的军粮被曹军偷袭,而大将张郃临阵倒戈投降曹操,直接导致袁军崩溃,袁绍大败,袁绍和长子袁谭单骑渡过黄河,逃回邺城。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坑杀袁军投降的军士,《汉纪》说八万人。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虽然失败,但是元气未伤。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统治下的冀州发生了很多郡县献城池投降曹操的情况。袁绍的统治岌岌可危,在建安六年(201年)四月,曹操和袁绍再次在仓亭攻破袁绍的军队,袁绍被打败,但是袁绍收集残兵前去攻打投降曹操的郡县,最后平定这些发生叛乱的郡县。而且袁绍指挥刘备前往汝南,联合汝南的黄巾军军余部龚都等人,曹操先派蔡扬攻打龚都,但是蔡扬无能,被打的落花流水,最后是曹操亲征,龚都,刘备被打败,刘备前去投奔刘表,而龚都逃亡。在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到袁绍的实力尚存,已经开始准备袭扰曹操后方的安全,汝南靠近许昌,刘备,龚都的动作对于曹操的威胁很大。



但是袁绍自官渡之战后就生病了,病的很重,史书记载袁绍发病的时候,会呕出鲜血。在建安七年(202年),也就是官渡之战结束后的第二年五月袁绍没有承受住病痛的折磨,在邺城去世。留下的一个稳定的河北四州土地,但是他临终前都没有选择好谁做他的继承人,这导致长子袁谭和幼子袁尚的火并。

袁绍宠爱幼子袁尚,让袁尚留守袁氏的大本营,让长子袁谭前去镇守青州。美其名曰看看各个孩子的能力怎么样。并且把外甥高干封在并州,中子袁熙封在幽州。袁绍手下的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审配、逢纪与袁尚成为一派,而辛评、郭图与袁谭做一派。袁绍去世后,没有说明谁做袁氏的继承人,当时的袁氏的大臣认为袁谭是长子,应该拥立袁谭。但是审配等人害怕袁谭继承袁绍的基业后,作为袁谭的一党的辛评害自己,审配于是奉袁尚继承袁绍的位子。等袁谭来祭拜父亲袁绍时,没有人支持袁谭,袁谭自立为车骑将军,袁谭和袁尚发生矛盾,而在黄河以南的曹操抓了这个契机,一举击溃了袁氏兄弟,占领幽并青冀四州。



曹操于是在袁氏兄弟内斗的时候,发兵前去攻打袁谭和袁尚,袁谭和袁尚就放下争斗前去防御曹操,袁谭在黎阳驻军,但是袁尚害怕袁谭,于是让逢纪带着一点士兵前去援助袁谭,袁谭请求再给一点,审配等人权袁尚不要给,袁谭在前线听闻这个消息大怒,一气之下杀了逢纪,随后曹操渡过黄河攻击黎阳的袁谭,袁谭打不过曹操,再次请求增兵支援,袁尚此时害怕给袁谭军队过多,袁谭会吞并自己。袁尚的办法是自己带着部队前去增援袁谭,让审配守住大本营邺城,在黎阳的战争一直打到建安八年,最终袁尚大败而归。曹操用郭嘉之计退兵,让袁氏兄弟内斗,果然曹操退兵后,袁谭和袁尚又因为军队问题大战,袁谭败退,袁尚趁着机会想要赶尽杀绝,袁谭最后求援曹操。

建安八年十月,曹操再次渡过黄河,袁尚才回师救助邺城,袁谭得以有喘息的机会,但是二子相争使得袁绍的故将大批投降曹操,袁军的人心散了。

建安九年二月,袁尚再次发动大军攻打袁谭,曹操趁着机会读过黄河偷袭邺城,袁尚回师救援,在邺城外被曹军大败,袁尚投奔哥哥袁熙,邺城守军人心沮丧,最终被攻破。袁谭收集袁尚的残兵,与曹操大战,但是也是一败涂地。建安十年,袁谭在南皮战死。袁熙和袁尚为部将背叛,逃出幽州,前往辽东,此后被公孙康所杀。至此显赫一时的袁氏彻底灭亡。


人者仁义也


袁绍坐拥河北四州,虽然在官渡之战战败,但是底蕴犹在,完全可以在与曹操争雄,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军队质量的下降。

官渡之战的失败同样造成了大量河北精锐之士的损失。曹操的军队一直以来就是以精锐悍勇著称的。因此虽然河北军队数量众多,但不是曹操对手。兵在精而不在多。

第二,官渡之战失败的阴影存在。

官渡之战的失败直接造成了那些回到河北的败军心中的阴影。就算领导人尽可能的贬低曹军,但是在败军的影响下,肯定对曹军还是有着畏惧的心理。

第三,人才的损失。

官渡之战中袁绍前前后后损失文臣武将不计其数。高层官员都失去了很多,颜良、文丑、沮授的死亡,张郃、高览、许攸的投降,而曹操的主要将领都没有损失。此消彼长之下。缺乏勇将的带领,根本就不是曹操的对手。

第四,仍旧不够重视曹操。

袁绍虽然经历官渡失败,但是认为曹操远远不是他的对手。而且在河北之地,主场作战,袁绍更加具备优势,就是这种不重视下,中了曹操的计谋,又一场大败使得袁绍再也起不来。

袁绍败北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一败再败,最后郁郁而终。


秋心谈历史


曹操没有那么坏,在当地得民心,一句话袁绍不得民心


梧桐自驾游



一,官渡之战后,袁绍的精气神彻底被击败,袁绍经不起官渡之战的惨败,精神上一蹶不振,日益消沉,,袁绍四世三公,竟败在被他看不起的宦官之后曹操手里,这口气他出不来,以至于忧郁成疾,一病不起而亡,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给他的儿子。


二袁绍志大才疏,嫉贤妒能,色厉内荏,袁绍既没有武略,也没有文韬,只是接着他家四世三公的旗号,招纳天下英才,但是人才不得其用,有啥屁用,内部矛盾重重,各自为了利益纷争,。这样的诸侯不败才出稀罕事呢?


袁绍治军不严,军纪涣散,这样的军队没有好的战力,焉能不败,


约定9521


不调用文献资料

一、绍死,没有了灵魂人物。团队迟早要散,或者出现新的灵魂人物形成新的团队风格。

二、粮食,民以食为天。新败的散兵游勇要活命首要选择获得大量资源的曹操。

三、正史,曹操是懂休养生息、体恤民生的。曹操治下繁荣稳定是有民意基础的。

当然也有很多其他因素。历史不是偶然,是多纬度的优势促成的必然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