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的袁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失败的缘由是什么?

壶懃


纵观袁绍的一生,这个被我们轻视的人,他却是一个极有可能统一三国的人。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评价袁绍:袁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以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

曹丕评价袁绍:绍遇因运,得收英雄之谋,假士民之力,东苞巨海之实,西举全晋之地,南阻白渠黄河,北有劲弓胡马,地方二千里,众数十万,可谓威矣。当此之时,无敌于天下,视霸王易于覆手,而不能抑遏愚妻,显别嫡庶,婉恋私爱,宠子以貌;其后败绩丧师,身以疾死,邪臣饰奸,二子相屠,坟土未干,而宗庙为墟,其误至矣。

纵然曹操评价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但我们要明白,这是针对曹操本人而言,于我们,袁绍从来不是一个庸人。

综合袁绍的家世和时人的评语,我们可以先给袁绍做出一个简单的评价:

1、袁绍出身显赫,四世三公,他在三国前期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
2、袁绍重视人才,却又不能人尽其用;
3、袁绍为政宽仁,在百姓中很有名望;
4、袁绍野心很大,想凭借自己的实力统一天下;
5、袁绍曾经也忠于汉室过;
6、袁绍为人性格骄傲,容易轻视对手;
7、袁绍不是一名合格的父亲。

袁绍拥有一手好牌:“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

反观曹操地盘小,兵力少,在官渡之战前,按《武帝纪》记载:“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如此情况下,袁绍以十万大军对战曹操,为何却以失败告终呢?

原因有五:

一、袁绍不听谋士话,错失战机;
二、袁绍大军和曹操隔着黄河,袁绍只能小规模和曹操对战,无法发挥兵力优势,给了曹操各个击破的机会;
三、曹操利用声东击西的技巧,在白马之围系列战役中,先后杀死了颜良、文丑两员袁绍阵营的大将;
四、曹操奇袭乌巢,烧毁了袁绍阵营的后勤;
五、袁绍战略布局不当,他本可以在正面战场上,以兵力优势对抗曹操,却偏偏做出了放弃乌巢,直攻曹操大本营的决定。

最终,曹操大本营没攻下,乌巢粮草也没了,袁绍派去打曹操大本营的两员大将张郃、高览一听这事,竟然直接投降了。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犯了轻视对手曹操、忽略谋士建议等多项大毛病,这一连串事情加起来,便导致了袁绍最后的失败。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答:郭嘉曾经对郭图和辛评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

第一,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

第二,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

第三,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

第四,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

第五,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

第六,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

第七,袁绍惑于谗言;

第八,袁绍是非不分;

第九,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

荀彧对曹操说:“自古以来较量于成败场上的,如果真有才能,纵然弱小,也必将变得强盛;如果是庸人,纵然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这个道理。

现今与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了。

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狭窄,任用人才却疑心太重……;

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往往错过良机……;

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能确立,士兵虽多,却不能巧为任用……;

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样,耍小技而博取名誉,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者大多归附于他……。

😂!当然,对于袁绍来说已经是入木三分了。从批评当中也能看出袁绍的为人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按照郭嘉的说法:

袁绍礼贤下士;喜欢思考问题;喜欢谋划;宽和施政;给人印象分很高;对待亲朋讲究;而且袁绍也有菩萨心肠的人;威慑力很强。

按照荀彧的说法:

袁绍用人非常谨慎;遇事三思而后行;对士兵非常好👍;袁绍才是当时最大的豪门士族!

东汉末年,最有希望奉天承运的人应该是袁绍。奈何,被郭嘉、荀彧给戳穿了。


中行偃1


导语:

袁绍是三国前期实力最强大的诸侯,他雄踞北方,占据了冀州、青州、幽州以及并州等四个州,带甲号称六十多万,手下战将千员,顶尖谋士十多个,在当时绝对有一统天下的趋势。

然而他败了,他败给了曹操。当时的曹操论兵力只有袁绍的三分之一,论地盘也只有袁绍的一半,论家世曹操更比不上袁绍,曹操是宦官的孙子,袁绍家族四世三公。

为什么袁绍就是败了呢?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的失败,是否跟他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呢?

01袁绍四世三公,家族的力量给与了事业上的帮助。

袁绍家族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四世三公。对袁绍来说,他的家族力量给了他很大帮助。年纪轻轻就做了官,长大以后,敢于公然与董卓叫板,最终逃离洛阳,外出招募士兵。

馥素恇怯,因然其计。馥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谏馥曰“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车,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乃欲以州与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从事赵浮、程奂请以兵拒之,馥又不听。乃让绍,绍遂领冀州牧。---《三国志》

在招募士兵的时候,他的家族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当时袁家四代公卿,门生故吏遍及天下,袁绍振臂一呼,自然是有不少人才前来相投。

所以袁绍起家的速度是所有诸侯当中最快的一个,在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手里已经拥有了十万人马,这在当时是相当惊人的一个数字,所以他被大家推举为十八路诸侯的盟主。

  1. 可是袁绍光有人马,没有地盘,这是一件比较恶心的事情,因为没有地盘就没有税收和粮草。在讨伐董卓的事情烂尾以后,袁绍必须要为自己争取一块地盘。
  2. 这个时候冀州牧韩馥觉得袁绍是个人才,自己又是袁家的门生故吏,所以他打算给袁绍一定的资助。没想到收到粮草后的袁绍反而大怒,认为大丈夫怎么可以接受人家的施舍。
  3. 于是袁绍不仅没有感激韩馥,反而打起了冀州的主意。当公孙瓒和韩馥打得热热闹闹的时候,袁绍乘势收服了韩馥。

韩馥觉得自己本来就受到过袁家的恩惠,而且此刻的袁绍兵强马壮,把冀州送给袁绍也无可厚非。袁绍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夺取了冀州,拥有了一块富庶的土地。

此后袁绍以冀州作为地盘,不断向四周扩张。最成功的一战,是对幽州公孙瓒的战斗。他将公孙瓒逼入了死胡同,乘势拿下了幽州。曹操为了避其锋芒,只好以天子的名义把青州、幽州、冀州以及并州全都交给袁绍打理,自此袁绍达到了人生巅峰。

02官渡之战并未伤及袁绍要害。

当然,我们知道袁绍最后还是失败了,标志着他失败的那一场大战,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这一战直接决定了谁能够成为北方中原的主人,所以至关重要。

袁绍和曹操都厉兵秣马,袁绍的人马是曹操的三倍有余,所以大家都认为袁绍必胜。不过据说袁绍这边的人马纪律很差,而曹操那边的人马纪律很好。所以战争的结果,其实也实属难料。

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显。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众以谭长,欲立之。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己害,缘绍素意,乃奉尚代绍位。谭至,不得立,自号车骑将军。由是谭、尚有隙。---《三国志》

结果因为许攸的背叛,张郃高览的投降,袁绍的乌巢粮草被焚毁,从而使得袁绍阵营慌了手脚。人多有人多的坏处,那就是嘴巴多。一觉睡醒来,自然就是要吃饭。

士兵没有饭吃,那只能引起内讧了。所以袁绍的军队大多是自己把自己给搞死的。曹操大军前来只是清理战场而已。

  • 很多人认为官渡之战过后,袁绍就彻底完蛋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这一战袁绍的确损失了七、八万的人马,粮草辎重更是不计其数。
  • 可这件事并没有撬动袁绍的根本,他在冀州大本营的地位还是非常牢靠的。反观曹操,这个时候他却没有继续对袁绍实行围剿,而是休养生息了一段时间。
  • 曹操在休息的时候袁绍并没有闲着,他又跑回去平定叛乱去了。知道袁绍战败消息以后,他们集团内部出现了小规模的叛乱。在平定叛乱之后袁绍病死了,应该是被曹操给气死的。

袁绍死了以后,曹操想要歼灭袁家的力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足足花了8年时间,这严重推迟了曹操一统天下的进程。

所以说曹操属于逆袭,如果曹操没有战败袁绍的话,袁绍一统天下的速度,可能比曹操要快得多。

03袁绍家族的失败,他那几个儿子有巨大功劳。

清官难断家务事,袁绍家里比较有意思。他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袁谭、袁熙以及袁尚。这三个儿子都有志向成为一方之主,所以他们内部的争斗也是比较激烈的。

  1. 袁绍整天忙于对付外敌,哪有功夫去应付这帮兔崽子呢?所以袁绍采取了比较简单的解决方法,让每个儿子去统领一个州的人马。
  2. 当时袁绍手里一共有四个州,袁绍将青州给了自己的长子袁谭,将幽州给了自己的次子袁熙,将并州给了自己的外甥高干,自己带着小儿子袁尚占据冀州。
  3. 别人没有来分裂他们家,他自己先把家产给分了。这可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他明知道儿子们内部不和,尤其是袁谭和袁尚之间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歇过,可是袁绍却没有制止的意思,反倒是分别给了他们人马。

这就好比孩子们闹矛盾准备打架的时候,袁绍不仅在一旁摇旗呐喊,而且还分别给了孩子们一些武器。似乎孩子们不打个你死我活,都对不起袁绍这么机智的策略。

击破瓒于易京,并其众。出长子谭为青州,沮授谏绍“必为祸始”绍不听,曰“孤欲令诸儿各据一州也”又以中子熙为幽州,甥高幹为并州。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三国志》

结果袁绍死后,将大位传给袁尚,果然导致袁谭的不满。于是袁家内部的战争爆发了起来,袁谭甚至在后来打算投靠曹操,都不愿意归附自己的弟弟。

总结:袁绍只有雄主之形,没有雄主之志。

袁绍事业起步非常快,这里有很多原因,所以大家都称他为雄主。可是有一些人才却看不上他,比如说荀彧和郭嘉,他们都曾经去过袁绍那儿,却在袁绍最强盛的时候,离开袁绍,选择了曹操。

这足以说明他们看透了袁绍这个人,他们认为袁绍徒有其表罢了,成不了什么大事。结果果然是这样,官渡之战时,谋士田丰强烈建议袁绍不要轻举妄动,结果袁绍把人家给抓了。

袁绍的理由很简单,等到他胜利以后,让田丰在牢里好好看着。结果袁绍果然战败了,众人都向田丰道喜,认为他要被重用了。

没想到田丰却叹息说,如果袁绍胜利了他不会杀了自己,但是现在他失败了,那他田丰是必死无疑了。结果袁绍回来以后,果然气急败坏地杀了田丰。


江湖小晓生


袁绍在出生时,地位都和别人与众不同。在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作为最主要的兵力,按道理说,三国雄霸应当有袁绍的位置,但是为什么东汉末年最有实力的霸主袁绍却失败了?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的呢?

袁绍在与公孙瓒对战的时候,袁绍的手下获取了公孙瓒的秘密情报,他知道了对方会以火把当做救援的信号。袁绍因此将计就计,把公孙在躲藏在暗处的救兵们全部新引出来。因此,战胜了公孙瓒。就这样,袁绍霸占了整个幽州,并且还把敌人作为己用。土地,兵力,一应俱全,袁绍变成了有实力的霸主。

好景不长,袁绍成功是因为他勇敢地做出了判断,使大家免受灾难。他的失败也很快赶来。他失败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是因为袁绍不善用人,他不知道该把什么样的人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他曾经叱咤风云,一统幽州,手里有很多精明的干将,但是他却把一个整日里把酒当做命的人安排在重要的位置上,在紧急时刻肯定是会出现问题的。

再者,袁绍不听取忠诚的计谋,更不懂的重用有才华的人。他的手中有很多谋士,但是大多数都不被重用。曾经有谋士在截取了曹操的情报向袁绍汇报,并且献出自己的妙计时,袁绍不仅没有采取,还把这位报告的谋士大骂了一顿,得不到重用的谋士,一气之下投奔了敌方,这也是袁绍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山河的岁月


袁绍(142年-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原来袁绍大大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官二代,一生下来身份就不同寻常,纨绔子弟一枚,小时候常和曹操等人一起调皮捣蛋!其实小时候爱调皮捣蛋的人都是很聪明的,大多将来都有成就,比如曹操!

袁绍虽然靠着家大业大混出了很大的名堂,但是其人爱优柔寡断,遇到大事就瞻前顾后,而且还有点刚愎自用,不听忠言,官渡之战的时候不听田丰,许攸的谏言,竟被比自己实力小得多曹操打败,真是奇耻大辱啊,对不起祖宗基业,祖上有知,都能从坟墓里跳出骂。

袁绍之所以失败就是不会用人,因为他四世三公的名望,多少当时的影响豪杰都在其帐下效过力,大部分最后看不上他,离他而去独自创业!可恶的是他居然给他的几个儿子要职和军权,也就是任人唯亲,几个儿子为了继承大位,进行窝里斗。

这样的袁绍,你指望他能成大事,加尊九五么,送他三个字“不可能”


泉泉小先生


三国演义里怎么说袁绍呢?袁绍出身于名门望族。家族传到袁绍那一辈,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这也让袁绍的崛起充满了成功的因素。因为在当时,面对袁绍的崛起,不给他面子的很少。最开始,袁绍还在少年时,他就是名副其实的富家公子。大家看看他的日常,斗鸡赛狗,无忧无虑。并且,领着曹操瞎胡闹。因为他们都是官宦之后。再加上袁绍的长辈(比如他叔父)在朝为官,作为袁绍的坚强后盾。所以,他的周围,包括他的童年所交往的大部分都是官二代。比如曹操。祖上就是太监出身。到曹操这一辈,虽然已经不再是太监了。但曹操的出身也限制了曹操的发展。至少跟袁绍相比,曹操因为出身问题,在于人交往上,曹操要自卑的多。同样,袁绍也有自卑。只不过相比于曹操,袁绍的自卑感要小得多。袁绍的自卑感来源于嫡庶之分。大家都知道,袁绍有个弟弟叫袁术。袁术是袁绍的父亲的正房夫人所生,虽然比袁绍年龄小,但他却是嫡子。袁绍虽然岁数大,但他却是他爹酒后胡来的以外产品。因为他是他爹酒后乱性,跟丫鬟的以外产物。所以,袁绍虽然比袁术大,但袁术从来都看不起袁绍。长大后,碰到汉灵帝宠信宦官。对袁绍他们这些外臣根本就不信任。汉灵帝把训练好的军队(史称八团军)的主导权不是交给将军,而是交给了太监。而袁绍,淳于琼和曹操。这些官二代之类的热血青年,也只能从孝廉开始慢慢的熬。皇帝训练军队的时候,曹操袁绍也是这些军队的主训官。但他们没有军权。按照他们的阅历和经验(没有功勋)来算。只能说官居校尉(西园八尉)由于带队的是大太监蹇硕。所以,朝廷的军队在黄巾叛军面前不堪一击。节节败退。而这时候,朝廷里面唯一的大将军何进(虽为大将军,但他同样不掌兵权)一看自己没有兵权,而太监打仗也根本不成。他虽然很想接管太监的兵权,但汉灵帝对于他这样的外戚防范的很严。何进就算说了也觉得皇帝不会给他领军的机会。于是,袁绍给何进出主意,让朝廷下旨,命各个州府县衙,自行招募军队抵抗黄巾。于是,三国乱世的局面开启了。这时候的袁绍有没有私心还不好说。反正在他的建议下,黄巾起义不到半年就被消灭了。黄巾之乱后,袁绍被封在了一个叫南皮的地方(讨钱买的,大家都知道汉灵帝有卖官的习惯,曹操由于没钱,也就什么职位都没有,所以,曹操一直待在洛阳,直到董卓进京)。由于袁绍的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所以,袁绍刚到南皮不久,就招募到了不少的有用之才。这时候的袁绍精明强干。但他也不是忠于汉灵帝的忠臣,他更不会对昔日的大恩人何进屈服。汉灵帝死后,汉少帝即位,袁绍他们也另立了一个叫刘虞的人做皇帝。这摆明了是要跟朝廷作对呀。之后,袁绍又因为私心而废了刘虞。并且使用计谋赚取了韩馥的邺郡。在丁原被吕布杀死后,袁绍趁着丁原军群龙无首,得到了山西的大片土地。同时又拿下了他的老家渤海(北海地区的一部分)这时候的袁绍已经拥有了冀青并三个州,因为袁绍最后拿下的事是公孙瓒的幽州。而这个时候的曹操,才脱离了董卓,走没走到中牟都还两说呢。可以说,在没碰到曹操以前,袁绍还是英明睿智的。不管他是强取豪夺也好,实力打拼也罢,总之在曹操脱离董卓之前,袁绍就已经坐拥河北的半壁江山了。人常说,天狂必有雨,人狂没好事。此时的袁绍已经成了诸侯里面最大的那个。同时他还跟西域枭雄董卓眉来眼去的。丝毫不顾及汉献帝的感受(这时候的董卓在洛阳胡作非为,而袁绍对董卓的所作所为也睁只眼闭只眼。他们的分歧是在董卓废帝这件事上。),大家说,他忠吗?才怪呢。曹操的崛起得益于他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东逃。曹操也是为了自己不被董卓消灭,于是在回到家乡后,立即发出矫召,联合十八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而这个时候,袁绍一看,有利可图,立即举兵响应。因为他是除了董卓最大的诸侯。不仅兵多将广,再加上祖上的四世三公的名门招牌,以及袁家的门生故吏众多。就算其他十七路诸侯联合,谁又能争过他袁绍?所以,袁绍起兵,本就是去争权夺利去的。再加上袁术还是他兄弟。但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众多诸侯里只有一个是忠心于朝廷的。这个诸侯就是孙坚。其他的刘备和曹操,实力太小。虽然他们也忠于汉朝,但他们不能算是诸侯。因为刘备在当时是归属于公孙瓒集团的。曹操虽然谁都不属于,但他是张邈收留的。故我们把曹操算作张邈一波的。马腾当时没有去,十八路诸侯里面有一个广陵太守张超。十八路诸侯里面除了孙坚以外,其他诸侯的想法都跟袁绍近乎相同。所以说,十八路诸侯讨董,赢不了也属正常。讨伐董卓失败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这个时候,曹操跟张邈起了分歧,最终吃掉了张邈,独霸东郡。袁绍则跟公孙瓒打的热火朝天。一时间胜负难分。董卓也放弃洛阳,龟缩到长安醉生梦死了。说实话,袁绍这个人的性格有些古怪。荀彧说他色吝而胆薄是对他最切贴的评价。大家看袁绍手里的州郡是怎么得来的?冀州,是骗来的(跟刘备取益州差不多),袁绍不仅得到了冀州,还得到了名将张合。并州是趁火打劫的(吕布杀死丁原投靠董卓后,并州军群龙无首,袁绍打败丁原的部下张扬得到的)青州的平原是因为刘备增援陶谦放弃了。袁绍捡的,北海也是因为孔融放弃太守之位投靠了曹操。袁绍再捡一城。河北四洲,只有幽州是袁绍真刀真枪的打下来的。董卓放弃了洛阳,袁绍跟着拿下河内。但他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可见袁绍人马虽多,但他的确不敢招惹董卓。要不然,他怎么不敢去占领洛阳呢?要知道,随着董卓西逃,洛阳已经是一座没有任何势力防守的白城了。与此同时,我们再看曹操。斗败张邈后,曹操趁着机会,一举攻下濮阳,许昌和陈留。袁绍占据三个州,及整个山西和部分河北(此时袁绍还在跟公孙瓒争夺幽州)。而曹操仅有半个豫州和兖州的濮阳。为了占领整个中原(曹操不统一中原,他是没有跟袁绍开战的资本的),曹操就必须占领徐州(中原包括兖州,徐州和豫州)。恰巧陶谦的部下张凯图财害命,杀了曹操的老爸。曹操借着机会,讨伐徐州。刘备为了救陶谦,虽然从公孙瓒哪里借了三千人马,但他却成功拐走了赵云。这也直接导致了公孙瓒的大败。随着赵云的离去。公孙瓒被灭。袁绍不仅捡了刘备扔下的平原县。而且还统一了河北。这还不算,前面说过,孔融扔下北海去许昌投奔了曹操。袁绍在得到平原后,顺道向东,进驻了北海。这个时候,袁绍的人生也达到了他的最高峰。大家想想,随着公孙瓒的失败。山西,河北以及山东和东北的一部分,还有河南的河内。这么大的地盘都属于袁绍一个人的。牛逼不?再看曹操,也只有大部分的河南和山东安徽各一部分。曹操的实力明显的不如袁绍。况且,曹操征伐的徐州更是多次移首,先是陶谦,陶谦死后,是刘备,刘备之后是吕布。这些诸侯谁都能祸祸曹操。搞得曹操狼狈异常。这时候,董卓已经被吕布杀死了(呵呵,吕布是干爹的克星)汉献帝逮个机会逃跑了。在汉献帝逃跑的过程中,遍发救驾帖。说实话,袁绍的好运也就到这里了。面对汉献帝的救驾帖子,袁绍举棋不定。这个时候,他的谋士也多了,袁绍一听他们说的虽然相反,但却都有道理。思前想后,袁绍的私心又占了上风。他决定不去救驾。但曹操却看准了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拿到皇帝,就能执天下牛耳。于是。曹操千里奔袭,不仅救驾,而且顺势进驻了洛阳,由于当时李傕郭汜相互开打,最终双方灭亡。只有张济的侄子张绣带领着残兵败将,保护着谋士贾诩躲进了宛城。曹操一看,长安无人驻防?我去。这一下。曹操因为救驾,一下了拿到了洛阳和长安(东都和西都呀)看看,袁绍不救驾,失去的也是不少。假设一下,袁绍如果救驾并拿到了洛阳和长安。那么,就算是曹操再怎么精明。也没法跟他斗呀。这是不是就应了那句话,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呀。曹操救驾后,就是怕袁绍清醒过来而反攻洛阳,所以,曹操才把汉献帝迁移到许昌。接下来,曹操西征张绣,东讨吕布和刘备,之后南征袁术。看看,曹操干了多少事?再看看袁绍。自从曹操救驾后。袁绍的谋士七嘴八舌的对着袁绍狂轰滥炸。有说让他救驾的,还有说让他奔袭许昌,把汉献帝抢回来的。更有说不要汉献帝的。原因是早请示晚汇报,怪麻烦的。不如自己做主。还有的说让袁绍休养生息的。糊里糊涂间,袁绍就这么荒废了好几年的时间。等到曹操把周围所有的对手都灭了。(包括袁绍的弟弟袁术)袁绍才反应过来。准确来说,袁绍的反应来源于专门坑朋友的刘备。大家都知道,刘备败亡后,投靠了袁绍。张飞不见踪影。关羽投降了曹操。在这个时候。袁绍被刘备一忽悠。立即派颜良文丑跟曹操作战。我们说,这个时候的袁绍,兵多将广,地盘超大。可以说,他不主动招惹曹操,曹操是不会跟他开战的。结果,颜良文丑被关羽秒杀。曹操一看,哎呀,看来袁绍也不过如此嘛?可以说,是袁绍一连串的失误,把他的好运地盘一点点的拱手让给了曹操。我们先说袁绍在态度上的失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看不起曹操。动不动就以阉宦之后羞辱曹操。再加上曹操的兵马钱粮和土地资源一直没有袁绍多,袁绍打心眼里就不认为曹操比他强。所以,他对曹操的态度一直是藐视。接下来再看军事上的失误。大家看,最开始,是许攸坚持进攻曹操。刘备在旁边煽风点火。我们说,战略路线一经敲定,就要不遗余力的去执行他。我们再看袁绍,都已经箭在弦上了,袁绍还是有些举棋不定。随着谋士的左右摇摆而跟着摇摆。我们说,多听大众的意见是没错的,但是千锤打罗,一锤定音。大众是不做决断的。关键主意是需要袁绍拍板的。既然确定了作战方针,那就只能以作战方针为蓝本,其他的通通靠边。所以说,在整个官渡之战中,袁绍就不在作战状态上。事实也正是如此,随着战端一开。颜良文丑死了。刘备跑了,许攸也被袁绍逼反了。这是他的失误,因为他的猜忌和迟疑不定而导致了官渡大败。就算这个时候(火烧乌巢之前),袁绍的实力还是高过曹操的。按照常理,我们都会总结战斗经验的。这时候,沮授就告诉他,小心敌人偷袭乌巢。袁绍都没有听。恰恰相反的是,郭图的烂主意袁绍却一条都不拉,什么许攸贪污,等等等等。愣是把许攸逼到了对立的一面。既然许攸已经投敌,那么袁绍为什么不及时纠正他的战略部署呢?要知道,许攸一直是袁绍的心腹。袁绍的战略部署许攸都知道。对于许攸的叛变投敌,袁绍怎么意识不到后果呢?就连沮授都意识到失态的严重性,冒死提醒他。但,可叹的是袁绍却置若罔闻。也就是说,在许攸投敌后的这段时间。袁绍对于官渡之战是放任不管,听天由命的。我们说,就算是官渡失败。袁绍要是能重拾决心的话,还是有翻盘的机会的。毕竟袁绍在官渡之战后,土地并没有任何损失。大不了重新整顿兵马再战而已。尽管有些难。但说实话,袁绍在经过官渡之战后,他面对曹操有些后怕。就像当初他对董卓的恐惧那样。随着官渡大败。袁绍的河北四庭柱已经没有了,田丰死了,沮授也死了。许攸跑了。没有了这些将领谋士。仅有千军万马能行吗?我们说,袁绍手下也不是就这么几个人。他的将领谋士还是有的。要想翻盘也不是没有可能。比如他联合刘备和刘表,甚至是东吴。但袁绍并没有看到这些看不见的外援。他在整顿好兵马后,带兵反过来又找曹操的麻烦,总之是不服气呗。这下可好,仓亭一战,袁绍大败吐血。再看袁绍的家庭关系。也是一塌糊涂。他把他的地盘都分给了儿子,袁尚袁谭袁曦,还有他的外甥高干。而且袁绍的世子大位并没有给长子。这就埋下了灭族的祸根。再看曹操。大权独揽。他的儿子一个都没分。袁绍那边,袁绍一死,几个儿子相互攻打。曹操各个击破。所以说,袁绍的败亡并不是一挥而就,而是徐徐败落的。谢谢。


风雨中的梅云


袁绍,字本初,汝南郡汝阳(今河南商水)人。东汉末军阀,诸侯之一。

袁绍出身于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其曾祖父起,袁世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其父袁逢官拜司空。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起兵讨董卓,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过程中,袁绍先后占据冀州、青州、并州、幽州,成为河北最强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败于曹操。202年病逝。时年60岁。

袁绍生得英俊威武。初,拒绝朝庭辟召,隐居在洛阳。黄巾起义后,始应大将军何进辟召为官。组织诛杀了祸国殃民的宦官集团。后董卓做乱,袁绍以北海太守,起兵讨伐董卓,为关东联军首领。董卓死后,诸侯兼并,争战不息。永平二年(195年),袁绍谋士沮授劝袁绍西迎汉献帝,"挾天子以令诸侯",袁绍未采纳。建安三年,袁绍剿灭公孙瓒,全占冀、青、幽、并四州,拥军数十万。

建安四年,袁绍准备攻灭曹操。谋士沮授建议以逸待劳,采取持久战。郭图和审配则主张速战速决。袁绍自恃地广兵强,没有接受沮授的忠告。

曹操分兵把守官渡。

建安五年,曹操东击刘备,谋士田丰劝袁绍趁机袭击曹操后方,袁绍以孩子有病为由拒绝。

田丰也劝袁绍作持久之计。袁绍又不不听,并把田丰关起来。

二月,曹操声东击西,在白马坡斩杀袁绍名将颜良。

袁绍要渡河击曹操,沮授劝阻,说渡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袁绍不听,并强迫沮授渡河。

渡河后,延津一战,大将文丑被杀,损折许多人马。

在阳武,沮授再次劝袁绍利用自己实力优势打持久战。袁绍仍不听,令军队逼近曹军攻打。

两军相持百余日。袁绍谋士许攸因计不为袁绍用,又家人遭囚禁,转投曹操,泄露袁绍军粮秘密。曹操亲率兵袭击袁军屯粮的乌巢,火烧袁军粮草。

败讯传来,袁军崩溃,大将张郃、高览投降曹操。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损失七、八万人,武器辎重图书珍宝无数。

袁绍败回,怕田丰笑话他,派人把田丰杀了。

建安七年,袁绍死。

建安十二年,袁绍的儿子死灭。

《献帝春秋》评袁绍: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

《三国志》评袁绍:绍鹰扬河朔,然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至于社稷倾覆。

以上二论,从两个方面评论了袁绍,使我们对袁绍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袁绍为政宽松,很得河北百姓拥护。但他不听沮授和田丰的忠智之言,把一手好牌打个稀烂,终究是个平庸之辈。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袁绍,东汉末年名门望簇之后,十常侍乱长安,包括以盟主伐董卓时属于辉煌时期,但他用人方面不及曹操,治理属地冀青幽并四州不及孙策孙权,导致人才流失,地盘被曹操蚕食,加之北方曹操势力强大以致于一败徒地,正是袁绍兄弟的倒台才使曹操在北方占稳地盘,加之东吴初起,蜀地关中刘备的扩张才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