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孙坚、董卓、袁绍、刘备、曹操,只说武力,怎么排行?

努力提高思想觉误


《三国演义》中,孙坚、董卓、袁绍、刘备、曹操,只说武力,怎么排行?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

1、若论武力这里面首当其冲排在首位的非孙坚莫属,孙坚素有江东猛虎之称。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三国志》评论孙坚,说他“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历史故事温酒斩华雄实际上是孙坚而非关羽。

相传孙坚有戴红头巾的习惯,还用此物败敌救命。就这点就足以说明他善于打仗,而且是智勇兼资,孙坚作战勇猛,冲锋时往往身先士卒,而且基本上没吃过什么败仗,最可贵的是他从不轻敌,但就是每次打仗太过玩命,以至殒命。

2、第二个要属董卓,抛开人品不说单论武力要属董卓,史书上说:董卓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当时岷县属于边远地区,与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邻。董卓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史书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董卓年轻时就曾经到羌人居住地游历,依仗地主豪强的出身和富足的资产,多与羌族部落酋长交往。董卓不仅体魄健壮,力气过人,还通晓武艺,骑上骏马,能带着两只弓箭,左右驰射。他那野蛮凶狠的性格和粗壮强悍的体魄,使得当地人们都畏他三分。不仅乡里人不敢惹他,周边羌人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董卓曾经一直想杀掉袁绍和曹操,就想利用袁绍来支持他,可是遭到袁绍的极力反对。一次,袁绍说:“东西两汉王朝恩德布满四海,万民拥戴,国豢民安。今皇上年纪虽小,但并没有恶行传布天下。你如果要罢黜皇上,改立新帝,恐怕没有人赞同你的意见。”董卓听后,凶相毕露,持剑怒叱袁绍说:“我是有意看重你,没想到你如此不识抬举,今天不杀掉你,今后总是祸害!”袁绍也手按剑柄,针锋相对,董卓不敢轻举妄动。当夜,袁绍就逃奔勃海郡避难。因为袁绍是世家,董卓也不敢追究。

董卓军进驻洛阳时,曹操也在京城,而且手中掌握有一定兵权。董卓在扩充兵力、统收兵权的过程中,也曾想通过诱之以利来吃掉曹操。但曹操识破董卓的阴谋,拒绝与他合作,不辞而别,逃离洛阳。

陈寿:“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董卓为人心狠手辣,吃的肥头大耳。很胖,很多人刺杀董卓都未成功。越骑校尉伍孚就是其中之一。最后在司徒王允策反董卓干儿子吕布才得以成功。

第三、属于曹操,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曾经潜入张让家,被张让发觉后,手舞著戟越墙逃出,全身而退。又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这些活动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可以说曹操属于全才选手,文韬武略天下英才聚齐左右。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

曹公逡巡独以其智起而应之,奋盈万之旅,北摧袁绍而定燕、冀;合三县之众,东擒吕布而收济衮;蹙袁术于淮左,彷徨无归,遂以奔死。而曹公智画之出,常若有余,而不少困。彼之所谓势与勇者,一旦溃败,皆不胜支。然后天下始服曹公之为无敌,而以袁、吕为不足恃也。至于彼之任势与力,及夫各挟智勇之不全者,亦皆知曹公之独以智强而未易敌也,故常内惮而共蹙之。”“言兵无若孙武,用兵无若韩信、曹公。

第四是袁绍,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袁绍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袁绍庶出,过继于袁成一房。袁绍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爱。凭借世资,年少为郎,袁绍不到二十岁已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 不久,因母亲病故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共六年。之后,袁绍拒绝朝廷辟召,隐居在洛阳。

袁绍敢跟董卓拔刀相向也可见有勇猛的一面。所以论武力应该在刘备之上。

第五、就是刘备,刘备给人印象就是仁慈,特别爱哭。虽然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已经没落了,靠编织草席为生。可以说没怎么练过武艺,体力肯定没前几位的好,史书上说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刘备的祖父刘雄被举为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刘备的父亲刘弘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刘备家屋舍东南角篱上有一桑树高有五丈于,从远处看上去就好像车盖一样,来往的人都觉得这棵树长得不像凡间之物,认为此家必出贵人。刘备小时候与同宗小孩在树下玩乐,指着桑树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刘备叔父刘子敬说:“你不要乱说话,让我们一家遭灭门之罪。”

熹平四年(175年),刘备十五岁,母亲让他外出行学,刘备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一起拜原九江太守同郡卢植为师学习,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将他和刘德然同等对待,但遭到刘元起妻子的不满,刘元起说:“我们宗中有这样一个孩子,不是个平常人。”公孙瓒与刘备结交为好友,公孙瓒比刘备年长,刘备将公孙瓒视作兄长。刘备不怎么爱读书,喜欢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两手下垂等到膝盖,能看见自己的耳朵。不爱说话,能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喜欢结交豪杰,当地豪侠都争着依附刘备。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携千金,贩马来到涿郡,见到刘备,于是给其资助,刘备得以用来集结到很多人。

写《三国志》的陈寿:“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三国演义》中,孙坚,董卓,袁绍,刘备,曹操等五人,只议武力的排序应该是:

一孙坚,二董卓,三刘备,四曹操,五袁绍。

孙坚,浙江富阳人。从小通过跌打滚爬开始练就一身过硬武功本领。由一介平民通过捕海盗之功做上了县吏,后又因镇压黄巾有功官拜长沙太守。在破董卓中成为十八路诸侯中锋,最后只有他领本部人马坚持与董卓一战到底,破洛阳得传国玉玺。

从两个方面可从看出孙坚的真本领(武力),1,没有社会背景,完全靠自己的一刀一枪一步步升迁。2,在他所参加的战斗中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身先卒士,尤其是虎牢关前,十八路诸侯中独树一帜,洛阳城里显身手。

主要特色主帅兼主将,可见其武力之強。

董卓,甘肃岷县人,生于西凉。年少时蛮力过人,在凉州羌族人很有影响,曾在府衙中负责治安,参与平定羌人叛乱之战大小近百次,凭武力一步步升迁,直至太师。则后来官高位重,成了万金身躯,只谋划指挥,不到阵前冲锋陷阵了,不可小瞧其年轻时武力。

刘备,河北涿州人。从小家寒,风里来雨里去,织席为生,好交友,练成一副好身体。从他给关张二人劝架过程中可见其身体力量。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他是小股力量,必须附在大股东皇甫嵩、朱儁的麾下,所以刘备必须骑马舞刀,冲锋陷阵,没有武力是不行的。其次,在《三国演义》里多少描写刘备在阵打斗的场面,例如三英战吕布,西川战张任等,都能说明刘备有一定的武力。

曹操,今安徽亳州人。是官二代,其父曹嵩官至太尉。操虽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就舞枪弄棍,放荡不羁,好侠。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属皇甫嵩的部下,亲临战场冲杀,但职位远高于刘备。一步步做到臣相,魏公。纵观整个三国,曹操指挥与参战争之多是手屈一指的,很多次在千军万马之中的现场指挥战斗,没有一定的武力是不行的。

袁绍,标准的官二代,官三代。

汉代三公之后,社会背景很大,从小养尊处优,靠世袭走上高官,虽有一些应该有的马上马下本领,但不可能大到那里,所以袁绍的武力在五人中名列最后。


冷月秋风968


在《三国演义》中这几人的武艺排名应该是孙坚居首,刘备、董卓并列第二,袁绍和曹操则垫底。

孙坚是一个冲锋陷阵的猛将,长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善使一把古锭刀。在讨伐黄巾军赵弘、韩忠、孙仲的宛城之战中,孙坚身先士卒,首先杀上城头,连斩二十多人。赵弘飞马突槊直扑孙坚。结果孙坚从城头飞身跳下,反手枪了赵弘的槊将他刺死。随后孙坚又往来冲出,杀了黄巾军一个人仰马翻。由此可见孙坚之悍勇。

而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役中,孙坚作为先锋也是冲杀在前。遇到华雄这样的猛将,孙坚也能力战一番,最后因为遭到两面夹击才败走。

综合来看,孙坚在演义中可以算一流水平。

刘备和孙坚相比要差一些。不过他也是军旅出身,在剿灭黄巾军的战斗中屡建战功,射杀了贼将孙仲。在虎牢关下刘备更是和关羽、张飞联手一起大战吕布。此战他虽然不是主力,但是至少可以和吕布对战数合,可以说武艺不错。此后在徐州之战时,刘备又从先后突破夏侯惇、夏侯渊、李典的拦截突围而去,连伤都没受一处。此后他年仅六旬时还能和蜀中名将张任对战,并全身而退。

综合看,刘备在演义中至少也算二流水平。

董卓在战场上并没有什么太多的表现。不过他长的魁梧,力气又大。越骑校尉伍孚刺杀董卓时,就被董卓抓住双手未能刺杀成功。所谓一力降十会,董卓力气这么大显然也不是一般的武将所能匹敌的。

因此董卓大致也可以算二流水平。

曹操、袁绍就基本属于草鸡级别了。两人在演义中都没有什么像样的战绩。特别是曹操,刺杀董卓是畏惧对方力大不敢出手,在荥阳之战被两个小兵活捉。这个战斗力不要说孙坚、刘备、董卓相比,就是和杂鱼级的武将比都要差三分,绝对的战五渣。

所以曹操和袁绍就只能垫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