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玄机?

衢州土郎中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一介村夫,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隆中对被传为美谈,至今上千年,但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历史的真相隐藏在光影后面,小说《三国演义》不会告诉你这些。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的老婆是黄月英,这在《三国演义》以及史书上都一笔带过,但是黄月英的父亲黄承彦,却不得不说。

▲ 襄阳黄家湾的黄承彦雕像

黄承彦是沔阳名士,颇富才学,与当时的襄阳名士高级圈子里面的很多人都交好,这个圈子里面有哪些人呢?庞统、庞德公、司马徽、徐庶等。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都是三国前期的名人。

司马徽又称“水镜先生”,是一个难得一遇的奇人,他精通道学、奇门遁甲、兵法,是一个标准的道家人物,又有史传他是诸葛亮的师父,诸葛亮的一身本事,正是在水镜先生这里学来的。

除此之外,当时荆州高层管理人员刘表和黄承彦也是亲戚关系,刘表的妻子和黄承彦的妻子乃是亲姐妹,而荆州水军统领蔡瑁,更是黄承彦的大舅哥,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层关系网,诸葛亮才能通过黄承彦了解到天下大事和时局的变幻,未出茅庐便推断出天下三分。

所以说,被后世所神传的,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道天下大事,那真是神话了诸葛亮。如果一个山村农民,一心务农,他到哪里去知道这些天下大事,难不成还真的靠掐指一算?

诸葛亮能够知道这些,不外乎他能接触到那个圈子,能够获取常人不知道的情报,站得高看得远,再加以分析,天下大事便明了了。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清大势,这不是我们不够智慧,而是我们没有站在那个圈层,很多信息你根本就不知道,分析出结论也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海佑讲史


首先“三顾茅庐”这个词我们更多的是在小说《三国演义》接触到的,因为是小说是一种艺术形式,所它会以作者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尤其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全文明显的赞刘贬曹,为此我们要先确定下“三顾茅庐”的真实性。

其实想要确定“三顾茅庐”真实性的文献有很多,比如“三顾茅庐”的主人公卧龙先生诸葛亮,在自己写的《出师表》中就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可以看出“三顾茅庐”在历史上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真实性确定后我们就要回归正题,讨论下刘备,为何会为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毛头小子放下自己的身段“三顾茅庐”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刘备刚刚开始创业,在刘表那里获得“新野”这个根据地得以立足,周围也只有自己带来的一个小班底,且没有好的谋士,可谓是兵微将寡寸步难行。刘备深知自己处于创业初期阶段,急需有新鲜血液,来帮助自己度过事业的瓶颈期。

为自己前途着急的刘备,迎来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徐庶。徐庶投奔刘备而来,虽最终被迫回到曹魏,没有给刘备的事业带来任何实质的改变。但徐庶在临走之前,向刘备强烈推荐自己的同学诸葛亮,建议刘备亲自上门去请。

当时诸葛亮还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他早年通过游学,遍访各大军事要地,与荆襄的名流豪杰交往,练习书法,通过岳父黄承彦和众多名士好友不断推销提高知名度,自比管仲乐毅,立大志立长志,韬光养晦,静待伯乐的到来。

宏图大志

刘备虽出身低微(虽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但是也很落魄和草根差不多。),个人能力也一般,但是他志向远大,毕其一生想要匡扶汉室,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好的政治基础。

奈何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起点低的他,和曹操比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他要不走寻常路,用自己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人加入自己的阵营。

因此他要低三下四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放下身段(当然此时的刘备的身份并不比诸葛亮高!)去请能帮他实现愿望的谋士。

诸葛亮身份加持

 相信在很多人印象中,诸葛亮在辅佐刘备之前不过是南阳的一届村夫的形象,就是个隐居的隐士。但事实往往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诸葛亮其实是正儿八经的士族子弟,出身背景比起刘备那可是要好上太多。

  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曾官至司隶校尉,光禄大夫。其父亲东汉太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也官至豫章太守。所以他们诸葛家在山东琅琊也是个有名望的家族。后来即使是到了荆州,那也不算差,因为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乃是荆州刺史刘表的旧属,在当地颇有些势力。刘备也正是因为考虑这层原因,才会三顾茅庐,目的就是像通过诸葛亮来接触到荆州士族来帮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

互相需要,互相成就

刘备和诸葛亮的结合是一个互相的补充,是一个互利共赢的交易。他们的合作有点像现在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此时的刘备缺少的正是一个高瞻远瞩拥有大局观的掌舵人。而诸葛亮缺少的也是一个让自己实现人生抱负,实现自己在“隆中对”时提到的那些目标的平台。

不管刘备和诸葛亮是出于什么目的走到一起的,他们都得到了高额的回报,在那个乱世之中,取得如此霸业已十分了得,最后结果也证明彼此的选择是正确的。


小左带你看世界


熟读三国历史肯定对刘备三顾茅庐不会陌生,刘备为求得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为之后三分天下打下基础,可以说没有刘备三顾茅庐很难有三分天下的成就。三顾茅庐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可是慢慢品味三顾茅庐的细节会品味出一些不为人知的玄机。

诸葛亮出山助刘实属无奈之举

诸葛亮在历史中经过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依然成为了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智慧的化身。

如果现在突然说出诸葛亮出山属于无奈之举你可能会大呼不可能,我们可以根据当时局势来分析一番。

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已经二十有六,不说汉代那怕现代的时代一个二十有六且已成家之人的处境,当时诸葛亮以布衣之身份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此时做为二十六年纪又已经成家并满腹经论的饱学之士的心境怎会如此甘于平庸,况且诸葛亮并非布衣而是诸葛世家的一分子,怎么可能如此碌碌无为的度过余生。

我们设身处地的去换位思考一下,你一出生就是被周围人寄托厚望的世家之后,而你到二十六年纪并且成家之时一无是处,处境会如何?

诸葛亮有此大才怎么可能不想在乱世名扬天下青史留名,此时以诸葛亮之才去任何阵营皆能受到重用,而卧龙之志岂是甘做凤尾之人,其他诸侯不在诸葛亮的考虑范围之内况且其兄长依然在其他诸侯效力,所以三顾茅庐与其说刘备求贤若渴不如说诸葛亮求主若渴。

刘备不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刘备当时以织席贩履为生,以汉室后裔身份得关张两位骁勇之将,又得汉室皇叔之名成为身份显赫的刘备。虽然刘备身份显赫但其实跟一介布衣差不多,虽有关张两位万人敌,但自古成大业都需要勇将与谋士相结合,徐元直依然入曹营,刘备深知现在急缺一位智谋过人的谋士,也许是上天的眷顾从徐元直口中得知诸葛,又从高人口中得知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

在东汉,名士、外戚、世家是最有权威的三个身份,只要能占据其中之一就可称霸一方。当时诸侯之中很多都占据三个身份中的一二才得诸侯之位,显然我们得刘皇叔并没有此等优势毕竟是没落皇族,虽然有皇叔之名,现在的汉室江山对于皇叔已经显得廉价无比,并且很多人甚至怀疑刘备的皇室身份。

刘备在得知当世卧龙凤雏两位安天下之大才,权衡利益得失之下选择去寻找诸葛亮求得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虽自称布衣其身份并不完全是布衣,其乃是世家大族。

刘备不惜以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一是看到诸葛亮的家世,二是看到诸葛亮之才。而诸葛亮看到的是在刘备阵营可以让自己实现报复,俩个与其说是主公与谋士的关系不如说是互相合作的关系。

三顾茅庐实乃两人博弈 诸葛抬高身价之为

一位急需世家身份的谋士辅助,一位急需一个身份显赫并无顶级谋士的主公赏识,两位可是一拍即合。虽然两位都有心在一起共图大业达到功成名就的结果,但是如若直接成为同一阵营势必都会在对方心里有所廉价,此时两位的博弈之路就上演了。

诸葛亮岂能不知刘备来求自己出山的原因,自己也陷在纠结之中,若太过刁难皇叔势必得不偿失,如果轻易就出山的话又显得自己廉价,随即诸葛亮以现在广告的形式进行包装,大到名士小到农者都在为诸葛亮有大才做广告,让刘备知道在南阳有诸葛亮这等谋士,而三次才相见只是让刘备感觉诸葛亮并非廉价之人,又不可太过分,因为诸葛亮也需要刘备从而达到在家族之中证明自己的目的。

刘备在得知诸葛亮之才之后只是对诸葛亮感兴趣并没有达到不顾身份、地位、年龄差距来求诸葛亮出山,可是在得知诸葛亮整个关系网之后,对于诸葛亮有了新的认知,诸葛亮不但有谋还是世家之后,至此才恭恭敬敬,诚心诚意地去请诸葛亮出山。

在接连两次未果之后,刘备其实已经知道诸葛亮的用意,刘备在权衡之下选择第三次去求卧龙出山。诸葛亮抬高身价的举动跟诸葛亮作用相比在刘备心中完全不值一提,另外刘备也知道诸葛亮不会过分自傲,因为诸葛亮也迫切希望出山助自己,至此三顾茅庐成为一代佳话。

关于诸葛亮的关系网这里不用阐述相比大家都很清楚,诸葛亮的家族以及亲戚都是非常显赫之人,三顾茅庐固然有玄机也不妨碍我们对三顾茅庐故事的喜爱。


豫北老崔


利用诸葛亮在南阳地区的社会关系,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利用诸葛亮的人脉关系和社会影响,诸葛亮并不是布衣,他与荆州三方面集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

一是以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

二是通过黄承彦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正是由于他的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刘备才找他。

刘备利用诸葛亮的社会影响力,不用公关,不用破费,省心又省力,轻而易举得到了无形资产。刘备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懂得整合社会名望资源。利用一切资源打造自己的人脉关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林夕杰岩


刘备“三顾茅庐”时,刘备屯兵新野,手下兵士只有几百人,武将只有关羽、张飞二人。据说诸葛亮好几次都没有见刘备,不是因为诸葛亮想“试探”刘备是否诚心,而是诸葛亮实在不想接刘备这个烂摊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