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從湘西走來的一代文學大師

在群星璀璨的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沈從文無疑是頂級大咖之一。

殊不知,這位來自湘西的印象主義者,早年貧苦,卻在坎坷的一生中以鬥士的頑強精神作出了了不起的奉獻。

他不僅僅是一個文人,還是有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服飾史學者,在多個領域均開創了一代大師傑出的成就:

他兩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是我國服飾史學科的奠基人,其晚年的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填補了物質文化史上的一頁空白;他與張兆和令人感動的"曠世愛情",亦成為民國"師生戀"中的千古美談……

這位湘西走來的一代大師,其傳奇而又輝煌的勵志人生,有哪些令人感動、值得銘記的地方呢?

沈從文:從湘西走來的一代文學大師

一、文壇巨匠,最初卻是小學文憑

1902年12月28日,在湖南省鳳凰縣,也就是湘西的一個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的邊城,沈從文就出生在這裡。

小時候的沈從文其實是一個天性貪玩、還有些賭性、又不愛讀書的鄉下孩子,因家境貧寒,13歲時(即1915年)才從私塾轉到鳳凰縣立二小繼續念高小,半年後又轉到文昌閣小學讀書。因經常逃學去看木偶戲,多次被班主任責罰。

以致,一代大師沈從文的初始學歷就定格在小學文憑上。

所幸,有著文學秉賦且人又聰明的沈從文在跌宕人生裡,憑著自己過人的文學才華,在堅韌的毅力下,順應環境,不懈打拼,終於創出了在多項領域都有一席之地的康莊大道。

15歲時,突發其想的沈從文不想念書,便投筆從戎,在湘西靖國聯軍第二軍遊擊第一支隊入伍當兵。

其實,這支駐紮在沅陵的當地武裝,並不是正規的部隊。沈文書只能在那裡抄抄寫寫,當一個不起眼的小文書。

還好,他在部隊遇上了一個好領導"湘西王"陳渠珍,這個性情中的軍人,是沈從文遇到的第一個"貴人"。他對身體瘦弱的沈從文對上了眼,有些偏愛,時常把他珍藏的古本書籍,其中不乏《新潮》、《改造》等"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書雜誌向沈從文開放,任他自選自讀。

正是這些新書,封住了沈從文的頑皮,還打開了他封閉的視野,於是他有了到外邊去看看的強烈好奇心,想去體驗"更大的世界"。

5年後,也就是1922年,20歲的沈從文正式向陳渠珍報告,提出自己要去北京求學的打算。陳渠珍很欣賞沈從文的這份膽魄和見識,便予以了支持,說:你去吧,我給你寄錢;想回來時,這裡隨時都歡迎你。

於是,在陳渠珍的幫助下,沈從文毅然脫下軍裝,直身到北京"北漂",再度求學。然,沈從文終因學歷太低,基礎太弱,參加了一輪北京高校的入學考試,都未通過。

所幸的是,因沈從文有不錯的文學底蘊,所寫的文章讓北京大學招生的老師眼前一亮,允許他可以旁聽讀書。

為此,沈從文有了一段在北大"旁聽"讀書的經歷,使得他在北京大學有機會孜孜不倦地刻苦求學,聆聽大師級的專家教授們的講座,從而打下了深厚的文學功底,為步入文壇積累了"第一桶金"。

沈從文:從湘西走來的一代文學大師

二、北大旁聽,頻遇貴人,文壇始有名

沈從文在北京大學"旁聽"之餘,便理論聯繫實際,開始練習寫新式文章,不斷向各大報社投稿。

但最初的稿件幾乎都石沉大海,偶爾才有"小豆腐塊"見報。這樣的創作狀態一度讓沈從文備受打擊,幾乎失去了堅持的信心。又一個"貴人"的出現,及時拯救了困境中的沈從文。

因他向文壇名人寫信"求救",得到時任大學教授、作家郁達夫的關注。儘管那時的郁達夫正處在低谷期,但當他收到沈從文的"求救信"後,對其文筆很看好,便決定親自去看望沈從文,瞭解情況。

見面後,郁達夫認可了沈從文的潛質,對他的困境給予了開導,鼓勵沈從文"好好寫下去,將來文壇一定會有你的名字",還請沈從文吃了中飯,將剩餘的錢全部給了他。後來,郁達夫還給沈從文寫了一封人生引路般的長信,又將沈從文的情況向徐志摩作了介紹。

正是在郁達夫不遺餘力的幫助下,沈從文堅定了躬耕於文學的信念。幾經打磨,他的作品陸續得以發表在《晨報》、《語絲》及《現代評論》等刊物上,漸漸有了名氣,在文壇上站穩了腳跟。

4年後,沈從文轉到上海,與左翼作家胡也頻、丁玲等人共同創辦《紅黑》雜誌。次年(1929年),在"新月派"浪漫詩人徐志摩的舉薦下,沈從文到吳淞中國公學講課。

不過,沈從文的第一次授課卻出了醜。

儘管他之前做足了功課,準備好了詳實的資料,但走上講臺授課時,面對黑壓壓的一群大學生,還是緊張,竟在講臺上呆呆地站了十分鐘,才開口說話,卻只講了十來分鐘,就把原準備授一個多小時的課講完了。窘迫之下,沈從文便在黑板上老老實實地寫下自己窘迫的感受: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人多,怕了。

沈從文不做作的授課行為,講臺下的大學生們善意地笑了,寬容之下,沒有轟他出教室。

這個事後來傳到校長鬍適耳裡,不拘一格的胡適卻對沈從文有了好感,便說:沈先生上課講不出話來,學生不轟他,這就是成功。

由此,沈從文得到胡適更多的真心幫助。大力提攜沈從文的胡適,便成了沈從文遇到的第三個"貴人"。一年後(1930年),沈從文即轉赴國立青島大學執教。

1933年9月,沈從文與著名教育家楊振聲合作,創辦《大公報.文藝副刊》。5年後,二人再度合作,到昆明編選中小學國文教科書,沈從文也轉任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

沈從文在20多年當老師、編輯刊物期間,通過堅持不懈的創作,名聲大震,成為與老舍齊名的現代作家,不僅有《邊城》、《長河》、《龍朱》、《燭墟》、《從文自傳》、《湘行散記》、《記胡也頻》、《記丁玲》等優秀的大作橫空出世,還出版了《石子船》、《八駿圖》、《虎雛》、《月下景》等八十多部作品集。

因著沈從文在文壇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又是成書最多的現代作家,其代表作《邊城》、《長河》贏得無數讀者喜愛。由此,他在1987年、1988年兩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沈從文:從湘西走來的一代文學大師

三、痴愛名門閨秀張兆和,演繹曠世"師生戀"

因著27歲的沈從文在吳淞中國公學首次授課出了洋相,使得他瞬間成了學校的知名人物。

恰好,出身於蘇州名門的張家三小姐張兆和(曾祖父張樹聲是清末江蘇巡撫、兩廣總督,父親張武齡是民國有名的教育家),是公學的學生,還是公認的"校花"。

那時的張兆和,只有18歲,就坐在講臺下聽沈從文講課。

只是,那時的張兆和,根本看不起土包子老師沈從文,沈從文也不瞭解才華橫溢的大家閨秀張兆和。但命運就是這樣巧。

沈從文"首課風波"剛過去,張兆和在學校操場上邊走邊吹口琴時,便遇上了沈從文。張兆和出於尊重,便停下來打招呼,向老師問好。張兆和瀟灑而又洋溢著飄逸的氣質,一下打動了沈從文。

愛慕之下,沈從文便迫不及待地給張兆和寫了只有一句話的情書:"我不知道為什麼忽然愛上你"。張兆和收到老師沈從文的這封情書時,意外之餘還有些反感,便沒有理睬。

那時的美女張兆和不僅漂亮,又有才華,是大方高雅的"黑天鵝",追求他的男生數不勝數。沈從文儘管是老師,文才也不錯,但羞澀靦腆,不過是來自湘西的寒士,完全不出眾。

以致張兆和的二姐張允和後來知曉情況後,挖苦沈從文為"癩蛤蟆",在追求者中排為"癩蛤蟆13號"。可見,沈從文老師那時並沒有入學生張兆和的慧眼,還有些厭惡。

然,痴情的沈從文見張兆和沒有迴音,對她的愛卻是一發不可收拾,便一封一封的情書狂熱匝來,延綿不斷地表達自己的一見鍾情。

沈從文的痴戀讓張兆和有些不安,擔心他做出傻事,便帶上他寫的所有情書,向校長鬍適告狀,要求沈從文老師停止衝動之舉。

哪知,欣賞沈從文才華的校長鬍適知道後,不反對二人談戀愛,還有心撮合,勸張兆和可以試著交往,說:沈從文是那樣頑固地愛你,將來不定你們是才子佳人般的美好姻緣呢!

張兆和沒有答應,反駁道,"我是頑固的不愛他"。胡適見張兆和言詞絕絕,不好再說什麼,就安慰沈從文說,"你錯用情了,不要因一個小女子而心傷,今後的路一定要堅強起來……"。

情到深處的沈從文,此時哪裡聽得進胡適中肯的建議,湘西人的狠勁和堅決一上來,九頭牛也拉不轉,他豁出去了,一直堅持給張兆和寫情書。

直寫到1931年6月。天生有才的沈從文硬是憑著所寫的一封封情書,那充盈著的靈性而又柔情似水的美好文字,終於融化了張兆和的高傲。

當沈從文在情書裡表達"以做張兆和的奴隸為己任"的泣血心聲下,觸動了張兆和的芳心,默認了沈從文滿滿的愛。

後來,張兆和畢業後回到老家九如巷,沈從文便去那裡探訪,根據名作家巴金的主意,特意帶了張家喜歡的多部西方名著。

沈從文的這份守候與執著,兼之又有那麼多的名人支持,也打動了張兆和的"孃家人",其父沒有反對,開明地表示"兒女婚事,他們自理",五弟寰和很喜歡聽他講故事,還用零花錢買來汽水招待,二姐張允和也不再反對,亦極力撮合。

"眾人拾柴火焰高",沈從文苦戀張兆和四年後,終於於1933年9月,在北京中央公園與之舉辦了簡樸的婚禮,登記完婚。自此,沈從文便稱呼張兆和為"三三",張兆和也嬌憨地呢稱沈從文為"二哥"。

婚後,極愛張兆和的沈從文仍堅持給她寫信,曾為她寫下最美的情話:我這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年齡的人。還創作了不少優秀的文學作品,如代表作《邊城》、《長河》,還有小說《三三》都有以張兆和為原型的身影。

沈從文:從湘西走來的一代文學大師

四、年過半百毅然轉行,一生著述等身

1946年,44歲的沈從文從西南聯大轉到北京大學執教。

兩年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沈從文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無奈之下,46歲的沈從文便不再深耕於文壇,他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致於文物研究。

後來,沈從文就轉行到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當了一名研究員,在歷史、考古領域潛心作學問,著力於研究中國古代服飾。

這就是一代大師沈從文特別厲害之處,他登頂文壇後,在年過半百之際,毅然轉行從事其它陌生的領域,亦取得了累累碩果,成為知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發表了《龍鳳藝術》、《唐宋銅鏡》、《戰國漆器》、《從文賞玉》等極有價值的學術專著。

更難能可貴的是,沈從文歷時15年,嘔心瀝血編著完成鴻篇鉅製《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直到1983年,81歲的沈從文突患腦血栓後,才停止了研究工作。因他雖經搶救脫險,但留下了很重的後遺症,其說話、行動明顯受到影響,不能再勞心費神。在5年病魔的煎熬下,沈從文坦然地面對痛苦,很從容地離開人世,卒年86歲。

一代大師沈從文走了,但他的精神永駐人間。時至今天,他已離世32年,大師跌宕而又碩果累累的一生,告訴我們:

一個人,小時候的頑皮,乃至低學歷,都沒有關係,並不要緊,只要有天賦,有專長,能用心於正途,在足夠的勇敢和努力打拼下,與時運碰撞出火花的時候,也能激發出個人無限的潛能,從而登向人生的頂峰。

是為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