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之胜:浅析宋朝神宗时期西部拓边运动的成功

导读:

河湟地区的失利是从唐末开始的,河是中国北方文化源头之一的黄河,水是位于中国西北地带的湟水。而河湟地区则是黄河与湟水的交界地带,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一般处于河流附近的地带都是人类的主要聚集地。河湟地区作为两条河流的交界地区,形成了内地的冲积平原,

从汉武帝时代开拓西域的时候就已经纳入中国版图,但是到了唐末,却因为唐帝国军力的衰落而不得不放弃这块汉人故土。

从唐至宋失去河湟的缘由


河湟之胜:浅析宋朝神宗时期西部拓边运动的成功

宋朝时期天下形势图


本就是枯木将亡的唐帝国连内地的藩镇都自制不力,更没有实力去管辖河湟。黄巢之乱后的唐朝廷早已经名存实亡,在朱温的运作之下,实行了所谓的禅让,他自己代替昔日的唐天子做了天下的主人,但根本没有节度使愿意承认他这个伪朝。大家都拼命的发展实力,想要通过扩大地盘来增强自己争天下的资本,当时整个中原大小藩镇如星罗棋布,至此迎来了割据称雄的五代乱世。

宋朝的起家是脱离不了五代的,开创者赵匡胤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他比任何人都懂的统一的重要性和分裂的危害性。因而他的一生都是在为国家统一而努力,在统一方向面前,他选择了先南后北,在程度上面则是先易后难。这不是赵匡胤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当时的总体情况影响的。秦朝第一次统一中国开始,后世欲一天下的人心中都清楚的知道内部安定的重要性,这就是兵家思想之中的攘外必先安内。秦汉都是靠着关中起家,而宋太祖皇帝则是想要通过整个中原来图谋北方燕云故土与河湟之地。

想法是明确的,但是行动却是失败的。太祖太宗两代皇帝经过多年努力也只不过是夺取了小小的太原之土。真宗皇帝懦弱的可怜,北宋时代唯一的一次亲征还是被逼着去的。仁宗皇帝虽然做到了君主的极致,治下百姓说是一片盛世,但是国土沦陷也是从他开始的,西夏立国连河套也丢掉了。英宗皇帝即位本来就是十分可疑,朝野上下为了他父亲的濮议就争论了十八个月。也是到了宋神宗才真正的拾起了开国时期丢失的进取之风。

以幽,蓟,云,朔,沦于契丹,灵武,河西专于拓跋,交趾,日南制于李氏,不得悉张置官吏,收籍赋役,比于汉,唐之境,犹有未全,深用为耻,遂慨然有征伐开拓之志。——《续通鉴记事本末》

养望三十年:宋神宗与王安石的君臣际会


河湟之胜:浅析宋朝神宗时期西部拓边运动的成功

王安石变法图


宋神宗的性格更像是太祖和太宗皇帝,而不是像他那个疯疯癫癫的父亲。他在刚即位的时候便向往唐太宗的事业,但唐朝武力巅峰的奇迹不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重复的,他自己的心里也知道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完成,而这个时候,宋朝的名臣王安石从仁宗时期便拒绝出仕,得到了当时文人士子的一片好评。从仁宗皇帝到神宗皇帝即位,王安石养天下之望三十年。

这里并不是后世一些观点所认为的王安石故作清高,而是包含着其他原因。当初王安石在仁宗朝兴奋的出仕,而那个时代正是范仲淹他们所开展庆历新政的末期,仁宗皇帝年轻的时候也是想要有一番作为的,他也想要改变宋朝颓废的状态,并任用了一大批能臣改革吏治。但是出于多方原因和他自身性格的缺陷,他辜负了那一批变法的臣子。使得庆历新政中途夭折。而当年新科举子的王安石也是有考虑到这方面的原因,他偏执的认为,或者说已经把宋仁宗给看透,认为他就是一个文德皇帝,不适合做改革变法的这种大事。

再加上当年范仲淹等一批能臣的失败使得王安石不敢再冒天下之大不韪。至少在柔弱的仁宗皇帝当政的时候绝不可再提变法维新的事情,不然一定会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穷追猛打。所以他养望三十年,一方面是等待宋朝明君降世,一方面是为了等待顽固势力之中核心人物的去世。自己无法在政治上斗到他们,那就在时间上超越他们,这和后面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司马光韬光养晦等王安石被驱逐之后出来收拾残局是一样的。

养望三十年的王安石等到了他的秦孝公,而宋神宗苦苦寻找也获得了他的商鞅。这一对君臣欲效防千年之前的秦国变法,从短时间来看是这样的。当时王安石在内主持变法,而外部军事则是由王韶主持,用兵方向不是宋朝历代帝王心心念念的燕云之地,而是当时失去不久的河湟之地。

经略熙河:王韶军事起步与宋朝灭夏国策


河湟之胜:浅析宋朝神宗时期西部拓边运动的成功

王韶朝服图


王韶是嘉佑二年的进士,这一榜被后世称为龙虎榜,其中中举之人皆为世之大才。中举之人二十四人,日后执宰天下之人有九人。而王韶也是当年举子之一。虽说中举,但是他却不好文事,他的志向在边关,他一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朝廷恢复汉唐时代的强盛。

为此他游历陕西边境,采访汉夷交界之地的风土人情。当时宋朝的边界防御战线已经东移到关中陇西附近,因为唐朝安史之乱后放弃西域和河西之地,使得五代和宋的边境防御战线再也恢复不到安西万里之地了,而是在关中一带防备夷狄,宋朝的边防是从唐末五代继承下来的,故王韶只能游历于陕西关中一带以观民风战心。

在熙宁元年的时候,他上书《平戎策》,认为宋朝想要恢复燕云,必先恢复河西,欲恢复河西,必先恢复河湟,然后才有攻灭西夏,包围契丹的能力。宋神宗对王韶的战略规划十分欣赏,认为这是国之将兴的前兆,便将《平戎策》之中的战略规划作为神宗朝的国策。

当时王韶便被任命主持开拓熙河的任务,至此,王韶以一介文人的身份出掌军务,开启了收复河湟的步骤。

西部纠纷:吐蕃羌人的内斗给了宋人机会


河湟之胜:浅析宋朝神宗时期西部拓边运动的成功

河湟之地形势图


河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汉人势力退出河湟之后,吐蕃,羌人的势力便在这里扎根生芽。到宋神宗的时候,这里成为了各类夷狄错综交杂的地方。东北的西夏国想要吞并河湟,以雷霆之势兵临汉人的秦,渭二州,从战略上威胁陇西和巴蜀之地。而西南的吐蕃则是从唐亡以后就一直占领着这块地方。到宋神宗的时候因为内斗和西夏的攻打分裂成为了多个小势力。

当时河湟之地方圆二千余里,从唐末占领这里的口角氏的子孙之中呈现一种互不服从的状态。董毡作为最大的继承人稍微能够自立,而瞎征和欺巴温等人都不过只有一二百里的土地。放在中原之地,不过是一个县的实力,这样的兵力与土地根本无法和西夏抗衡,更别说中原的宋朝了。所以从时机上面来看,动荡分裂的河湟是汉人自唐末以来最好的一次机会。

熙河之战:宋神宗时代的武力雄风


河湟之胜:浅析宋朝神宗时期西部拓边运动的成功

宋军得胜归来图


吐蕃诸部在河湟之中以董毡势力最大,而青唐之中又以俞龙珂的势力最大。王韶想要收复河湟就必须要把俞龙珂的部落拉到宋朝这方来,当时拉拢俞龙珂主要有二个办法,一个是出其不意的率领宋朝的西军偷袭攻打,然后再迫降俞龙珂部,就当时宋朝西军的实力来看,的确有这个实力,要知道宋朝最能打的就是关中地区的西军,这是从宋太宗禁军的伐辽战役失败后开始的。虽然说能够用武力击败俞龙珂部,但是对于收复河湟其实也是十分不利的。如果真的武力打下了俞龙珂部,那意味着收复河湟之后每一座城池都是硬战,要知道羌人和吐蕃的复仇心理是秦汉隋唐几十万将士用鲜血验证的真理。

王韶否定了这种绝对的武力打击,而是想要通过自己的才华去归化俞龙珂部。当时的王韶只身涉险,只率领数骑就来到了俞龙珂的大帐,给他分析了历来中原王朝欲收复河西时候带头和汉人军队作战的下场,并进行西夏,吐蕃,羌人等诸多势力强弱的对比。俞龙珂被王韶的勇气打动了,要知道羌人文化之中是最佩服善战之士和勇敢之人的。

不久之后,俞龙珂率领部落族人十二万归顺宋朝,至此,王韶拓边河湟的第一步就这样兵不血刃的成功了。

次年为了达到熙河开边的目的,宋神宗下令将市易司西移至古渭,按照王韶的战术在当地实行耕战,即战时从军,闲时务农的的制度,这样就在最大程度上面保障了拓边军队的粮草供应,不必让朝廷从千里之外运输粮食,减少了中途损耗的同时,也使得当时的反对派无法用所耗甚大,无以为继作为借口。从熙宁四年开始,吐蕃方面意识到了宋朝方面的军事意图,派遣大将穆尔,结舒克巴集结在抹邦山,以从高处对宋朝方面的狄道城形成战略威压。


河湟之胜:浅析宋朝神宗时期西部拓边运动的成功

宋朝收复河湟后全境图


熙宁五年开始,王韶为了进一步开拓河湟,派遣兵马到渭源堡和乞神平击败了蒙罗角,采用的战术是结阵而待,从当时的兵种分析来看,宋朝不是缺少骑兵作战的马匹,而是缺少骑兵,当时的宋朝骑兵大部分都在用来防御西夏和契丹,在这种收复河湟的关键时刻,根本不能大规模的调动数千骑兵去支援河湟,不然西夏和契丹方面很有可能出面干涉,为了达到收复河湟的目的,早期宋朝以王韶为首的指挥者采用的是暗中作战,等一切成熟之后,即使北方两国知道以后也无力干涉。

羌人初败之后便坚守高地不出来,想要通过他们熟悉的地形来拖垮远道而来的宋朝西军。当时王韶亲自披挂上阵率领军队与之作战,相继击败了抹邦山的羌人守军,并围点打援击走瞎征,使其部落投降,这个时候,熙河开边的战略已经初步成功,宋朝更名镇洮为熙州,划熙,河,洮,岷,通远为一路。熙宁六年,知熙州的王韶采用结寨为营的方法陆续收复河州,当时羌人复叛,王韶千里翻越露骨山,击败羌人主力,至此,河湟地区从唐末丢失二百年来,再次回到了中原王朝的手里。

结语:

宋神宗通过王安石变法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之后便积极开拓边境,欲恢复汉唐故土。

在王韶正确的战略规划之下,国内给予全力的支持,对西夏和契丹则是采用战略忽悠,不让他们得知中原王朝的谋划在于收河湟以复河套,灭西夏以复燕云。王韶以个人的超凡魅力和所率领的军队稳扎稳打初步收复了河湟,在羌人复叛的情况之下,敢于效防前人千里远征,最终取得了熙河之战的完全胜利,这是宋朝自太宗皇帝平北汉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它不仅说明了王安石变法的正确性,更诠释了在宋神宗正确领导下的宋朝有野心且有能力恢复汉唐故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