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書法是“字因人貴”,還是“個人造詣,名副其實”

王羲之書法是“字因人貴”,還是“個人造詣,名副其實”?

王羲之的書法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代,其法則都被奉為圭臬,而且暢行無阻,同時也被千秋萬代引為基本法,不容置疑。那麼,王羲之書法到底是“字因人貴”還是“個人造詣,名副其實”呢?

對於王羲之書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要給出一個準確的總結、準確的評價很難做到,有的從技法角度認識王羲之,有的從結構角度去看待王羲之,也有的從章法角度去闡釋王羲之。這個被千秋萬代公認的“書聖”,是被捧得這麼高,還是憑實力站上高臺?有人說是因為唐太宗的作用,唐太宗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果沒有唐太宗的推波助瀾,王羲之的書法鮮為人知,“書聖”地位也無從談起。客觀地說,唐太宗到底有沒起到作用呢?毋庸置疑,肯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唐太宗真起那麼大作用嗎?也未必。如果是“字因人貴”,那麼書聖”一定是唐太宗,不是王羲之,原因是唐太宗字也寫得很好,再加之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唐太宗貴為天子,字應該貴,那麼唐太宗將被稱為“書聖”。但事實上,歷代皇帝留下的字跡,比如唐太宗,趙佶等,其字並沒有王羲之的字貴重,說明了王羲之“書聖”的稱號並非都是唐代宗捧起來的,雖然唐太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極力地吹捧王羲之,但是王羲之因書法上的造詣,決定了它書聖的地位,其個人書法水平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才使其書法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婦孺皆知。

那王羲之為什麼寫出來的字那麼美呢?因為其字剛柔並濟,陽剛之氣與陰柔之美恰到好處。王羲之的字屬於中和一派,並非雄強一派,是以韻取勝,即所謂“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雖然王羲之生在晉,但是王羲之的書法只是尚韻嗎?不尚意嗎?不尚法嗎?其法被奉為萬世法程,後代的書家都在學習臨摹其書法,他不尚法嗎?其書法意境高遠,他不尚意嗎?其書法韻味之醇,難道就只尚韻嗎?所以王羲之的書法包含了神、意、力、韻、法等等的各個方面,其字是各方精華的集合,是個人造詣勉力的彰顯。舉個例字,大家看王羲之《蘭亭序》

王羲之書法是“字因人貴”,還是“個人造詣,名副其實”


王羲之書法是“字因人貴”,還是“個人造詣,名副其實”

/

王羲之書法是“字因人貴”,還是“個人造詣,名副其實”


其作品整個剛柔具,沒有過於狂野,也沒有過於媚俗,嫵媚中透露著堅定,雄強中滲透著嬌媚。再看其單字,露鋒、藏鋒兼用,粗線細線兼具,陽剛與陰柔共存。

大家再看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書法是“字因人貴”,還是“個人造詣,名副其實”


王羲之書法是“字因人貴”,還是“個人造詣,名副其實”


王羲之書法是“字因人貴”,還是“個人造詣,名副其實”


王羲之書法是“字因人貴”,還是“個人造詣,名副其實”


整個作品也是剛柔兼具,沒有過於狂野,也沒有過於媚俗,嫵媚中透露著堅定,雄強中滲透著嬌媚。再看其單字,露鋒、藏鋒兼用,圓轉方轉互存,粗線細線兼具,陽剛與陰柔共存。

如果用王羲之的高度,審視其他的書法家,似乎都感到有某些不足之處,儘管後面的書法大家們也已經風騷數百年,但是王羲之書法無與倫比,獨領風騷。所以,雖然唐太宗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王羲之書法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婦孺皆知,取決於其書法上的造詣,其個人書法水平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書聖”並非浪得虛名,名不副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