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王獻之琅琊王氏為何幾乎每代都有書法家

王羲之、王獻之琅琊王氏為何幾乎每代都有書法家

東晉南朝時期出現了眾多的世家大族,影響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有些家族傳承數代甚至十數代,家族門第長盛不衰。其中,門第最顯、傑出人物最多、社會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家族,毫無疑問,當首推琅琊王氏。自漢代步入歷史舞臺,琅琊王氏日漸壯大,特別是自西晉開始興盛,歷東晉南朝,經十數代人,三百餘年風流不衰、冠冕不絕,其流風餘韻還延續到了隋唐之世。考究其家風家學,有以下特性:


一、“孝友恭恪”

當時的大族世代相承,旁支甚多,如何協調家族內的尊卑親疏關係呢?重要的辦法便是讓族中子弟依禮法行事。琅琊王氏之家教與家學也重視禮學。


琅琊王氏興自漢代,西漢時的王吉便是一位精通《五經》的大儒,《漢書》本傳稱其“少好學明經”,“兼通《五經》,能為《呂氏春秋》,以《詩》、《論語》教授,好梁丘賀說《易》”。琅琊王氏之家學奠基於王吉,有深厚的儒學文化背景,可謂禮法世家。魏晉之際的王祥,其行事集中地體現了這一家風。他是歷史上著名的孝子,並在臨終前遺令諸子,世代遵守“信德孝悌讓”。王祥之弟王覽“教友恭恪,名亞於祥”,晉武帝稱其“少篤至行,服仁履義,貞素之操,長而彌固”。由此可見,魏晉之際王氏以禮法訓誡子孫,“子孫皆奉而行之”,以“孝友”傳家。


東晉之初,王導針對士風放誕的局面,主張興復學校,重視儒學教育,以為“風化之本在於正人倫,人倫之正存乎設庠序。庠序設,五教明,德禮洽通,彝倫攸敘,而有恥且格,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順,而君臣之義固矣”。他力勸晉元帝興復禮教:“禮樂徵,翼成中興。”琅琊王氏重視禮法,不僅有益於其宗族的傳衍,而且培養起了重視實務與事功的家風。可以說琅琊王氏是一個禮法世家,他們在宗族內講求儒家倫理道德,尤重孝道,以維持家族的親善和睦,形成長盛不衰的局面。


王羲之、王獻之琅琊王氏為何幾乎每代都有書法家


二、兼容的文化取向

作為兩晉南朝時期傑出的文化世族,琅琊王氏在文化上具有很大的包容性,除儒學之外,對玄、釋、道也兼採不廢。這不僅使王氏家族在文化上更加豐富多彩,而且有利於其子弟在心態上適應不同的情況。


東晉南朝的王氏子孫從王祥、王覽那裡繼承了儒學的因子,從王戎、王衍那裡因襲了玄學的細胞,以儒學為修身、齊家、治國的根本,以玄學取得名士的聲譽、地位,達到儒玄雙修。


兩晉以降,佛教對世族思想、生活影響日著,琅琊王氏吸收借鑑其中有益思想。比如王羲之與名僧支道林等交往甚密,支道林是一位高僧,他以佛理釋《莊子·逍遙遊》,新義迭出,對王羲之啟益甚多:“支作數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王遂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


另外,琅琊王氏也吸收道家文化思想。《晉書·王羲之傳》明載:“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天師道對王氏家族的文化、生活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者,莫過於促進王氏之好書法。書法藝術在東漢後期日漸擺脫一味實用的束縛,不斷雅化、藝術化,受到士人的重視,名家輩出。


但在東晉南朝,書藝最盛、貢獻最大的無疑是琅琊王氏,出現了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這樣的大家。翻開六朝及唐人的任何一部書法史著作,他們統計的書家都以王氏為最多。王氏幾乎無人不能書。何以如此呢?除了一般的社會文化原因外,王氏之重書法,與宗教的薰陶有密切關聯。琅琊王氏家族的文學藝術不斷從宗教思想與信仰中獲取靈感,提升境界。


從以上考論可見,在崇儒之外,琅琊王氏對當時主要的文化思想、宗教及諸“雜藝”等,都採取了兼容幷蓄的態度,這使王氏之家族文化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彈性,具有更強的適應性,促成了家族文化的繁榮。對這一家族文化傳統,琅琊王氏子弟十分珍惜,直到南朝末王褒訓誡後人還說:“吾始乎幼學,及於知命,既崇周、孔之教,兼循老、釋之談,江左以來,斯業不墜,汝能修之,吾之志也。”這段話是對王氏家學兼容風尚一個很好的概括,由王氏子弟自己說出來,真是再妥帖不過了。


◎本文摘自《論東晉南朝時期琅邪王氏之家風與家學》(作者王永平,揚州大學教授),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