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書聖 王羲之

王羲之(307一365),字逸少,山東臨沂人。王羲之歷任秘書郎、徵西將軍庾亮參軍、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職,人們又稱他為王右軍和王會稽。

千古書聖 王羲之

王羲之像

傳說王羲之愛鵝,他為山陰道士寫《道德經》,山陰道士最後以群鵝送他,還傳說他以一百錢為代價為蕺山老姥在扇上題字,等等。

唐太宗李世民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據說唐太宗收有3600帖王羲之的書法。褚遂良編的《右軍書記》《晉右軍王羲之書目》共有465帖。宋朝時《宣和書譜》記載,內府所藏有243種。王羲之書法有二十多件墨跡留存於世。

《快雪時晴帖)為素箋,有七寸一分高,寬四寸六分,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人們傳說是王羲之的真跡,被清高宗弘曆視為“三希”之首,實際上這本素箋為舊摹素箋墨跡本。此帖所用書法為行草,共4行,有28個字。書勢端莊,運筆流暢,神完意足。

千古書聖 王羲之

東晉 王羲之 快雪時晴貼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為行書,三帖均為行書,書風各有特色,沉靜秀雅、姿態多變。

《姨母帖》《初月帖》現在被收藏在遼寧省博物館。這兩本帖是唐代武則天時所刻《萬歲通犬帖》小的第一、二帖。在這兩種尺牘中.《姨母帖》中的字體側渾凝重,用筆蒼勁有力,仍保留著一些隸書風格,屬於古質一路。《初月帖》大概是王羲之晚年所作,以中鋒為主,顯得跌宕有致,妍媚瀟灑。

千古書聖 王羲之

平安貼 何如貼 奉橘貼

《喪亂、二謝、得示三帖》由三帖合成,唐摹雙鉤填墨,相傳唐代鑑真和尚東渡時被帶到日本,現被日本視為國寶,收藏於國寶室。作品大概是王羲之50歲時所寫,《墨林快事》中記載它時寫道:“寄巧於拙,藏老於嫩,有不可盡之妍。”

千古書聖 王羲之

唐摹本 上虞貼

《上虞帖》所用的字體是草書,字體筆勢靈動,遒潤多姿,結字布白,信手寫成。

千古書聖 王羲之

唐摹本 寒切貼

《寒切帖》現在被收藏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為唐代摹本,字體圓潤流暢,天趣流溢,有從容不迫之感,應該是王羲之中晚年的草書風格。

《上虞帖》為唐摹麻紙本,現在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館,此帖的銘填也極其精細其草法靈動綽約,勁拔遒麗。

千古書聖 王羲之

王羲之 十七貼

《十七帖》因卷首有“十七日”字樣,所以被取名為《十七帖》。該帖共收納了書札28通,共107行,942字。字筆筆送到,體勢雄健,字與字之間根本不以牽線相屬,但卻氣勢連貫,法度精嚴,點畫分明的用筆特點盡現於字體之間。

至於王羲之的楷書《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都有其刻本流傳於世,為小楷的上乘範本。

《蘭亭序》是王羲之流傳後世的諸種書跡法帖小聲譽最高、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一部作品。東晉永和九年(353)二月三日,當時擔任會稽內史的主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浙江紹興蘭亭主持祓禊大禮,併為它獻詩。據說當時王羲之在寫此文時正是酒酣興逸之時,後來他再寫時都不及原作。王羲之對這篇《蘭亭序》也極為喜歡,傳到七代孫智永手中,後來智永在臨死時,又交給了辯才,據唐何延之《蘭亭記》記載,是唐太宗命令監察御史蕭翼才要到了這篇《蘭亭序》,後來太宗死後,這篇《蘭亭序》便作為陪葬品埋於昭陵,於是真跡便在人間消失,好在唐太宗生前曾命虞世南,歐陽詢、馮承素、褚遂良、趙模等鉤慕《蘭亭序》,作為獎品賞賜給身邊的大臣。

千古書聖 王羲之

神龍本 蘭亭集序

千古書聖 王羲之

神龍本 蘭亭集序

《蘭亭序》一共有28行,共324字。它的章法渾然一體,筆畫粗細多變,運筆藏露相間,字形疏密相摻,連墨氣也忽淡忽濃。整篇作品具有含蓄和諧的節奏韻律,“遒媚勁健,絕代所尤”,最能體現二王時代書法藝術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宋代米芾曾有一句詩:“之字最多無一似。”確實是這樣,在《蘭亭序》中的二十幾個“之”字,七個“不”字,雖然均為一字,但每個字有每個字的寫法,筆法結構千變萬化,令人讚不絕口。唐僧懷仁在《聖教序》中也收集了《蘭亭序》中的不少字。此帖的摹刻傳本不知道有多少,但在這些摹刻傳本中最著名的要算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承素所摹的“神龍半印本”以及傳為歐陽詢拓臨的定武刻本。

東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稍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颳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行者殺戮也……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南北朝庾肩吾《書品》

若探妙測深,盡形得勢;煙花落紙,將動風采。帶字欲飛,疑神化之所為,非世人之所學,惟張有道、鍾元常、王右軍其人也。張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書,稱為草聖;鍾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王工夫不及張,天然過之,天然不及鍾,工夫過之。羊欣雲:貴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眾法,備成一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