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倍產量“中國醫療耗材之都”的春節戰役

河南長垣,這個原本不為人所知的地名,如今卻因為疫情走入公眾視野。

這座總面積1051平方公里、人口不足百萬的豫北小城,2019年9月才剛剛從“縣”升級為“市”,由河南新鄉市代管。在近來這場全國矚目的“生死救援”中,長垣因其“中國醫療耗材之都”的身份,備受關注。

據新華社此前報道,長垣擁有各類衛材企業70多家,經營企業2000多家,平時佔據全國市場銷量50%以上,全國各大醫院覆蓋率高達75%以上。

30倍产量“中国医疗耗材之都”的春节战役

2019年2月,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授予長垣“中國醫療耗材之都”稱號 圖片來源:長垣市政府官網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面對一夜暴增的醫療防護物資需求量,長垣共42家口罩生產企業陸續復工,工人輪班上崗,機器24小時不停工,企業產量在10余天內增至平時30倍。

另一方面,春節期間,由於工人休假、原材料緊缺、物流成本增加等問題,讓企業在短期內實現滿負荷甚至超負荷生產難上加難,幾乎所有復工企業都面臨虧本生產的巨大壓力。

作為全國最大的醫療器械和衛生材料生產基地,長垣一夜之間走到了聚光燈下。

“產量達到平時30倍”

“長垣打個噴嚏,全國醫療器械市場都得感冒。”這句當地流傳的玩笑話,道出長垣在全國衛材市場的重要地位。

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全國各地對於口罩和防護服等醫療物資的緊缺程度,在長垣表現得尤為突出:

“每天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像雪片一樣多,到廠提貨的人幾乎能站滿一條街,口罩出廠一箱就拉走一箱。”河南飄安集團黨委書記陳廣法說。

山東、湖南、四川、甘肅、河北……一些等不及的地方,直接把救護車開到廠門口來拉貨,把衛材企業所在的長垣丁欒鎮的馬路給堵了。健琪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總經理田書增說,這是他建廠十多年來,頭一次遇到這種情況。

光一個上午,未接來電就有200多個,辦公室裡的一大箱方便麵只剩下幾盒,這是華西衛材副總經理馬全建的切身經歷。

長垣市疫情防控指揮部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城叔,連日來,市場需求訂單量幾乎是企業正常產能的幾十倍,面對急劇增長的物資需求,要在短時間內提高產能,再及時輸送到全國各地應急點位,實在不容易,尤其是在員工休假、物流停滯的春節期間。

為此,河南省市場監管局1月27日在長垣市召開加強疫情防控市場監管工作現場會。會議強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長垣市作為全國防護類醫療器械的重要產區,能不能保證產品質量、維護價格穩定、保證市場供應,對於能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非常重要。

長垣市場監督管理局數據顯示,該市衛材總產能為醫用外科口罩105萬個/天,醫用防護口罩3.5萬個/天,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56.2萬個/天,醫用一次性防護服2000套/天。

據新華社1月29日報道,長垣市日均生產醫用相關口罩已達165萬隻,防護服5000套,產量已經超出平時水平。

2月10日,上述工作人員向城叔透露,目前長垣42家醫用防護用品生產企業已全部復工,其中口罩生產商25家,其餘為防護服及其他醫療物資生產商,“復工企業產量幾乎都達到平時30倍左右,現在每天的產量還在持續增長”。

事實上,隨著疫情蔓延,醫療物資日益緊缺,企業生產成本也在持續走高,資金壓力非常大。

以口罩為例,春節期間,原材料緊缺、價格上漲,物流和人工成本增加,長垣口罩生產企業卻因為堅持不漲價,幾乎每家每天都會虧損幾萬元不等。

“看似生產量很大,其實利潤很薄。大多數生產口罩和防護服的企業不僅不向經銷商漲價,而且要求經銷商不準向醫院漲價。”長垣市醫療器械同業公會會長李明忠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長垣衛材企業基本是生產一個虧一個。”

“光是省長就來了4個”

虧本也要幹。這背後,是來自多方的壓力和努力。

首先是當地企業和工人緊急復工。

據馬全建回憶,就在工人放假第二天,他的電話被打爆,來自武漢的客戶說缺物資;緊接著,全國各地的經銷商、醫院、政府……都打電話要口罩。

口罩需求暴增,也間接說明疫情形勢嚴峻。1月20日,農曆臘月二十六,長垣各衛材企業中層開會,宣佈儘可能復工,動員工人返廠。

同時,社區和村幹部也被髮動起來,協助企業招工——“前線急需物資,國家有難了,會縫紉、做窗簾、做衣服的,都來為國家做貢獻。”正月初四當天,長垣市一位社區黨支部書記在村民群、黨員群、志願者群裡反覆動員,號召有一技之長的村民去口罩企業工作。

復工之後,原先8小時工作制改成兩班或三班倒,機器24小時不停工,有的企業甚至給工人開出三倍工資,餐食直接送到車間樓下,上下班由班車統一接送。

30倍产量“中国医疗耗材之都”的春节战役

“這些天到長垣視察調研的領導,光是省長就來了4個。”上述工作人員透露,當地企業每天都在想方設法增加產量,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部門也高度重視,並積極協調解決企業緊急復工和提高產能面臨的困難。

該工作人員還透露,為保證原材料和應急醫療物資高效調配,河南省交通廳將999個綠色通行證下發到各個企業,通行證數量“根據每家企業的規模和產量按需分配”。

針對企業為保障抗疫物資虧本生產、資金吃緊的情況,來自全省財政系統和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也頗為“給力”。

據公開報道,1月28日,國開行河南省分行和中原銀行在得知長垣衛材生產企業急需高效、低成本融資支持情況後,分別在第一時間成立工作專班,簡化授信及放款流程,3億元資金當天全部到位。

同時,河南省財政系統專門安排2000萬元專項財政資金,在河南銀保監局支持下,多家金融機構在最短時間內為長垣衛材生產企業授信合計7.68億元,解決企業保質保量提升產能的後顧之憂。

“零資源縣”戰略突圍

“上下齊心,最大限度保障一線醫療物資供應。”該工作人員如此描述目前長垣各方的戰“疫”狀態。

不少人好奇:這個“中國醫療耗材之都”到底是什麼來頭?

在河南,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民營經濟看“兩長”——南長葛,北長垣。地上無資源、地下無礦藏,土地貧瘠,災害頻發。”《河南日報》曾如此描述“兩長”資源條件。

地處河南東北邊的長垣,不光“家裡沒礦”,還正好挨著黃河“豆腐腰”,十年九氾濫。在這樣的先天條件下,“零資源縣”長垣硬是走出一條“無中生有”的戰略突圍之路。

早在上世紀70年代,長垣丁欒鎮的一些農民就用自家出產的棉花製成棉球,出售給附近村衛生所和校醫院。嚐到甜頭後,他們又制起膠皮塞、醫用筆刷等衛材。此後,成千上百的小作坊開始在長垣生產原始衛材,市場逐漸繁榮。

上世紀90年代初,長垣把學習目標定為浙江溫州,重視民營企業發展,逐漸把長垣打造成為北方“小溫州”。進入21世紀,在當地有關部門大力整頓下,家庭作坊逐漸被取締,長垣衛材生產開始走上工業化、規模化道路。

其實,這並非長垣第一次緊急馳援重大疫情。2003年“非典”時期,長垣便是為全國提供醫療防護物資的“主力軍”之一。統計顯示,長垣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在“非典”之後成立的數量,佔現有企業50%以上。

發展至今,醫療器械及醫用材料產業已成為長垣四大主導產業之一,主要分佈於北部的丁欒、張三寨、滿村、城關、佘家等鄉鎮。產業規模從2017年約80億元,增長至2018年突破100億元。

“要葆有時代弄潮兒的創業銳氣,邁出創新發展新步伐。”2019年9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長垣撤縣設市,市委書記張國偉在揭牌儀式上如是表達關於長垣未來發展的希望。

長垣市設立,無疑翻開這座小城歷史發展的新篇章。而經此一“疫”,“中國醫療耗材之都”的命運,或許也將迎來更多改變。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