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亨傑教授提醒:如何調節疫情“持久戰”中的心理時間

如何調節抗疫阻擊中的心理時間

郭亨傑


郭亨傑教授提醒:如何調節疫情“持久戰”中的心理時間

此次抗疫阻擊戰之艱難出乎意料。對武漢封城,人們缺少心理準備,因從未有過這樣的經歷。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打響抗疫阻擊戰後,全國上下一呼百應,火速行動,湧現了無數感天動地的人與事,也引發了人們對早日殲滅疫魔、還我美好春光的熱切期盼。於是,人們便開始在心裡給自己設定疫情下降的時間拐點,一般人的估計是2周,或2周多一些,以為2周之後就可以“重獲自由”了,然而事與願違。出於科學對新冠病毒傳播途徑的進一步瞭解和檢測水平的提高,這段時間確診者、疑似者和有疫情區域數量大增,這導致防控措施不僅沒放鬆,反而更嚴更細,對出門也有了更多的限制。

我們遭遇的是從未見過的兇險奪命的頑敵。事實告訴我們:速戰速決絕不可能,我們只能打一場指揮精準、相對持久的持久戰了。這為我們的心理適應提出了新要求。

持久戰之持久是多久?這就涉及到了人對時間的認識與體驗。時間有客觀時間與主觀時間之分。客觀時間具有客觀的物理規定性,何時上班、何時下班、何時開會、何時放假,一說大家就會遵此同時執行。主觀時間則不同,它亦稱心理時間,是人對時間的主觀感受,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同樣是一天,有的人的感受是“時光飛逝”,有的人的感受是“度日如年”。時間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對時間的感受(或者說對時間長度的估計),是受個人的興趣、需要、情緒、期盼、性格、價值觀和知識背景等因素制約的。人當然喜歡“時光飛逝”的時間感受,因為這種感受令人愉快;不喜歡“度日如年”的時間感受,因為這種感受令人不悅。

問題是人可不可以自由調節這種感受?回答是肯定的。對抗疫這段日子的心理時間,同樣可以做自我調節,以減輕令人不悅的漫長感和空寂感。做自我調節的基本思路,就是依據上述某個制約因素,結合個人情況,採取相應的行動。

舉例來說,你若平時就有欣賞文藝的興趣,那麼,你可以在家一集連一集地看優質的戲曲、影視作品,收看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聲臨其境》、《歌手·當打之年》等深受好評的節目。

你若人生閱歷豐富,又有寫回憶錄的意願或需要,那麼你可以在這段時間裡動筆撰寫或完成你的口述史,給自己和親朋好友留點值得回味的東西。

你若崇尚勤勞節儉的價值觀,又能裁剪縫補,那麼你可以在衣物修舊利廢、改造出新中找到許多樂趣。

你若覺得對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不甚瞭解,需要靜下心來補一下課,你可以找些相關書籍來閱讀。比如南京人就可以讀一讀葉兆言的《南京傳》。好讀書、有書讀、讀好書的人,永遠是擁抱時間的時間之友。

時間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同樣的時間,體驗的是什麼心情,事在人為。心理時間是可以自我調節的。這是時間心理學對我們的一點啟示。

郭亨傑: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曾任江蘇省心理學會第五、七屆理事會理事長、第一屆監事會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