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為什麼銀行股值得投資?

​銀行沒辦法站在風口浪尖,卻永遠不會掉隊,因為金錢永遠不會過時。

——坤鵬論

坤鵬論:為什麼銀行股值得投資?



在《 》中,坤鵬論講了銀行的盈利模式,我們只要將錢視為商品,理解起來就會極為簡單。

而且,我們要明白,正如金融這個行業一樣,銀行最關鍵的不是盈利,而是風險控制。

可以說,銀行從誕生到現在,一直以一件事為中心,那就是風險管理。

今天,坤鵬論繼續講講銀行的競爭優勢,為什麼它值得你選擇投資。

一、銀行的核心競爭優勢——金錢永遠不會過時!

銀行的競爭優勢與生俱來,它通過集中大型的、多種多樣的貸款組合,降低了自己的風險。

並且,銀行通過持續的儲蓄來滿足所有借款人。

它靠著規模和專業使自己能夠做到,比貸款方和借款方直接交易的成本還要低很多。

這些獨特優勢是銀行業強大且持久的競爭優勢的基礎。

當銀行和保險公司在慶祝自己100歲、200歲生日時,它們乾的事情、銷售的產品,和100年、200年前乾的並無二致。

它們都是用客戶的錢進行投資,並從中獲利,其他公司基本很難有這樣的機會。

正如戴維斯父子的評價一樣——銀行和保險永遠不會過時,因為金錢永遠不會過時。

銀行業和保險業有許多共同之處。

銀行業不製造任何產品。

所以,它不需要昂貴的工廠、精密的機械、倉庫、研究室或高薪博士。

銀行不會造成汙染。

所以,不用花錢購買控制汙染的設備。

它不出售小工具或成衣,因此無需聘用銷售人員。

它不用裝運貨物,因此沒有運輸費用。

銀行唯一的產品就是貨幣,從儲戶手中借款再貸給借款人。

貨幣表現為多種形式(硬幣、紙幣和證券),但永遠不會過時。

銀行之間互相競爭,但銀行業本身永遠時興。

這一點卻無法套用到馬車、油燈、客車、電報機、打字機、留聲機等之上。

因為,只要新點子一出現,這些曾經的知名產業都會遭到淘汰。

我們可以回顧股市400多年的歷史(可以看坤鵬論的《 》以及《美國股市風雲 200 年 從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每個時期,都會有獨領風騷到不行不行的行業和企業,這和每個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特徵相符。

比如:煤炭、鐵路、電報、汽車、飛機、零售、IT、生物科技、互聯網……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凡是這些個讓投資者腎上腺激素不斷爆漿的行業,它們永遠離不開一樣東西——錢。

初創時,它們非常需要錢,發展時,它們一樣需要錢,遇到風險和困難時,它們更需要錢。

錢就是它們的血液,所以,企業生死現金流。

不管什麼行業,都是為了創造價值,而當今社會之下,價值都由貨幣這個等價物來體現並進行交換。

所以,無論經濟如何變化,直接與錢打交道,提供基礎貨幣金融服務的銀行,總是所在歷史時期最重要和最基礎的組成部分。

它們沒辦法站在風口浪尖,卻永遠不會掉隊。

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銀行歷史悠長。

且不說歐美的百年銀行,就算是在中國,中國銀行誕生於1912年,交通銀行創辦在1908年。

新中國後,農業銀行成立於1951年,工商銀行歷史較短,1984年成立。

和備受投資者追捧的科技企業相比,只有少數幾個能保持相對悠久的歷史。

而且它們能發展下來,常常因為其CEO思維敏捷,能夠開發出新產品從而避免它們遭受淘汰。

比如:藍色巨人IBM,被美國《時代週刊》譽為:“沒有任何企業會象IBM公司這樣給世界產業和人類生活方式帶來和將要帶來如此巨大的影響。 ”

但是,在它的發展歷史中雖然多次稱霸,但也多次遇險。

可以說,它的成功完全取決於關鍵時刻關鍵人物敢於銳意創新。

可惜,歷史上,科技公司總是不斷繁星點點,也總逃不過過眼煙雲的宿命。

而每個時期的繁星點點,往往是舊貌換新顏。

真正像IBM這樣一直屹立到今天的,鳳毛麟角。

太多曾經的科技明星倒在了新科技來臨之際。

我們要知道一個淺顯的道理,凡是人人傳唱的英雄,往往是因為他身邊倒下的人太多,才顯出他來了。

如果你有心,可以找來IBM的文章讀一讀,之後就該明白,它的成功絕對無法複製。

總的來說,投資於優質銀行,你永遠不用擔心會缺乏市場需求,永遠不用擔心會被淘汰。

坤鵬論:為什麼銀行股值得投資?

二、毀掉一家銀行很難

因為“金錢永不過時”,所以銀行不會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已經瀕臨淘汰邊緣。

而那些高科技公司卻很可能睜開眼後發現,原來利潤豐厚的發明被他人的新發明替代。

而且,不少企業即使在一代人手中可以茁壯成長,之後卻可能面臨滅頂之災。

但是,毀滅一家管理優秀的銀行卻沒那麼容易。

銀行業有著以下幾個競爭優勢:

第一,巨大的資產規模。

像工商銀行的總資產已經高達30多萬億元;建設銀行總資產超過24.5萬億元;農業銀行為24.87萬億;中國銀行是22.6萬億。

對比一下茅臺的總資產,它是1625億元,相差甚遠。

第二,巨大的規模經濟。

因為資產規模巨大,所以銀行也有著巨大的規模經濟。

在銀行業,越大的規模往往意味著賺取越多的收入。

道理很簡單,銀行的資產都是啥?

全是貸款之類的資產呀。

用同樣靠規模效應壯大的互聯網進行對比,從而更明白,銀行的規模靠啥。

互聯網的本質是“人生人”,優勢在於能以極低成本服務無數客戶,規模效應體現在“人多”,二八現象不明顯,是典型的散戶經濟,得散戶者得天下。

銀行業的本質是“錢生錢”,規模效應體現在“錢多”,80%的業務來自20%的客戶,二八現象顯著,得大戶者得天下。

互聯網“人生人”主要靠:第一,網絡效應,人越多,人就越多;第二,靠人多提升用戶體驗,比如:搜索越多結果越精準,點評越多評價越靠譜。

但是,這兩條放到銀行業效果就那不麼管用了,銀行不會因為用戶多而形成網絡效應或是提升用戶體驗。

第三,壟斷性強。

金融業有個名詞叫:大不能倒,英文為:Too Big To Fail。

它指的是,當一些規模極大或在產業中具有關鍵性重要地位的企業瀕臨破產時,政府不能等閒視之,甚至要不惜投入公幣相救,以避免那些企業倒閉後所掀起的巨大連鎖反應,造成社會整體更嚴重的傷害,這種情況就被稱為“大不能倒”。

此情況在金融行業尤其突出。

任何國家,當某個金融體大到一定程度,它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對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造成衝擊,成為“大不能倒”。

以至於整個國家的金融政策也要受其牽制,而它們的一點點風險,都有可能帶來巨大的危機。

2008年金融危機後,G20倡導成立的“金融穩定委員會”每年發佈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也就是全球公認的“大不能倒”的金融機構,同時,全球每個國家都在極力避免出現新的“大不能倒”。

所以,已經在“大不能倒”榜單中佔了四席(中、建、工、農)的我們,必然不會允許再誕生新的“大不能倒”。

用以上邏輯回顧和預測所謂的互聯網金融以及科技金融的發展軌跡吧。

所以,至少未來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錢依然會存在銀行,缺錢還得找銀行。

頂多是它們會披上更多不同的外衣呈現在你面前,當你抽絲剝繭後,裡面那個肯定還是銀行。

這勢必也會造成銀行業的壟斷性越來越強,我們從存款排名就可以看出來。

截止2019年三季末,存款總額排名前五的銀行是:

工商銀行——233,681.59億元;

農業銀行——185,029.45億元;

建設銀行——182,692.38億元;

中國銀行——157,725.47億元;

交通銀行——59,688.08億元。

工行存款總額超過了20萬億元,農行、建行和中行存款總額均超過15萬億元,交通銀行排在第五名,存款總額遠低於前四名,為5.97萬億元,僅相當於工行存款總額的四分之一。

坤鵬論:為什麼銀行股值得投資?

據統計,2019年三季末33家上市銀行的存款總額是1172717.29億元,通過計算,光是工行一家就佔了19.93%,五家銀行加起來佔到了69.82%,典型的強壟斷結構。

可以說,即使全中國的銀行一直在努力,但這樣的壟斷格局很難改變。

另外,壟斷之後還會帶來相當低的消費者轉換率。

一般來說,如果用戶對某家銀行滿意,而它的線上線下服務及網點又比較便捷,用戶基本不會換銀行。

同時,調研數據也顯示,大多數人不喜歡換銀行,即使他們明知道自己對銀行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坤鵬論:為什麼銀行股值得投資?

第四,很難產生新的巨無霸。

首先,上面說了,國家不允許隨便產生新的“大不能倒”。

其次,從美國等西方國家銀行的歷史看,雖然銀行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但該行業並沒有想象中的優勝劣汰。

摩根大通,前身可追溯至1799年,歷史超過200年;

美國銀行,前身可追溯至1784年,歷史超過200年;

花旗銀行,富國銀行,匯豐銀行等,幾乎所有國際上的大銀行都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

有機構曾做過統計,在過去的100多年裡,成熟的西方市場再也沒有產生過哪怕一家頂級的銀行和保險公司,所有的市場都被原來的那些寡頭所壟斷。

中國呢?

坤鵬論認為,如今中國發展的莽荒紅利基本已被吃淨,就像那個形象的比喻所說,樹上那些唾手可得的果實已被摘光,剩下的都是高處難摘的了。

中國經濟已經相對成熟,在未來幾十年裡,現在的巨無霸大概率依然主導市場,銀行更會如此。

第五,離錢最近,沒有天花板。

銀行的商品是什麼?

對!是貨幣!

這個世界上有個道理——離錢越近,不僅更早嗅到錢的芬芳,關鍵是能享受更多錢的利潤。

恰如,最甘甜、最純淨的水永遠是泉眼中心剛剛冒出來的水。

我們都知道信用貨幣下,通膨是個必然,其它所有產品都要通過貨幣做為等價物來交換,所以都會受到通膨的影響,而銀行這種把貨幣當產品的行業,則不會太受這個問題困擾。

所以,銀行是最沒有天花板的行業。

銀行的業務量直接和全社會的貨幣供應量相掛鉤,只要社會的總體貨幣量仍在增長,理論上,銀行的整體業務量也會相應的增長,並且沒有上限。

另外,中國銀行業,一直被唱衰,利潤卻從未停止增長。

而被各種吐槽的銀行服務,在服務的智能化,便捷化,手續費的減免等各方面,早已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坤鵬論:為什麼銀行股值得投資?

三、銀行股很悶,但抗跌

伴隨著長壽,和保險業一樣,銀行業也使大多數人感到厭煩。

雖然它們都很會賺錢,就是因為商業模式古老,甚至一成不變,所以估值一般不會太高。

估值,估值,估計的價值,誰來估計?

當然是股市裡的投資者,但絕大多數投資者是用腳來估計的。

所以,保險股和銀行股往往屬於很“悶”的股票,特別是銀行股。

不管是它的商業模式,還是它對風險的態度,銀行業從來不會引領潮流,於是,投資者也不會為其支付交易溢價。

這意味著,購買銀行股不可能迅速賺大錢。

但是,這也帶來了機會,就是讓你總有機會以相對較低的折扣買到銀行股。

以非常低的價格成為銀行的股東,並與它共同穩步成長。

中國的銀行股還有個特點,就是抗跌性很強。

因為它們盤子都很大,動輒上千億、上萬億,基本就把想投機賺快錢的苗頭直接給拍滅了。

同時,銀行股股本數多,機構持有量大,A股散戶以做短線為主,大多數投資者持股不會超過三個月,從他們的角度看,銀行股市值超高,股價漲得太慢,所以根本不具炒性,不信你去觀察一下國有銀行的股票行情,每天漲跌都是以分為單位的。

所以,銀行股在中國的境遇就是,散戶瞧不上,機構則將因為其穩定,也願意牢牢握在手心裡。

當然,還有個關鍵問題,許多投資者想要到的是翻倍,最少也得50%的年化投資回報率走起。

其實,擁有銀行股真的挺好,基本都可以獲得戴維斯雙殺的雙重回報。

這個以前坤鵬論在《 》中講過。

直拉從“股價=每股盈利(EPS)×市盈率(PE)”這個本質公式入手。

長期擁有賺銀行不斷盈利的EPS的錢,在股市繁榮時再賺被投資者情緒控制的PE的錢。

也就是既賺股錢,又能賺票錢。

想想看,低點買入,就像前段時間坤鵬論推薦大家買銀行股的時候,你的即時股息率基本都能達到5%以上,節後大跌時,有的居然達到了6%以上。

再差再差,在如今這樣低迷的市場情況下,買在低點,最差最差一年也能有個3%左右的回報率,兩者相加,8%~9%以上沒跑。

只要市場走出陰霾,並且,我們要相信,陽光燦爛的日子總比陰天多,那時候,股息和回報相加,15%並不難,這個也是不少持有銀行股多年投資高手的平均值。

還不知足?!

72法則掐指一算,就算是8%,最差9年就能翻一番。

塞思·卡拉曼曾在其著名的《安全邊際》中提到:

“一名在10年內連續獲得16%回報率的投資者最終的財富,居然比一個連續9年獲得20%年回報率卻在第10年損失15%的投資者的財富要多。”

價值投資的關鍵不是收益率數字有多麼高,而是能夠穩穩地長期賺錢。

賺企業成長的錢,賺時間的錢,賺複利的錢!

凡是投資高手,投資大師,他們追求的是——晚上能夠安枕而眠。

只要便宜買的國有銀行股,都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未完待續)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