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被慈禧軟禁後,慈禧為什麼不廢掉光緒自己稱帝?

星球趣聞


慈禧曾經想過廢掉光緒,另立新帝,至於慈禧自己有沒有想過自己稱帝,目前沒有任何史料有關的蛛絲馬跡。

光緒雖然是慈禧的外甥,但畢竟不是親身骨肉,在戊戌政變之後,光緒和慈禧之間的矛盾已經無法緩和了,慈禧為了自己的利益,稱光緒不能生育,立了端王載漪子溥儁為大阿哥。這意思其實很明確,就是等時機成熟,廢帝立新。

然而清朝與中國曆代王朝都有所不同,這樣驚天動地的事情,皇室已經無法自己做主了,不過要顧及地方大員的態度,還要顧及各國列強的態度。

慈禧於是讓榮祿去探探各地各國的態度,沒想到各國列強不支持,並且地方封疆大吏也不支持,各國列強回覆道:你們換皇帝是你們的自己的事,我們承不承認那就再說了。李鴻章直言不諱罵道榮祿說大逆不道,禍國殃民,警告榮祿朝廷任意妄為會引起中國內戰。隨後慈禧立的大阿哥溥儁,認為自己板凳坐穩了,得意忘形,目無法紀,讓慈禧非常失望。

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只能作罷,後來慈禧來說也想明白了,換不換光緒,對自己的權力沒有影響,為何非要冒那麼大風險去換了光緒呢?至於她自己為什麼不稱帝,原因也是一樣,清朝根基穩固,改朝換代風險太大,地方不支持,國外不支持,只要他自己手握大權即可,後來有人誤傳各國要支持光緒廢掉慈禧,這才是慈禧的底線,於是這個老太婆做個一件自不量力的事情,向全世界宣戰。


曹老師xixi


慈禧太后的時代處於清朝末期處於封建社會的衰弱時期,內憂外患,她要是稱帝估計有要考慮下影響。


雖然慈禧太后執政高達四十七年,但畢竟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很難打破枷鎖稱帝,畢竟像武則天那樣的女皇帝在歷史上獨一無二。

慈禧太后的生涯可謂勵志,她從嬪妃做到懿貴人,再從懿貴人升到懿貴妃,最後到聖母皇太后的高位。但是她就算有政治手腕兒,但在那個積貧積弱的時代,農民起義不斷,慈禧太后能維持局面已經筋疲力盡了,哪裡還有心思稱帝,更何況還要打破重重障礙,打破嚴酷的宮裡的規定和倫理綱常。這是不太現實的。


光緒皇帝已經被其牢牢控制,只是傀儡皇帝罷了,慈禧太后對這種局面已經很滿意了,她也不想冒風險去做個女皇帝。


更何況慈禧太后的權力比當年武則天有過之無不及,她用壽山石刻的“慈禧太后御覽之寶”印璽將所謂皇帝的印璽早就比下去了。

所以擁有絕對實權的慈禧太后沒必要稱帝,也不願冒風險稱帝,望題主採納,謝謝🙏


好玩兒的歷史小段子


慈禧太后有雄心,有手段,其掌權階段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公元1861,慈禧聯合慈安、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殺了八個顧命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這一格局持續到1884年,此時的慈禧並非獨掌大權,二是與人分享權力。

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從此,慈禧說一不二。

所以慈禧真正徹底掌握大權,是從1884年開始,到1908年結束,一共持續了24年!在這24年之中,慈禧最好的一次稱帝機會就是在“戊戌政變”之後,帝黨勢力被絞殺一空,光緒皇帝被軟禁,那麼,慈禧為何不稱帝做女皇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程朱理學的思想阻撓

在中國的古代,社會等級之間的隔絕是非常嚴重的,這種秩序非常嚴格,女性的社會地位在宋代之後又一次的下落,並且理學這一新的思想體系出現,在它之後便形成了一系列嚴格的封建禮教系統。清初統治者入關後,為了緩和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清朝統治者希望藉助漢族傳統學術思想來鞏固統治,康熙帝曾說朱熹的作品是“天地之正氣、宇宙之大道”,康熙在位後期,程朱理學被尊為正統。雍正、乾隆均遵循了康熙的作法。雍正順應三教並流的趨勢,以儒釋道相互補充。乾隆認為,程朱理學可以“化民成俗、修己正人”。統治者扶持的統治思想理學當然不僅僅存活在廟堂之上,更滲透進了人民群眾的日程生活,為諸如烈女傳、節孝坊、忠義故事等等,無一不是理學思想的底層體現。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一種極端錯誤的認識在社會中極為流行。因此,這種輕視女子的社會風氣便成為了慈禧太后登基稱帝的最大輿論和心理障礙。

二、西方列強的阻撓

西方列強的勢力對我國的干擾越來越大,不僅如此,國內各地人民反抗清廷的鬥爭也越來越多。大清朝廷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時代風雨飄搖,動盪不安的時代背景之下,掌權的慈禧既要鎮壓頻頻發生的農民起義,又要滿心討好西方列強的狼子野心,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假如慈禧要稱帝,可能維繫清政府最後的一根稻草也要被壓斷。

三,慈禧自身的政治態度

從慈禧整個政治生涯來看,她給人的總體感覺是一個貪圖安穩舒適的統治者,只要能不大權旁落,自己並不想衝在政治的第一線。回顧一下慈禧在己亥建儲時,妄圖用大阿哥溥俊代替光緒,此舉遭到列強堅決抵制,其面對列強的逼迫,也多以逃跑跟求和為主,她沒有武則天的手腕,也沒有武則天的魄力,如果自己稱帝,阻力也該可想而知,她無法面對士民官紳的壓力,她求得是安穩,是一己私慾的個人利益。

所以,總得來說,慈禧不稱帝是正統理學根深蒂固的文化影響,是四面狼煙,諸強環視的政治環境,更主要的是自己求穩、求和政治手段和軟弱的政治態度。


歷來都會意


想要廢掉光緒已經很不容易了,要自己稱帝,那就更困難了。

從清朝的時代背景來說,女性稱帝太過困難

話說中國古代唯一的女皇帝應該是武則天了,然而我們應該知道,武則天稱帝時的種種困難,手段有多強烈,結果晚年依然悲催。

當然從根本上來說,武則天能夠稱帝還是因為是在唐朝那個時代,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從唐朝女性的坦胸露乳裝來看,唐代時期女性並未受到嚴重的壓迫,女性參與到政治中的事例比比皆是。

唐朝再早些年的北魏時期,因為女性干預政治,北魏前期竟然採取了立子殺母的制度,就是因為太后干政實在是太普遍了。

到宋代之後,隨著程朱理學的出現,壓迫束縛女性的條條框框增多,到了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得到最大強化,明朝時期還有幾個太后垂簾聽政,但是基本很少有能到武則天把持朝政的水平,最多也就是干政。

到清朝時期女性想要垂簾聽政已經有些困難了,就更別提稱帝了,清朝時期在政治上最有影響力的女人,一個是孝莊,一個是慈禧,孝莊是皇太極的妻子,皇太極死後其子福臨即位,是為順治皇帝,孝莊被尊為聖母皇太后。

但是我們要知道一點,孝莊在順治朝和康熙朝都沒有垂簾聽政,皇太極死後是多爾袞為攝政王主政軍國大事,而順治死的時候,任命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

也就是說,名聲如孝莊者,都未能垂簾聽政,可見在清代時期女性參政有多困難。

這裡面要說的比較有意思的一個事情,慈禧死後,隆裕皇后成為太后,剛開始隆裕也想學慈禧垂簾聽政,但是當時的攝政王載灃就對隆裕說:“只有朝廷重大事件,太后才能出面商議,具體政務,不必煩勞大駕。“直接讓隆裕打消了這個念頭。

慈禧垂簾聽政這一路也十分不容易

可以說,慈禧是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把持朝政的女人,但是這一路走來也是相當困難的。

慈禧選秀入宮嫁給咸豐後,在咸豐六年為咸豐生下唯一的皇子載淳,慈禧以母以子貴被封為懿貴妃,但是咸豐真正的皇后是慈安,慈禧能夠有如此殊榮,那還是慈安性格比較好,容得下他。

咸豐皇帝在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攻入北京兩大事件後,心力交瘁,體弱多病,後來竟然沉迷戲劇,不理政務,因為慈禧善於書寫,咸豐皇帝就時常口授並讓其代筆批閱奏章。

這是慈禧能夠參與到政治當中來的先決條件,清朝之前的皇帝大部分身體都比較好,因為勞逸結合,像乾隆能活到88歲,咸豐明顯是有點虛的,這才有了慈禧干政。

因為咸豐皇帝身體不好,又只有載淳這一個兒子,當時載淳歲數很小,咸豐在熱河去世的時候只能選擇載淳,1861年咸豐臨終前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為顧命八大臣。

但是這樣一來就會出現“子少母壯”的現象,據說當時的大臣肅順曾經勸咸豐學習漢武帝“立子殺母”,立載淳的時候把慈禧帶走。

當時咸豐沒有下得去手,咸豐本身就優柔寡斷,他壓根就不是那種能狠下心的人,他又害怕顧命八大臣欺負他兒子和老婆,就給皇后和皇太子(由皇帝生母懿貴妃代管)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來一個顧命八大臣和太后垂簾聽政相結合並且相互制約的體制。

結果就是,顧命八大臣想要奪了兩宮太后的權,兩宮太后聯合被排擠的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幹掉顧命八大臣,形成了“太后垂簾+親王輔政”的獨特政治體制。

在這一時期,慈禧太后也並未掌管全部政權,因為同治是慈禧的兒子,加上慈安不喜歡參政,所以慈禧有了較大的權力,但是在朝堂之上還是過多的依賴恭親王奕訢。

慈禧最後把持朝政是這樣一個過程,1875年同治去世,慈禧立她的侄子(也是外甥)的光緒為帝,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1884年因為清政府在中法戰爭中的失利,慈禧以此為藉口罷免了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是為甲申易樞,從此開啟了慈禧獨裁的統治。

光緒是慈禧親自選出來的皇帝,又為何要囚禁他

針對慈禧垂簾聽政,很多大臣是不滿意的,尤其隨著光緒皇帝長大,朝臣要求慈禧歸政的呼聲是越來越高,當時慈禧也不得不名義上讓光緒親政,而自己改為訓政來把持朝政。

因為獨攬大權,慈禧變得窮奢極欲,洋務運動也啞然熄火,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到1894年發動了對清政府的甲午戰爭,清政府因為軍備停步不前遭到慘敗。

這是慈禧獨裁後面對的最大的危機,在這裡面也能夠看到慈禧為與光緒爭權而影響到國家發展的局面,比如光緒為了讓慈禧歸政,挪用大量軍費給慈禧修園子,尤其光緒的老師更是不給海軍撥軍費,以打擊作為後黨的李鴻章。

甲午戰爭的慘敗讓年輕的光緒皇帝深感恥辱,因此發誓要變法圖強,當時慈禧並不反對,1898年戊戌變法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

然而光緒皇帝遇人不淑,維新變法的幕後操縱者康有為本身就是一個陰謀家,儘管很多變法措施能夠使得清朝變化,但是其中想要借光緒與慈禧之間的矛盾騙取政權是著實是亂臣賊子的做法。

當時維新派想要聯合袁世凱發動圍園獵後來勤王,慈禧察覺後開始對維新派人士進行鎮壓,光緒皇帝也因此被囚禁於中南海瀛臺。

慈禧想要廢除光緒,間接引發了八國聯軍侵華

慈禧囚禁光緒後,再次垂簾聽政,當時慈禧是有廢了光緒的打算的,當時很多別有用心的人都鼓動慈禧,1900年慈禧召集王公大臣決定立端郡王載漪次子溥儁【jùn】為大阿哥,也就是皇儲,並且預定在庚子年的時候讓光緒帝退位讓給溥儁,此舉遭到列強的強烈反對,慈禧也被迫停止了這個廢立計劃。

所以,別說是自己稱帝了,就是廢個光緒都如此困難,無法完成。

但是這件事最後引發慈禧的仇外情緒,後來就有了藉助義和團的勢力來打擊西方列強的想法,結果最終引發了八國聯軍侵華。

可以說,在清政府晚年本來就已經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因為皇位傳承的問題,更是削弱清政府的統治基礎,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做人難,做女人更難,想做皇帝的女人是難上加難,綜上,慈禧能在清朝這樣的體制中把持朝政這麼多年,也當真是挺不容易的。


史論縱橫


慈禧為什麼不自己稱帝?其實是不敢!

1.中國幾千年傳統和儒家禮教影響,女人稱帝是一種悖逆,天下可以討伐的,武則天最後也是還朝於李唐。


2.晚清王朝已經衰落,如果慈禧稱帝,國家就會動盪,兵戎相見,為了安定更有利於統治,慈禧也不敢稱帝。

3.內憂:滿漢矛盾、農民起義導致清朝統治搖搖欲墜。而在當時,光緒皇帝只不過是個傀儡,對慈禧沒有威脅,實權早已掌握在自己手中,稱帝已經沒有意義了。

4.外患:外國侵略和外國對光緒的同情。國外的力量如英國等對於光緒皇帝是抱有同情態度的,據說慈禧曾向廢掉光緒皇帝,但是由於歐洲各國的反對才作罷,而這也是慈禧擔心的。



歷史小昆蟲


你這問題問的,她直接廢掉自己的兒子同治皇帝當皇帝不更好嗎?當時的制度制約和滿洲貴族勢力約束,她有那個膽量和實力稱帝嗎?如果不是恭親王奕盺支持和鼎力相助,她甚至連垂簾聽政都辦不到!

清朝不是唐朝,女人的地位本來就很低,慈禧太后如果不是雷霆手段,想要奪得最好統治權還真不容易!

況且當時奕盺已經被她趕出了權力中心,她身邊能用的,能控制住朝局政壇的找不著了!誰能支持她?那幫擁有軍隊的漢臣嗎?他們會認同一個女皇帝嗎?不可能的!


正說清代十二朝


戊戌年間,光緒皇帝支持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學習西方,實行“新政”,想要掌握真正的國家大權。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強烈鎮壓和阻撓,戊戌六君子因此斷頭喪命,光緒皇帝被囚禁十年。為什麼慈禧不直接廢掉光緒皇帝之位呢?她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維新變法失敗後不久,皇宮裡流傳著皇上病入膏肓的風言風語。讓人想不通的是,皇帝年紀輕輕怎麼就突然病了?其實是被囚禁在了瀛臺。一直以來對自己言聽計從的傀儡皇帝突然要奪取自己手中的權力,慈禧當然怒火中燒,想要殺掉光緒,重新尋找一枚聽話的棋子。

慈禧對外宣稱,光緒病重,臥床不起。實則將其軟禁,就連光緒身邊的太監,都是太后安排的監視他的一舉一動。此時的的光緒皇帝雖然仍享有皇帝之名,卻早已喪失了皇帝的權利和尊嚴。對於有異心的棋子,慈禧太后想扔掉也是意料之中。

散佈皇帝病重消息後,慈禧將三歲的溥儀立為皇儲,名義上是為同治皇帝立嗣。同治是咸豐皇帝和慈禧的兒子,英年早逝。光緒是同治的堂弟,他過繼給咸豐為子後當了皇帝,也就是說為去世的咸豐皇帝立嗣。如今光緒未去世就為同治立嗣,擺明了慈禧對光緒殺心已起。

慈禧太后之所以留著光緒的性命,只是軟禁他,是因為有些人她惹不起。

一方面,慈禧太后只有爭權奪利的野心,卻沒有強軍治國的本領。後宮干政在歷史上一直是大忌,之前光緒乖乖聽話做傀儡之時,自己垂簾聽政已經引起了諸多大臣不滿了。要是直接廢掉光緒皇帝之位,自己直接掌管朝政肯定是行不通。

另一方面,光緒曾在維新期間鼓勵報刊勇敢揭露時弊,當時的局勢報刊大都支持維新派,反對慈禧。罷黜消息一傳出來,一時間引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上海電報總辦聯合上海紳商市民,立志進諫組織慈禧廢黜。

列強的反對,是慈禧不敢殺掉光緒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時的清政府外強中乾,一切事務都由洋人說了算。罷黜光緒皇帝之位,列強顯然是不同意的。戊戌變法期間,西方各國都支持光緒。他們需要光緒皇帝建立一個更開明的政府來保障自己的利益。

當獲悉光緒“患重病”的消息後,列強一再要求覲見,尤其是英法兩國,試圖摸清皇帝病重的真偽,派西醫進宮為光緒皇帝診病。慈禧太后不得不顧及列強的態度,迫於無奈只好放棄除掉光緒的心思。

列強表示,中國皇帝只認光緒,憤怒的慈禧老太太只好指望義和團來對抗洋人,於是有了名義上愛國的義和團運動。無奈義和團沒有足夠的能力和充分的準備,這場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八國聯軍入侵紫禁城,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也由此簽訂。慈禧太后倉皇而逃。

後人提及慈禧太后,總是貶多於褒,這也無可厚非。她,視權如命,發動政變,玩弄皇帝於股掌之中,在國家與個人之間毫不猶豫的選擇個人利益!一個不知道勵精圖治,只知道爭權奪利的婦人領導的政府不滅亡才奇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