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泡沫”,一觸就破?

中汽協的銷量數據顯示,10月汽車銷量228.4萬輛,環比增長0.6%,同比下降4.0%,1-10月累計汽車銷量2065.2萬輛,同比下降9.7%。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7.5萬輛,同比下降45.6%,成為影響10月汽車總銷量的重要因素。

新能源“泡沫”,一觸就破?

在全球範圍節能減排理念倡導之下,電動化、互聯化、自動駕駛汽車新浪潮來襲,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相繼出現的造車新勢力,迎合電動趨勢,乘著補貼的東風,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保持飛速增長,從2014年補貼退坡到今年7月補貼“腰斬”之後,新能源汽車市場連續四個月銷量下滑,難道新能源“泡沫”要破了?

價格是一雙看不見的手

2015年出產新能源的車企,在續航里程方面普遍在100KM左右,使電動車有了“電動爹”之稱,但消費熱度依舊不減,源自於政策補貼的力度,使同級別電動車和燃油車處於同一級別價位,加上國外原油價格忽高忽低,不確定性因素增加了消費市場對電動車的需求,促使新能源市場驅動的重要因素,就是價格。

新能源“泡沫”,一觸就破?

隨著續航里程增加、電池壽命完善等因素,在政策補貼保駕護航之下,消費上構成導向作用,而且對新能源產品取消限行限購措施的施行,全領域扶持新能源市場,使電動車和燃油車在大環境之下,有了巨大落差感。

然而,時間就是試金石,今年7月成為新能源市場的“轉折點”,從6月銷量15.2萬輛下滑到8萬輛,此間新能源市場和燃油車市場同時經歷著補貼退坡和國V過渡國VI,用補貼退坡和以價換量措施瞬間刺激消費市場,當時乘聯會已經預估,將會透支下半年的消費能力,下半年新能源市場換來的是連續4個月下滑,反映出補貼退坡客觀影響了新能源銷量,價格對消費者還是個敏感區域。

新能源“泡沫”,一觸就破?

新能源市場銷量從2015年開始,呈現50%以上的增長率,尤其在寒冬之中,車企迫切需要完成企業轉型升級,而且新能源產業的潛力,成為車企需要的重要“互補品”,但是為什麼現在新能源銷量退坡?銷量真的是泡沫嗎?

新能源“泡沫”,一觸就破?

我國自主品牌相比合資車,脫離產品層面的話,產能利用率低的驚人,寶馬在華工廠產能利用率達到90%,本田、豐田更超100%,而我國的奇瑞、比亞迪、海馬等車企,產能均低於70%,所以過剩的產能又將如何解決?於是很多車企尋求多元化發展解決產能問題,合作或自建網約車電商平臺成為車企轉變的方式,例如上汽的享道出行、廣汽的如祺出行、吉利的曹操出行等,這樣的做法增長了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通過“合作”的方式,將自主品牌產能過剩的問題解決。

新能源“泡沫”,一觸就破?

問題來了,這樣“左手倒右手”的行為,是否會造成新能源市場的銷量假象呢?確實如今是共享時代,網約車、共享汽車都極大地提高社會效率,將資源充分利用,但並不是增加新能源市場銷量的主要途徑,如果要將節能環保政策貫徹,新能源市場主要還是面對消費市場,用新能源產品的普及和發展,完成燃油市場到電動市場的轉變。

​如今新能源市場銷量倒退,和共享汽車需求有關,在我國共享還處於發展時期,並沒有到成熟階段,共享是有著社會資源、需求基數等眾多原因,當新能源市場在共享領域需求層面達到一定基數時,是否會產生一種飽和狀態呢?

重回軌道,迴歸市場本源

在十月新能源7.5萬的銷量相對於228.4萬輛,份額較小,對新能源市場來說,還處於探索時期,是挑戰也是機遇,挑戰來自於市場比重,機遇則來自於市場潛力,新能源尚且處於發展時期,尤其是在全球政策補貼護航之下,未來前景是看好的。我國新能源市場政策補貼退坡,也是“長痛不如短痛”,不限購不限行是對新能源的鼓勵政策,刺激消費需求。將產品層面轉向基礎設施,將對新能源未來發展有促進作用。

新能源“泡沫”,一觸就破?

我國的汽車市場從份額上來看,合資車佔據著主導位置,而新能源市場是以自主品牌為主導,而合資品牌在今年才展現出大踏步般的進軍新能源市場,特斯拉上海建廠國產化、大眾歐洲建廠、豐田攜手寧德時代、合創品牌等等,用合作的方式應對之後的新能源市場,實現互利互惠,表現出未來汽車市場格局將發生轉變,新能源市場將用多元化、科技化、合作化等方式,改變大眾的出行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