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聰敗於“去槓桿”

王思聰,目前處境很尷尬。

前年,王思聰的身價為63億元人民幣,是20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並在31家公司擔任股東、26家公司擔任高管,涉及的行業涵蓋娛樂業、軟件、商務服務、影視等多個領域。

當時沒人能預料到,兩年後的今天,王思聰竟因欠款370萬元,被法院限制高消費。

事實上,王思聰的遭遇決非個案,其他曾經風光無限的富二代們,這兩年也大都灰頭土臉,欠下了天文數字的債務。

這些富二代有人脈、有資本,甚至一部分也像王思聰一樣,頗具商業頭腦,怎奈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大浪淘沙下,裸泳者終究露出了馬腳。

在去槓桿的浪潮下,就算是王思聰的老爸王健林,曾經的中國首富,如今的日子也不好過,“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面對宏觀經濟的大週期波動,頂級富豪及一眾富二代們都免不了載跟頭,你我身為普通投資者,投資理財時更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370萬元引發的官司

說起來,王思聰被限制高消費,起因僅僅是區區370萬元,連王健林“1億元小目標”的零頭都不到。

11月9日,據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信息,王思聰已被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法院發佈限制消費令,不得實施高消費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

王思聰這次被限高,是上海嘉定法院一個369.99萬的官司,原告方曹悅是一名遊戲(英雄聯盟)主播,ID是皮小秀。

曹悅為什麼向王思聰索要這筆錢呢?因為他原本在鬥魚平臺上直播,後被王思聰的熊貓直播給挖了過來。

根據合約,鬥魚向曹悅索賠360萬元。這筆錢原本應該由熊貓直播掏,為此曹悅和熊貓直播還簽了補充協議,結果一直到今年3月,熊貓直播倒閉,這筆錢也沒能支付給鬥魚。

於是鬥魚把曹悅告上了法庭。去年10月,他先是被法院強行划走了254萬元,然後還被限高,最後沒辦法又湊了95萬元才把自己從黑名單裡贖出來,自己的直播事業更因此一落千丈。

正所謂“冤有頭債有主”,曹悅轉而向熊貓直播討債,而王思聰身為熊貓直播的老闆,也因此被限高。

更巧是,幾乎同一時間,吃瓜群眾發現,曾經在網絡上活躍發言的王思聰,微博竟然設置了“半年可見”。

王思聰敗於“去槓桿”

王思聰從“話癆”變成了“啞巴”,但11月11日,他創辦的北京普思投資有限公司發佈聲明稱,目前普思投資代表王思聰先生正在全力應對,已有解決方案

“熊貓互娛只是王思聰先生個人創業項目,他還有很多其他投資項目,不能因為一個項目的得失而全盤否定,誰都不能保證所有投資百分之百成功。”該聲明稱,“我們完全有能力盡快自己解決問題。”

自顧不暇的王健林

在王思聰被限高後,大家最疑惑的事情是,他老爸王健林,為什麼不拉兒子一把呢?

一種猜測是,王健林想用這次失敗來磨鍊一下兒子的商業能力。

因為他對創業的難度,有著非常清晰的認知。2015年,王健林在談及兒子王思聰時曾表示,“我允許他失敗兩次,第三次再失敗,就回公司上班”。

但我覺得,

另一種猜測可能性更大,即王健林自顧不暇,同樣債務纏身。

2017年下半年,在金融風險整頓中,金融監管機構發佈警告,某些企業在海外的投資併購行為是非理性的,是不受歡迎的。同時銀監會對銀行發出要求,要求對5家公司的信用和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徹底調查。這其中就包括了王健林的萬達集團。

對萬達集團來說,銀行的態度轉變是一場“不可承受之痛”:當時萬達的負債總額,高達4205億元。

於是在2017年,王健林開始變賣萬達旗下的資產: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無論是金融、文旅、影視、還是其它......說甩就甩,說賣就賣。

2017年7月19日,萬達商業與融創中國、富力地產簽訂協議,總額高達637.5億元;

2018年1月29日,騰訊、京東、蘇寧以及融創共同組成財團,出資340億元,收購萬達商業14%的股份。

2018年2月5日,阿里出資46.8億元、文投控股出資31.2億元,分別成為萬達電影第二、第三大股東;

2018年2月14日,西班牙媒體又曝出:萬達已作價5000萬歐元,賣掉了馬德里競技俱樂部(歐洲足壇傳統豪強)17%的股份。

2018年5月,萬達作價3.15億澳元,賣掉澳洲黃金海岸項目及悉尼項目;

2019年1月8日,百年人壽官網披露,萬達以27.18億元將百年人壽9億股股份轉讓給綠城中國;

2019年2月12日,萬達百貨下屬全部37家百貨門店,被甩賣給了蘇寧。

坊間傳言,萬達集團在2017年將一部分資產賣給融創中國和富力地產時,被孫宏斌和李思廉發佈會現場殺價,氣得王健林在會議室裡“摔了杯子”。

萬達集團現金流的緊張狀況,由此可見一斑。

事實上,經此一役,曾經的中國首富王健林,這兩年已經逐漸失去了再度競逐“首富”寶座的資格。

猥瑣發育,別浪

有人可能會疑惑,為什麼上面提到的富二代們,能在短時間內把巨量的財富揮霍一空?

我覺得,這是混淆了財富和現金流的概念。

對於商業富豪來說,他們的資產構成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來源於負債,即借錢購買的資產,是要付利息的。

他們之前所仰仗的,是這筆資產的升值速度,能夠覆蓋掉利息成本——在經濟高速增長期,這是很常見的事情,他們的個人財富自然也像坐上了火箭一樣飛漲。

如果在獲益頗豐後,他們能賣掉這些資產,償還完利息的話,這些商業富豪手持大把現金,足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可惜的是,財富增長是有慣性的,嘗過了加槓桿的甜頭後,沒人能再抵抗“繼續加槓桿”的誘惑——誰不想把自己的5萬元本金,變成10萬元,50萬元,500萬元呢?

但在經濟增速放緩時,繼續加槓桿,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因為資產的增值速度變慢了,利息成本卻還居高不下,稍有不慎,一旦現金流斷裂,就有可能滿盤皆輸,資產統統變成了負債,一夜之間,“首富”變“首負”。

這就是為什麼前陣子,“現金為王”這句話,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及。

我最後想勸誡咱普通投資人一句:連首富目前都敗於加槓桿,貸款買房、借錢炒股、配資炒期貨這些事兒,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長點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