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生活了30多年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專門跑到杭州來救命

都市快報訊 “我在上海生活了30多年,說實話,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到杭州看病。”

90歲的林奶奶(化名)因為主動脈瓣嚴重狹窄,晚上無法躺平睡覺,稍微活動一下就胸悶氣急甚至暈厥。以她的高齡,同時還患有多年的高血壓、冠心病,外科手術風險極高,沒有醫生敢接收。

最終,林奶奶找到了國內著名心血管病專家、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院長王建安教授團隊,用不開刀的方式為她進行了心臟瓣膜置換。

90歲老太太稍微一活動

就胸悶氣急

原來是主動脈瓣重度狹窄

林奶奶從30多歲開始就患上高血壓,後來又有了冠心病,這些年來一直在吃藥控制。2004年,還因為嚴重的冠脈狹窄,做了心臟搭橋手術。

從那以後,林奶奶的身體慢慢恢復,這些年還算是太平,生活質量還不錯。直到2017年底,她到醫院體檢時,發現主動脈瓣狹窄。當時醫生說,這是因為年紀大了瓣膜老化,導致退行性病變。

剛查出來那會兒還好,可誰都也沒想到,病情的發展會這麼快。到了第二年,林奶奶時常感覺到胸悶不適。她家住在一個老小區的三樓,上下樓沒有電梯,以前身體狀態好的時候,每天早上都會出門遛彎。後來她爬樓梯明顯感覺到喘不過氣來,到醫院做了心臟超聲檢查,結果發現主動脈瓣已經重度狹窄。

兒媳顧女士說,醫生說要解決主動脈瓣狹窄的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做手術,換瓣膜。但林奶奶年事已高,再加上十多年前做過心臟搭橋手術,按如今的身體狀況,還是建議保守治療。

過完年,林奶奶頻繁出現胸悶氣急、呼吸困難的症狀,晚上睡覺躺不平,已經幾乎無法下地走路了。有好幾次半夜裡憋得透不過氣來,家人急得連夜叫120送到醫院急診搶救。

“每次送到醫院,好不容易度過了急性發作期,可就算情況暫時穩定了我們也不敢出院回家,怕下一次症狀發作來不及搶救。”顧女士說。

最後選擇經導管微創

主動脈瓣置換手術

今年9月初,林奶奶再次因為舊疾發作,被緊急送到醫院搶救。

“我們心裡都清楚,只有手術才能救命。可醫生卻告訴我們,婆婆這麼大年紀,又有多年的高血壓和冠心病,手術難度和風險都非常大,很有可能上了手術檯就下不來了。”顧女士說。

後來,他們查閱了各方資料,打聽到國內著名心血管病專家、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院長王建安教授率領的心臟團隊能微創置換主動脈瓣,可能還可以給老人帶來生的希望。

9月5日,林奶奶一家抱著最後一絲希望,聯繫了120救護車,從上海直奔杭州。

到達浙大二院,接診的醫生是劉先寶副主任醫師。心臟中心專家團隊仔細評估,儘管病情比較棘手,但還是可以通過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為林奶奶重新換一副瓣膜,解決主動脈瓣狹窄的棘手問題。

顧女士說,“聽到這個消息,我們真的是太高興了!”

這裡的醫生完全可以拒絕為我手術

但他們沒有這樣做

9月8日那天,林奶奶已經住進病房,在完善術前準備等待手術過程中,她再次出現嚴重症狀。

“這種喘不過氣,甚至瀕臨死亡的感覺,真的讓我感受到了什麼是真正的‘生離死別’……”林奶奶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不禁落淚。

所幸在醫護人員的努力下,林奶奶再次轉危為安。雖然再次逃過一劫,可主動脈瓣狹窄的問題不解決,下一次不知道什麼時候發作,還能不能這麼幸運。

劉先寶副主任醫師說,當務之急,是要在病情穩定的時候儘快完成手術。

9月9日早上8點多,王建安教授為林奶奶做了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手術僅用了40分鐘左右。

顧女士說,手術後第二天,婆婆的不適症狀明顯緩解,晚上終於能躺平睡個好覺了!術後第三天,就能自己下地走路了。

林奶奶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就在幾天前,她還覺得自己可能時日無多,每次見到兒子和兒媳婦,總怕是最後一次見面了。

“我這麼大年紀了,手術風險很高,萬一手術失敗,這對醫生和醫院的聲譽都是有影響的,這裡的醫生完全可以拒絕為我做手術。但他們沒有這樣做,寧可自己擔風險,也願意為我這個老人家奮力一搏,我要為他們點贊!”林奶奶說。

9月23日,林奶奶出院回上海了。回家後,生活又恢復到以往的狀態,早上起來下樓遛彎,下午和老朋友一起打幾圈麻將,每天都過得很開心。

心臟瓣膜病疾病譜發生改變

退行性變化引起的心臟瓣膜病增多

心臟瓣膜病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臟各瓣膜(主動脈瓣、二尖瓣、肺動脈瓣、三尖瓣)狹窄或關閉不全等病理改變的總稱。瓣膜就相當於心臟各通道之間的門,門打不開或關不攏,就會影響血流的通暢,導致患者心臟負擔加重,最後心力衰竭。

研究顯示,65歲以後心臟瓣膜病發病率直線上升,75歲以上老年人的發病率高達13.3%,僅次於高血壓和冠心病。

2010—2015年,王建安教授團隊對近14萬人群進行調查,研究中國人群心臟瓣膜病的疾病譜。

以前的心臟瓣膜病,主要以風溼性心臟病引起的為主。風溼性心臟病和細菌感染相關,但近年來隨著醫療衛生的發展,現在風溼性心臟病越來越少見了。

如今,隨著人民平均壽命拉長以後,因為瓣膜老化引起的退行性心臟瓣膜病發生率明顯增高。就像機器零件一樣,瓣膜使用年限長了,會發生老化,一定程度後就需要維修、更換。

還有一部分心臟瓣膜病,是因為有先天性的心臟畸形,最典型的就是二葉瓣畸形的人,剛開始沒有症狀,經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發展,逐漸發展為重度主動脈瓣狹窄,需要及時治療。

從年齡來看,瓣膜老化引起的退行性心臟瓣膜病,患者年齡主要集中在60—80歲,而風溼性心臟病和二葉瓣畸形引起的心臟瓣膜病,患者年齡相對年輕,以40—60歲居多。

高齡患者無法耐受傳統外科手術

用不開刀的方法進行心臟瓣膜置換

在心臟瓣膜病當中,主動脈瓣狹窄對人體的危害最大。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的患者一旦發生心絞痛、昏厥等不適,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中位生存時間平均只有2年,比惡性腫瘤的預後還要差。

我國每年約有20萬新增主動脈瓣膜病變的患者等待治療。其中,不適宜外科手術的主動脈瓣重度狹窄患者大概有4萬-5萬人,很大一部分為老年患者。

目前,對於主動脈瓣膜病的治療手段主要有藥物治療、傳統外科手術及微創手術。

如果是早期的患者,症狀不十分明顯,還可以通過藥物保守治療。但隨著症狀加重,只能通過手術置換瓣膜。傳統的外科手術方法,需全身麻醉、體外循環、打開胸腔,手術創傷大、風險高,這對高齡老人來說,實在是不得已的選擇。

還有一種治療手段,就是經導管(微創)心臟瓣膜置換及修復術。只在大腿根部開一個小洞,用一根粗不過圓珠筆芯的導管攜帶人工瓣膜,從大腿根部血管進入,通過股動脈把人工瓣膜送至心臟的病變部位,人工瓣膜打開後就會取代原本已損壞的瓣膜。用不開刀的方式進行心臟瓣膜置換,使原本需要“開胸”完成的手術實現了“微微創”。

到目前為止,王建安教授團隊已經完成近500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是國內開展手術量最大的單中心之一。主動脈瓣換瓣時間最快的一例只用了26分鐘,患者平均年齡78歲,年齡最大的95歲。

創新研發了更適合國人的瓣膜技術

突破二葉瓣畸形微創手術禁區

在主動脈瓣狹窄的患者當中,有一部分是因為先天性的二葉瓣畸形導致的。為這類患者換瓣膜,微創置換難度更高,並且可能增加手術併發症。因此,國際上一度把二葉瓣畸形視為微創主動脈瓣置換的相對禁忌證。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中,西方只有3%左右的二葉瓣畸形導致的瓣膜病患者,而我國卻佔到40—50%,如果我們不解決這個難題,就意味著中國有將近一半的病人不能得到有效治療。”

為此,王建安教授團隊根據國人主動脈瓣鈣化較重、二葉瓣畸形比例相對較高等實際特點,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杭州方案”,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認可。此外,他領導醫生團隊和工程師團隊,研發了國內首個可回收、可精準定位的人工瓣膜。

應用“杭州方案”和杭州製造的“中國瓣膜”,王建安教授團隊實地指導歐洲、拉美、亞太地區4個國家7大中心和國內22省市自治區60家醫學中心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不但有國內的心內科醫生,還有來自美國、韓國、印度、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菲律賓等全世界各地的心臟介入醫生來浙二接受培訓。

王建安教授說,“正是看到臨床患者的需要,專家學者將自己的經驗和技術,經過產學研一體的創新,開發研究出最新成果,並投入產業,應用到更為廣泛的臨床人群,以最快的速度實現‘創新成果’轉化,造福於廣大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