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爭霸,並不是任何諸侯國均可為之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平王立,東遷於雒邑,闢戎寇”,自此以後,“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當此周王室衰微之際,列國諸侯均欲試圖於“國際舞臺”一展身手。但“歷史倪說”認為,有稱霸之心,卻無力應付者比比皆是,說到底,能否稱霸,不但需要為君者有領導之才,還要有國家實力做基礎。

縱觀春秋時期稱霸有成者,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雖然受命於國家紛亂之際,但一朝步入正軌數年即可成就霸業,國家實力重要性可見一斑。

一、齊桓公

據記載,齊襄公十二年,公孫無知誅殺齊襄公而自立為君。但不久,公孫無知被雍林人“襲殺”。齊國頓時面臨國內無君的局面,而此時,公子小白避難於齊國的鄰國莒國,公子糾在則齊襄公被殺後逃至魯國。

據記載“高、國先陰召小白於莒”,即齊國的高氏、國氏兩家事先暗地裡通知小白趕緊回國當國君,而 聞知此事也不甘落後,隨即發兵護送 回國即位。

春秋爭霸,並不是任何諸侯國均可為之

公子小白

由於公子小白星夜兼程趕回齊國,“故得先入立”,史稱齊桓公。雖然齊桓公已經即位為國君,但其既要穩定國內局面,又要應付鄰邦的一舉一動。

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伸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在齊桓公領導下,齊國各項事業迅速步入正軌,人民安居樂業。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至齊桓公七年,“諸侯會桓公於甄,而桓公於是始霸焉”。

春秋爭霸,並不是任何諸侯國均可為之

齊桓公稱霸

齊桓公能夠即位僅七年便稱霸諸侯,除了其英明領導,任人以能,關鍵原因在於齊國具備快速崛起的基礎,否則一切均為空談。

二、晉文公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晉驪姬作亂,太子申生死新城,重耳、夷吾出奔”。

晉獻公去世,“立驪姬子奚齊”,但很快即被“其臣 ”誅殺。之後,晉相荀息又擁立晉獻公的另一個兒子悼子即位,但“克又殺卓子及荀息。”

晉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即位,史稱晉文公。以常人的視角,晉文公離開晉國十九年,對國內事務已然陌生,加上已經六十二歲高齡,無論其何等英明,何其勤奮,也難以駕馭龐大的晉國,更別說有所作為了。

春秋爭霸,並不是任何諸侯國均可為之

公子重耳回國即位

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文公修政,施惠百姓”,晉文公一番努力之後,卻交上令人意外的答卷,不但老樹發新芽,而且還花開綻放。

晉文公五年,晉文公率領晉軍,聯合齊、秦,“敗楚於城濮”。同年,“天子使王子虎命晉侯為伯”,晉文公即位僅五年便登上霸主之位。

春秋爭霸,並不是任何諸侯國均可為之

晉文公稱霸

三、秦穆公

相比於齊桓公、晉文公受命於危難,秦穆公卻是受命於國家戰略方向調整的關鍵時刻,欲霸多年未果,一朝調整戰略方向,霸業短期可得。

秦穆公即位之初,恰逢齊桓公主持會盟,稱霸諸侯。在此情形下,秦穆公也夢想帶領秦國富國強兵,走出西隅,稱霸中原。

秦國偏居西隅,地貧民困,加上常年與戎狄戰爭不斷,人力、物力睏乏,僅以秦人英勇善戰足可稱道。在此情形下,秦穆公接替其兄秦成公登上秦國國君之位。秦穆公對人才的渴望,以“求賢似渴”來形容一點也不足為過,其以遠見卓識,用五張羊皮換得治國大才百里奚,成為千古佳話。秦穆公得百里奚之後,又任用了蹇叔,以及蹇叔兒子西乞術、白乙丙、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此後,秦國迅速步入發展正軌,“內修國政,外施於民”,為秦國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春秋爭霸,並不是任何諸侯國均可為之

秦穆公與百里奚

據記載,秦穆公幫助晉文公即位不久,周王室發生變故,“周襄王弟帶以翟伐王,王出居鄭”。秦穆公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難於晉、秦”,秦穆公迅速出兵,“軍河上,將入王”。

周天子告急於秦,是千載難逢的良機,秦穆公準備充分利用“勤王”之機,“謀中原”,《史記·晉世家》記載了晉文公的從亡之臣趙衰所說的“求霸莫如入王尊周”,且“周晉同姓,晉不先入王,後秦入之,毋以令於天下”。由此可見,秦穆公、晉文公對“勤王”之事,均志在必得。

令秦穆公未曾想到的是,晉文公暫時擱置國內事務,迅速出兵幫助周襄王,“晉乃發兵至陽樊,圍溫,入襄王於周”,次月即“殺王弟帶”。周襄王為了表彰晉文公的功績,“賜晉河內陽樊之地”。

秦穆公對晉文公估計不足,未能牢牢把握“勤王”主動權,錯失了一次“謀中原”的良機,卻令晉文公搶得先機。

春秋爭霸,並不是任何諸侯國均可為之

秦穆公輕視晉文公

晉文公去世以後,秦穆公無所顧忌,立即著手“謀中原”,秦晉關係也由“友好”轉為“對抗”。但連續數年,秦穆公“謀中原”的軍事行動均以對晉國的軍事失利而告終。

當此生死存亡關頭,秦穆公審時度勢,調整了國家戰略拓展方向,避開了無晉文公時代晉國國力猶強的現實,西顧西戎。

事實證明,上天最並未拋棄霸業未成的秦穆公,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穆公三十四年,“聞繆公賢”,戎王“故使由余觀秦”。

由余本是晉國人,其祖先為了躲避晉國內亂而“亡入戎”,所以其能夠講的一口“晉言”,且談吐不凡,對事務的見解獨到,入木三分,大才難得,秦穆公欲得由余為秦所用。

於是,秦穆公採納內史廖的計策,離間由余與戎王的關係,終令由余無法居戎,而“遂去降秦”。秦穆公隨即任用由余經略西戎,且碩果累累,“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春秋爭霸,並不是任何諸侯國均可為之

秦穆公晚年霸業有成

秦穆公晚年得由余,僅四年而“稱霸西戎”。由此可見,以國家實力做基礎,若戰略方向正確,成就霸業並非難事。

四、宋襄公

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親眼目睹了齊桓公稱霸何等威風,便有意效仿齊桓公稱霸諸侯。

宋襄公設想稱霸,遭到其兄公子目夷以“小國爭盟,禍也”而強烈反對。宋襄公非但未採納公子目夷意見,反而一意孤行組織諸侯會盟,並於宋襄公十二年秋盂地會盟時被楚國扣押。

在亳地會盟時,仰仗諸侯列國的斡旋,宋襄公被釋放,但其並未就此收手,而是將怒火撒向“牆頭草”鄭國。楚成王聞訊,決定採納成得臣的建議“伐宋以救鄭”。宋、楚兩軍交戰於泓水,宋襄公被射傷大腿,不久因傷去世。

宋襄公欲以實力欠缺的宋國成就霸業,結果稱霸未遂,反而身死。

“歷史倪說”認為,霸業有成,集百般榮耀於一身,當“大哥”的感覺是非常不錯,為君者無不樂此不疲,但夢想必須以現實為支撐,否則便像宋襄公一般,“稱霸未遂,被辱而終”。

“歷史倪說”參考以下資料:

1、《史記·齊太公世家》

2、《史記·秦本紀》

3、《史記·晉世家》

4、《史記·宋微子世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