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春秋》之民生觀|論德才與創業

夜談 《春秋》之民生觀

春秋時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時期,不僅戰亂紛飛,也道德橫流。可以力勝,可以智取,也可以站在道德的高點上解決祚胄問題,可謂奇葩。之所以如此,看了部分史書後,明白了,那是一個價值觀和世界觀錯亂複雜的時期,舊的沒有取締,新的沒有建立,因而信啥的都有,可謂三觀混亂。周朝建立之初,大家都是一個爹生的,所以建立了很多富有道義親情的規矩。很快,兄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了,有的發達了,有的沒落了,能拿的就這麼多,於是重新開始新的爭奪奮鬥。和我們現在公司的創立有點類似,開始時勠力同心,後來各懷鬼胎。作為兄弟時重傷(傷害已經受傷的人)、擒二毛(傷害老年人)是不允許的,但作為對手那就殺無赦。《春秋》就是一部講解一夥兄弟一起創業,相互歃血盟誓,創業成功,上市,哈哈哈哈……發達了,發達了,王老五發達了……於是大老婆一個,小老婆一堆,孩子都得親子鑑定,財產分配成問題了,然後根據各個風投階段的不同合同進行鬥智鬥勇的故事。不同階段看似很簡單,但合同的複雜程度在於沒有統一的法律!周朝上下八百年,按美國曆史算,不知道換了多少總統,發了多少總統令;變更了多少國會,產生了多少法律條文。所以這個打官司兼械鬥的過程可謂精彩紛呈,大片中的大片。美國那點破事也就一碟小菜,丫,看村裡的戲都比美國曆史精彩。

但不管多少破事,每個時代、每個民族、每個國家所重視的是什麼呢?

《左傳》中有很多關於神、君、民、祭祀的各種論述,但大都圍繞德進行討論。現將一些比較有特色的觀點做些比較。

其中一個很有特色的是宮之奇對神的論述(見《宮之奇諫假道》)。如果有興趣的可以和另一篇《轂梁傳》中的《虞師晉師滅夏陽》一起看,這兩篇文章說的是同一個事情,只不過主角和角度不同。古人對人和事的透徹理解讓我們汗顏,可謂戰略戰術心計爐火純青。對我們今天看人看事也會有所教益。

下面是《左傳》中《宮之奇諫假道》中的一段。

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用今天的話說,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 人所信仰的鬼神,並不會固定的和某一個人特別親近或給予其保護,神所信賴的人只是有德的人。

二、 鬼神喜歡給他供奉的人,並且鬼神接受任何人的供奉,吃了就吃了,不管有沒有幫你忙,都不會吐出來。也就是我吃了供奉,我會護佑他,不在乎他的過去,也不會保佑他的將來,如果沒有護佑他也很正常。

三、 鬼神心裡很明白,能夠拿出供奉的人,最終只有一種,就是那些能夠生產出更多糧食的人,所以,他會護佑那些供給更多供奉的人。

四、 能夠獲得更多糧食的人,一定是有德之人,也就是那些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重視民和並能夠獲得更多糧食的人。如果民不和,就不會有生產,就不會有更多的糧食,他的德也應該有問題了,所以,也就不會護佑他了。

五、 沒有必要刻意討好神,做好自己就是對神靈最好的供奉。因為只有做好自己才會有餘財供奉給神靈。

總體來說,就是有德,才會民和,才有民生,才有糧食供奉。反之,就不會有糧食。所以,神會享用任何供奉。縱觀整個周朝,也確實如此,只有富強民和了,才會有像樣的祭祀。整個中國歷史也基本如此,如論朝代如何更替,神所護佑的都是促進生產的那些人,雖然偶爾會有倒退,但終究是向前發展。機關算盡反算了卿卿性命,天道反覆,但不會不來。民生就是一個統治者的德行表現,你再傲嬌,也逃離不了這張要吃飯的嘴,填飽這張嘴就得有糧食,要糧食就得有人種,要種地就得有飯吃。古人的德行思想簡單實用,不帶忽悠。

這幾年,各種心靈雞湯火熱,尤其是所謂的成功學更是將人脈關係吹成幾近萬能。前幾年的各類培訓班,其實也就是所謂的人脈(資源整合)班,集資班,資本運作班。後來很多人資本運作沒有成功,倒是看不上實體經濟了。歷練了的人,都知道,能夠和你合作並給你帶來好處的,除了你的至親,只有可以給合作方創造價值的合作才會成功。即使至親自己沒能耐也會有吃完的那一天。想著有了一個個社交圈,就能幹成事情的人,乘早還是歇歇,喝杯茶算了。所謂的神,也就是人,每個人心裡記住的都是那個可以給自己帶來香火的人,你和他的關係怎樣,就在於香火旺不旺,你以前給了多少香火,現在不給了,也許很快就忘了。各安天命,“神其能吐之呼”!所以,對於每個人來說,德與才才是最重要的,有德,做人過得去,周邊敵人自然少,朋友也就會增多,合作起來就會更方便。有才,才能把土地變成糧食。將時間放在維護人脈上,不如提升自己的德行,增加自身技能。所謂德才即人脈。

天道有常,厚德載物。敬畏之心長存,理想之光不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