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水平跟老子相比怎麼樣?


開創了儒家學派的孔子與作為道家學派重要創始人之一的老子,他們所倡導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源頭活水”。

孔子與老子對中華文明的貢獻都是十分巨大的,兩人的水平並沒有孰高孰低之分,正如我們不能說基督教創始人的水平就比佛教創始人的水平高或者佛教創始人的水平就比基督教創始人的水平高一樣。

雖然《史記》中記載了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的故事,孔子對老子崇拜得五體投地,孔子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在這裡,孔子將老子看作是“神龍”一樣的人物,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對老子是十分崇敬的。

於是,有人據此就認為老子的水平肯定比孔子高出很多。但對於《史記》中的記載,已經有學者提出質疑。

當代哲學家馮友蘭認為《老子》成書的年代晚於孔子很久,也就是說,的確有個名叫“老聃”的人年長於孔子,孔子也向“老聃”問過禮,但《老子》這部書卻成書在後。

也就是說,孔子所問禮的“老聃”“老子”,並不必然就是備受後人推崇的《老子》一書的作者。既然這樣,那麼,還能認為“老聃”“老子”的水平就一定比孔子高很多嗎?

但是,拋開這一點不談,從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貢獻和影響來看,兩家的思想主張同樣重要、同樣偉大。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生活在社會、政治大動亂的年代,竭盡全力宣傳推廣他的“仁”政主張,孔子去世後,逐漸被認為是“至聖先師”,並一步步走上了被世人“神化”之路,孔子及其倡導的儒家思想,深刻的影響了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道家學派的重要創始人老子,圍繞“道”這一核心,深刻的揭示了天道自然對立統一、物極必反的客觀規律,提出了順乎自然、虛靜無為、守柔抱雌等重要觀點,對後世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據統計,《老子》是除《聖經》以外,被翻譯最多的一部著作。

因此,孔子與老子同樣偉大,兩人所代表的儒家學派和道家學派,恰似中國傳統文明的“陰”“陽”兩極,相反相成,交融互補,共同推動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紫天雲


天和地的差別:

1、老子天下第一,諸子百家公認。

2、孔老二“喪家之犬”,是他自己認可的。

3、孔老二連道的邊都沒摸著,曾發誓“朝聞道,夕死可也”,可見,至死也是個門外漢。

4、孔老二自評,“吾生也賤”“丘,天戮之人”“明知不可行”“後世罪我者《春秋》”。

5、孔老二跑官14年,周遊72國沒人待見,徹底的垃圾廢物。

6、被墨子揭穿其虛偽、扯淡之處,暴露其反動本質。

7、被河南人嘲笑像喪家之犬,被楚狂接輿嘲諷挖苦。

8、篡改史書被人到處詰難,連自己的學生都質疑其人品,這個都是有記錄的。

9、人家少正卯推崇法制學說,學生眾多,孔老二妒忌,找理由公報私仇清除異己,冤殺少正卯。







用戶1789621402868715


孔子水平跟老子差多少?

老子道家學術創始人。孔子儒家學術創始人。根據一道,一儒得出結論,首先只能確定為:是道,儒之差。然後!根據儒道兩派學術的代表性,探求二者的差距。

道代表著什麼?代表著天地萬物的一切。這個量級,可想而知,一定是代表著很多很多的事物。最終歸納為:自然界的總和。

儒代表著什麼?代表著人倫教化(為人處事總則)。論量級,雖然人很多很多,但是!再多的人與自然包括的量相比,人畢竟是其中之一。

據以上所敘,道的學術量級代表的是:整個自然界。儒的學術量級代表的僅僅是,自然包括的其中之一系:人。提取整個自然界與自然包括的一系比較,孔子水平跟老子相比,不言而喻。

以上立意,是從純學術角度著眼,以各派學術所涉及的量級,進行對比,老子為綱目,孔子為細則。體現了老子的高水平。但是!評論須講究客觀事實,下面!再根據事實,從實際應用出發,再試探老子學術與孔子學術的應用價值,再決老子與孔子的水平。

道學,儒學,在現實中各放異彩。道學,哲學的前身,在實際解決問題中,提供了種種方式,方法論。以其精湛,玄奧思脈,奠定了道學至高無上的地位。儒學,農耕文化的正統,在實際中,成為規範人們行為的總則。以其代表的是“善”,是正道,夯實了儒學經不衰的地位。因此!道文化與儒文化,佔據了我國文化的兩大脈。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從實際應用層面講,可以得出結論:老子,孔子,都是至聖先師。


A小雅29



老子天下第一!是用繩子在井中取水的人;

孔子天下第二!是用竹竿在井中取水的人。

我們能古靈精怪地活到今天,全靠吃這數一數二的井水喲!但,這井水又莫法“平”的!我們都是、又要吃魚、還嫌魚腥臭的“常偽”……

老子: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

孔子: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孔子水平跟老子差多少》

老子貢獻度:185分!

《孔子水平跟老子差多少》

孔子貢獻度:176分!


科學技術:老子10分,孔子8分;

化工冶煉:老子10分,孔子6分;

天文地理:老子10分,孔子9分;

數學力學:老子10分,孔子6分;


文物考古:老子8分,孔子10分;

社會歷史:老子8分,孔子10分;

宗教民族:老子9分,孔子10分;

文化教育:老子9分,孔子10分;


語言文字:老子8分,孔子10分;

法律哲學:老子10分,孔子9分;

軍事政治:老子9分,孔子10分;

紡織建造:老子10分,孔子9分;


手工商業:老子8分,孔子10分;

工藝美術:老子10分,孔子9分;

飲食體育:老子10分,孔子8分;

休閒養生:老子10分,孔子7分;


音樂舞蹈:老子7分,孔子10分;

醫藥衛生:老子10分,孔子8分;

交通運輸:老子10分,孔子7分;

農林牧魚:老子9分,孔子10分;


事物發展證明:

老子加10分.孔子減10分

綜合總結最後總得分:

老子天下第一得195分

孔子天下第二得166分

…… …… ……


與浪共悟的妦


我的觀點:孔子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儒家,提出了“仁、禮”的思想,並開辦私學,改變了讀書只是貴族專有的封建機制。老子最大的貢獻是開創了道家,《道德經》這部經典影響了無數人,被稱為萬經之王。兩人都是對中國文化有著積極影響和貢獻的人,如果非要孔子跟老子的水平對比,我認為老子從經驗、年齡、學說著作影響等各方面都略高孔子一疇。




老子是孔子之師。

從公元前523年開始,孔子陸續多次向老子請教,可以說孔子的理論學說很大一部分受到老子的影響,因為請教時,老子的學說已經成熟,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有自己獨立的對事物的看法。

就有人會說,為什麼孔子的影響力比老子大呢?因為孔子年少聰明,立志於做一個傳播仁禮思想的人並得到封建統治者認可的人。所以說他的曝光程度,他對社會的影響,他的弟子眾多等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他成為教育界的先師。老子比較低調,只是默默的做著自己的學問和思想,他的《道德經》經過後人的不斷傳播、傳承,得以發揚光大。可以說他的學問是實實在在的,他的思想是經得起檢驗的。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說,老子確實是孔子老師,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論語》和《道德經》的影響力。

退回去幾千年,如果這兩本書要人們作出選擇的話,毋庸置疑的是都會選擇《論語》,因為它是封建社會要求的必讀之物。如果今天讓人們再去選,我相信大部分人會把《道德經》排在第一位。




相信經常讀書的人會發現這兩本著作的差距。《論語》相對來說淺顯一些,相對於《論語》,《道德經》思想更明確,對事物的看法更有深度,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鳴。特別是最近幾十年以來,喜歡閱讀和研究《道德經》的人越來越多。證明了這本書是經得起時間考驗,是有真材實料的,是值得每個人去認真的閱讀和思考的。所以從著作對比來說,我認為老子勝過孔子。



綜合來看,兩位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師級人物,都為中國文化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經典是值得傳承的,但兩人的水平如果真的做對比的話,我還是選擇老子。


大志讀書


孔子水平跟老子相比怎麼樣?

這種比較沒有什麼意義啊?因為他們研究的不是一個領域的東西啊。

老子研究的是世界的本源,宇宙的起源,天地的法則以及這種法則下最低限度的“用”,即他的國策建言:無為而治。老子的《道德經》是春秋戰國學術思想的發源,百家爭鳴,殊途同歸,最終都可以回溯到老子的“道、德”理論上去。

而孔子放棄了老子的“天地人”中間的“天、地”,直接針對“人”進行研究,所以我們現在有些人說儒家學術是管理學、社會學,都對。孔子主要就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問題,至於老子那些形而上的問題,他一句話打發了,“敬鬼神而遠之”。不輕,不問,不說。

其實我們很容易從一個最簡單的概念看出兩位智者先師在領域上的區別。

儒道兩家,都講究“得道”,但是他們對“道”這個概念的差異性其實就代表了他們在思想上的差別。

道家的道,是本源狀態,一旦離開這個狀態,就成為“德”。所以道家討論的哲學問題是“選”和“不選”。選,就是德;不選,就是道。

儒家的道,不再關注人類社會之外的事物,只是人類社會最初的倫理狀態,大家都各守本分,就歸於儒家的道。一旦有所作為,就偏離道,而成為各自不同的一些狀態。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是需要修正的,修正的方向就是歸於儒家的道。

說白了,就是老老實實待著,不要皮。

儒家提出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其實就是把儒家的道具象化,落實成了“周禮”,“周制”,發動大家都走回頭路,迴歸儒家的道。這當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儒家後期為了適應統治階級不斷髮生變化,最終異化到了王陽明的心學——其實與先秦儒學已經天隔地遠。

所以儒家的迴歸道雖然在邏輯上和道家的“迴歸大道”相似,但實際上要回歸的目的地是不同的,假設“周禮、周制”是最合理的“道”生出來的“德”,儒家充其量也就是要大家迴歸“德”。因為他將道家的“德”篡改成了自家的“道”。

從精神角度來考慮,孔子的儒家根本就沒有達到老子道家的哲學起源的境界。

這種低層次的“道”,也是對道家最高層面的“道”的迴歸,只不過迴歸的途徑和目的地不同。而正因為這種目的地的淺層,讓今天的人們能看到先秦儒家的侷限,迴歸“周禮”就算正道?這明顯行不通的。

但在當時就是這麼思考、研究的。

儒家總的來說還僅僅是人類倫理研究的範疇,與道家研究宇宙本源的“道”相比,不僅層面低,範圍也差很遠。

但你要講孔子的個人營銷能力,也許就在老子之上。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孔子水平跟老子相比怎麼樣?題主的這個問題好刁鑽,怎麼回答都涉及到選邊站的問題。

旁人怎麼無論怎麼評價都缺乏足夠的說服人,我們還是來看看儒家自己人怎麼評價孔子跟老子吧。

1、現代新儒家馮友蘭認為《老子》是戰國時期的作品。

馮友蘭是著名的哲學家,也是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現代新儒家跟傳統的儒家有何異同,我不清楚,但我想來,差異再大,也還是儒家這個大家庭裡的一份子,都是贊同和擁有孔子及其思想主張的。

馮友蘭一生致力於中國哲學史,這就回避無法孔子跟老子的比較問題。事實上,老先生也沒有迴避這個問題。從《中國哲學史》到《中國哲學簡史》,再到《中國哲學史新編》,都有涉及孔子跟老子的對比問題。

《老子》成書的年代,一般都認為是春秋時期,因為它的作者老聃是跟孔子同時代的人。孔子跟老子的交往,不僅僅司馬遷的《史記》的記載,孔子後代孔安國寫的《孔子家語》有記載,儒家典籍《禮記》也有記載。

2、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當中闡明的觀點。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當中就堅持認為,《老子》一書並不是春秋時期的作品,而是戰國時期的作品。

馮友蘭從《老子》本身出發,給了三條理由來證明《老子》是戰國時期的作品:

其一,孔子之前,沒有私人著述這事,因此,《老子》不能早於《論語》。

其二,《老子》這文體不是問答體,因此,《老子》應當比問答體的《論語》、《孟子》出現的時間要晚。

其三,老子的內容,是簡明的“經”體,可見其為戰國時期的作品。

另外,馮友蘭還從李耳這個人出發進行分析,認為《老子》的作者李耳就是戰國人。

馮友蘭認為,李耳跟老聃不是一個人,並不是像司馬遷所說的那樣是一個人。這是馮友蘭分析李耳後代譜系之後得出的結論。不僅僅是《史記》把老聃跟李耳的關係搞錯了,《荀子》、《呂氏春秋》、《莊子·天下》都搞錯了。

3、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當中簡明的觀點。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堅持的觀點,跟他在《中國哲學史》當中持有的觀點基本相似,只是沒有那麼肯定了。他說,“老子是什麼時代的人?《老子》這部書是什麼時代的書?這兩個問題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很可能,老子出生於孔子之前,而《老子》這部書是後人依託之作。”

在《中國哲學簡史》裡,馮友蘭根據《老子》當中有不少關於“無名”的討論的內容,把《老子》的成書年代進一步往後推延了。他說,“在我寫《中國哲學史》(兩卷本)時,曾提出《老子》一書的著作年代大概在惠施和公孫龍之前,現在我認為《老子》一書的著作年代比我以前所設想的更晚,應在惠施和公孫龍之後。”

4、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新編》當中闡明的觀點。

在《中國哲學史新編》中,馮友蘭依然堅持《老子》的成書年代在戰國時期。不過,他在闡述理由的時候,把重點放在了《老子》跟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學術發展的一般的情況和思想鬥爭的情況所作的比較上。

其一,從先秦的一般以學術發展的情況看。在孔子之前“無私人著作之事”。

私人著作是跟著私人講學來的。在私人講學的初期,也還沒有私人的正式著述。他們只是就事論事,發表些意見,不離開具體問題作一般的論著。例如《論語》並不是孔丘的正式著述,不過是學生們記述了他的一部分關於某些問題的講話。

《老子》書是一部正式的私人著作,它不是問答式的語錄,而是作者以簡練的文字直接表述自己的思想。如果說它出在孔丘以前,是不符合上面所說的情況的。

其二,春秋時期的書,都是就一件具體的事發揮議論。

《老子》不是這樣的,書中既沒有提到一件具體的事,也完全沒有人名、地名。書中的思想都是用高度抽象、概括的方式和極精練的言語表達出來。所以書雖簡短而內容豐富。這是哲學發展到一定高度時期的產物。

春秋時期的哲學思想,還沒有發展到這樣的高度,還沒有達到這樣的水平。

馮友蘭作為現代新儒家的代表,雖然希望自己所擁護的儒家無人能夠超越,但也不得不承認儒家依然深受時代的侷限。這種侷限性逼迫馮友蘭認定《老子》不是老子的作品而只是李耳的作品,並且還只能李耳就是戰國時期的人。

最後,我還是用《史記》有話來作為結論吧:

《孔子韓非列傳》記錄了孔子問禮之後所發的感慨,“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仲尼弟子列傳》說,“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


Pai老子行動


儒家和孔子之所以被推崇,是因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罷了。儒墨道法四家,儒家境界最低。

先說說儒家,我用通俗易懂的話解釋儒家的核心思想吧。

儒家希望建立一個穩定且有秩序的社會,所以主張階級固化。因為儒家認為階級流動社會框架體系就會被破壞。具體的內容參考《逸禮》、《周禮》等。

而儒家用來約束人們行為的就是“禮”,後來延伸為儒家的道德體系。

我簡單說下儒家的問題:

一、社會階級永遠不可能固化。因為階級意味著資源分配不均,而人類本能的心理都想成為那個擁有資源最多的人。

而失去上升渠道後,唯一可能促成階級上升的就剩造反了。這是你用任何禮法與道德都永遠不可能約束的。

所以儒家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用堵而不用疏。後世秦始皇普及軍功爵位制,隋煬帝推行科舉制,作為統治階級的他們主動為平民打開上升渠道,瓜分掉自己階層的蛋糕。你以為他們是傻嗎?

顯然不是,是他們明白堵不如疏的道理。分出來一點蛋糕,可以給底層平民一絲希望,就能化解很多社會矛盾。

二、儒家的道德體系和法律體系缺乏執行力。

《孟子》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大概是說大禹不告訴爹媽就娶了媳婦,這是不孝。我們可以把這個看作儒家在為“不孝”下定義。

可是轉過頭又說,但“君子以為尤告也”。既然都制定了標準,那為什麼大禹可以例外呢?

道德和法律一樣,執行力在於一視同仁。既然下了定義,所有人無論身份地位還是品德高低,都應該嚴格遵守。

也許大禹是功勞大,也許是品德高尚,也許是媳婦賢惠,所以“君子”們這裡“法外開恩”了,類似的事儒家書籍裡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可是這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的道德就很主觀。君子就可以肆意更改標準?那麼誰又是君子?君子的標準是什麼?

如果人人都自詡君子,豈不是可以無視標準了?

而至於法律,儒家就更外行了,基本屬於“雙標”,儒家認為貴族不可以用刑(有損統治階級威嚴),只能用罰代刑。最嚴重的處罰就是剝奪爵位和流放。

而對於老百姓就沒那麼多講究了,該用刑用刑。這樣雙標的法律,請問有執行力嗎?老百姓會服氣嗎?

而道家思想也不是什麼陰陽八卦,跟那沒關係,道家思想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遵從事物客觀規律”。

所以老子是很反對“仁”、“義”、“孝”等字眼的。可能很多人不明白,這些不都是美好的品質嗎?老子為什麼反對?

因為這些都是人為制定的定義。難道沒有仁、義、孝之前,人類就不存在這些品質嗎?

肯定不是。動物不懂什麼仁、義、孝,可是也有烏鴉反哺,也有同胞齊心。老子反對的並不是這些,而是被人為定義的仁、義、孝。

如果自然界是一個本來平衡的天平,那麼人類的定義就相當於在天平兩端加了內容。可是人都是主觀的,誰也不敢說自己絕對客觀,難免就有偏差。一旦有了那麼一點偏差,天平就會傾斜。

人類的定義反而讓這些本來美好的品質變得狹隘了。比如仁,從來都只有至上而下叫仁,你見過至下而上的仁嗎?所以仁在人類定義下,就變得具備了階級屬性。

再比如道德綁架,其實也是某些人鑽了道德定義的空子,為什麼有空子可鑽?因為人類的定義有紕漏。

所以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意思就是說真正的道德不侷限於道德的定義之內,你只要按照道德存在的初衷去做事,你就是有道德;

而一味侷限於道德的定義之內的,讓自己在定義範圍內不失德的,反而是沒有領悟道德的真諦。

當然,道家非常博大精深,我只是用道德這件事舉了個例子。總而言之,道家認為應該遵從事物本身客觀規律,推崇無政府主義。

如果人人都遵從客觀規律,也就不需要人為干涉(政府)了,因為自然界本身是平衡的。

所以這麼看來,道家比儒家高了不止一點半點,至少在於對道德的看法上。


逼我用真名嗎


儒家和道家相比,顯然是道家思想更具普世價值,因為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已經認識到了,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所以才有無為而治和順其自然的政治思想,無為就是按照自然規律和社會規規去辦事,順其自然就是順應民眾追求自由的天性,而不是盤剝和壓榨他們,這樣統治者和民眾之間就沒有了磨擦和矛盾,天下自然會走向和平。

與道家不同的是,儒家認同人類社會是不平等的,既然不平等,就一定會產生奴役和盤剝,統治階層和民眾之間一定會充滿矛盾,因此天下很難安定。

既然儒家旗幟鮮明地擁護等級社會,那麼就必須找到一種能夠軟化階層矛盾的思想,因此,孔子提出了仁愛,但其本身就是有等級和差別的愛,他主張一個人當先愛父母,其次是兄弟,再次是同鄉,同村,最後才是陌生人,這種仁愛思想決定了社會資源是按照親疏遠近和高低貴賤來分配的,這樣做的結果就造就了許多惡習,比如,任人唯親,官商勾結,結黨營私,還有拉關係,走後門,拜乾爹等等,直到今天這些行為仍然是破壞社會公平的罪魁禍首。

對於儒家的仁愛思想,道家和墨家在當時就提出了激烈的反對,墨家因此提出了兼愛,就是無等級無差別的愛,而老子提出了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概念,他認為有愛與親,就有了恨與疏,社會資源一定會集中到與權力者親近之人手中,就會造成階層固化和巨大的貧富差距,這樣的社會一定不會有太平的。

儒家的主要貢獻在於孔孟建立的倫理道德上,它們同樣也具有普世價值,否則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與自己,父母,兄弟,他人以及國家和社會相處的道理,不知道什麼是是非善惡,不知道什麼是正義和邪惡,離開了這些,社會就會進入叢林狀態。




沉醉的文人


謝謝這個問題。今日失眠,讀了一晚上老子與孔子。優質的回答很多,我依然沒有能力分出誰的能力強,誰的水平高。老子與孔子,從出生年齡上,老子早於孔子。從研究成果上,老子五千字的道德徑,研究自然哲學,高級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孔子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居然沒有一個字是他寫的,都是學生的學習筆記彙總而成的。兩位聖人的水平高低,關鍵在評價體系不好確定。如果沒有統一的評估指標,這個評比就不是客觀公證的。然而這個評比過程很有意思,在看網友們的留言評論中,其實我們看到的不是老子孔子的水平高低,我們通過文字讀到的是評論人的胸襟與學識。感謝大家的真誠,讓我的夜讀學習豐富多彩。感謝信任,關注我們,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