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孔子《論語》中的“君子不器”該如何理解?

營商觀察


直接說答案

“君子不器”的意思是:

“君子不會過於追求功用,而闇昧其道。”

一些說明

“君子不器”語出《論語·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根據白雲先生的解釋,這幾句的意思是:

孔子說:“學道,能溫習以前學過的內容,而每每有所新得,這樣的學生便具備自我教育的能力了。”

孔子說:“君子不會過於追求功用,而闇昧其道。”

子貢問君子。孔子說:“先立其道,後行其道。”

孔子說:“君子為道,合於道而不與人較長短高下。小人為器,故與人相爭長短高下,而失之於道。”

這四章,講的都是“道”與“器”之辨,強調的都是作為君子,應追求成道,不應僅僅以成器為最高的追求。

道可御世,而器不可御世。

成器,只能有一器之用;成道,則無所不能,無所不用。

故此,君子以成道為志,而不以成一器為志。

君子不器

什麼又是器呢?

器的造字本義是,一犬守衛四個器皿之口,表示受守衛的珍貴的器皿。

樸散以為器,道散以為物。

用原木可以加工製作成各式各樣的器具,同樣,道也孕育出世間萬物。

理解“君子不器”,我們可以來看《道德經》中的這一段話: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這一句的意思是:

聖人把常德之樸,散化為天下所需的各種器物和方法而用之。無所不應,無所不任,無所不能,故可以成為百官之長,天下之王。

因此,真正治理天下的方法,就是不割常德之樸,不裂德為器,不離不忒,不器不物,才能隨物變化,應物無窮。

君子不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平凡2850


這句話不難懂,古今無異議。

不過,為了避免一些噴子,我首先說明一下:關於對儒學經典的學習,基本的態度是謙虛,先搞清楚古人是怎麼理解的,再來談自己的所謂看法、感受。我很厭惡那種一上來就噴古人錯了的人。事實上,絕大多數今人對經義的號稱新見,不是毫無根據的瞎扯,就是古人已經說過了他自己不知道。

所以,就“君子不器”這句語錄而言,我下面談的理解,也主要是古人的理解,因為就這句話來說,古人說的證據確鑿,意思準確。

一、關於這句話的一些理解基礎

這句話出自《論語 為政》,原文很簡單,就一句話:

子曰:“君子不器。”

這句話沒有上下文,我看有的答案說還有半句上文,那是錯的。另外,我們知道,《論語》作為孔子教學語錄的彙編,各條語錄之間的關係很難說清楚,因為缺乏證據,我們不能說相鄰語錄之間的密切程度有多高。但就這一句而言,考慮到下面一條是“子貢問君子”,下下一條是孔子說“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所以,我們據此能夠有限度的說,“君子不器”也是在討論君子的品質。

儒家與西方哲學不同,它不是那種使用“內涵-外延”來界定一個概念的思維,而是就事論事,所以,“君子不器”是孔子在討論君子時,對君子的一個表述、一種意見,我們不能將其看成是孔子為君子在下定義,這是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思維,比較微妙。

二、關於這句話本身

好了,交代了上述基礎前提,可以來看這句話的意思了。

首先,單看這個“器”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皿也”。今天我們說器皿,就是來自於此,這裡的皿,不只是盛放東西的器物,而是泛指各類工具。

而關於這句話,最早的解釋是東漢的大儒包鹹,他說:“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無所不施。”

現代漢語裡有一個詞是“賙濟”,周就是濟,濟就是周,指一樣工具對人的用處,所以,包鹹的意思是很明確的:不同的器,有不同的用處,但是君子,是無所不用的,不限於一種用處的。

此外,《禮記 學記》有一句話說“大道不器”,東漢的鄭玄解釋說:“聖人之道,不如器施一物”,意思是說:聖人的大道,與那種只對一種東西管用的器不同。

結合上面說文解字的字解,包鹹對這句話的直解,以及鄭玄在其他典籍裡的旁證,我們能夠比較明確的得出漢朝人對這句話的解釋:

君子,是大道的承載者,不是一種只能承載一兩種功能的小器。

因為這句話證據確鑿,所以,歷朝歷代都很難也不需要新的解讀。比如,到了宋代,朱熹也不過是說:“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

朱熹只是把這句話說的更清楚了些。

當然,朱熹在這裡增加了一個字,“德”,這是原句裡沒有的。這是因為,朱熹作為理學的集大成者,他需要把這句話同樣納入到理學的體系中。但是單憑這句話,他並沒有太多新意。

到了當代,我們在讀這句話時,也基本上如此理解。但是,我們會略作說明:從歷代的解釋都能看出,君子不器,並不否定君子具體做事的可能性。用現代哲學的話語來說就是,君子對器是一種包含、超越。

舉個例子,我們把修車看做是一個單一技能,有的人只能修車,他就是器,而君子可能也懂修車,但他還具有超越修車的德和道。所以,君子不器並不等於說,君子就不勞動,不通技能了,而是一種超越。


danyboy


在我看來,“君子不器”給我的第一感覺便是有一點“展露鋒芒”的意味在裡面。

所謂君子,當是溫潤如玉的謙遜之人,如蘭花那般高潔,如竹子那般挺拔,如梅花那般傲骨,又如菊花那般淡然。在歷史上,能稱得上君子的文學家很多,但能夠擔當得起“不器”二字的君子卻屈指可數。

從表面上來看,孔子說的這句話意思就是做人不應該像器皿那般心胸、視野、格局狹小,而是能文能武,既通宵詩書,又能善戰,既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一番成績,也懂得其他行業的知識,而不是僅僅在自己的方寸天地裡佔地為王,像坐井觀天的青蛙那般只擁有那麼一點的淺薄知識。

從深層意思而言,孔子說的這句話在我理解便是做人要如君子那般高風亮節,同時也要敢於突破條條框框的禁錮,敢於越過世俗的藩籬去做出一番成績。

我之所以說歷史上能稱得上君子的人很多,但有“不器”精神的人很少,因為大多數人都會被七情六慾的東西所牽扯,人始終是有感情的,如果放下一切專心做學問專心搞研究,旁人又會說這樣的人很無趣,其實,對於當局者而言,探尋未知的一切,讓自己全面發展成為多才多藝的人,又很有趣。

所以說,孔子想要告訴的道理便是儘量去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既能夠運用知識指導生活,也能夠在生活裡有一技之長謀生。既能夠以知識的豐富性陶冶情操昇華自己,也能夠舞刀弄劍鍛鍊身體。

一言以蔽之,孔子說的這句話道理就是讓我們多樣發展,如此才能夠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光芒,做一個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


安小念說情感


“君子不器",有種解釋說是做為君子,不要做一名對社會只在某一方面有用的人,而要身居於物外,追求一種更高更遠的“"道"。還有種解釋說,“君子不器"是不做小器,而為大器。孔子做為中華民族的聖人,《論語》上的每言必有所指,“君子不器"四個字,一定是在告訴君子該做什麼、怎麼做。那君子該做什麼呢?回答是: “君子不器"呀。“君子不器"按第一種解釋,是不拘泥於生活中的一事一物,而要有更高更遠的追求。這又與第二種解釋“不做小器做大器"不謀而合。那麼何為大器?更高更遠的又是什麼?,世間求“道"者為“大器",更高遠的是“道"。那麼“道"為何物?,簡單點講,形而上者是為道,就是弄懂事物、包括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弄懂了這些又有何用?當然是為人類的生活了。那麼做名木工,當個鐵匠和種地掃街的,不都是為了人們的生活嗎,在做為每一個人,為了人類的生存而選擇的這個“器"上,一個掃街的和一個求“道"的,二者在對人類生存的貢獻上,不同之處都是器,只是一個大,一個小。事實是,世上每個人都是個器,只是裝大裝小不一樣。裝水的是杯子,裝米的是口袋,裝天的是精神,裝地的是胸懷,僅此而已。


庸者有天


“君子不器”是《論語》中最短的一句,加上“子曰”也不過六個字,但卻一語道破教育的根本。
“器”,《說文》解釋:“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器”,我們今天叫器皿,工具也。“君子不器”,什麼意思?是君子不做工具?好像也沒有那麼簡單。古文用字精簡,理解起來就有很多歧義。其實,它真正的意思是:君子是器,又不僅僅是器,放在今天,它至少要包含三層意思:人才、人格和人文。
什麼是人才?不管你是“大器”,還是“小器”,抑或是“不器”,器,就是指工具,它有具體的用途,如同杯子可以喝水,盆用來裝東西一樣,放在人身上,就是你要做一個可用之人,對社會有用,這樣,你所學的專業,你的才能和智慧都指器,這是養命之根本。
但做人又不僅僅如此,你養一隻小狗,還能幫你拿點東西呢,所以,再高一層次,人要有人格。什麼是人格?指你又能照顧到別人的利益,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斷然選擇拒絕。有人困難時需要你幫助,你可以伸出一隻手;有人塞給你一些錢,讓你做一些不敢公開的事情,你可以拒絕,這叫指人格。沒有人格,即使你是一個人才,也不是一個大才。


什麼是人文?人才、人格兩者指的是你在社會中如何和人相處,但是你一個人獨處時,怎麼辦?泡吧、玩遊戲、卡拉Ok、看電視?一個人的精神生活恰恰取決於一個人獨處時你幹什麼?人文,指文化藝術,彈琴、讀書都可以,才藝可以豐富你,提升你的精神品格。 光有人才、人格沒有人文的支撐,只會剩下空虛。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諸葛亮?人才、人格、人文三者完美的結合。沒人懷疑他是個人才吧,他的才能、智慧無以復加,過去是賢相,今天是企業裡最放心的企業經理人,最好的國家總理,這是人才,但是諸葛亮為什麼出山?不是為了丞相的權利和地位,也不全是為了劉備的三顧之恩,劉備一求再求,諸葛亮都沒有反應,最後劉備哭跪,一句“如蒼生何?”,恰恰讓諸葛亮的心軟了下來,為天下蒼生百姓,為天下太平,這就叫人格。能照顧到天下人的利益,這是最高人格;一個人獨處時,看看諸葛亮如何?一架古琴,一襲長袍,一間草廬,但是往來無白丁,豐富的精神生活,天文、地理、音樂、藝術、詩詞歌賦,無所不通,那叫人文精神,表面的淡泊生活,卻有至高的精神指向,“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是永遠刻在文化中國人內心的座右銘。實際上,沒人在乎他有沒有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更欣賞他是一個完美的人。所以,諸葛亮的死,沒有哪個中國人不感動的。

反思,我們今天談教育,所謂素質教育,全人教育,通識教育,其實,祖先四個字已經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
常常被學生問及:“今天科技發展,信息發達,難道今天的我們還不如兩千年前古人的智慧?”我的回答很簡單,不是古人比我們有多麼聰明,而是古人思考問題直指天地、自然、人生的根本,“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天有哪一個人看見月光,會有這樣的思考和追問,現代的人有忙不完的事,你要這樣問,會不會被懷疑有精神問題。

(國學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北京日新學堂艾博士/文)

營商觀察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1)。”

【註解】

(1)器:器物,具有一定功能和用途的人造物品。

【解讀】

從語法的角度講,這句話算是採用了擬物的修辭的方法。器物是擬體,就是人造的具有一定用途的物品。人是本體,就是具有一技之長,能夠從事一定工作的人。成器,就是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夠勝任具體的工作,可以從事某個職業。成大器,就是具有相當的能力,能夠成就大的事業。如果什麼本事也沒有,什麼還想不幹,整天無所事事,這樣的人就叫做不成器。

君子不器的意思不是不要從事具體的工作或者職業——人都是以從事具體的職業而在社會上立足的,而是不要侷限於這些職業,不要被具體的工作、職業限定住,要超越這些具體職業,著眼於整個社會,致力於整個天下。孔子認為君子以天下為己任,所從事的具體職業,只是致力於天下的一個著力點,從這個著力點推動整個天下的治理。也就是說,致力於天下,並不只是天下之主的事情,也不是隻有等成為天下之主才能去做的,每一個人都可以,關鍵在於是否有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和眼界。有了這種胸懷和眼界,就會看到自身工作對天下的價值,也會從天下的大局出發來指導自己的工作,所以即便是一個學生,也會有“中國之崛起而讀書”的使命感;即便是一個工人,也會意識到自己在“為社會主義添磚加瓦”。而缺少這種胸懷和眼界,即使成為了帝王,也無法著眼於整個天下,無法從社會發展角度考慮和解決問題。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是器物。

【評析】

踏入社會,一般人往往想到是如何養活自己,想到的是否得到別人的承認,會侷限於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這樣就容易把自己在這個職業上的是否優秀作為追求。當然,也不乏有人把所獲名利作為評價人生成就的標尺。

而具有為以天下為己任的的使命感的人,則跳過生存、被認可等問題,而是從更高層次看自己的責任,所考慮是社會問題,所謂生存、被認可等問題對他們而言根本就不是問題,也不需要考慮去如何解決。

實際上,個體從事的某種職業是社會分工的需要和自己優勢的結合,評價出任這些職業的標尺,不是把這個職業做的是否優秀;而是要看在這個職業上發揮的如何、為社會創造了什麼貢獻。也就是說,評價一個職業的尺度不是職業的自身,而是它所服務的外部社會。造成兩種導向差異的主要因素在於能否超越於具體的職業(不器),而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的使命感。

大多數中國人都有家國情懷,關心國家、民族,但是卻少把這種關心落到實處,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因就在於在自己擇業時,僅僅把職業作為謀生、出人頭地的手段,而忽視這個職業的對國家、對社會的意義,更沒有把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作為以天下為己任的出發點,從國家、社會的角度去思考和指導自己所從事具體工作。


萬木含英


“君子不器”這句話最早出自於《論語 為政》。沒正片呢,主要是講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以及如何謀求官職和做官的基本原則等等,同時呢,也對孝、悌這部分的道德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針對這句話呢,目前不同的人從不同的方面對這句話進行解讀,也就得出了許多的理解。



1.這一種解釋是說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應該像器物一樣用途過於狹窄和單一,而是應該多遠發展,全面發展,也就是說成為某種程度上的全才。

2.第二種解釋相對來說認可度比較低。他們把器簡簡單單的就理解為工具。強調著做君子呢,就不能成為別人的工具而被別人利用,要有自己的主見或者是思想。



3.在《易經 繫辭》裡面曾經對器有過一種解釋,其中有講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簡單來說,這裡的氣指的就是萬物的表象,而到呢,則是萬物的本質。所以這句話可以解讀為君子不應該簡簡單單的停留在事物的表象方面,而是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

4.最後一種呢,他同樣的事把器理解為現實意義上的器具器物。既然是器物,那便是有形的,有界限的。所以說君子不器就指是君子不應該像器物一樣,其思想和氣量過於狹隘、停有界限,應該更加的寬廣,更加的博愛,心繫日月星辰,萬物蒼生。


迷茫的大學生


竊以為,『君子不器』,這個器,本意指的是人的品質。

若以表面而言,是指那些人們使用的器具,譬如桌子、凳子等許多木製品,或是用土製作的盆子、碗子等許多陶製品……而這些桌子凳子盆子碗子們,原本都是用渾然天成的木頭、黏土等,分割後製成的。它們假以手工後,成了有用的器具,雖然很漂亮,也很有使用價值,但是,它們卻失去了本來的樸實,變得各式各樣,甚至花巧賣弄,標新立異,各顯其能,孰知已是虛有其表,面目全非了。

此,就像人一樣,本來樸實無華,品行端莊,為了適應社會,為了適應環境,卻慢慢改變了自己,被歲月的斧鑿打造成了桌子、凳子,成了有價值的器具,失去了無價之寶的本來的面目和善良的本性,所以,《道德經》雲:『大制不割』;莊子亦說:『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而『道德經』有言:『大器晚成』者,此之器,非是俗世之器,乃是載道之器,器與器有所不同,則另當別論。

明真道,知真相,關注關注!


一真講堂


記得好像回答過相關的問這,但查沒有我的跟帖。“君子不器”出自《論語

為政》,是孔子說的話。意思是“君子不做容器。”

這個“器”是名詞用作動詞,做容器,做器皿。

容器是盛東西的,只能容。朱熹說:“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容器有各自的用處,而多不能用於其他方面,也就是說不能兼用。品德能力完善的人,自身沒有不具備的本領,用在哪裡都可以,並不只會一種才能、一套技藝。

“君子不做容器”就是君子活學活用,多才多藝;就是君子處理事情靈活,不一成不變。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放在某個崗位上,能準確把握原則,又能不拘泥不教條。並非凡夫俗子。不論是有道德的人,還是有志於學習的人,都應該活學活用,都應該廣泛涉獵;同時也應該放在哪裡都能發揮作用,做什麼像什麼。自然,他可以擔負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不只侷限於某個方面的能力,要具有多方面才幹,應該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導者。


陳廣逵


君子不器,為當今社會修身之要。

目前,社會飛速發展,信息革命、產業革命轟轟烈烈,特別是信息大爆炸,使得我們眼花繚亂,各種信息噴湧而出。

快速的社會節奏彷彿讓人們變得浮躁起來。但無論怎樣,“二八定律”始終存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著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財富。

那些百分之二十的人就是始終能夠堅定自我,出淤泥而不染,注重養德修身之人。而事實上,君子不器正是養德修身之要。

君子不器的基本含義。

“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為政》。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包含了無盡的蘊意。最基本的解釋是這樣的:君子不要像普通的器具那樣,作用僅只限於某一方面。

“器者,形也。”也就是說,君子不要拘泥於某一種形式或某一種思維,要勇於打破慣有的思維定式,勇於創新,勇於探索,做一個意思、有魅力的人。

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君子不器的實例。

在這裡,我不說枯燥的理論了,舉一個不器之君子的例子,當然歷史上能稱為不器之君子的偉大人物有很多,這裡只選取其中之一作介紹。

我在這裡要說的這個人是蘇軾,也就是蘇東坡。蘇軾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在詩、詞、散文、賦、書法、繪畫、美食等方面均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在中國文學史上,蘇軾是最多才多藝的一位。他長於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書法“宋四家”。他精於繪畫,是中國文人畫家的傑出代表。

他最為傑出的成就是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第一全才”。

他是中國五千年來最懂生活的人。林語整贊其一生是“人生的盛宴”。

在中國歷史上,還找不到誰的生活能比他更豐富多彩;還找不到誰能比他更善於發掘生活的快樂。我們一直看重作為文學家的蘇東城,而忽視了作為生活家的蘇東坡。其實,作為生活家的蘇東坡更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因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擁有發現快樂和製造快樂的能力。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君子不器”的真正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