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8 《春秋》答疑三《春秋》的評價

《春秋》作為研究東周末年至戰國前期的一本重要史料,它對於後代的貢獻是十分巨大的。《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總的來說,《春秋》是一部不完備而可信的編年史。

第一,為什麼說它可信呢?最直接的證據就是《春秋》所記載的各種天象。以日食為例,近代天文史的發展,不但能夠幫助人們推測未來的日食現象,甚至能夠推演出過去發生的日食的時間。《春秋》一共記載了34次日食,除了襄公二十四年八月的日食是被確認為誤記外,其餘33次都被證明為確實發生過的。除了日食,古人最敏感的天象便是流星雨。《春秋 莊公七年》有“星隕如雨”,被後世天文學家跟史學家證實為這是公元前687年3月16日發生的天琴座流星雨,而且是世界上記錄最早的一次。還有《春秋 文公十四年》有“秋七月,有星孛於北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對於哈雷彗星的記載。從天象記載的真實性可以看出《春秋》的可信度是十分高的。

其次,不僅僅是天象記錄的準確性。還有便是陸續發現的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記錄也與《春秋》記載相吻合的地方。西晉時期,曾有人盜掘位於會稽郡的魏安釐王墓,從墓中發現了大量的竹書竹簡,當時人稱為《竹書紀年》,現在雖然已經佚失。但當時率領晉軍消滅吳國,完成統一大業的杜預確把《竹書紀年》的部分內容寫到了他的著作《春秋經傳集解》中,根據他與墓中竹簡的記載,發現“大似春秋經”。

《春秋》答疑三《春秋》的評價

第二,為什麼說它不完備呢?《春秋》在記載上有一些地方與史實存在著明顯的誤差。比如宣公二年有“秋七月乙丑,晉趙盾弒其君夷皋”。具體情況一字不寫,而且真正殺害晉靈公夷皋的是趙盾堂弟趙穿。魯國太史為何將此記錄為趙盾不可知。

還有就是《春秋》在流傳和歷代抄錄過程中存在著佚失。比如董仲舒曾說:“《春秋》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如今我們所見到的《春秋》已經不夠西漢董仲舒所見到的版本的數目了。《史記》曾記載“《春秋》一萬八千字"。=,而到了清乾隆甲寅年間便變成了一萬六千五百二十餘字。可見幾千年流傳中,《春秋》足足少了一千多字。考慮到《春秋》章節多的數百字,少的寥寥數語,可見,一些史實已經佚失。因此,《春秋》是一部並不完備的史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