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崖
並非美俄(其實是美蘇)雙方只限制中程彈道導彈,只簽署限制中程彈道導彈的條約。
1987年12月8日,美國和蘇聯兩國簽署《美蘇中程彈道導彈條約》(INF,88年6月1日生效),這項條約共17條,規定美蘇(俄)雙方須全部銷燬各自擁有的的中程導彈及其發射裝置和輔助設施、中短程導彈及其發射裝置和輔助設施,美蘇雙方不得再生產、試驗中程和中短程導彈,且雙方都擁有相互就地核查的權利。根據條約,美、蘇雙方將銷燬2,611枚已部署和未部署的中程導彈,其中美國859枚,蘇聯為1,752枚。
1991年7月25日,美蘇簽署《第一階段限制戰略導彈條約》(START),條約規定將美蘇雙方所有類型的彈頭減少至6000枚(轟炸機及其導彈按一定標準折算),並將洲際彈道導彈彈頭數量限制在2500枚以下,洲際導彈運載工具削減至1600件,並同樣規定了相互核查機制。這項條約效期15年,已於2009年12月5日失效。
2010年4月8日美俄簽署《新限制戰略導彈條約》(NEW START),新條約規定雙方各自部署的核彈頭數量不超過1550枚,用於發射核彈頭的發射工具數量不超過800架,已部署的洲際彈道導彈不超過700枚,已部署的潛射彈道導彈不超過700枚,已部署的可掛載核武器的重型轟炸機不超過700架,規定削減目標在條約生效後7年內完成,條約有效期為10年。期滿後可以延期5年。該條約2011年2月2日生效,2021年2月2日到。
美蘇當時首先從中程彈道導彈削減起,是因為當時兩國在歐洲部署大量射程500-1500公里帶核彈頭的中程彈道導彈,雙方相互構成核威懾。中程彈道導彈比戰略導彈更容易“擦槍走火”,又足以毀滅蘇聯歐洲部分和歐洲各國大部,因此令蘇聯和歐洲各國都如芒刺在背。
美方比蘇方更積極簽署INF,因為一方面歐洲各國擔心在中導氾濫前提下自己會成為核大戰的炮灰,因為美國本土遠在蘇聯中導殺傷範圍之外,美國從位於北約前線國家的陣地向蘇聯發射中導,蘇聯的中導反擊會全部打在北約歐洲各國身上,因此不斷向美國施壓,而美國認為如果對等銷燬,美損失要小得多(反正本土中導也打不到蘇聯,核威懾主要靠戰略導彈-戰略核潛艇-戰略轟炸機“三位一體”),而蘇聯則喪失了對西歐實行“核飽和轟炸”的能力;而蘇聯當時經濟已瀕臨崩潰,亟待收縮捉襟見肘的攤子,保留更具威懾力的戰略核導彈、戰略核潛艇更為經濟實惠,且當時在位的戈爾巴喬夫希望通過這一臺面上蘇聯明顯吃虧的條約對北約“讓步”,換取歐美(尤其歐洲,因為中導最大的受害國就是歐洲國家)經濟援助,從而挽救自己的“新思維改革”。
如前所述,中導最大的威懾力在於量大、靈活、反應速度快和觸發點低,單就導彈威力而言是遠不如戰略導彈的。
陶短房
《中導條約》限制中程彈道導彈的關鍵原因有三點:
1、中程導彈很容易“擦槍走火”釀成核大戰。
很多人對“彈道導彈”並不瞭解,這種武器其實類似火箭,它們在地面都是垂直髮射,然後在大氣層調整傾角,中後段的飛行完全依靠慣性。
由於彈道導彈大部分時間在在太空飛行,沒有空氣阻力,所以它可以加速到非常高的速度。一般的說,洲際導彈在發射後30~40分鐘即可命中目標,而中短程導彈則只需10~20分鐘便可落地。
導彈導彈的飛行特點,帶來了很多問題:
首先是起始段的飛行軌跡,你很難判斷它是什麼射程,攻擊什麼目標的導彈(都是垂直髮射)
其次,等導彈的主動段結束,你知道導彈攻擊目標了,這時候剩下的預警時間就不足15分鐘了!當美蘇兩國緊張對峙的情況下,突然檢測到對面發射中程導彈襲擊,你能判斷對手是想搞常規武器攻擊還是想打核大戰嗎?短短的15分鐘通知領導人進入掩體可能都不夠,更不要說集合專家開會判斷對策了!
所以中程彈道導彈一旦有大規模的發射,對方唯一的選擇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使用核武器反擊。
這也是美國在古巴導彈危機中持超強硬態度的原因,一旦蘇聯在古巴部署核導彈,即便美國具有攔截能力,也無法保證本土安全。因為導彈發射到落地只有10多分鐘,預警時間太短了!
2、中程導彈捆綁了很多國家當炮灰,反對力量多。
中程導彈(相對於洲際導彈)具有成本低,產量高,可以大量部署的優點。而在上個世紀美蘇爭霸的時代,競相在歐亞地區大量的部署帶有核彈頭的中程導彈,對國家安全、世界和平都是重大的挑戰。
例如美國在韓國、日本、西德、土耳其部署核武器,那麼蘇聯就針鋒相對的把裝有核武器的中程導彈部署到東德之類的國家,並將這些部署有美軍核武器的國家作為核打擊目標。這樣一來,美蘇的“僕從國”就莫名其妙被捆綁進“核戰車”,只要美蘇有核大戰,它們首當其衝的要遭受核攻擊。因此,廢除中程彈道導彈也是歐亞眾多小國的共同利益。
3、廢除中程彈道導彈符合美蘇共同利益
首先美蘇都不想同歸於盡,所以降低“擦槍走火”,避免核大戰是兩國的共識。
其次,蘇聯雖然具有大量的中程導彈,但蘇聯沒有能力在美國本土附近進行部署,也無法用中程彈道導彈威脅美國本土。所以廢除中導,表面是蘇聯需要處理的導彈是美國的2倍多,像是吃了虧,但這些導彈都是無法威脅美國本土的。而美國裁剪的導彈則是實打實的威脅蘇聯本土。所以中導條約的締結,其實是美蘇雙贏的結果。
時過境遷,美俄退出“中導條約”幾乎是必然的
1、俄羅斯現在沒有能力重新武裝大量的中程導彈,俄羅斯也沒有膽量去挑釁歐亞各鄰國。(事實上,當年蘇聯的中導也是高懸中國頭上的利劍)所以“中導條約”變成了對美國單方面的限制,按照美國現在的情況,退約是必然的。
2、中國取代了美俄,成為世界上部署中導最多的國家。
而中導是中國威懾韓、日、印、俄四大鄰國以及東南亞猴子的重要力量。順便提一下,96年臺海風波,中國試射的4發導彈裡面,就有從新疆打到臺海的中遠程導彈,這也是震懾“臺獨”的利器。而最近幾年,中國還發展出攻擊海軍的中導DF21、DF26,再加上剛剛曝光的DF17(這也會被納入中導的範圍)。
所以中國是不可能放棄中導的。而美國不可能放任中國一家獨大!
從耗子胖成豬
蘇聯РСД–10中程彈道導彈,它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名字,蘇聯將它命名為“少先隊員”,西方給它的代號是SS–20,綽號:佩刀(也翻譯成馬刀),在北約的眼裡“佩刀”確實厲害,對西方構成了巨大的核恐怖!根據估算如果所有的450枚(1984年)“少先隊員”都發射出去可以消滅地球的一半人口(當時地球人口是60億人)!
РСД–10導彈採用運輸/起豎/發射三用車機動發射,它的導彈就是圖片裡這樣,很猙獰!沒有花裡胡哨的特種核彈頭,就是3枚集束式熱核彈頭,每一枚當量為30萬噸,圖片裡彈頭後面四個小凸起物是“誘餌”,彈頭與第二級火箭分離後同時釋放出假目標,信號特徵與真彈頭一樣,干擾美軍的導彈預警系統...РСД–10導彈可能世界上使用最靈活的戰略核導彈,它的載荷是1.3噸(3枚彈頭)最大射程是5500公里、載2個彈頭時射程7300公里、攜帶1枚當量100萬噸的彈頭,再增加一級火箭射程到達10000公里,已經是洲際核導彈了!它這種增減彈頭的方式從蘇聯腹地發射就能覆蓋整個西歐和北美大陸,這樣的靈活性是美軍當時彈道導彈所不具備的,所以北約對它才如此懼怕。 不知為啥“奧卡”(河)短程彈道導彈也成了中程彈道導彈,也被銷燬了。“奧卡短程彈道導彈”1980年代初在蘇軍的地位相當於現在的“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其先進程度高於美軍當時的“潘興Ⅰ”型短程彈道導彈(射程600公里),並且是參加過實戰的,“阿富汗戰爭”期間蘇軍多次使用“奧卡導彈”打擊阿富汗游擊隊的據點和武器庫,取得了很高的戰果。
“奧卡河”戰術戰役導彈系統由多種型號的導彈組成,射程50~500公里,是當時蘇聯集團軍和方面軍所屬裝備,該導彈在1980年代是先進的裝備,配備有:侵徹型、集束型、高爆型...多種戰鬥部和20萬噸當量的氫彈頭,精度為誤差(CEP)300米,它之所以也被銷燬是因為當時西方沒有與之相對應的武器。
“潘興Ⅱ”型中程彈道導彈,最大射程1500公里,比之РСД–10相差甚遠!但是它被部署到了歐洲國家就能夠到莫斯科了,“潘興Ⅱ導彈”身材苗條,採用拖車機動,通過偽裝在西德的高速公路上行駛,根本顯示不出來“大殺器”的本來面目,“潘興Ⅱ導彈”為單彈頭導彈,可攜帶一枚當量5~15萬的氫彈頭。
“潘興Ⅱ
導彈”也是有絕技的,這個絕技提現在它的彈頭上面,它的彈頭是“雙椎體”設計,就是在大彈頭圓錐體上又加了一個小的圓錐體(鎢合金材質,甚至是貧鈾合金),這樣的設計目的就是要讓它有非常好“侵徹能力”,說白了就是1980年代的鑽地彈!
蘇聯在冷戰期間修建了大量的地下指揮中心、地下機庫、彈藥庫...這些高價值的戰略設施都修建地下30~100米的深處,一般的武器很難將他們摧毀,唯有使用鑽地型核武器才行,所以美國利用自己在導彈制導系統精度高的優勢發展了“潘興Ⅱ”導彈,根據靶場測試CEP精度達到30米,彈頭侵徹能力也達到了穿透10米土層+15米厚的花崗岩層水平,達到了設計要求,如果說РСД–10是北約的“眼中釘”,那麼“潘興Ⅱ”就是蘇聯的“肉中刺”,《中導條約》美軍第一個銷燬的裝備就是“潘興Ⅱ”導彈。
由於西歐面積狹小,人口密集不利於“潘興Ⅱ導彈”的機動,美國只得將BGM–109G陸基戰斧導彈部署到了英國,陸基戰斧式巡航導彈射程為2500公里,從英國發射就能打到莫斯科,而且巡航導彈貼地面飛行,被發現的可能反而要比彈道導彈低。
陸基型戰略戰斧可不是一般的“戰術戰斧”,它是為專門攜帶氫彈頭而設計的,導彈製造複雜程度要遠高於“普通戰斧導彈”,慣性制導+地形匹配+景象跟蹤這樣高級的複合制導技術首先在它的身上應用,使得“戰略戰斧”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自主能力很強,似乎可以突破蘇聯嚴密的防空網精確的打擊到高價值目標。
美軍W80型核彈頭,既可以用在“戰略戰斧”上也可以用在B–52轟炸機的AGM–86空射型巡航導彈上,它也是氫彈頭,可以在0.5~15萬噸TNT當量間可調爆炸當量。
對於蘇聯來說,當時的KH–55型戰略巡航導彈還不完善,確實沒有與戰略戰斧導彈想抗衡的裝備,所以在《中導條約》當中必須要把陸基型戰略戰斧銷燬。
戰略戰斧導彈被美國部署在了英國最南部,
可以根據事先規劃好的飛行路徑,自行去打擊莫斯科,將它在條約內銷燬對蘇聯來說也是減小了一些壓力。
《中導條約》
規定,蘇聯要銷燬:1846枚導彈、825套發射架、812個核戰鬥部;美國要銷燬846枚導彈、289套發射架、442個核戰鬥部。
從條約內容來看蘇聯顯然是吃虧大一些,不但數量上多於美國,並且中程彈道導彈的質量上蘇聯是高於美國的,還有就是美國雖然銷燬了陸基戰略戰斧導彈,但海基戰斧和空射型戰斧並沒有被銷燬,仍然具備優勢!同時為了略微平衡一下蘇聯的重大讓步,美國也銷燬最新型的“和平衛士”戰略核導彈...但《中導條約》終歸是對美國有利。
博物館內的РСД–10和潘興Ⅱ中程彈道導彈,它們可以說是冷戰期間東西方武器庫當中的排名靠前的先進裝備,特別是РСД–10導彈在“東風–26”導彈未出現之前是“世界中程彈道導彈之王”!
中程彈道導彈在使用靈活性方面確實高於洲際核導彈,因為它們體積比較小,大多采用機動發射車,並且隱蔽性大大提高,飛行距離短壓縮的預警時間,比如說:РСД–10導彈從蘇聯烏拉爾山基地發射到達英國只需15分鐘左右,這樣短的時間就是現在21世紀都難以預警,何況是1980年代?所以,中程導彈的威懾對於歐洲國家來說就是“頂在鼻尖的刺刀”!
“和平衛士”洲際核導彈的慣性制導器,核心結構就是裡面那個機械陀螺儀,它是人類目前製造的最精密機械儀器,它體積為0.073立方米,重量50.2公斤,使用了鈹合金材料通過400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它被浸泡在氟利昂液當中,它的漂移誤差僅為0.000015度/小時,正是有了這樣令人吃驚的精密度才使得“和平衛士”飛行1萬多公里後的CEP誤差被控制在100米之內,這相當於在1000米外打中一個瓶蓋的難度。
蘇聯與美國在洲際導彈方面是有一些差距的,特別是在導彈的遠程制導方面,1980年代的蘇聯洲際導彈CEP誤差普遍在500米左右,這樣的偏差要摧毀美軍的洲際核導彈發射井、戰略級別的地下設施是比較困難的,相反中程彈道導彈由於飛行距離短一些對於CEP精度的要求也低一些,所以蘇聯的中程導彈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優勢,精度成了次要問題。
總體來說《中導條約》對美國是有利的,雖然“和平衛士”導彈被銷燬,但是海基洲際核導彈美國仍然佔有優勢,而蘇聯在1980年代中期就已經處於國力大幅度衰退的狀態,加上國際市場石油和糧食的定價權掌握在美國資本手中,通過一番資本運作:蘇聯出口的石油被壓低到了可憐的價格,糧食價格反而大漲特漲!蘇聯在迫不得已情況下下,只得吞下吃虧的苦果。
皇家橡樹1972
題目中提到的是《中導條約》,也就是《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這是1987年12月8日,美國總統里根和蘇共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華盛頓簽署的條約。主要是1980年代初,美國在北約的部分歐洲成員國內部署了射程1800公里的潘興-2中程彈道導彈和攜帶核彈頭的陸基巡航導彈,射程能達2500公里。這讓美國擁有了打擊蘇聯腹地的能力,而蘇聯則只能攻擊到阿拉斯加地區。從數量上看,蘇聯銷燬的導彈數比美國多1000枚,但是蘇聯也不吃虧。中程彈道導彈的威力是導彈制導精準,誤差更是在數米至10多米之間,而且還能在數分鐘內啟動。美國只是承受了盟國的強大壓力才選擇和蘇聯進行談判。
中導條約最大的受益者既不是蘇聯也不是美國,而是其他歐洲國家。當時歐洲多國都裝備了能投放核彈的超音速戰術轟炸機。德國、法國、英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而且當時如果美國和蘇聯鬧翻臉,雙方動用洲際導彈相互攻擊,歐洲完全可以獨善其身,然而如果發生了中程導彈戰爭,歐洲則成為戰場的重災區。
《中導條約》中對於短程導彈的定義主要是射程大於或等於500公里,但未超過1000公里;中程導彈的定義是射程超過1000公里,但未超過5500公里。而且它們均為地面發射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空射和海射在此列。美國銷燬的中程導彈有潘興-II、BGM-109G;短程導彈有潘興-IA;蘇聯銷燬的中程導彈有SS-20、SS-4和SS-45;短程導彈有SS-12和SS-23。
然而目前《中導條約》處於廢止狀態。2019年2月1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佈美國暫停履行條約義務。2月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也作出暫停履約的回應。2019年8月2日,美國正式退出該條約。
航空之家
洲際導彈和中程導彈(巡航導彈除外)雖然飛行方式是一樣的,但是實際上卻是兩種不一樣的武器。洲際導彈是戰略武器,其射程遠,一般都在5000公里以上,部署在本國,照樣可以打擊數千乃至上萬公里之外的目標。洲際導彈載得多,因此威力大,一枚洲際導彈可以攜帶數枚當量幾十萬噸分導彈頭攻擊萬里之遙的敵人,真可謂是實現了“犯我者雖遠必誅”。中程導彈是戰術武器,其射程一般在1000公里到5000公里之間,載荷沒有洲際導彈大,一般是單彈頭,即使攜帶多彈頭,數量和威力也遠不及洲際導彈。中程導彈可以根據需要部署到本國之外,著名的“古巴導彈”事件就是一例。
1962年,美國為了保護北約盟國免遭前蘇聯中程導彈威脅,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雷神和朱比特中程導彈。前蘇聯憤怒之餘,當即做出了在離美國不遠的古巴部署部署射程1000英里到2000英里的中程導彈。這次事件差點引爆了世界核大戰,雖然最後以蘇聯的妥協而化解。中程導彈在某種程度上比洲際導彈更危險。
首先中程導彈飛行高度低,不容易被雷達發現,即使發現了,彈頭也基本到達目標,很難被攔截;其次是中程導彈比洲際導彈成本低,適用性強,可以用常規彈頭攻擊目標;第三,中程導彈根據需要可以部署在盟國邊境靠近目標處,這麼近的距離,基本上沒有預警時間了,更別說攔截了。
青苔階
▼這是我國東風家族中最著名的一款中程彈道導彈東風-26,換裝高效燃料之後,其最大射程可以達到4000公里。4000公里是什麼概念呢?足以覆蓋位於第一島鏈的美國西太平洋地區核心軍事基地關島基地,甚至可以遠達另外一邊的迭戈加西亞群島。由此,東風-26導彈被軍迷圈和外國媒體稱為“關島殺手”,成為我國武器庫中,美國最為忌憚的武器之一。
按照1987年美國和前蘇聯簽訂的《中導條約》規定,射程在500-5500公里範圍內的彈道導彈稱為中程彈道導彈。當年,因為中程彈道導彈對雙方的巨大威脅,美蘇雙方不堪重負,最後選擇坐下來談判,簽訂了著名的《中導條約》,徹底停止中程彈道導彈的研發,現役的所有導彈也全部銷燬。不過,在美蘇(俄)之間平衡了這麼久的《中導條約》今年卻遭到廢除,美俄雙方態度強硬,從此成為一張廢紙。
那中程彈道導彈究竟厲害在何處,讓當年的美蘇兩個大國都如此忌憚?且聽噠噠噠一一道來,中程彈道導彈最厲害之處在於其幾乎可怕的戰術靈活性!
首先,中程彈道導彈擁有較遠的射程,可以覆蓋的區域非常巨大。冷戰時期,前蘇聯在境內部署的導彈東可以覆蓋美國阿拉斯加,西可以覆蓋整個歐洲地區。同樣,西方的中程彈道導彈也可以覆蓋俄羅斯的主要發達城市。因此,雙方都投入了巨大資金髮展中程彈道導彈,增強威懾能力,最終美蘇雙方都疲於應付。其次,中程彈道導彈可以核常兼備。▲這是法國在前蘇聯解體之前大規模部署的S3型中程彈道導彈,是當年法國主要的陸基核力量之一。S3型彈道導彈採用兩級固體火箭,射程3500公里,可以攜帶一個120萬噸TNT爆炸當量的TN61型熱核彈頭,足以毀滅一座超大型城市。同時,S型彈道導彈也可以攜帶常規彈頭執行任務。比如攜帶集束彈頭攻擊敵方機場,油庫,後勤中心和指揮中心等目標。
同時,也因為中程彈道導彈可以攜帶常規彈頭,所以它也成為了常規局部戰爭中最具威脅性的一款武器。彈道導彈按照射程可以分為500公里一下的戰術短程彈道導彈,中程彈道導彈和5500公里以上的洲際彈道導彈。其中短程彈道導彈射程較短,無法對現代局部戰爭的戰場做到全覆蓋。洲際彈道導彈射程太遠,標配核彈頭,使用常規彈頭沒有意義。中程彈道導彈射程最後覆蓋戰場,而且在如今世界大和平的背景之下,核武器的使用概率為零。所以可以攜帶常規彈頭的中程彈道導彈就成了最可能攻擊自己,同時又威力最大,最具威脅性的彈道導彈。
最後,中程彈道導彈在我國的魔幻改進之後,擁有了一項超能力,那就是打擊大型水面艦艇。比如我國的東風-26導彈,採用的是錢學森先生40年代提出的助推-滑翔彈道,也稱為錢學森彈道。即上升段和中段沿著固定彈道飛行,返回大氣層之後,採用和飛航導彈一樣的巡航飛行,並重新制導,鎖定可以移動的大型水面艦艇,最後利用彈道導彈再入段的高超音速飛行突破敵方防禦網,一舉摧毀敵方海戰核心。東風-26的成功,讓我國成了唯一一個擁有反艦彈道導彈的國家,也正因為我國在中程彈道導彈上的造詣超高,讓美國眼紅,從而撕毀了《中導條約》。
赤焰噠噠噠
很多人的直觀感受認為:洲際彈道導彈射程遠、載彈量大、殺傷力也更大,但美蘇當年為什麼要南轅北轍的限制中程彈道導彈呢,豈不因小失大?實際上,限制中導是雙方深思熟慮後一致的共識。
在《中導條約》裡,明確規定受限制的是中程陸基巡航和彈道導彈。不難發現,條約定義除了對導彈的射程(500公里至5500公里)和類型有約束外,還特別強調了受約束的發射方式,即陸基;而這恰恰是美蘇限制中導的原因之一:相比海基中導,陸基的部署成本更加低廉,美蘇都可大規模生產和列裝。
此外,條約限制中程導彈也是基於當時實際情況的一種必然結果。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勃列日涅夫“優先發展戰略核武器”思想的指導下,蘇聯以核武器為主的軍事力量首次與美國達成了戰略平衡(洲際導彈數量甚至一度超過美國),美蘇核對峙就此形成。
到了七十年代末,勃列日涅夫政府試圖謀求擁有對美國更大的核優勢,並希望以此來強行分化美國和西歐的關係;於是,蘇聯在1977年的時候開始在本國近西歐地區部署SS-20導彈,並在1984年完成了450枚的部署任務。
顯然,蘇聯對美國和西歐戰略關係的認知過於膚淺:此舉不僅沒有分化美歐關係,甚至還讓雙方進一步緊密了防禦蘇聯的共識,西歐非但沒有被蘇聯的核威懾所挾持,反而同意讓美國在其本土部署潘興-II型導彈,這便為美蘇後來的中導談判提供了事實依據。
戈爾巴喬夫上臺後,里根政府欲擒故縱:先是宣佈有意退出《反導條約》,隨後又表態要投入5000至10000億美金系統的打造戰略防禦計劃(即星球大戰計劃);在戈爾巴喬夫看來,美國此舉是對來之不易的核軍控體系的嚴重威脅,一旦美國退出,蘇聯要不要跟進?如果跟進,每況愈下的蘇聯必然難以承受這份重壓。
在經過一番慎重的權衡之後,幾乎沒有多餘選項的戈爾巴喬夫不得不力主裁軍,包括核裁軍。他首先推翻了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在戰略行動上“先發制人,突然打擊”的理論支持,繼而圍繞軍事戰略提出“合理足夠”原則,核心內容大致為:確保應有的防禦力量,削減武裝。這時的戈爾巴喬夫似乎已經意識到軍備競賽將成為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但為時晚矣。
1985年10月,戈爾巴喬夫到訪法國,主動表示願與西方就中導問題進行談判並單方面的締結條約。毫無疑問,西歐國家認為當前最亟需解決的就是那些對自身有著直接威脅的SS-20導彈;而蘇聯也已看到,利用SS-20迫使美國和西歐分化的企圖卻遭遇反制,如此時再不展開談判,局勢恐怕只會對蘇聯愈發不利......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中程導彈在冷戰時期的代表就是美國潘興II與蘇聯的SS20。
SS20是蘇聯1977年開始部署的中程導彈,為兩級固體燃料導彈,與之前的蘇聯中程導彈相比,具有不少顯著的特點
-最大射程達到5500公里,命中精度達到400米
-可以攜帶3個彈頭,每個彈頭核裝藥威力15萬噸,具有很好的突防能力
-機動性強,發射準備時間短(15分鐘),可以實施公路機動
-而且還有進一步發展潛力,如果裝上第三極就可以變為洲際導彈
由於蘇聯這種中程導彈的裝備,美國針鋒相對在潘興IA 基礎上發展了潘興II 中程導彈,它也是兩級固體導彈,射程1800公里,命中精度為驚人的30米!採用兩種低當量核彈頭,當量1-2萬噸。
由於命中精度高,它適合攻擊戰役戰術範圍內的敵軍導彈陣地、指揮控制中心、交通中心等重要目標。
它的機動設備是1輛牽引車和1輛半掛車,由於採用先進電子設備,發射準備時間只需要5分鐘,增大了突擊強度。
最終根據中導條約,蘇軍部署的650枚SS20和美國部署的284枚潘興II中程導彈全部銷燬。
榮華之武器堂
《中導條約》規定:美俄兩國不再保有,生產或試驗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陸基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而這一條約並未限制兩國發展動輒射程8000甚至上萬公里的洲際導彈。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洲際導彈還不如中程彈道導彈的威脅大?顯然不是。
對美俄來說,洲際導彈對美俄雙方相互的威脅一定大於中程彈道導彈。有人認為《中導條約》限制了中程導彈而沒有限制洲際導彈,所以得出中程導彈的威力大於洲際導彈,這個邏輯是錯誤的。
首先,中程彈道導彈在美俄的裝備序列中都佔據了大量位置。在美蘇軍備競賽的後期,雙方都為此付出了相當規模的資金和人力。因為軍工企業的迅速增長,蘇聯在80年代後期輕重工業比例進一步失調,國家直接出現了經J負增長。而砍掉一個導彈序列中的大頭,不僅可以有效減輕資金壓力,還能順勢關閉一大批相關的軍工企業,減少軍事工業對資源的佔用。
其次,銷燬中程彈道導彈可以達到一定的免戰效果。中程彈道導彈雖然單發的威懾能力不及洲際導彈,但其規模卻是遠大於洲際導彈。在戰爭時期,不僅要看武器的威力,更重要的是要看產量和補給能力。相對洲際導彈而言,中程彈道導彈生產難度和成本都低上一截,戰端一開便可大量生產,而大部分中程導彈還可以攜帶核彈頭。對於美俄雙方而言,限制中程彈道導彈的發展可以有效限制對方的戰爭能力。
最後,洲際導彈的存在有其必然的戰略意義。洲際導彈和戰略轟炸機,戰略核潛艇一樣,都是最高級別的戰略武器。只有美俄雙方都保有洲際導彈,雙方才能確保有互相毀滅的實力,才能有效遏制住三戰的爆發。避免戰爭不是大家都放下武器,而是確保大家都有相互毀滅的能力,所以沒人敢輕易發動戰爭。同理,如果雙方都放棄了洲際導彈,那麼常規軍力更強的美國完全可以在保證自身不受威脅的情況下進攻俄羅斯,那這也就失去了中導條約的初衷。
晨曦談兵
從武器威力性能、戰略威懾力、尖端科技密集程度來說,中程彈道導彈都遠遠比不上洲際導彈。
從技術上來說,只要一個國家能夠製造出尖端洲際導彈,那中程導彈對他來說也就是小意思了。但在和平時期,武器更多的作用是戰略威懾、展示軍事肌肉,投入實戰反而是次要作用。
那為什麼不限制洲際導彈?因為洲際導彈作為核武器的運載平臺,能將尖端核武器在極短的世界內發射到時間各地。美國和俄羅斯都是軍事大國,作為大國,洲際導彈、核武器等都是戰略威懾的基礎,也是軍事實力最好的證明。所以,洲際導彈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不可能被限制擁有和發展。
那為什麼要限制中程彈道導彈呢?
《 蘇聯和美國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美國與前蘇聯於1987年12月8日簽署,是冷戰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是80年代美蘇緩和時期簽訂的重要軍備控制協定。
美國總統里根和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美國白宮簽署《中導協議》
1、條約銷燬的中短程導彈是指射程500-5500的路基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條約全稱是《 蘇聯和美國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美國與前蘇聯於1987年12月8日簽署,是冷戰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是80年代美蘇緩和時期簽訂的重要軍備控制協定。
2、當時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兩國達成這個條約是由幾項因素推動。
首先,蘇聯十分願意和美國一起銷燬此類導彈,因為這類導彈的射程讓蘇聯很被動,美國利用在歐洲的基地可以用這類導彈打到蘇聯本土,甚至可以打莫斯科,但蘇聯無法用這類導彈直接打到美國本土,只能打美國在歐洲的盟友,如果大家的銷燬,那蘇聯就不用面對這類導彈的威脅了。
但是,美國方面開始是不願意的,因為他佔有優勢,但正應為這些導彈蘇聯對準的都是美國的盟友,像英法德這些國家,他們時刻為美國承擔著這種核威脅,他們也不幹,所以對美國施加了很大的壓力,最後美國權衡利弊,盟友更重要,所以也答應和蘇聯談判。
從當時國際形式上看,當時處於美蘇冷戰的緩和期,美國也不想直接承擔這種破換緩和的責任。
從軍事角度說,當時美蘇兩國的洲際彈道導彈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還有類似戰斧巡航導彈這種可以空中,海上發射的巡航導彈也較成熟了,所以中短程的銷燬並不會損失太大戰力。如果把蘇聯逼急了,再利用這種導彈搞出個古巴導彈危機來,美國也很頭痛。
從經濟上看,兩國每年為保養這些導彈,要花費很多錢。
3、兩國最終基於各自利益的考慮,共同簽署了《蘇聯和美國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但是,隨著最近國際局勢的變化美國和俄羅斯都相繼退出了協議,新一輪的軍備競賽正在展開。如今的俄羅斯是否還有能力與美國一較高下,還需要拭目以待。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近日提出如果要重新簽署類似協議一定要讓中國也作為協議約束國共同遵守協議。但被中國果斷拒絕了。美國此舉也被認為對中國今年來軍事實力跨越發展的一種肯定和擔憂。
另一方面,2019年8月9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同意了美國在日本境內部署中程彈道導彈的提議,也引起了中國、俄羅斯、朝鮮的嚴重不滿。相關的軍事反制也正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