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殺器洲際彈道導彈威力巨大,未來可以替代戰略轟炸機嗎?

李鑫


其實洲際彈道導彈和戰略轟炸機不是一個概念的武器,一個就是實打實的重量級武器,而另外一個就只是一個武器的載體。所以兩者未來也不會是誰替代誰,而可能是相互之間會進行一個不錯的整合,說簡單點就是戰略轟炸機能夠攜帶和發射洲際彈道導彈!

轟炸機由一開始投放簡單的炸彈再到導彈等精確制導彈藥,而洲際彈道導彈基本上就是為核武器而生了,某種意義上來看,也確實是為了替代戰略轟炸機而生的,洲際導彈可以快速的打擊敵方腹地,不會像轟炸機執行核武器投放任務那樣非常危險,不過洲際導彈也只是替代了部分轟炸機的功能。

現在隨著軍用科技的進步,目前的戰略轟炸機的地位就比較尷尬了,轟炸機一般都是進入對方的領土進行轟炸,而現在的防空系統那麼先進,即使是隱身戰略轟炸機也都存在著危險。所以現在發展戰略轟炸機的國家不多,有些國家淘汰了也就沒有再發展了,現在真正有戰略轟炸機的,只有美國和俄羅斯,而且目前幾十年也沒有進行更新。因為轟炸機現在能夠執行的任務,導彈基本上都可以執行!

不過軍事強國還沒有忘記戰略轟炸機的優勢,具有大航程、速度快和載彈量大等優勢,能夠快速的進行部署,不像水面的作戰艦隻那樣移動緩慢,所以戰略轟炸機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移動武器平臺,在遠離戰場比較安全的地方發射導彈,尤其是巡航導彈,當然未來也可以是洲際彈道導彈,使得洲際彈道導彈發射的平臺更加隱秘。

比如說美國現在要突然打擊某一個地方的目標,海上航母戰鬥群距離還較遠,行駛過去需要數天的時間,因為時間非常有限,戰機可能稍縱即逝,這個時候,戰略轟炸機就派上用處了。美國在全球都有軍事基地,戰略轟炸機可以攜帶巡航導彈立刻升空,能夠在短時間內對目標發起攻擊。

現在戰略轟炸機幾乎所有時候執行的還是常規的作戰任務,而洲際導彈,基本上就是執行核打擊任務,但是現在核大戰發生的概率非常小,基本上都是常規作戰和不對稱作戰,所以戰略轟炸機存在的意義還是有的,也不會被洲際導彈替代。還有就是戰略洲際導彈太貴了,執行常規的任務,成本太高了。

另外洲際導彈也需要隱蔽性,現在的洲際導彈普遍就是陸基固定式的發射井和公路機動平臺兩種平臺發射方式,隱蔽性機動性,不如戰略轟炸機,如果戰略轟炸機整合了洲際導彈,那麼進行二次核打擊的機會也大了。到時候海上水下有戰略洲際導彈核潛艇,空中有戰略洲際導彈轟炸機,核反擊力度增大。其實前蘇聯鼎盛時期,圖-95戰略轟炸機就是經常攜帶戰略核武器,在空中不斷的巡邏,以應對美國隨時可能的核打擊。

所以兩者不會誰替代誰,而是會相互補充!您怎麼看?


資訊所長


不會。洲際彈道導彈和戰略轟炸機都是“大殺器”,但側重點不同,有很大程度上的互補性。洲際彈道導彈射程在5500公里以上,可以投遞一枚或多枚的核彈頭,該型導彈威力強大,後果嚴重,通常是核威懾的主要載具。而戰略轟炸機則是可以執行遠程投彈任務的大型軍用機,可以投放遠程、高能量的空地導彈或核武器。一枚洲際彈道導彈通常執行的任務有限,而且目標確定,而戰略轟炸機則可以對主要軍事設施、工廠進行批量打擊。

無論是洲際彈道導彈還是戰略轟炸機,主要用來部署戰略核彈頭。最新的核力量信息顯示,2019年美國擁有約6185枚核彈頭,3800枚核彈頭處於可用狀態,有1750枚處於部署態勢,其中有1300枚戰略核彈頭部署在彈道導彈上,300枚核彈頭部署在戰略轟炸機上,此外還放在歐洲約150枚非戰略核彈剩下的2050枚核彈則處於儲備環境。美國還有約2385枚核彈準備等待拆解。

世界另一個核武器大國是俄羅斯。俄擁有核彈總數達到6490枚,現役狀態的有4490枚,其中有1600枚核彈頭部署在戰略轟炸機基地和彈道導彈,還有1070枚戰略核彈頭和1820枚戰略核彈頭處於儲備狀態。剩下的2000枚核彈頭等待退役拆解。

可以說,“核三位一體”是一個核大國的標準配置,其中兩項分別是陸上洲際彈道導彈、戰略轟炸機,還有潛射彈道導彈。當有國家擁有上述三項大殺器時,也具備了全面性的核武器威懾能力。尤其具備了核武器的反擊能力。目前擁有三位一體打擊能力只有三個國家,英國在退役了火神式轟炸機後,已經推出了三位一體序列。


航空之家


一個核大國的標配“三位一體”核力量,即戰略轟炸機、洲際彈道導彈與核潛艇。戰略轟炸機與後兩者有個巨大的不同,投射核彈不依賴彈道導彈,是經常可以拿出檯面直接威脅對手的武器。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戰略轟炸機巡航的新聞,以飛得更遠,離得更近為主要活動指標,轟動效應特別大。比如轟-6K、圖-95MS、B-52H等等,幾乎是各大新聞媒體的常客,時常佔據頭版頭條。俄羅斯戰略巡航一年要搞十餘次,圖-95MS繞日本列島,逼近美國西海岸;美國也不示弱,B-1B飛越北極,B-52H西太留狗;轟-6K繞島巡航,穿越海峽。

圖-160

洲際彈道導彈與核潛艇更強調隱蔽性,所以很少聽到發射洲際彈道導彈的消息,即使是真的發射了洲際導彈,也非得羞答答地說是“火箭”。洲際彈道導彈不管是井下發射的還是機動發射的,都是藏著掖著,生怕被別人看到。核潛艇更是這樣了,以“躲貓貓”為日常。打個恰當的比喻,戰略轟炸機成本相對低廉,是“明刀子”,用來嚇唬人的;而洲際彈道導彈與核潛艇是“暗刀子”,用來拼命的。

B-1B

戰略轟炸機還有核常兼備的能力,洲際彈道導彈卻不行。1999年以來,美國的B-2、B-1B,B-52H幾乎參與全部局部戰爭,作為空中炸彈卡車,轟炸效率比戰鬥轟炸機要強得多。2015年,俄羅斯也將圖-160M投入到敘利亞戰爭中,用來打擊反對派武裝。相比洲際彈道導彈的“了無事事”,戰略轟炸機忙得不可開交。但從這一點來看,軍事大國切實需要戰略轟炸機提供空中的火力密度。從另一方面看,戰略轟炸機的核常兼備能力,戰術上具備了暗度陳倉,兵不厭詐的可能,可以先發制人進行核打擊。

轟-6K

洲際導彈與戰略轟炸機還有一個共性,適合國土廣闊的大國部署,一旦核大戰爆發,第一波核攻擊不可能全疆域覆蓋,殘存的洲際導彈與戰略轟炸機具有二次核反擊的能力,而國土狹小的國家,如英法逐步放棄了洲際導彈與戰略轟炸機的部署,重點發展核潛艇進行核反擊。

美國遍佈全球的50多個軍事基地,更不可能一次性被摧毀,戰略轟炸機是其重要的核反擊力量。美國擁有遍佈全球,數量最多的戰略轟炸機,優勢明顯,地位作用甚至比井下發射的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更重要。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勉強”與前蘇聯簽訂“中導條約”,也不像俄羅斯那樣,為了保持核平衡,進而發展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


紅龍軍團長


地下發射井內的美軍“民兵Ⅲ型”洲際核導彈,是目前世界服役時間最老的洲際導彈,距今差不多有40年了!一直不斷的延壽,它的控制設備非常陳舊,據說主控計算機的水平甚至都不如286計算機...。
比“民兵Ⅲ”導彈服役更早的B–52H型戰略轟炸機,現在仍然活躍在最前線,為美軍四處征戰。

陸軍戰略核導彈、戰略轟炸機、海基戰略核潛艇被稱作:三元戰略武器,是大國的地位的基石。它們在國家戰略(核打擊)的使用當中是不相同的,通常來說在核反擊的過程當中這三者都會同時接到通知。

陸基洲際導彈由於早以將敵方重要戰略目標的位置(座標)輸入彈載計算機,會利用發射準備工作先期完成的便利優勢,最先發射進行核反擊;戰略核潛艇作為二次核反擊的力量通過短暫時間的準備將潛射戰略核潛艇發射出去;空軍基地在接到通知後,值班的轟炸機二十分鐘內就會起飛,由於飛機的飛行速度沒有火箭快,轟炸機抵達空射戰略巡航導彈的打擊範圍時間,可能要超過六七個小時以上!

既然是戰略轟炸機核打擊敵方目標速度最慢,還並且容易被攔截擊落,為何它還被列入戰略三元呢?是因為它使用靈活,洲際型戰略轟炸機通常都是4~8架編隊飛行,載重20噸彈藥時作戰半徑在6000公里,完全可以橫跨大西洋!
比如:圖–95“熊式”轟炸機攜帶遠程巡航導彈射程2000公里以上,在遠東機場起飛可在美軍戰鬥機作戰半徑外發射導彈打擊美國西海岸的大城市,反之美軍的三型轟炸機也會用同樣方式打擊俄羅斯境內的戰略目標。



近處的這些炸彈就是美軍著名的B–83型熱核航彈,重量一噸,核爆炸當量可以調解,最大當量為120萬噸,是美軍核武庫當中威力第二大的核武器。美軍的三型轟炸機都能攜帶20枚,理論上可以毀滅20個大城市。

還有,戰略轟炸機雖然飛行速度慢,但是它可以執行常規任務,從1990年代開始歷次的局部衝突當中,美俄的戰略轟炸機攜帶常規彈藥精確打擊目標的戰例屢見不鮮!從伊拉克、科索沃...再到現在的敘利亞,在常規戰爭當中展現了強大的戰鬥力,這是陸基洲際核導彈和戰略核潛艇所不及的。

總之,戰略轟炸機這種核常兼備的武器裝備與其它“二元”相比,總體制造價格相對的便宜,使用靈活性方面最為優秀!所以,洲際導彈發展的再先進也不能替代戰略轟炸機的作用。


皇家橡樹1972


洲際彈道導彈確實屬於大國大殺器,但它與戰略轟炸機各有各的用途,不能用一種來代替另一種。

(圖:美軍B52戰略轟炸機)

第一,洲際彈道導彈有優勢但也有弊端。

世界上通常會把導彈按射程劃分為近程、中程、遠程和洲際四大類,一般來說超過8000公里就可以算在洲際導彈範疇了。目前全世界擁有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只有四個:美國、俄羅斯、中國和法國(英國陸基投送用的是美國導彈),此外印度剛踏上門檻,日本與朝鮮有開發洲際彈道導彈的潛力。

(圖:美國洲際導彈所攜彈頭)

從投送里程來看,洲際彈道導彈跟戰略轟炸機確實存在重疊之處。比方說我們的東風31射程大約在11000公里,而美國的戰略轟炸機B2A作戰半徑8000多公里,都符合超遠距離投送的要求。洲際彈道導彈比戰略轟炸機投送更遠,攜帶彈藥量更大,這些都是它的長處。

然而洲際彈道導彈也有弊端:它的發射方式是固定發射,導彈安放在發射井裡,並且發射準備時間相對較長,容易被對手預知地點發動先發制人的摧毀。正因為清楚這個短板,前蘇聯及俄羅斯才設計出戰略導彈列車,在俄羅斯遼闊國土的鐵道線上遊動執勤。

(圖:有“死亡列車”之稱的俄羅斯戰備導彈列車)

第二,相對而言戰略轟炸機執行任務的方式更靈活。

相比之下戰略轟炸機就比洲際彈道導彈靈活得多。戰略轟炸機可以從任何一個具備起飛條件的機場升空,長途飛行也能達到或接近洲際導彈的里程,且飛行航跡不固定,不易被中途擊落。


而洲際彈道導彈則不一樣。顧名思義,彈道導彈是以一個固定的彈道軌跡飛行,儘管中途能夠變軌,但改變幅度畢竟有限,例如它不可能偏離上千公里再折回來,或者中途停止飛行。但戰略轟炸機卻能夠輕鬆做到這一點。另外攻擊方式上戰略轟炸機也靈活的多,它可以投放制導炸彈精確轟炸,也能在視距範圍外發射機載導彈進行打擊。


(圖:美國B2戰略轟炸機投放集束炸彈)

戰略轟炸機能夠很容易做到位置前移,比方說進駐前進機場,就能縮短攻擊距離。而洲際彈道導彈過於笨重,一般發射重量高達七八十噸搬運不便,很難把發射地點前置。

第三,從經濟實惠的角度,用戰略轟炸機投彈更划算。

戰略轟炸機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既可以進行核打擊,也能夠進行常規性的軍事打擊。但是洲際彈道導彈幾乎無法做到這一點。

軍用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費用本人不清楚,可以用射程載重相似的民用衛星發射作為參考。通常一顆衛星發射所需商業費用,從幾百萬美元到一億美元不等。假如按最高取酬標準計算,花一億美元投送一噸多炸藥去炸敵人的目標,從成本角度顯然是非常不划算的。換言之用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常規彈頭不經濟也不可行。

(圖:我國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車隊)

為什麼核攻擊能力最好是三位一體呢?就是因為空射、潛射和導彈投射各有利弊,只有結合起來互補短板,才能實現最佳打擊方式與效果。因此洲際彈道導彈技術再升級,也無法完全取代戰略轟炸機的功能。


回馬一腔


客觀而言,大國大殺器洲際彈道導彈近些年來發展並不迅速,美國的陸基民兵系列洲際彈道導彈,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沒有進行過更新換代,只是對原有的戰略導彈進行升級,美國海基洲際彈道導彈,也長期沒有推出新的型號,同時期,新生的俄羅斯將運載、突防能力更強的陸基彈道導彈,不斷的退役報廢,轉而研發機動能力更強的可可移動式陸基彈道導彈系統白楊等系列,僅從運載和突訪能力來看,顯然白楊遠不如上世紀八十年代,蘇聯裝備的撒旦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更強大。這也就是說這個問題的前半句描述是不夠準確的。



近年來,世界核大國在洲際彈道導彈方面有新的突破,主要還是集中在機動能力、多彈頭、抗攔截能力、生存能力和超高音速突訪方面,這讓洲際彈道導彈的打擊效能與攔截體系之間的矛盾關係有了本質性的改變。



不過洲際彈道導彈與戰略轟炸機不是同類型的核打擊力量,戰略轟炸機是屬於常備威懾核力量,一般的採用戰略轟炸機攜帶可攜帶核彈頭的巡航導彈,在指定的空域進行值班,一旦發現敵對國家對己方領土縱深進行攻擊,馬上就可以進行還擊,這種方式省略了陸基彈道導彈的升空階段,而洲際彈道導彈升空及再入大氣層是最容易被攔截的階段。



例如:美國已經建立了完備的全球彈道導彈防禦體系,若俄羅斯計劃以陸基彈道導彈攻擊美國,美國分佈在俄羅斯周邊及太空的監視偵測設備就會第一時間發現,併發射可以攔截彈道導彈的防空導彈,會讓俄羅斯的核攻擊進攻大打折扣,若沒有在空中執行戰備巡邏的戰略飛機第一時間進行還擊,美國的陸基彈道導彈有可能被漏網之魚摧毀,從而喪失反擊能力。



當然這種情況,是沒有考慮雙方海基二次核打擊力量為前題的,熱核戰爭就是一個分秒必爭的戰爭,若不能在第一時間對敵人的核打擊進行反擊,自身的核反擊力量就會大打折扣,這一方面美國人近些年正在做的更為激進,準備在太空中部署核彈頭,那麼反擊就更加接近對方動手的檔口,或許對方核彈還沒有升空,己方的核彈已經將其摧毀!



因此戰略轟炸機是無法被代替的,這也是核大國發展三位一體核力量的重要的一環,未來若真的出現美國部署在太空的核武器,將會引起核大國爭相效仿,或許以後會出現四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的結構!


涇水書生


洲際彈道導彈確實危力很大,但是他無法取代戰略轟炸機的作用,兩種武器可以說各有優勢,都是中美俄等世界大國戰略威懾不可或缺的環節。


但是洲際導彈確實有些缺點是戰略轟炸機可以彌補的,比如說:液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加註燃料時間長,一般需要20分鐘以上,而且儲存條件要求較高,導彈在發射前才能組裝,雖然可以建設永久性的發射井來儲備導彈,但是為了一枚可能永遠用不上的導彈花費巨資建設工事、供養技術人員、建設後勤設施,恐怕也是一種浪費,但是戰略轟炸機不同。



戰略轟炸機只要飛機沒有故障,沒有人員缺編,隨時都處於可以部署狀態,而且他的反應更快,比如美國就使用了轟炸機前置部署的辦法,進一步縮短轟炸機部隊發起攻擊的時間和距離,他們從開始反應到出擊,一般也就幾分鐘時間。而且轟炸機的作戰任務更靈活,除了執行核打擊任務,在其他任務中也能發揮作用。


圖為B1B轟炸機攜帶彈藥圖表(可見24枚JASSM)和使用LRASM打擊艦艇設想圖。

比如說,美國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兩場戰爭中都派遣了戰略轟炸機參戰,這些轟炸機在第一波次的空襲中完成了對伊拉克國土防空系統的破壞性打擊。如今,美國又開發出LRASM和JASSM等防區外攻擊的巡航導彈,這兩種導彈系出同門,都有800公里左右射程,具有隱身設計,LRASM專門反艦,JASSM對地攻擊。一架B1B轟炸機就能攜帶24枚該型導彈,足以對一個艦隊或者一個區域覆蓋性打擊。




圖為B1B試射JASSM導彈。

又比如說我國的轟6K戰略轟炸機,他可以攜帶6枚CJ10空射型巡航導彈執行對地打擊任務,這種導彈核常兼備,搭載核彈頭的時候可以發揮類似於洲際彈道導彈的作用,執行縱深核打擊任務,而攜帶常規彈頭時,又能打擊戰役戰術目標,比如敵人的永備工勢和戰役軍團集結地域。他還能攜帶6枚YJ12反艦導彈,這種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飛行速度達到3馬赫以上,射程400多公里,也可以對敵人艦隊構成致命威脅。




攜帶CJ10導彈和AKD20導彈的轟6K轟炸機。

除了任務靈活、打擊方式較多外,戰略轟炸機還可以經常性掛彈巡航,這種具有威懾性質的遠程巡航有時以穿插敵人防空識別區、繞飛敵人領空的方式進行,往往能夠引發巨大的戰略效果,引起敵人空情繫統的高度緊張。有時,戰略轟炸機還能對敵人的艦隊進行跟蹤對峙,俄羅斯的圖22M3和圖95就經常跟蹤美國的航母艦隊,每一次都讓美軍感到壓力山大。 可以說,戰略轟炸機具有很多洲際彈道導彈不具備的優點。但是,戰略轟炸機同樣有缺點,恰好這些缺點又是戰略導彈具備的。




圖160是俄羅斯跟蹤美國艦艇的主要角色之一。

比如說,戰略導彈可以更加安全的進攻,在戰爭初期敵人空防系統完整的時候,戰略導彈就已經可以發動齊射取得戰果,而且不用擔心突防過程中的安全問題,畢竟導彈上沒有人。第二個優勢是飛行時間短,速度快,洲際彈道導彈飛行速度最快有18馬赫以上,給敵人的攔截機會和攔截時間並不多,很容易突破防禦,這比轟炸機還需要護航突破敵人防線要高效許多。


最後,戰略洲際導彈的生存能力更強。在核大戰中,部署了戰略轟炸機的大型空軍基地絕對是敵人第一波打擊的重點,而飛機本身的防禦能力較差,使用條件較高,一旦基地被破壞,飛機有故障或者人員被殺傷,那戰略轟炸機部隊都會瞬間癱瘓。可是洲際彈道導彈不同,他儲存在堅固的永備工事中,在核彈的直接打擊中都能生存,而且有些固體,導彈可以機動發射,隱蔽性強,到處都是可能發起攻擊的點,裝備在核潛艇中巡航,更是可以成為可靠的二次核反擊力量,所以他比轟炸機要更具有隱蔽性與生存力。




圖為執行威懾巡航任務中的轟6轟炸機。

戰略轟炸機和戰略洲際導彈,是核大國的左膀右臂,組成了核大國三位一體的核打擊體系,缺一不可,不能說哪個就能取代另外一個。


海事先鋒


不會,因為二者雖然同位核大國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中重要的一環,但卻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簡單低說,遠程戰略轟炸機大部分時候是用來震懾對手的。而洲際彈道導彈一般都是不聲不響,一發入魂,要對手命的。如果說因為洲際彈道導彈威力巨大而取消了戰略轟炸機,那麼核打擊體系就只剩下了洲際彈道導彈和彈道導彈核潛艇。說白了就只有洲際彈道導彈了,因為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用來發射洲際彈道導彈的。


核武器真正發揮作用的時候,並不是已經發射出去,準確到達敵方目標城市升起蘑菇雲的時候,而是當它還在發射架上的時候。戰爭說到底還是政治的延伸,只有為了政治利益,一個國家才有會願意去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發動一場戰爭。核武器是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武器,威力大到足以毀滅人類。也正因為如此,服務於戰爭的最後武器,是擁核國家面對政治利益衝突時最好的底牌。

所以核武器其實是用來威懾對方,給對方施加強大軍事壓力的武器。擁核國家動用核武器的目的並不是想用核武器去摧毀對方,而是想通過核武器的巨大威力給敵方施加壓力,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而在三個類型的核武器中,威懾力最強的正是戰略轟炸機。陸基發射井和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都是非常強調隱蔽性的,基本上發射陣地都是絕密,導彈狀態更是不可能讓外人知道。


而核潛艇則更是。核潛艇主要負責二次核反擊,需要在敵人第一輪核打擊後存活下來,所以隱蔽性尤為重要。一般情況下,只要進入戰爭狀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會迅速將核潛艇派遣出去,秘密前往提前確定的發射陣地。在這個過程中,彈道導彈核潛艇一直處於無線電靜默,主動聲吶全部關閉,沿著確定航線,依靠海圖航行到達預定陣地之後,潛入海底待命。等到接受到基地長波臺的指令之後,迅速上浮至發射深度,將攜帶的導彈發射出去。

有一句老話說得好,咬人的狗不叫,叫的狗不咬人。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和彈道導彈核潛艇都是不叫的,時刻保持隱蔽的,準備隨時出擊一口咬死對方的。而戰略轟炸機則是負責叫的。戰略轟炸機可以核常兼備,但是因為可以攜帶核彈頭,這款武器已經被打上了核武器的烙印,它的出動意味著核武器的動用。所以在發生利益衝突的時候,核潛艇和彈道導彈都要藏起來,能夠拿出來嚇唬人的就只有戰略轟炸機了。

目前世界擁有真正航程8000公里以上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只有兩個,即美國和俄羅斯。美國戰略轟炸機有三款,分別是B-52“同溫層堡壘”,B-1B“槍騎兵”和B-2“幽靈”。其中B-2幽靈是世界上唯一一款隱身戰略轟炸機,因為其科幻的外觀,為外界傳為美國與外星人合作開發的戰機。俄羅斯則主要是圖-95“熊”和圖-160“白天鵝”兩款戰略轟炸機。

目前美俄雙方都已經停止研發新型戰略轟炸機,轉而升級更新。這是因為在和平的大背景下,美俄所擁有的戰略轟炸機已經足夠核威懾,為了節約經費而沒有繼續研發新型號。而另外一個核大國中國一直只有及格線戰略轟炸機轟-6,不足以覆蓋所有熱點地區,所以我們正在研發新型戰略轟炸機。由此可見,在未來幾十年內,戰略轟炸機都將會是各核大國主要核威懾手段,戰略轟炸機的地位還無可替代。


赤焰噠噠噠


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什麼是洲際彈道導彈”?“洲際彈道導彈”顧名思義,其射程是可以跨大洲的,因此,“洲際彈道導彈”的國際標準設定是:一種可以攜帶多枚核彈頭或常規彈頭的、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具有特定彈道飛行軌跡的導彈。而“洲際彈道導彈”又分陸基發射和海基發射,陸基分彈道導彈發射井架發射和可移動發射車發射;海基發射大多是指由戰略導彈核潛艇做為發射平臺發射。陸基發射具有發射更穩定、發射戰略縱深大、發射平臺數量多等特點;而海基發射具有更隱蔽性和佈局點更廣泛等特點,所以常被用做二次核打擊的有效手段。



先進的核大國應具備“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即“海基”、“陸基”、“空基”,未來還會有“天基”,“空基”是指大型戰略轟炸機載有攜帶核彈頭的遠程巡航導彈對敵國進行核打擊一種方式。大型戰略轟炸機具有“高航程”、“高載彈量”等特點,加上“空中加油”和“超遠程巡航導彈”加持,也能做到靈活有效的全球核打擊。至於說有“洲際彈道導彈”就不需要戰略轟炸機是不對的,因為戰略轟炸機在當今主要是用於常規遠距離轟炸,其“航程大”、“載彈量大”等特點是現代局部戰爭中空襲的中堅力量,它更具備“核常兼備”,是“洲際彈道導彈”不能替代的。



當今最為先進的大型戰略轟炸機是美國的“B-2”隱形戰略轟炸機和俄羅斯的“圖-160”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它們都對美俄兩國的核力量和空中打擊力量做出了巨大貢獻。


時尚新播客


兩者都不可或缺,這點美國人在進行核力量佈置的時候已經做過研討了。 洲際導彈,反應速度快,攔截困難,威力大,但是由於美國人採用陸基發射井式洲際導彈,容易被對方先發制人地破壞掉。 戰略轟炸機,生存性好(冷戰中,美軍的509大隊是24小時B-52帶著核彈天上飛的),任務靈活性好,從大規模打擊到小規模的外科手術,但是缺點就是反擊速度慢,它搞一波,別人都打了兩三波了。 另外戰略轟炸機有個洲際導彈無法比擬的優勢就是:可以後悔。——都是威懾,都是嚇唬人,洲際導彈一打出去那就不是嚇唬人了,是實實在在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了;而戰略轟炸機,可以宣佈帶彈起飛,萬一這小子半路服軟了,還可以把轟炸機招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