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十九世纪末德国“世界政策”产生的连锁反应

蝴蝶效应——十九世纪末德国“世界政策”产生的连锁反应

蝴蝶效应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罗伦兹阐述了这么一种观点: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 偶尔扇动几下翅膀, 就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后来这种现象就被称之为“蝴蝶效应”,指在一个系统中, 初始条件微小的变化有可能产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在国际关系史上这种效应也是经常可见的,十九世纪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就是其中一个经典“案例”:

外交政策转变,“世界政策”出台—与老牌帝国的利益冲突加剧—军备竞赛加强和军事同 盟关系的形成—矛盾不可调和,“一战”爆发。

蝴蝶效应——十九世纪末德国“世界政策”产生的连锁反应

俾斯麦

一,从“大陆政策”到“世界政策”,一次看似微小而重要的转变

德国实现统一后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及在中欧地区的霸权,宰相俾斯麦精心设计了以孤立法国为核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在俾斯麦的操作下德国把外交的重点全部放在了欧洲大陆,反对海外殖民和扩张。他认为德国的利益与欧洲大陆紧密相关,殖民地不是德国的追求。尽管德皇威廉一世对其外交政策有所不满,但最终也只能对俾斯麦做出让步。他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德国之需要俾斯麦更甚于我”。

然而这种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到了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崭露头角,工业实力获得了大步提升。德国的容克贵族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欧陆上的霸权,而是想要成为世界强国。此时德皇威廉二世对俾斯麦仍然坚持大陆政策的做法十分不满,最后在双方的斗争中俾斯麦退出了德国历史舞台,威廉二世掌握了国家外交大权,“世界政策”由此出台。即:以实力为后盾对外扩张,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第一步征服欧洲,继而征服各殖民地。第二步征服世界。以当时的眼光来看这只不过是一个国家具体的外交转变,实际上却是欧洲整个国际政治系统连锁反应的开端,从此以后欧洲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蝴蝶效应——十九世纪末德国“世界政策”产生的连锁反应

工业革命中的德国工厂

二、实施“世界政策”导致和老牌帝国的矛盾加剧,埋下冲突的种子

在德国积极谋求世界霸主的时候殖民地基本上都被老牌帝国瓜分完毕了,尤其是英国和法国,德国想要对外扩张就必定绕不开与两国的矛盾。法国不用说,德法本来就有普法战争后的仇恨,加之德国对法国的封锁已经使得两国关系不可缓和,跟别提现实利益的冲突了。英国这边起初是支持德国崛起以平衡法国在欧陆上的霸权。但是德国力量发展的太快了,尤其是在德国转变外交政策追求世界霸权、谋求殖民地后,作为最大殖民帝国的英国利益面临严重威胁。当然英国本来打算和德国结成同盟以缓和双方的矛盾。于是在1898、1899、1901年英德双方举行了三次谈判,但最终都因为双方在殖民地等核心利益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失败。由此德国与老牌帝国英法之间的矛盾越发严重,不可调和。

三、矛盾加剧使各方谋求军事同盟,进行军备竞赛

事情到了这一步各大国都知道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一场战争将不可避免,因此积极谋求组建军事同盟以便增强实力和主动权。在这个时期英、法、德、俄、奥等欧洲大国们都互相有矛盾,但最主要的是英国与德国之间的最现实矛盾,因此英国主动采取策略。英国积极调整自己的外交方针,先是于1902年和日本缔结英日同盟以稳定远东局势维护自身利益,然后把重点放在欧洲,组建对抗德国的军事同盟。

蝴蝶效应——十九世纪末德国“世界政策”产生的连锁反应

两大军事集团

三国协约:法国虽然此时和英国也存在关于殖民地问题的矛盾,但是这些都是在欧洲以外的事情,现阶段最重要的还是欧洲安全问题,因为德国已经在欧洲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了。英国需要法国,法国也明白自己和德国之间的问题远远大于英国,因此双方走到了一起。1989年“法绍达事件”后,英法双方各自做了让步,并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定》。俄国这边因为英俄在中亚势力范围问题上存在矛盾使得两国缓和要麻烦得多。但是在英国的积极争取之下,加上德国支持奥匈在巴尔干的扩张政策严重损害了俄国的地缘利益,俄国再三考虑后还是决定靠近英国。于是英俄双方于1907年签订《英俄协定》 。加上之前俄法于1892年就已经达成了军事协定,因此英、法、俄欧洲三大国联合在一起,“协约国集团”由此产生。

三国同盟:德国这边就不用多说了。早在1879年俾斯麦组建大陆联盟体系的开始阶段就和奥匈帝国缔结了德奥同盟,这是德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坚实的基础和依靠。1881年法国侵入突尼斯并将突变成自己的保护国的行动引起了意大利的不满,但自身又无能为力,因此要求加入德奥同盟。俾斯麦经过权衡,想进一步削弱法国因此同意了这一要求,1882年5月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

蝴蝶效应——十九世纪末德国“世界政策”产生的连锁反应

英德海军军备竞赛漫画图

军备竞赛:结成军事集团后两大阵营纷纷展开军备竞赛,尤其是英国与德国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这一时期各国军费快速上升,平均增加50%以上,此外扩大陆军常备军数量以及普遍实行义务兵役制。英德海军竞赛更是激烈。为了缩小与英国海军实力的差距德国制定《海军法》,建造新型战列舰,不断制定海军发展计划。而英国则决定“德国每造一艘军舰,英国就造两艘”。最终在一战爆发前,英国依然是第一大海军强国,而德国跻身第二。虽然在此期间俄国出于自身实力不济的考虑号召各大国召开了两次海牙和平会议,但最终没有产生效果。

四、集团对立引发局部战争冲突不断,最终“一战”不可避免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双方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欧亚非地区展开了激烈明争暗斗。只要是一个地方发生冲突大国都要插进其中,甚至在没有冲突的时候也要制造冲突。1908年奥匈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俄国与德奥关系达到冰点无法缓和,而且也使得塞尔维亚对奥匈的痛恨达到顶点,为萨拉热窝事件埋下祸根。1911年的摩洛哥危机,使得德国与英法关系加剧恶化。此外,1911年意土战争和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进一步恶化了大国之间的关系,在大范围内造成地区危机和动荡,也使得各国仅存的对话大门慢慢关闭,现在只需要一点点火星就能点燃欧洲这把战火,欧洲就这样滑入战争的深渊。

蝴蝶效应——十九世纪末德国“世界政策”产生的连锁反应

萨拉热窝事件

就这样大国与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随之而来的地区冲突与战争又进一步恶化大国关系,外交手段已经无法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了,接下来似乎就只有一条路——战争。1914年7月“萨拉热窝事件”就点燃了这把战火。就这样持续了近二十年的连锁反应最终爆发了巨大的“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