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与西夏的“好水川之战”北宋为什么会战败?-成功始于勤奋9的回答-悟空问答

子不语同学


北宋宝元二年(1040年)三月,西夏景宗元昊进攻宋朝。元昊一面率军佯攻北宋的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南部),一面送信给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范雍,表示愿意与宋和谈,制造假象,以麻痹范雍。范雍却信以为真,立即上书朝廷,对延州防御也松懈了。 同年七月,元昊派大军包围了延州。宋朝大将刘平、石元孙奉命增援。当他们到了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时,遭到西夏军队偷袭,遇到西夏军队重重包围。刘、石二人率军与夏军苦战,西夏军队损失十分惨重。但是因为寡不敌众,只好退守三川口附近的山坡。西夏又增援了大量军队。元昊多次写信劝降刘平,但刘平宁死不屈。 最后,西夏军队猛攻宋军驻守的山坡。由于宋军人数太少,刘平、石元孙被俘。后来由于宋将许德怀偷袭元昊得手,西夏军队才被迫撤离宋朝境内,延州之围才得以缓解。 三川口之战中,虽然宋朝成功抵御西夏军队的入侵,但是损失太多,而且宋朝甘陕青宁边境的防御也处于被动地位。

  三川口之战以后,宋仁宗深感西夏强盛,下令封夏竦为陕西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同负责迎战西夏的事务。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口,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宁夏西吉东部),声称要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诱宋军深入。但由于当时宋朝有足智多谋的范仲淹在,所以西夏军队不敢轻举妄动。但是,韩琦不听范仲淹劝阻,固执己见,派环庆副都署任福率军五万余人,自镇戎军(今宁夏固原)抵羊隆城(今宁夏固原西南部),出夏之后,伺机破西夏,殊不知西夏伏兵正等着他们。任福率军到达怀远城,正遇上镇戎军西路巡检常鼎与西夏军队战于张义堡南,杀死几千西夏军队,西夏也不断增援。任福军赶到当地支援,于是夏军佯败,任福中计,随尾追击。宋军由于长途追击,粮草不继,人困马乏,已是十分疲惫。追至好水川,遇元昊的西夏军队主力伏击,宋军溃败,任福等大将战死,几乎全军覆灭。 好水川之战,宋朝再度失败。宋仁宗闻知后震怒,贬韩琦、范仲淹。从此,由于没有范仲淹,西夏进攻宋朝就比较轻松了。

  范仲淹等人被贬谪以后,西夏又开始商议攻宋大计。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李元昊谋臣张元向景宗皇帝献计。张元认为,宋朝的精兵良将全部都聚集在宋夏边境地区,而宋朝关中地区的军事力量却十分薄弱,如果西夏大军牵制宋朝边境地区的军队,使宋朝无暇估计关中地区,然后即可派一支劲旅乘机直捣关中平原,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元昊采纳了张元的建议,派遣10万大军兵分两路大规模进攻宋朝。一路从刘燔堡(今宁夏隆德)出击,一路从彭阳城(今宁夏固原东南部)出发向渭州发动攻击。宋将王沿闻知急忙派葛怀敏等人率军增援刘燔堡,宋军在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部)陷入西夏军队的重围,宋军大败,葛怀敏等15员将领战死,宋军九千余人近全军覆灭。但西夏另一路遇到宋朝原州(今甘肃镇原)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西夏士兵全军覆灭。西夏景宗李元昊直捣关中的美梦就此破灭。

  北宋与西夏之间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3次大规模战役,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虽宋在屡败之余扬言要重整决战,但实际上想与西夏握手言和。西夏虽屡胜,但所掠夺所获却抵偿不住战争中的消耗,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宋夏民间贸易所的的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此外,由于西夏景宗元昊好大喜功,四处征战,国库空空如也、民间贸易中断后,西夏货币上涨,百姓十分困苦,四处怨声载道以及西夏与辽国出现矛盾等各种主观原因,使西夏不得不与宋和谈,因此,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六月,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贵前往宋朝京城东京议和,宋仁宗表示愿意接受西夏议和建议,并将谈判的全权交给太师庞籍。双方自第二年开始进行正式谈判。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元昊接受宋的封号;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的人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土以及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地全部归属宋朝,双方可在本国领土上自建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宋仁宗同意了元昊所提出的要求,于是宋夏正式达成和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后来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统治时期,宋夏之间又爆发战争。但是总的来说,庆历和议对维护宋夏之间的和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成功始于勤奋9


北宋与西夏的“好水川之战”北宋必败,因为北宋战前准备不足,对敌情不清楚,战役粮草不足;两个主将意见不一,亦攻亦守,兵力不足;北宋军事体制弊病,三权分立,武将冒进。下面聊一下个人看法。

一.北宋战前准备不足,敌情未明,粮草不足

北宋战前准备不足,对敌情不明,仓促应战。战前没人想到,此次西夏李元昊是举国之力主动攻击北宋,军队数量既达十万多;并先在好水川设伏,然后诱宋军入套,以优势兵力进行伏击作战。好水川之战北宋可谓两眼摸黑作战,岂能不败。

古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是,北宋长期对辽、夏两边作战,国力不再充实,军队的粮草供应也出现不足,开始影响军队战斗力。好水川之战,宋军追击西夏军过程出现,“刍粮不继,士马乏食者三日”。

二.北宋主将意见不一,亦攻亦守,兵力不足

北宋主将鄜延路范仲淹和鄜延路韩琦的战略意见不一,战法相反。韩琦主张主动进攻,追求集中兵力深入西夏境内,寻找主力进行决战;而范仲淹则主张积极防守,先巩固城防等待西夏来攻,然后再伺机进攻。

两个作战主将意见不一,亦攻亦守,造成北宋可用的兵力不足。本应联合参战的两支宋军,最终只有韩琦的鄜延路宋军参加好水川作战,北宋的作战力量被人为严重削弱,此时北宋主动出击,焉能不败!

三.北宋军队体制弊病,三权分立,武将冒进

北宋军事体制固有弊病,设立枢密院、两司三衙、率臣的“三权分立”制,由枢密院指挥军队,军队归两司三衙管,率臣将领临时受命领军。该体制虽然避免了唐朝节度使拥兵自立的毛病,但是造成北宋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兵将临时组合,将领无法有效组织军队作战,严重影响了北宋军队战斗力。好水川之战,北宋军队各打各的,兵将组织混乱,也是战败的一个原因。

另外,武领任福不听从主将韩琦命令,轻率冒进轻装尾随追击敌军,最终北宋军队人困马乏,粮草不济,饥渴交迫被西夏优势伏兵以逸待劳而聚歼。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凝沙学史


西夏在首领李元昊的带领下宣布独立,于是宋朝就取消了对待西夏的各类优待政策,西夏只能通过发动战争来夺取好处。好水川之战就是由李元昊主动挑起的,在好水川预设伏击圈,将追踪的敌军一网打尽。此次战败的直接原因是战场指挥失当,根本原因是宋朝的军事政策导致战斗力地下。

指挥失当

西夏自立后,宋朝对于西夏的作战方略有两种,一种是范仲淹主张的防守策略;一种是韩琦主张的进攻策略。最后宋仁宗选择支持韩琦的进攻策略。

三川口宋军失败后,西夏李元昊再次率领大军向宋朝国境发动攻击,临阵指挥的主帅韩琦发生了三个错误,导致最终的失败。

  • 错估兵力

对于李元昊此次出击,韩琦估计出动的西夏军队在五万人左右,因此凭借他自己手中的筹码足够应付。

但是李元昊实际出动的军队人数是十万,这与韩琦的预估差距很大。

  • 战术失策

韩琦依据李元昊的行军路线推断西夏的攻击目标是渭州,因此果断派出人马绕道西夏军队身后,企图在渭州城下前后夹击,一举歼灭来犯之敌。

但是李元昊根本就没有攻城略地的打算,而是选择在好水川设伏,消灭宋军有生力量。

  • 用人失当

韩琦选派的执行包抄任务的将军是任福,这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面对佯装失败、丢盔弃甲逃窜的西夏军,任福变得骄傲轻敌,果断选择追击,最终在好水川被以逸待劳的西夏军杀的全军覆没。

因此,好水川战败的直接原因就是指挥失当,一个错误就可以将大好局面葬送,更何况宋军一连犯了三个错误,一败涂地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宋朝军制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军人出生,正是因为他掌握了后周的军权,才能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因此他上台后最紧要得一件事就是进行军事改革,收拢天下兵权。

首先在地方上掌管军权的必须是文官,相对于骄横跋扈的武官,宋朝的统治者更信任文人,以文制武成为宋朝的国策。

其次在军队实行更戍法,其目的在于防止武将专权,从而做到

兵不识将,将不知兵,虽然能够削弱武将对军队的影响力,但是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最后是军队系统的编制太过复杂,各级军官之间互有从属,不便于统一指挥和节制。

因此宋朝冗杂的军制和军队管理措施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宋朝在对外战争中表现不佳。

结语

很多人认为宋朝在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是因为因为宋人文弱所致,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宋朝的军队组成以步兵为主,在对抗以骑兵为主的少数民族时原本就处于劣势,但是

宋朝的军人在战场上视死如归,丝毫不会退让,值得后人去称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