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文人墨客特别多?与政治有关吗?-麦穗日记的回答-悟空问答

刘树征律师


宋朝文人墨客特别多,与国家政治政策密切相关,但政治却不是影响文学发展的唯一要素,宋朝文人之多、文学之盛也与国家文化的繁荣、开明的文化环境、工业的发达、教育的重视等有关。

重文抑武的国策

公元960年,唐朝末年,赵匡胤利用手中的兵权,发动了陈桥兵变,建立了宋王朝,在这之后的20多年里,宋朝贤后平定后蜀、南唐、北汉等割据的政权,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但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鉴于唐朝的藩镇教训,不再以武官为首保卫王朝,而是采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在宋太祖赵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二年,他就用”杯酒释兵权“的妙计,解除了禁兵统帅石守信的兵权,册封他们为节度使,以根除这些重要的将领格局叛乱的可能性。而且,宋太祖采用文人治国的方式,当时的宰相、枢密使等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和国防部部长都是由文人担任的,这些文人多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国家重臣。宋真宗时的晏殊、宋仁宗时的欧阳修、范仲淹等文人骚客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入官,可见宋朝当时对文人的重视。

宋朝有着高度繁荣的文化,文化的兴盛对诗文的发展影响非常大,这也就导致宋代的文人墨客很多,其中唐宋八大家中就有七位出自宋朝,可见宋朝文人墨客数量之多。

宋史学家张邦炜先生对宋朝的评价是“积贫积弱”,而对汉朝、唐朝的评价却是“盛世繁华”,这样一个评价也是多从宋朝在武功上的表现,远远不如汉唐,但若问及宋朝文化的繁荣,却是没几个朝代相比。

程朱理学影响宋朝文学发展

理学思想是以朱熹、程颖为代表的士大夫,主张孔子的儒家思想,采用中庸之道治国。宋朝的社会生活比较自由,当时的文学风气也比较的活泼,即使是诗词中多艳词的欧阳修都能得到晏殊的赏识,让其以榜眼的的身份入朝为官,足以见得宋朝对诗词歌赋的重视。

据传,宋仁宗时,很喜欢一个文人的诗词歌赋,其文章大多针砭时弊,对宋朝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且也有很多的朝廷官员举荐,但是后来得知这位文人主张推翻孔子的思想。仁宗和官员们听闻此事,便打消了封其为官的想法,任由其在社会上写写文章,发发牢骚。

这一案例,也能看出宋朝对程朱理学的重视。

开明的文化环境

宋朝主张仁爱治国,这与宋太祖在建立宋朝之初所立的誓言有关。建国之初,宋太祖携子嗣在宗庙立下誓约,告诫子孙,不得诛杀上书言事的人,在这个誓约的约束下,宋王朝的文臣庶民嘴上议论国政,哪怕出言不逊,一般来说是不用担心被砍头的,一旦有这样一个保障,敢于直谏的人就多了起来。

苏辙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气盛的时候,在科举考试的策论中,才敢批评宋仁宗“好色“。称其:

宫中贵妃已至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

而宋仁宗阅卷后,不知是不是很生气,但他不能将苏辙抓起来治罪,还得承认苏辙说得好,授予他官职。两宋三百余年,除了一二例外,确实极少有士大夫因为上书言事、发表议论而被朝廷羞辱、杀戮。

反观明清时期,受“文字狱”牵连而被皇帝砍脑袋的人,可是数以万计的。

文以载道盛行,文人寄情于诗文

宋代的文人作为朝堂上的官员,他们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十分注重诗文的教化功能,中国爱国诗词来源于宋朝,提及爱国诗人,我们都能想到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中为国尽忠的决心,也能看到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至死不渝,更有岳飞怀着对民族的深仇大恨写成的《满江红》。

宋朝一直强调文人把自己对社会的见解写入诗词,被世人所知,并且表示自己对国家政事的关切。这一点也是继承了唐代白居易、杜甫对民生疾苦的担忧,如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道: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用李商隐的“商女不知亡国恨”典故,来警戒当今的皇室时刻不能过于崇尚繁荣,而是要关注民生疾苦,天下苍生方为正道。

印刷业和教育业空前繁荣

中国的印刷术发明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宋代公私科书业十分兴盛,这说明在宋初印刷书籍不仅仅是归属朝廷所有,很多商人也可以印刷书籍,这种情况下导致宋朝的书籍流通范围十分广阔,且不说官员家藏书之多,可能私人藏书上万卷。

最近的热播剧《清平乐》中,剧中很多人拿的书皆为印刷体,很多人以为是剧组不用心,露了马脚,却没想到宋代印刷体的繁荣,宫中富贵,岂有不紧跟时代步伐的道理?

此外,宋代的教育业十分的发达,大到国家,小到县级,不论多么不起眼的地方,都可有办立书院、学校等,国家推行读书政策,私人也愿意去办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就是私人所办,南宋理学家朱熹后来又对白鹿洞书院做了教规,借鉴书院的规模和办学特点,该书院影响后世百年,享誉海内外。

宋朝文人墨客之多,是宋朝对文人重视的结果,宋朝皇帝主张中庸之道,以仁对人,文化环境十分开明,朝廷鼓励大力发展工商业,印刷业繁荣,教育业发达,这些因素都是宋代文人墨客增多的原因。



麦穗日记


宋朝的文人墨客多,确实与政治有关。\r

这首先要从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说起。赵匡胤原来是后周的禁军军官,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后周政权。五代时期,武将犯上作乱夺权的情况特别多,他自己也是武将兵变起家,所以特别害怕部下掌握兵权的将领效法,于是压制武将,重视文臣,文臣代替武将之职掌握军队。文人地位获得大幅度提高。\r

1. 统治者重视。宋真宗就亲自写过一个《励学篇》,“励学”就是鼓励学习这俩字。像“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他在《励学篇》里写的。另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也是出自北宋的一位诗人,叫汪洙。从这些诗句里面我们就能看出来,当时社会上可以说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读书。上有所好,下必效焉。\r

2. 宋代的出版业突飞猛进,逐渐商业化。宋代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地推进了出版事业的发展。印刷出版开始商业化,书籍也开始普及。著作物遍及于当时所有各个知识部门。宋代出书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历代。\r

3. 宋代的科举制度比唐代更加完善,也更加公平。科举考试始于唐朝,但是制度上有较多的弊端,如试卷不匿名,考官也没有回避制度,用的是推荐跟选拔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人为的因素比较多,老百姓没有关系、没靠山,就很难考中。比如我们熟悉的大诗人王维,他到了长安赶考,第一年没有考中,后来找到了玉真公主这条路,玉真公主是玄宗的妹妹,兄妹俩感情比较好。于是经过玉真公主的游说,第二年王维就中了状元,当然王维的诗也确实写得好。宋代呢,对科举制度做了大幅度的改革,比如说实行“回避”制,跟考官有亲戚关系的另设考场,叫做“别试”;试卷要“糊名”,糊是糊墙的糊,就是把考生的姓名、籍贯、家庭情况等一律密封起来;还有“锁院”制,也就是考官得到任命,一进考场立马锁门不让出去,任何人也不许见。这些措施就最大程度的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没有后台的老百姓也愿意参加了。\r

4. 科举制度的完善又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宋代有各种类型的学校,不仅有专供贵族、官僚子弟就读的国子监、太学、宫学,也有录取面很广的地方州县学校。\r

综上所述,宋朝的文人墨客才会特别多。





黑云卷


宋代文人墨客特别多,创造的文化灿烂辉煌,肯定由当时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关。


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非常灿烂的,文人墨客辈出,唐宋八大家就有三苏、欧阳修、曾巩等六位,出了一个历史上文化全才苏东坡,绘画有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书法“宋四家”等,理学家朱熹、二程等,艺术品有宋瓷……现在的很多学者被公认已经达到了中国史上的巅峰!纵观能创造出灿烂文化的春秋战国、唐朝等来看,都是当时有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没有发生过文字狱或者出台禁锢文化发展的政策。

首先,政治相对统一。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诸侯割据、王朝更代的混乱局面,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相对统一的封建皇朝。


第二,重文抑武。宋朝从太祖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改革财赋制度,开启了仁治天下,宋太祖立下的规矩就有“不杀言事士大夫”这一条,所以宋朝一般不杀文人。这样宽松的政治氛围使宋代成为了一个群星荟萃的朝代,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朱熹、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等一大批在中国乃至在世界史中光彩夺目中的人物纷纷出现。


第三,政治比较稳定。宋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手段,较好地解决了传位制度,文人治国,政治比较稳定,没有女人干政、宦官之乱、外戚当政,皇位传续较为稳定,甚至出现了三代皇帝禅让的情况。

当然,宋朝文化灿烂当然不仅有政治的原因,还有经济的文化,活字印刷的发明等等,但与政治肯定有关。


@南山悠然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