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算雄主吗?

再见179540883


赵光义肯定不是雄主,只能说是一个守成之君,严重点说是一个庸君。北宋的实际衰败就是从宋太宗开始的,此人外宽内忌,用人疑心重。多谋少决,后知后觉。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可以数,宋太宗基本是依靠其兄赵匡胤的根基才维持的,北宋的崇文抑武实际上就是从宋太宗开始的。宋太宗,北宋第二代皇帝。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公元976年登基,公元997年驾崩。终60岁。赵光义在位21年。

对比一下赵氏兄弟,赵匡胤不愧是开国之君,心胸开阔文治武功。为人做事大气的,不管在对待属下、对待朋友,还是在对待前朝故主和其他亡国之君,他都能用宽容的心态处理。赵匡胤当皇帝以后,始终偏心着他的这位弟弟。宋太祖加封赵光义为晋王,官居开封府尹,属于朝中实力派人物。开封府尹是首都的最高长官,关系着朝廷安危,这已经表明了宋太祖对赵光义充分的信任,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却不咋滴。终赵匡胤一生没有封王。

但赵光义得位不正是肯定了,“斧声烛影”千古之迷。之所以非议这么大,也恰恰说明了赵光义当皇帝不是太明白。从登基当年改年号,对待自己的2个侄子行为,也可以看得出赵光义心里的阴暗和阴毒。赵光义登基以后,也就灭了北汉一国(实际就一座太原城)。后来两次征伐大辽都以失败告终,赵光义不知兵事自以为是,希望一举荡平大辽收复燕云十六州,但结果是赵光义他自己都差点丧命,他两度伐辽失败导致信心丧失,赵光义的国家政策开始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越往后政策越保守,国家大计循规蹈矩,北宋也由此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所有的亡国之君都赵光义给毒死了,包括一代词宗李煜。而且赵光义多次侮辱小周后,赵光义他的报应日后都报应在了宋徽宗之一朝。

毛主席曾言:赵光义是真小人。钱穆说赵光义,才弱。实际上人品极差政绩也是平平。志大才疏。是个伪君子,好虚名。各个方面都比赵匡胤差的太多。不许迁都洛阳,造成了北宋的积贫积弱。不知兵戈丧失大宋精兵,大厮封官造成冗官。赵光义当皇帝就是为了证明两件事。一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帝位合法性,二是要让自己的功绩大大高于赵匡胤,以堵天下悠悠众口。以证明自己高于哥哥。改写历史,把自己说成是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人,制造了金匮之盟证明了自己登基合法性。说自己后宫只有300宫女。他驾崩以后,其子因后宫嫔妃太多,多加遣散,真是啪啪打脸。可见多虚伪。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宋太宗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在赵匡胤因病突然去世后,继皇帝位。奕天认为用“志大才疏”来评价赵光义是最为恰当的,赵光义的才能无法支撑他的梦想,梦想没能实现,赵光义自然不能被称为雄主了。

如果相对全面客观的评价赵光义,奕天认为,赵光义政治手腕强悍,有梦想,敢作为,但军事才能太弱,导致赵光义的功绩不足以盖过他用过的阴暗政治手段,所以,赵光义得到的总体评价不高。

赵光义可以成功夺得皇位,可见,其政治手腕是比较强悍的。特别是比较流行的诸如“烛影斧声”、“金匮之盟”的故事,让大多数都认为赵光义是篡位登上皇帝位的。这个是赵光义的一个污点,但历史上篡位的皇帝多的是,只要当上皇帝后有非凡的作为,基本上就会被忽略了。

赵光义的内政,还是比较有作为的,比如扩大科举招录的人数,让更多有才华的人得以施展才能;鼓励垦荒,大力恢复因为五代十国的连年战乱造成的农业生产荒废,让人民安居乐业;确立文官治国的制度,稳定社会局势(这个在当时是有先进意义的,五代十国的连年征战,都是大军阀割据造成的);同时,还修订图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为宋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且,赵光义对百姓还是比较有仁慈之心的,著名的成语“雪中送炭”就来自太宗。根据《宋史》的记载,有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太宗想到了贫苦高龄者,于是“召赐京城高年帛,百岁者一人加赐涂金带。”,下令给京城年纪大的人赏赐棉衣,百岁以上的外加一条带子。“是日,雨雪,大寒,再遗中使赐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赏赐的当天,天竟然下起了大雪,太宗又想到了那些独居老人和穷困的人,并让人送去了钱粮木炭。天下人心不就是这么来的么,可见,太宗还是有值得称赞的地方的,至少要比那些只打雷不下雨的强。

赵光义有了“文治”,但差在了“武功”。

赵光义在国家统一上的功绩,取消了吴越国的国号,并亲征灭了北汉,再次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之所以说形式,是因为相对汉、唐,地盘少了很多。

太宗两次北伐大辽,一次远征交趾(越南),均以失败告终。

太平兴国四年北伐,宋辽大战于高粱河,在宋军占优的情况下,大败。当时,太宗亲临指挥,结果中箭,竟然自己乘着驴车慌忙逃跑了。其实,这时宋军并未全败,还在固守涿州。如果太宗肯于舍财,犒赏三军将士,收买人心,激励三军将士,重新部署,还是有机会反击胜利的,但是赵光义却下令撤军了。

太平兴国五年,赵光义派军征伐交趾(越南),由于用人不当,宋军之间毫无默契,造成了进攻兵力不足,主帅侯仁宝中计战死,此前作战胜利的陈钦祚军撤退时,被追杀,大败。赵光义得知之后,命令撤军,交趾保持了独立。

雍熙三年,北宋名将齐出,分为东中西三路大军伐辽。这次北伐,前期非常顺利,诸路军马纷纷取胜。东路军主帅曹彬、米信却犯了错误,轻敌冒进,导致粮道被劫,在岐沟关之战中被辽军大败。这次失败原本是可以避免,或者不至于大败,结果两位主帅,在被辽军包围,并切断粮道的当天夜里竟然弃军逃跑了,结果东路宋军大溃。然后,太宗就下令撤退了,造成了西路军损失了大将杨业等数人,而北宋一代名将潘美也被丑化成了潘仁美。岐沟关失败后,东路还是有兵力可以跟辽军一搏的,结果赵光义再次怂了。

反过来看看周世宗柴荣,太祖赵匡胤,一次的失败不怕,改变策略继续打呀。果然是不会打败仗的统帅,一定在军事上没有大的作为,绝对是真理。赵光义就死在这上面,不会打败仗。

正是由于赵光义在“武功”方面的一塌糊涂,导致他永远没法成为“一代雄主”,也将他的“文治”功绩掩盖,再加上他用了很多阴险的政治手腕,导致太宗的光辉全无,只剩下被嘲笑、被批判的结局。


奕天读历史


宋太宗介于雄主和守成之主之间。

我觉得可以用志大才疏来形容宋太宗。

说志大才疏,是太祖皇帝死后,北宋还面临三个割据政权——北方的北汉,契丹,以及西北的定难军(就是后来的西夏)。

太宗皇帝先是解决了北汉,也一度解决了定难军(后来宋真宗以后,北宋才割让定难军五州给党项人,而李继迁也是靠这个为基础,打下了西夏的基础)。

太宗皇帝也曾多次对契丹用兵,但是无奈契丹太强,每次太宗都是落荒而逃。


辰州观海


作为北宋第二位皇帝的宋太宗赵光义,22岁时参与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38岁时太祖赵匡胤驾崩,“

斧声烛影”后,遂登基称帝,是为宋太宗。59岁时去世,在位21年。

宋太宗在位期间,继承后周世宗柴荣时期开始的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编纂大型史书典籍;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官员的选拔与考核;确立文官政治,进一步削弱,限制节度使等为首的武将的权力。这一系列的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繁荣做出来重大的贡献。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异常繁荣,城镇化率水平高。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甚至可与今日媲美。


但凡事有利便有弊。宋太宗因其急功好利,导致几次伐辽均告失败。宋朝确立的文官政治使得武将手脚受缚,无法发挥真正的水平。因此,宋朝少有名将。对外作战几乎都是输多胜少。攻辽失败后,爆发了四川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太宗转而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晚年政治策略循规蹈矩,使宋朝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给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结合宋太宗时期政治的得失,很难将其列为和秦皇汉武一类的“雄主”。但也可称得上是一代有为帝王。


庆之882


宋太宗算什么雄主,最多是一用毒高手。

宋太祖留下的家底,两次北伐打光了不说,还使宋朝之后再也收不回燕云十六州。

对外不行,对内又是重文轻武,阉割之前崇文尚武的精神。

这样的王朝第二代皇帝,称他为太宗都是够意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