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国策,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学益精舍的回答-悟空问答

红红火火讲历史


从宋太祖开始,宋朝实行了三百年的国策就是右文政策,重视科举,给予文人士大夫超高的待遇,文化事业建设,编纂印刷图书,一时人才辈出,文人以天下为己任,宋太宗、宋真宗继续实行重用文臣,重视科举,文人士大夫得到优厚待遇,到了宋仁宗时期,迎来了与文人士大夫治理朝政的盛世。但是这种右文政策,导致了朋党成祸,党同伐异,扰乱朝纲。

从宋太宗到宋仁宗,朋党现象越演越烈,宋太宗是个务实的人,生性多疑,事必躬亲,大权独揽,虽然提倡文治,但是对于士大夫朋党,太宗严厉处置。到了宋真宗,澶渊之盟解除了辽的威胁,但是很多人认为这样很屈辱,民心士气十分低落,为了扶起民意,以王钦若为首的大臣,揣摩宋真宗的心思,上演了天书封禅的闹剧,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宋真宗来到了泰山封禅,后来王钦若和丁畏勾结,排斥异己。因为宋朝是来自北方的政权,来自北方的文人士大夫对于南方的王钦若等骗真宗去泰山封禅的人十分鄙视,认为南方的文人都是这种小人。

宋仁宗认为老官员不能适应时代潮流,于是就把新进派的年轻官员重新重用,范仲淹再次得到宋仁宗的重用。庆历三年,范仲淹和富弼开始改革,整顿吏治,提拔贤能,废黜不合格官员,加强法制建设,改革选举制度等等方面,提出改革吏治的政策,这就是庆历新政。新政的矛头直指旧势力的利益,因此范仲淹成了所有人的靶子。于是他们用故技重施,仍以朋党为理由,继续攻击改革派,诋毁新政。宋仁宗因此罢免范仲淹等人,贬出京城,新政各项措施停止,新政彻底失败。

公元1069年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了王安石变法。神宗也开始怀疑变法,开始慎重考虑反对派的意见,公元1074年宋神宗将王安石罢相。后来宋神宗再次重用王安石,王安石已经力不从心,变法断断续续,反对派和改革派不断摩擦,变法实际上已经失败了。

以上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是来自反对派的反对,导致变法失败,换言之也就是朋党导致,可见宋朝与文人士大夫共天下,对大宋王朝有一定的危害。


学益精舍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在重农轻商的古代社会里,商业在宋朝有了长足的发展。

而宋朝的“士大夫”也是历朝历代的“士大夫”生活条件最好的。朝廷对文人有着强于其他王朝的待遇,而民间也重视文化,对文人非常的尊重。

之所以会如此重视文人,是因为从宋太祖开始,宋朝的基本国策就是“重文轻武”。经历了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赵匡胤,对地方兵权有着深深的忌惮。

所以,他站稳脚跟之后,就搞了一次“杯酒释兵权”,弱化地方武装力量。而他后来的重禁军、轻边军等一系列军事政策,更是让宋朝的武备力量进一步弱化。

武备力量的弱化的同时,文人的春天到来了。那么,这种“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国策,是从何而来?对宋朝有着哪些影响呢?

分析

  • 所谓的“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

所谓的宋朝与士大夫共天下,其实有一部分是“以讹传讹”,说的也对,但也不全对。

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希望皇权能够集中,无论说什么话都不可以全信。

要想讨论“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我们需要先看看宋太祖说过的几句话:“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这句话,为后来北宋的言官加了一个护身符。正是因为宋太祖的这一句,让宋朝的言官可以肆意的去议论朝政,反正都不会死。

宋太祖还说过一句话:“本朝与士大夫、百姓共治天下”。他的本意并非是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包涵了百姓的。

这句话宋太祖想要表达的是他亲民的态度,是他在决定要“重文轻武”后,而拉拢一部分人的手段。想要“共”天下,是不存在的。说到底“共天下”的表现,就表现在宋朝对文人的重视。

  • “共天下”所带来的好处

如果说,这种所谓的国策,能给宋朝带来什么好处的话。最直接的就是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

在宋朝文人所受到的重视是其他朝代所不能比的。一旦得中,那所能获得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要远远高于任何一个朝代。

而且,相对于其他王朝来说,宋朝也要容易得中。因为宋朝从太祖朝开始,就一直在扩充科考的名额,人数比其它朝代要有大幅度的提高。

恰恰也是因为这种重视“士大夫”的地位,让宋朝呈现了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宋朝的文化得以飞速发展。无论是从艺术作品上,还是从文学创作上,宋朝的文化氛围创造了一大批人才。

而另一方面,宋朝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纵观千年的古代历史,宋朝是技术发展最快的朝代,涌现出了一大批科学家,譬如说苏颂、沈括等。

  • “共天下”之弊端

相对于这种国策所带来的好处,它所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单拿宋朝的军事力量来说,这种“重文轻武”的国策,就极大程度的抑制了宋朝武备的发展。在宋朝,武将的地位同文官相比,简直是惨不忍睹。

他们虽然有着很好的经济待遇,但整体的社会环境上武将很难受到重视。更为过分的是,宋朝经常会出现文官调动部队的事。

虽然说,宋太祖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割据重现。割据问题确实得到了解决,但问题是武将的指挥权受到了很大的压缩,让军队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

宋朝的经济繁荣,是中国历史之最。但这个历史之最,却并没有给百姓带来好日子。

士大夫集团受到重视后,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个集团的人数得到了极大的扩充,而为了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朝廷就需要剥削老百姓。

这样一来,看似经济繁荣的宋朝,老百姓并没有提高生活水平,只有那些官员得了好处。

文官集团的势力过大,有时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掣肘。王安石变法之所以频频受阻,就是因为它的变法涉及了大多数官僚的利益,这些官僚说白了就是文官集团。

结语

宋朝的这一国策,的确是推动了宋朝的文化发展。

宋朝是很多读书人心中最理想的王朝。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议论政治,可以得到很好的经济回报,这是一个读书人最有机会成功的王朝。

但它同时也有很多负面影响。

过于的“重文轻武”,让宋朝的武备力量始终得不到有效发展。文官集团在这一政策下发展速度过快,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剥削阶级,让百姓们没有享受到,宋朝经济繁荣所带来的好处。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很多时候,成为了社会变革的制约者,滞后了社会发展。


再言春秋


宋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国策屋里开飞机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国策。宋前所未有科学文化大繁荣就是明证。

唯一的缺憾就是武力值稍差,在扩充疆土上缺乏进取心,但至少北宋没有大家想想的那么差吧。守成还是可以的。

但宋的繁荣几乎是全方面的。分别说明

1。宋对士大夫的宽容,使宋文化极度繁荣,是古中国的最高潮。特别是宋仁宗,神宗,哲宗四位皇帝时期那真是灿若繁星。简单举例。

名臣就有:范仲淹、吕夷简、鲁宗道,王尧臣、包拯、孔道辅、韩琦、富弼、文彦博、种世衡、狄青、

文人兼名臣:王安石,张先、晏殊、宋庠、宋祁、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等。

书法家宋四家,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

2。科学技术前所未有的发展,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就是此时发明,天文,医药,数学,化工,造船,冶铁,瓷器,丝绸,海运非常发达。现在非常著名的五大官窑就是此时的产物,钧窑,景德镇等。出现了非常一些顶级的古代科学家。

沈括,综合性的科学家,许多方面都有建树。

苏颂,天文学家,造了很多的天文仪器。

贾宪,贾宪三角。

毕升,活字印刷术发明者。

等等好多。

3。开放的心态,老百姓安居乐业,娱乐业发达,各种坊市,瓦肆,非常发达。

4。宋一开始就建立了市舶司,管理海运,

海上贸易繁荣发达

如果和明清的政策相比,就更会感觉宋的好,明清两朝因言获罪不知道有多少。朱元璋很是变态,动不动就灭九族,蓝玉案,胡惟庸案牵连的多达上万,犯罪了动不动就是严刑酷法,剥皮抽筋。清朝光文字狱就在10多个年头发生,严重的牵连上万。更开历史倒车的是,明清两朝又有了活人陪葬。我最讨厌这两个朝代。相对而言,宋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