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她,十五,他,十九,年轻时,相逢未相识,古稀时,重逢定姻缘

她,热情似火,性格开朗,个性直爽,他,沉静似水,谦和稳重,温文尔雅。1935年,她十五岁,是北平市立一中的学生,他十九岁,是北平(北京)大学的学生。那时,两人虽在一城,却从未谋面,更不相识。然而,就在那一年,一场轰动全国的运动让他们同时走上了街头。她虽是一名女学生,手无缚鸡之力,但看到摇旗呐喊的同学,个性直爽的她没有选择沉默,而他虽是温文尔雅的大学生,但理想、抱负、前途、未来,同样让他不能选择沉默。她和他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做着同样的任务,却没有一句话一个眼神的交流。那时的他仅仅留下了一张照片作为青春热血的纪念,而她什么也没留下,只在脑海中留下了对那段时光刻骨铭心的记忆。

她,十五,他,十九,年轻时,相逢未相识,古稀时,重逢定姻缘

民国学生合影

姻缘总是在不经意间露一次面,留下一点痕迹,却又不能让人轻易发现。十五岁的她和十九岁的他,自然也难以发现这段姻缘。因为这段姻缘真正出现的时间,长的让人难以想象,足足跨过了一个甲子年。当然,这是后话,此时他们都在各自不同的人生轨道上前行。六十年间,他们没有任何交集,一个南方,一个北方,身不在一处,心不在一处,缘也很难让他们相连。的确,那时,他们只是相逢而未曾相识的陌生人。

她,十五,他,十九,年轻时,相逢未相识,古稀时,重逢定姻缘

民国夫妻

就在1935年,那场运动后的第二年,一场战争剥夺了他们同在一城的命运。她,青春热血,满怀抱负,不顾家人反对,历经千辛万苦,突破重重险关,到达革命圣地。当她回忆那段时光时,往事历历在目。为了心中向往的圣地,她不惜离家出走,却被父亲抓了回来,但她没有就此罢休,趁着一次父亲离开去给她买衣服的间隙,她又一次选择逃跑,却最终又被父亲通过关系抓了回来。她不得不与父亲谈判,十七岁的她对父亲说道“你曾说过“社会黑暗,我要是因此堕落了,我就不跟你姓,谢谢你把我养大,现在我就算你朋友的女儿,再见。”性格直爽的她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不与黑暗的社会一起堕落,她敢与父亲面对面地对峙,毫不畏惧。父亲最终妥协了,送了她一套衣服,她仅仅拿了父亲三分钱,和那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前往革命圣地。

她,十五,他,十九,年轻时,相逢未相识,古稀时,重逢定姻缘

民国女学生

而在同年二十一岁的他也被迫和学校一起南迁,这段大学南迁的艰苦岁月,曾在亲身经历者的回忆中口耳相传,并记于书中,搬上荧屏。几十年过去,那一句句的痛语,那一行行的文字,那一幕幕的影像,让后人听后,读后,看后,仍觉心中震撼。每个人都会感慨,那是一场国家的灾难,也是一场学校的灾难,当然更是一群师生的灾难。而他作为万千师生中的一员,他并没有亲口回忆过那段艰苦的岁月,但我们可以深深地感触到在那样的环境下。作为一名学生,怎能独善其身。

她,十五,他,十九,年轻时,相逢未相识,古稀时,重逢定姻缘

民国男学生

那时,她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向心中的圣地进发,而他跟随南迁的师生向西南躲避。一个跑向西北,一个跑向西南,距离不断变长,姻缘似乎更是遥不可及,当然谁都坚信黑暗总会过去,黎明一定出现,灾难又何尝不是呢?然而,此时他们正处在黑暗和灾难之中,她与同学在路途中“弹尽粮绝”,路还很长,命运难以预料。她不得不写信向那个曾经与之对峙的父亲求救。父女再闹,总有情,她想到了父亲,父亲自然不会不管。父亲很快寄去了一封信和二十元钱。后来,她回忆道“父亲给我寄的这二十块钱一到手,我记得大家在一道,没有钱就用我这点钱,那时候的人真亲近,现在……”就是用这仅有的二十元钱,她和同学们才得以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前行。理想和毅力虽然能让人的精神力量倍增,但没有物质力量的支撑,精神力量不会延续太久。可见当时这二十元钱对于一群有着理想抱负的年轻人是多么的重要,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她与同学彼此之间共享一切的那颗心。

她,十五,他,十九,年轻时,相逢未相识,古稀时,重逢定姻缘

民国女学生

而他随学校南迁之后,继续学业,毕业后,由于成绩优秀,被推荐出国留学。此时,一个在中国的大西北圣地,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他们仍然在各自不同的人生轨道上前行,似乎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之后,她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但生活并不幸福;他学成回国,也有了家庭,与妻子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而她的苦却超出了常人的想象。晚年的她曾回忆“丈夫对她不好,对孩子不好。她曾抱着孩子被丈夫赶走,在倾盆大雨的夜晚,不得不在老百姓的家里住了一晚。后来丈夫对她不忠,与她闹着离婚,性格倔强的她再也无法忍受,选择离婚,一人抚养着孩子。”然而,她虽然与丈夫离了婚,但她与婆婆的关系依然如初,亲如母女。婆婆曾流着泪对她说“我知道都是我儿子不好,但我们娘俩不要隔阂了。”她一直孝顺着婆婆,婆婆也一直拿她当女儿对待,总会做一些她喜欢吃的菜给她留着。后来,婆婆死,前夫并不在身边,而她给婆婆买了棺材,并安葬了。她认为丈夫的错是他一个人的,其他人没有错,甚至她很同情那个后来与丈夫在一起的女人,虽然那时她和丈夫还未离婚,丈夫就选择了那个女人。

她,十五,他,十九,年轻时,相逢未相识,古稀时,重逢定姻缘

民国留学生

她,敢作敢当,嫉恶如仇,但她仇恨的是那些伤害过她的人,处处在她心中留下伤疤的人,而不会牵连其他的任何人,甚至后来,她帮助过前夫与那个女人的孩子。她不会因前夫对她的伤害而放弃对婆婆的孝,更不会伤及其他人。她的爱,她的善,她的美,自然而纯粹。

而那时他归国后,爱情美满,事业更是蒸蒸日上。作为满腹经纶,一身抱负回国的留学生,他的优秀很快让他成为了大学的一名教授。然而,本应该幸福的生活却发生了变故。1963年,他的妻子突发脑溢血,从此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他一边教学做研究,一边照顾着妻子。他与妻子的爱有多深,只有时间可以见证,妻子瘫痪三十年,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了三十年。三十年如一日的照顾着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如果不是爱得深切,谁又能做的到呢?后来,家中虽然有了保姆,但他始终不放心,妻子的吃喝拉撒,洗澡,他都要亲力亲为。

她,十五,他,十九,年轻时,相逢未相识,古稀时,重逢定姻缘

民国夫妻

上个世纪90年代,那些经历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老战友要举行一场60周年纪念活动。那一次,在上海的她启程北上,她第一次踏入了他的家门。她一眼便看到了当年他们一起参加“一二九”运动的照片,往事一下涌上心头,让她激动的不能自已。六十年前,她十五岁,他十九岁,他们虽在一张照片上,却互不相识。整整一个甲子年过去,她已七十五岁,他已七十九岁。跨越六十年的这张照片,已经让她不能自已,而当她看到他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的妻子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她,十五,他,十九,年轻时,相逢未相识,古稀时,重逢定姻缘

一二九运动

后来她曾回忆“对于他这个人,我完全是出于崇敬,我从没听说过有这样一个男同志,好到这种程度。后来,她的夫人成了植物人,饭都不会吃了,不会咽了,他就把夫人抱起来,靠在他身上,让夫人吃一口,呼一口气,就这样一天三餐,要是别的人早就死了。这样伺候人,别说男的,就是女的也不行啊!”他照顾了妻子三十年,直到妻子生命的最后一刻。

她,十五,他,十九,年轻时,相逢未相识,古稀时,重逢定姻缘

吴承明先生

自从,她亲眼看到他对妻子的那种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七十五岁的她对七十九岁的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她认为他是这个世界上的大善之人。她决定用自己的余生照顾他,最终他们走到了一起。她曾回忆“男性能那样子善气!如果不是这样的人物,我一个人过得多潇洒,这么大年纪,真的。”她确实被他的善打动了,直达她的心底,原本可以一人安享晚年的她,决定和他共享余生。六十年前,他们相逢未相识,六十年后,他们重逢却走在一起,一场跨越六十年的姻缘,真的让人难以想象。

她,十五,他,十九,年轻时,相逢未相识,古稀时,重逢定姻缘

吴承明老先生

古稀之年,他们姻缘相连,之后,他们又一起走过了整整十五年。2010年,享年九十岁的她,先于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她实现了用余生照顾他的承诺。仅仅过了一年,2011年,九十五岁的他,也随她而去。两人先后仙逝,实际仅仅相差几个月而已。他的生活令人无可挑剔,而他的学术成就更是令人崇拜,他一生著作等身,在经济学学界更是无人不知,他就是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史专家——吴承明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