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作用終歸有限,滴滴順風車限時令被罵背後的無奈

11月6日,滴滴宣佈重啟順風車業務,於本月20日將陸續在哈爾濱、太原、石家莊、常州、瀋陽、北京、南通試運營。

滴滴重啟順風車的消息一經發出便引起網絡熱議,概因發佈內容中試運營期間5:00-23:00(女性5:00-20:00)被質疑有性別歧視之嫌。

技術作用終歸有限,滴滴順風車限時令被罵背後的無奈

“晚上8點過後,不允許女性搭順風車,說是為了女性安全,但卻掩蓋不了滴滴避重就輕、推卸責任的事實。”“美名曰為女性考慮,實則是變向的歧視拒載。”

網絡嘲諷者認為滴滴選擇了拒載女性乘客,實則為了推卸公司責任,而非為了女性乘客的安全。

面對越吵越熱的網絡輿論,滴滴出行總裁柳青發布微博表達歉意,“作為一位資深女白領,也覺得現在的順風車產品功能對女同學不太好用;但在安全問題上,是如履薄冰的試運行。”

柳青說得明白,滴滴的方案不完善,但滴滴不是性別歧視,只是更側重於安全。

滴滴順風車業務停運至今已一年有餘,停運的起因源於兩起惡性事件,事件受害者皆為女性。解決順風車的安全問題刻不容緩,尤其是對女性乘客的安全保護問題。

此次滴滴的整改方案中,除了車主註冊條件變得更加嚴格外,還引入了失信人篩查機制,規定了車主的接單次數,並去掉附近接單功能、限制常用接單地點等功能,同步迭代了平臺110報警、行程分享、緊急聯繫人、路線偏移提醒、行程錄音等功能。

技術作用終歸有限,滴滴順風車限時令被罵背後的無奈

在隱私上,滴滴永久下線了個性化頭像、性別、長文評價標籤等涉及用戶隱私相關的敏感信息。增加了女性安全助手,提供女性專屬保護。

滴滴還保證在試運營期間,會根據社會各方的意見反饋,持續不斷完善方案。

從方案中可以看到,滴滴以乘客安全為第一準則,其他的原則皆要為安全讓路。

無論是乘客的安全保護措施,還是對女乘客安全問題的注重,滴滴的出發點均無問題。但為何輿論會指責滴滴性別歧視,推卸責任呢?

輿論指責的出發點很好理解,滴滴是一家網約車平臺,提供的服務具有強烈的公眾屬性,公平對待顧客,不得有性別歧視是基本原則。

滴滴區別了男性、女性乘坐順風車時間,明顯屬於性別歧視行為,這點無可爭議,但是牽強的說滴滴推卸責任則有些牽強附會。

技術作用終歸有限,滴滴順風車限時令被罵背後的無奈

就目前的方案而言,滴滴雖然加強了安全審查和乘客保護措施,但是對於人性的惡而言,這些技術上的措施只能限制“惡”,而非杜絕。

滴滴沒有給出這些技術措施能夠避免惡性事件發生的概率,因為可靠的數據,需要在試運營階段獲取。

再者,滴滴也明確表示了,順風車試運營階段會根據試運營期網友們提出的意見,對方案進行完善,修改女性乘客使用服務時間也不無可能。

其實,如果滴滴有自信可以憑技術保護乘客安全,滴滴絕對會修改方案,允許女性乘客夜間乘坐順風車。

而杜絕人性之惡,是任何技術都無能為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