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麻 辣 風 趣 聊 歷 史丨財 經 視 角 說 宋 朝

眾所周知,司馬光因“砸缸”而成名。不過,比起“砸缸”這件軼事,更值得世人銘記和崇敬的是,司馬光耗時十九年主持編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鉅著——《資治通鑑》

這部書梳理了從周威烈王到五代後周世宗總共16朝1362年的歷史。論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鳴盛的一句話來概括:“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據說毛澤東把《資治通鑑》讀了17遍!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一個砸缸的“網紅”少年,何以成就如此偉大的著作?他的編撰動機是什麼?背後有沒有團隊?十九年是怎樣撐下來的?以及,讀者都怎樣評價他?……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走進《資治通鑑》背後的故事。

Q1 為何要編《資治通鑑》?

司馬光修《資治通鑑》的最初動機,源自他做史官時編撰的先秦史書《稽古錄》得到了宋英宗的讚許。宋英宗希望他繼續編寫,擴展至有宋立國以前。後來宋神宗繼位,也十分重視修史,於是司馬光就在為官之餘用零碎時間繼續編寫。

直到公元1071年,53歲的司馬光決定離開朝堂,一門心思修史著述。

當時,王安石正在皇帝的支持下大刀闊斧搞改革。改革初心是好的,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朝堂上下亂作一團,黎民百姓怨聲載道。司馬光不斷上書提醒、反對、阻撓,結果都無濟於事。於是,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司馬光主動要求調到洛陽,判西京御史臺,此後十五年,不問政事,一心著述。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來到洛陽,司馬光買了20畝田,建“獨樂園”,園中環境幽美,格調素簡,藏文史書籍萬餘卷。不過,司馬光自己居住的寓所十分簡陋。夏天酷暑難當,他又在房子下面挖了一個地下室。一邊避暑,一邊埋頭工作,寒磣而又另類,被人叫作“穴處者”。

當時大臣王拱辰也住在洛陽,宅第非常豪華奢侈,中堂建屋三層,最上一層稱朝天閣,於是洛陽人戲稱:“王家鑽天,司馬入地。”就是在這裡,司馬光完成了《資治通鑑》這一浩大工程的編輯工作。

Q2 為編這部書,司馬光有多拼?

《資治通鑑》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宋太祖趙匡胤建國前夕,總共跨16朝1362年曆史

司馬光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全書正文有三百多萬字,司馬光參考了三百多部著作,對於史料矛盾或記載不清之處,還進行了比較、考訂,撰寫《考異》

三十卷

為了編撰這部書,司馬光前後花了十九年時間。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北宋士大夫生活富裕,納妾、奢靡、揮霍之風盛行,司馬光卻獨身其外。就算自己夫人張氏無法生育,也堅持不納妾。期間夫人主動為他納妾,司馬光堅決不從。最後夫婦倆一生無後,便把哥哥的兒子司馬康過繼為養子。夫人去世後,一生高官厚祿的司馬光竟然無錢安葬,只好把朝廷分給他的職田三頃賣了,草草為妻子辦了喪事。在孤獨和清貧中,司馬光把全部精力都投注到了史書編纂工作中。

儘管皇帝很少催促,但司馬光不用揚鞭自奮蹄,規定自己每三天刪訂一卷,並嚴格執行計劃,如果某天有事耽誤了,不眠不休也一定要補上。為防止偷懶犯困,他把一節圓木做枕頭,稱為“警枕”,若睏倦睡下,枕頭滾動,人即驚醒,然後繼續伏案工作。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更令人欽佩的是,據親眼見證《資治通鑑》成書的黃庭堅說,司馬光在洛陽留下兩大屋子的手稿,雖然只是手稿,但是筆跡字字工整,沒有一個草字。

公元1084年,這套書終於全部修完了。當時司馬光已六十六歲,他在《進資治通鑑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而書成不到兩年,司馬光便積勞成疾,離開了人世。

Q3 司馬光身後有沒有團隊?

當然,《資治通鑑》不是司馬光一個人的功勞。除司馬光之外,當時的著名學者劉攽、劉恕和範祖禹也參與了編撰工作。

劉攽,小司馬光四歲,是北宋著名的漢史學者。史書上評價這人“喜諧謔,數招怨悔”。喜歡開玩笑,搞惡作劇。有一次他到王安石家做客,碰巧王安石在吃飯,他便到書房等候。看到書桌上有一篇王安石草擬的《兵論》,過目不忘的他當場默記下來。等見到王安石,他說自己最近在寫一篇文章,然後把那篇《兵論》一口氣背了出來。王安石不知是玩笑,當真以為自己和劉攽撞了思路,於是把自己已經寫好的文章給撕了。

劉恕,小司馬光十三歲,是司馬光的學生。司馬光離開京都後,劉恕受到牽連到江西贛州任職。為了討論《資治通鑑》,劉恕每次都要長途跋涉來到司馬光駐地,往返需要三千多里。因為編纂《資治通鑑》所涉及的資料繁多,司馬光派他到一位藏書大家中去閱讀資料、蒐集信息。書不方便帶走,劉恕便夜以繼日地抄寫,因為用眼過度,後期幾近失明。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範祖禹,小司馬光二十二歲。他雙親早亡,由叔祖範鎮撫養成人。司馬光與範鎮為莫逆好友,故選範祖禹入局。初來乍到之時,範祖禹沒什麼名氣,年輕氣盛,陋習不少,經過司馬光的耐心指點,才逐漸改變舊習,此後專注修書十五年。

司馬光對團隊的分工是:劉攽主要分修兩漢;劉恕分修魏晉南北朝及五代;範祖禹主修唐史。胡三省在《新注資治通鑑序》中點評這個團隊說:“修書分屬,漢則劉攽,三國訖於南北朝則劉恕,唐則範祖禹,各因其所長屬之,皆天下選也。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Q4 《資治通鑑》的粉絲都有誰?

當司馬光將這套書進獻給宋神宗後,神宗相當珍視。他將書的每編首尾都蓋上了睿思殿圖章,以其書“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鑑》,並親為作序。

隨後,神宗降詔獎諭司馬光,說他“博學多聞,貫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書,褒貶去取,有所據依”。並賞與銀、絹、衣和馬,擢升司馬光資政殿學士。

這套書不僅得到了當朝皇帝的激賞,還得到了後世帝王和學者的交口稱譽。據說朱元璋就對《資治通鑑》情有獨鍾,清朝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都通過閱讀此書學習治國之道,並作“御批”(讀書筆記)傳世。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曾國藩向人推薦說:“竊以為先哲經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溫公《資治通鑑》。

王夫之寫過一本《讀通鑑論》,他認為讀《資治通鑑》,知歷代興衰,明人事臧否,“

可以自淑,可以誨人,可以知道而樂”。自淑,就是可以提升自己;誨人,就是可以與人分享;知道而樂,就是知道治國之道、為人之道、處事之道,而感到很愉悅、很快樂。

作家馮唐甚至堅定地表示:“如果只讀一本書,我就選《資治通鑑》。”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所以,你有沒有被這部著作打動?

當然,如果你覺得自己讀起來有些吃力,那麼歡迎加入《那些年》!因為,小小那可以驕傲地告訴大家——《那些年》的節目素材(宋史之前),都取自《資治通鑑》中的精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