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的祕密一

讀《資治通鑑》一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光曰:幽、厲失德,周道日衰,綱紀散壞,下陵上替,諸侯專征,大夫擅政。

禮既壞,智力相雄。

三分晉國, 春秋成為歷史,戰國開始紛爭。

歷史的進程中,王朝更迭時,總不乏殺戮,塗炭的終究不過黎民。

司馬光在執政方略上,與王安石是有衝突的,時代賦予了他們倆不同的立場,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觀點,我認為只是激進與保守的衝突,兩大家間的互相傷害,歷史也證明了王安石過於激進的結果。

《資治通鑑》算是司馬光被退休之後的發揮,被譽為帝王學術,在史實材料的選擇方面畢竟做出了讓步,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治國理政的正反面教材,無關內容一概摒棄,通過史實材料和司馬光本人的論述,充分的展現一種帝王應有的氣度與能力。

仁貫徹整個儒家思想,《通鑑》開篇,以智氏、趙氏繼承人的選擇問題,引發的三家分晉,論述德政對於社稷。

智瑤甚不仁,所有的優勢都被自己親手葬送,多麼強大的政治背景,多強悍的個人能力展現,終無法改變淪亡的命運。楷模在這個時代已經非常難得,交往之間,有取有予,取適可而止,予則量能度才。

“智宣子卒,智襄子(這個智襄子就是智瑤)為政······智伯戲康子(韓康子)而侮段規······遂殺智伯(這個智伯也是智瑤),盡滅智氏之族。”(篇幅有限,沒必要寫全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原文)

強悍的能力與強大的背景固然重要,但這都可以在後天的經歷中培養。

任何事情的出發點,應該是構建和諧社會,共享共贏共同進步的角度。一件事情的虧損,對方也能感受到你做出的讓步,後期肯定會有變通對應的彌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