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為什麼以三家分晉作為開篇?

三家分晉是《資治通鑑》的開篇故事,但關於這件事的歷史陳述只有短短的一句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不過司馬光緊接著長篇大論地提出了一個觀點: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換言之,司馬光認為周威烈王在這件事的處理上違背了“禮”。這裡的禮就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這句話是孔子之言,司馬光以這套上下有別、尊卑有序,不能逾越的道德規範,再輔之周文王的《周易》中乾坤為首不可顛倒的理論,強調了守禮的重要性。

而韓虔、趙籍、魏斯三人本是晉國的大夫,倘若他們違反了禮,周天子完全可以號令天下諸侯而去討伐他們。這並不基於周王室的實力,而是基於名分。周王室所實際掌握的屬地並不比曹國、滕國大,管轄的民眾不比邾國、莒國多(曹、滕、邾、莒均是當時的小諸侯國)。但在春秋紛爭的數百年裡,從沒有哪個國家敢冒犯周王室。春秋時期的霸主晉、楚、齊、秦雖然實力強勁,但在爭霸過程中仍要打著周天子的旗號。但韓趙魏三家公然瓜分了晉國,周威烈王不僅沒有率領正義之師前去征討,反而答應了他們的冊封請求,這樣一來悖逆之臣在天子授意下成了正式的諸侯,此時其他諸侯再去討伐叛逆就喪失了合法性。

當初西周滅亡的時候,鎬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殺,此時各諸侯國入關勤王,打算擁立新天子,以晉國為代表的諸侯國擁立尚是孩童的姬宜臼為天子,即周平王;而以虢國為代表的諸侯則擁立已經成年的幽王弟弟姬餘臣為天子,即周攜王。經過十餘年的戰爭,晉國消滅了周攜王的勢力。對於東周王室來說,晉有擁立之功,而如今晉國被士卿瓜分,周天子不但沒有施以援手,反而對悖逆者加官進爵,連最基本的道德都淪喪了。周威烈王的這一舉動,是對“居下位的侵凌居上位的,居於上位的人權力衰落,諸侯專擅征伐大權,大夫專擅諸侯的國政”這一現象的默許。

《資治通鑑》為什麼以三家分晉作為開篇?

司馬光從禮的角度用嚴厲的語氣抨擊了周威烈王的這一舉動,但作為一朝天子的周威烈王真的就意識不到此舉的嚴重後果嗎?或許天子自有他的想法。時間回到東周初年,當時的晉國不僅吸收了中原先進文化,在對北方異族的戰鬥中吸納了大量的遊牧民族文化,已經成長為一流強國,而且在擁立周平王的過程中消滅和削弱了大量的反對諸侯,其中就包括拱衛周王室的虢國,當時的周天子儼然是被晉國玩弄於鼓掌的傀儡。《左傳》中記載道:“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記述了晉國消滅反對派諸侯的事。《左傳》又記載了:“魯僖公十一年,周遭太叔帶之亂,王子帶召諸戎同伐京師,入王城,焚東門,由秦、晉伐戎以救周。十三年,諸侯為戎難故,戍周。十六年,戎攻周,齊徵諸侯兵戍周。魯僖公三十三年,秦軍襲鄭滅滑過周時,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冑而下,超乘者三百乘。”充分說明當時的周王室已經僅存象徵意義,自身的叛亂都無法平定,而秦晉平叛過程中肆意出入都城。秦國當時不過是晉國的盟友,也敢帶著軍隊大搖大擺得從王城門前經過。

晉國國姓為姬姓,國君為侯爵,史記曰: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周成王因天子無戲言,遂封其弟於唐,史稱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於。唐叔子燮(又稱“燮父”),傳說他徙居晉水邊,因此改國號為晉。在西周時期,晉國一直是王室的得力副手,跟隨周王室屢次出征西戎。《史記》有云:“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可以看出當時的晉國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第一任霸主,但西周末年到東周初期晉國國內發生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曲沃代翼,這件事一方面決定了晉國必然會走向分裂;另一方面也成為了禮崩樂壞的爆發點。

晉穆侯去世的時候留下兩個兒子,長子仇,少子成師,當時接替穆侯的是穆侯的弟弟殤叔。太子仇率軍殺掉了叔父,自立國君,也就是晉文侯。晉文侯去世後,他的兒子接任,也就是晉昭侯。晉昭侯封叔父成師於曲沃,被稱為曲沃桓叔。但當時的曲沃是一個比晉國都城翼都還要大的城市。隨後,晉國大臣潘父弒殺了昭侯,迎桓叔入翼都執政,但此舉惹怒國人,國人立昭侯的兒子平即位,稱孝侯,誅殺了潘父。桓叔死後,其兒子莊伯繼任,孝侯十五年,莊伯在翼都弒殺國君,再次引起國人圍攻,莊伯逃回曲沃。孝侯的兒子鄂侯即位,六年後鄂侯死去,莊伯發兵奪權。但此舉招致周天子的堅決反對,周天子派虢公出兵攻打曲沃,後院起火的莊伯不得不撤軍自保,《史記》記載:“周平王使虢公將兵伐曲沃莊伯,莊伯走保曲沃。”莊伯去世後,其子自立晉武公,再次發兵併成功俘虜哀侯,雖然國人再次擁立哀侯兒子為君,為小子侯,但此時曲沃勢力已不可抵擋,晉國已岌岌可危。四年後武公誘殺小子侯。此舉再次招致虢公的干涉,虢公立哀侯的弟弟緡為侯,但數年後武公還是消滅了緡,由於害怕周天子的武力干涉,武公把所有的寶物都拿去賄賂周釐王,於是周釐王封武公為正式諸侯。

武公之所以屢教不改,公然無視周禮,忤逆天子除了和國家實力有關之外,更重要的是周天子合法性的下降。東周天子的合法性是基於晉國的,當初周攜王與周平王並立,而周攜王周幽王的弟弟,當時的周平王只是個孩童,根據周朝傳統,理應是周攜王的合法性更高,但秦晉等諸侯國為了培養傀儡而扶植了周平王,私通異族,殺父弒兄,最終東遷洛陽成為新天子。因此在東周成立初期,周平王更多的充當一個擺設,秦晉齊鄭等大國並不把他放在眼裡,而其他國家不承認其合法性,以至於十餘年間很少有諸侯前去朝覲。在曲沃代翼這件事上,周天子只能依靠最親近的虢國,虢國雖然是周攜王的支持者,但一直以來都是周禮的堅實捍衛者,並且一直對晉國十分厭惡,所以甘願出兵。

《資治通鑑》為什麼以三家分晉作為開篇?

周天子合法性下降不僅體現在晉國對周天子的威懾,還體現在其他國家對周天子態度上的轉變。以鄭國為例,周平王東遷後,除了晉國之外,還有一個國家比較重要,那就是虢國,虢國和周王室屬於近親,一直以來都起到捍衛王室的作用,鎬京淪陷後虢國隨著周王室一起東遷,在洛陽西面的陝州重新建國,洛陽東面則是西周時期拱衛成周的另一個國家也是虢國,歷史上為了區分,把兩國成為東虢和西虢。虢國國君為公爵,屬於最高的爵位,比晉侯還要高一等級,鄭國只是伯爵。但當時洛陽附近最重要的國家是鄭國,周王室和虢國都是後來者。鄭伯克段之後,把精力都集中在國內,因此對周平王十分怠慢。周平王就打算把權利轉移給更為可靠的虢國,這個消息被鄭莊公得知,鄭莊公朝見天子對質,天子無奈,只好把太子質押給鄭國,這樣就把僭越的惡名轉嫁給了鄭國,周平王為了打消鄭莊公的疑慮,把質押改稱為交流。不過周平王去世後,太子便死掉了,只好由太子的兒子即位,稱為周桓王。周桓王為父報仇就把勸鄭伯回到封地,離開中央。鄭伯十分生氣,藉口荒年,私自割了周天子的麥子,秋天又收了天子的稻穀,從此周和鄭徹底決裂。

《左傳·隱公三年》:鄭武公、莊公為平王 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但鄭伯此時仍需要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假借王命討伐宋國,引來周桓王的不滿,於是周桓王把權利全部交給虢公,鄭伯也很惱怒,乾脆一連五年不去朝拜天子。當時正好衛國的州籲聯合其他國家攻擊鄭國,為共叔段報仇,周桓王便下令召蔡、陳和衛一道,與周王和虢公組成聯軍一塊攻打鄭國,結果作戰過程中周天子一方車傾馬翻,周桓王親自斷後下令撤退,結果被鄭國將軍祝聃一箭射中左肩,在虢公的幫助下才得以活了下來。雖然戰後祝聃和鄭伯帶了禮物到周天子面前請罪,但鄭伯背地裡仍然認為責任在周天子。虢公只好就坡下驢,寬恕了鄭伯的罪過。

《左傳·桓公五年》: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蔡、衛、陳皆奔,王卒亂,鄭師合以攻之,王卒大敗。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軍。

因此這件事上,周天子可謂是顏面盡失,周桓王失敗後鬱鬱而終,死後葬於鳳凰山,他叮囑臣子:“姜太公封於齊,五世皆返葬於周。我欲返葬鎬京,然周室不興,諸侯爭霸,互相討伐,恐難以如願。黃河南岸有鳳凰山是方寶地,可西望故國,東鄰新都,甚好,能葬此山我願足矣。”自此,各諸侯國完全無視周天子,大國爭霸的序幕已徐徐展開。

《資治通鑑》為什麼以三家分晉作為開篇?

再說道曲沃代翼這件事,本質上講這件事屬於謀權篡位,是小宗代替大宗,下層代替上層,嚴重違反周禮的惡性事件。周平王對這件事的態度很明確,多次派兵干涉。但後代周釐王卻因為收受賄賂,點頭承認了武公的合法性,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在之後數百年亂世中,效仿晉武公做法的不勝枚舉。最著名的就是《左傳》裡記載的“鄭伯克段於鄢”,鄭武公有兩個兒子,分別叫寤生、大叔段,後來寤生即位為鄭莊公。大叔段謀反,“命西鄙、北鄙貳於”莊公。鄭莊公在鄢地擊敗了大叔段,後者逃亡到黃河以北衛國境內的共地,於是被稱為“共叔段”。還有衛國的衛桓公,桓公有個異母兄弟州籲流亡在外,曾與共叔段結盟。共叔段被擊敗後,他在鄭國“伐衛南鄙”。州籲之後殺死了衛桓公,自立為衛君。除此之外楚國的楚康王被楚靈王絞而弒之;魯國的公子揮慫恿攝政王魯隱公謀殺太子未果,轉頭就慫恿太子把魯隱公弒殺了;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禮崩樂壞之嚴重可想而知。

但晉國的動亂仍未結束,晉武公的兒子晉獻公即位,他首先大肆殘殺公族,無論是晉文侯一脈還是桓叔,莊叔一脈,死的死,逃的逃,從此晉國公族一蹶不振。晉獻公開疆拓土,先後消滅霍、魏、耿、虢、虞等國。但他在攻打驪戎的時候俘獲了驪姬,十分喜歡,打算立驪姬的兒子奚齊為太子,而把現任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派往別處。在驪姬的蠱惑下,晉獻公賜死太子,重耳和夷吾相繼逃亡。晉獻公死後,大臣裡克殺了太子奚齊,又經過一番波折,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是為晉惠公,為了防止重耳回國,藉口“弒二君殺一大夫”誅殺了裡克,晉惠公執政期間濫殺大臣,對周天子無禮,逐漸失去民心,晉國遇到荒年,得到秦國幫助,但秦國遇到荒年,晉國卻趁機攻打秦國,最終兵敗被俘。晉惠公之後是兒子晉懷公,由於中間與秦國多有摩擦,秦穆公協助重耳歸晉弒殺晉懷公,重耳立,為晉文公。

《資治通鑑》為什麼以三家分晉作為開篇?

重耳即位後,由於擔心晉國再次出現公族謀逆事件發生,立刻著手消滅公族,把權利從血親轉移到卿大夫手中,加強集權,當時晉文公手下有一批人才,比如狐偃、狐毛、趙衰、魏犨、先軫等等。當時的能與晉國抗衡的只有楚國,而楚國當年只被封為子爵,也就是楚子,對中原諸侯來說,楚國只不過是個南蠻,這對楚國來說是個莫大的恥辱,遂自立為王,公然對抗周天子,重耳即位時已經六十歲了,他想要成就功名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擊敗楚國。楚國攻打宋國,重耳的機會來了,他退避三舍最終擊敗楚國,捍衛了周天子和中原諸侯的尊嚴,一舉成為天下霸主。

從晉獻公大肆殺害公族,到晉文公重用卿大夫,整個國家的權利中樞逐漸落入卿大夫之手,而晉國在短短一百年間,國家實力急劇膨脹,疆域面積快速擴張,僅僅靠晉侯是無法牢牢掌控的,這部分權利真空逐漸被卿大夫滲透。經過晉國幾代君主,國家逐漸被趙衰、趙盾父子掌控,隨後引起其他卿大夫的不滿,發生了下宮之難,趙家幾乎被滅族,所幸趙氏孤兒趙武活了下來,趙武成年後順利報仇,把趙氏一脈延續下去。趙氏之後其他卿大夫繼續爭權,郤氏四世八卿權傾朝野,但隨後與當初一塊滅趙的欒氏決裂,欒氏便藉機消滅郤氏,欒氏把持朝政後趁厲公出遊,弒殺厲公而立悼公。又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晉國徹底被六個家族綁架。“自景公始作六卿,經厲悼平昭四公而六卿稍強,至頃公,而韓、趙、魏、範,中行及智氏為六卿。”

這六個卿大夫世家先後經過兩次大規模鬥爭,首先是範、中行之亂,晉頃公六年,晉國六卿“平王室亂,立敬王”;頃公十年,趙簡子鞅“合諸侯而入周敬王於周”,隱隱成為六卿之首;頃公十二年,魏獻子率諸卿大夫以法誅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而弱公室,公室由此益弱。趙鞅的崛起,讓範氏、中行氏頗為擔憂,定公十五年,中行寅(中行文子)、範吉射(範昭子)率眾攻趙鞅,而定公以三家作亂,獨追趙鞅於晉陽而攻之。荀躒(智文子)、韓不信、魏侈與範、中行為仇,出兵幫趙鞅,範氏、中行氏敗走。定公二十一年,趙鞅趕走中行氏、範氏,得邯鄲、柏人。“趙名晉卿,實專晉權,奉邑侔於諸侯。”由此,趙氏成為六卿之首,專晉國政。第二階段,範氏、中行氏被驅逐之後,晉國六卿只剩下了智、趙、韓、魏。出公十七年,“智伯與趙、韓、魏共分範、中行地以為邑”,出公怒,通告齊、魯,要討伐四卿。結果四卿驚懼,反攻出公。出公失敗出逃,死於路上。智伯立哀公,由此專晉國政,遂有範、中行地,實力最強。智伯專政,日益驕橫,甚至先後向三卿要求土地,而趙襄子不予,他就率韓、魏攻趙。智伯率三家之力而攻打趙氏的老巢晉陽,“引汾水灌其城”。趙行反間,激起韓、魏唇亡齒寒的念頭,最終“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智伯”,而“趙北有代,南並知氏,彊於韓、魏”。如此一來,晉國六卿實際只有三家,而趙氏最強。

《資治通鑑》為什麼以三家分晉作為開篇?

晉國被韓趙魏三家掌控後,此三家實力相近,鬥爭成本太高,於是瓜分了智氏的地盤,晉幽公畏懼三卿,反而屈尊前往朝覲三卿,除了絳、曲沃,晉地盡入三卿之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從名義上承認了趙、魏、韓的諸侯地位。其實當時的局面已經是全面的禮崩樂壞了,許多國家都發生了卿大夫奪權的惡性事件,魯國是三桓家族、鄭國是七穆家族、楚國是若敖氏把持朝政,架空國君。有的國家甚至出現國家被卿大夫奪走的情況,如齊國的田氏代姜、連秦國都出現幾代卿大夫內亂,直到秦獻公才恢復穩定。只不過三家分晉是其中影響力最大,成為了決定歷史走向的標誌性事件。

《資治通鑑》為什麼以三家分晉作為開篇?

周平王,周桓王時期,周王室尚能動員部分諸侯國為自己效力,但隨著虢國的滅亡,周王室連平定王室叛亂的能力都沒有了,以至於要晉國幫忙平叛,徹底成為了一面僅具有象徵意味的旗幟。自此,以周禮為基礎的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度全面崩壞,卿大夫作為新興勢力徹底代替了以血親和禮制為紐帶的公族勢力,集權的車輪滾滾向前,碾碎了周天子和各家諸侯最後的一絲妄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