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如何得到豫讓這般衷心的部屬

豫讓,在中國歷史進程中並沒有什麼驚天偉業,也沒有以一己之力改變歷史的進程。在智伯被趙襄子殺死後,他為了給智伯報仇,報答智伯的國士之禮,多次刺殺趙襄子,其故事可歌可泣,在中國歷史上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豫讓往事

(一)原是無名小門客。根據《史記》記載,豫讓是晉國人,在投奔智伯以前,曾經侍奉過範氏和中行氏(晉國另外兩大家族,在上一篇文章中有所介紹),藉藉無名,沒什麼人知道他。範氏、中行兩家被滅之後,豫讓投奔了智伯,智伯對其很是寵信。豫讓一直也沒什麼大功勞,就這麼繼續籍籍無名著,一直活在歷史的視野之外。

(二)掙扎之後欲報恩。智伯被趙襄子殺死之後,豫讓沒有直接替智伯報仇,也沒有自殺隨智伯而去。他幹了什麼呢?他跑了,逃到了山裡藏了起來。但是豫讓心裡不是滋味啊,很是掙扎,心裡一番較量之後,豫讓說出了千古名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並說“我必須為智伯報仇而死才能報答智伯,才能報答他對我的瞭解,我才能死而無憾”。然後,豫讓就收拾收拾出山了。

(三)執意刺殺趙襄子。為什麼是兩次?因為第一次被趙襄子發現,被抓了,但趙襄子放了他。在第二次刺殺的最後,豫讓自殺而死。

第一次,豫讓假扮受刑者進入趙襄子宮中粉刷廁所,隨身帶有匕首,企圖借趙襄子上廁所之機開展刺殺。但是趙襄子有第六感,上廁所的時候直覺告訴他粉刷廁所的豫讓有問題,就把豫讓抓了。但是趙襄子又覺得豫讓是個好人,是個忠臣,認為豫讓有義氣,就把豫讓放了。

第二次,豫讓在第一次刺殺失敗後不久,就開始了第二次刺殺。這次豫讓為了不讓別人認出他,全身塗漆,使自己長滿漆瘡,又吞炭讓自己的聲音變的沙啞,整的他老婆都認不出來他。然後潛伏在趙襄子必經的橋下,等待刺殺趙襄子。但是趙襄子上橋之後,馬受驚了,豫讓還是被發現了。趙襄子允許豫讓擊刺他的衣服以報智伯之恩。之後,豫讓就拔劍自殺了。

豫讓,針對趙襄子的刺殺沒有成功,換個角度說,豫讓作為刺客的專業技能是不合格的,也就是說,他的才華是不夠的。但是相信很多人在選擇部屬的時候,希望能夠有豫讓這樣的人能夠為之所用。畢竟,豫讓這種人,領導在與不在一個樣,用著放心。

二、怎樣得到豫讓這樣的部屬呢?

(一)莫被才華遮望眼。選擇員工的時候,才華固然很重要,畢竟才華出眾很可能會給單位帶來大的進步,為單位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僅僅才華出眾就可以了嗎?特別是在追逐利益目標的前提下,很容易只講效益,而不講思想。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講到,有才華的人,容易被人喜愛,也容易和其親近,一親近就容易忽視他的德行;有品德的人容易被人尊敬,因此也會被人疏遠。所以,在選人用人的時候,很容易只看一個人的才華而忽視了德行。現在很多人都在說培養員工的忠誠度,如果,你一開始選人用人的時候,就只注重才華而忘記考察德行,所謂的培養忠誠度就會成為南轅北轍的笑話。

(二)豫讓這樣的部屬是培養出來的。豫讓在第二次被抓的時候,豫讓回答趙襄子其如此報答智伯的原因是:

豫讓曰:“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簡單說,以前的東家對待豫讓就像對待普通人,豫讓也就像報答普通人那樣報道他們;智伯對他像國士一樣,那他就像國士那樣報答智伯。人啊,心裡面都是追求平等的。

所以,豫讓這樣的部屬,是領導培養出來的。而培養的方法就是真心相對。你在同時注重才、德的基礎上挑選部屬,然後真心培養,才有得到如此部屬的可能。

最後,再嘰歪幾句趙襄子釋放豫讓中的做事智慧。豫讓第一次被抓的時候,趙襄子周圍人都要殺死豫讓,唯獨趙襄子認為是豫讓是義氣之士放了他。豫讓和趙襄子兩個人之間的一刺一放,分別成就了豫讓為智伯盡忠的名氣和趙襄子自己的寬厚之名。趙襄子第二次抓獲豫讓之後,明確表示這一次不能放過豫讓,但還是沒有直接殺死豫讓,而是在讓豫讓擊刺其衣物之後讓豫讓自殺。趙襄子不僅再一次收穫了美名,還通過這種兩全其美的方式解決了豫讓。這是趙襄子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