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人力資源管理的系統闡述

《資治通鑑》——人力資源管理的系統闡述

《資治通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司馬光面對北宋中期內憂外患嚴重、朝廷內部鬥爭激烈的局面,以史學家和政治家的立場闡述瞭如何以史為鑑治國用人,是對人力資源管理的系統歸納。

《資治通鑑》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北宋名臣、史學家司馬光負責編纂,歷時19年,全書共294卷,洋洋300多萬字,記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記載了包括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在內的16個朝代的1362年曆史。

《資治通鑑》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要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全書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畢具,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意為有助於治國、能起借鑑作用的通史。

全書有“考異”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錄”以備查閱之用,為歷史研究提供了較系統而完備的資料。取材除十七史以外,還有野史、傳記、文集、譜錄等322種。協助編撰者有劉攽、劉恕、範祖禹等,各就所長,分段負責,先排比材料為“叢目”,再編成“長編”,然後由司馬光總其成,刪訂定稿。

司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進士出身,歷任館閣校勘、同知禮院、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學士兼侍讀等職。熙寧三年(1070年),他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堅辭樞密副使,以端明殿學士出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臺,退居洛陽,專事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太后臨政,召司馬光入主國事,任命為相(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身後被追贈太師,封溫國公,諡文正。

司馬光家世代為官,其父司馬池為名臣,一生以清直仁厚而享有盛譽。司馬光受家庭的薰陶,篤誠好學,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從此,“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15歲時所寫文章,時人稱許之“文辭純渾,有西漢風”,20歲時中進士甲第,可謂功名早成。步入仕途後,司馬光繼續廣泛深入地學習,達到博學無所不通,音樂、律歷、天文、術數皆極其妙的淵博程度。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對經學與史學的研究,尤其對古籍閱讀極廣,考察極細,隨讀隨作札記,從此萌發了刪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編年體通史的想法。

當時,北宋已出現種種危機,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司馬光以積極用世的態度,連連上書,陳述自己的治國主張,以人才、禮治、仁政、信義為根本措施。他犯顏直諫,面折廷爭,不顧及個人安危,被稱為“社稷之臣”,神宗也感慨地說:“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無過。”

在熙寧變法中,司馬光與王安石發生嚴重分歧。在變法主張沒有被採納時,司馬光退居編纂史著,從歷史的成敗興亡中提取治國的借鑑,“使觀者自責善惡得失”。應該說,司馬光著史,是他從政治國的另一方式,體現了儒家積極入世的生活姿態。

司馬光一生著述甚多,在《通鑑》繫系列著作中,還有《通鑑舉要歷》80卷、《歷年圖》7卷、《稽古錄》20卷、《本朝百官公卿表》6卷。另外,尚有其他著作20種,200餘卷,是他對我國史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詩詞等各方面進行研究和著述的成果。

司馬光傾注畢生心血編撰的《資治通鑑》,其著述意義已遠遠超過作者的本意。它不僅是官藏神品,歷代以其“網羅宏富、體大精思”成為為官理政、治世省身的必修教材,是帝王、權臣及學士奉為“經世致用”最經典的版本;而且是史學典範,一向為歷史學者所推崇,在中國歷史編纂學上有巨大影響。世稱“竊謂史家編年之有綱目,其書法褒貶,鋒決事之有讞斷,而通鑑則案牘之全也”。

《資治通鑑》不僅為統治者提供“資治”的借鑑,也為全社會提供了借鑑。為之作注的胡三省說:“《通鑑》不特記治亂之跡而已,至於禮樂、歷數、天文、地理,尤致其詳。讀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清代王鳴盛也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近千年的歷史證明,《通鑑》已與《史記》一樣,被人們並稱為“史學瑰寶”,廣為流傳,教益大眾。研究者代不不乏人,使其成為一門專門學問,即“通鑑學”。

《資治通鑑》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它已成為為官從政者案頭必備的教科書,被奉為金科玉律,無上寶典。古往今來,點評批註《資治通鑑》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與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毛澤東曾17次批註《資治通鑑》,對司馬光及《資治通鑑》給予極高評價。

註釋《資治通鑑》的注本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資治通鑑音注》。清初嚴衍著《資治通鑑補正》,為《通鑑》拾遺補缺,刊正錯誤,也做了一些工作。 《資治通鑑》中,有大量內容涉及人力資源管理,它不僅具有史學、文學意義,而且有深厚的管理內涵,從選人、用人、察人、養人等方面系統闡述了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質,可謂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全面總結。

《資治通鑑》——人力資源管理的系統闡述

《資治通鑑》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北宋中葉內憂外患嚴重,朝廷內部鬥爭激烈,總結治國經驗以鞏固封建政權成為現實的迫切要求。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司馬光以史學家和政治家的視角系統地闡闡述瞭如何以史為鑑治國用人。

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質就是了解人的需要,用適當的方法來滿足人的需要,從而實現自己的目標。《資治通鑑》廣泛涉獵人力資源管理思想,包括選人、用人、察人、養人等方面,其管理思想對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有重要參考價值。

第一,為政之本在於擇人

司馬光重視選擇人才,尤其是重要職位的人才,因為它關係到全局的勝敗。在選擇人才時,以才幹為主,應多提拔年輕幹部,給年輕人以鍛鍊的機會;不能以門第取人,而應該注意其本人的德才;不能帶著自己的私心雜念和偏見去選擇人才,這樣往往會做出錯誤的判斷;應經過多層把關,這樣成功的把握會大一些。

司馬光認為,重用有真才實學的人是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這對選人的掌權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知人善任。

聖明的君主,往往知人善任;國家要興旺發達,長治久安,其根本在於用人。秦始皇重用呂不韋,讓他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為秦王統一天下出謀劃策。關於如何治國,如何安民,呂不韋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治主張,對秦始皇后來統一中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召集門客編寫編寫《呂氏春秋》,將自己在秦國施政的方針政策加以理論化、系統化,作為秦統一天下後的治國大綱。

企業發展,以人才為本。所以,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因此,公司應該創新選人用人觀念,加快實施“人才強企”戰略。主要措施是:

首先,不拘一格選人。拓寬視野,打破傳統框框,用競爭機制、市場機制把有利於公司發展、能為企業創利的人才,不拘一格網羅進來。調整、完善人才結構,積極物色各類經營管理急需的複合型高級經營管理人才、高級財會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市場開發人才,突破公司發展的人才“瓶頸”。

其次,唯才是舉用人。充分開發、用活人才資源,著力營造有利於優秀人才大量湧現、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形成鼓勵人才幹事、支持人才幹成事、幫助人才幹成大事的環境。不斷完善業績考核,做到人崗相適,各得其所,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的創新能力和活力。

再次,千方百計育人。建立健全公司員工培訓制度,加大培訓力度。同時,採取措施支持員工自我再教育、國內培訓以以及安排實踐鍛鍊和轉崗交流等,多方式、多渠道培養後備人才,形成一支人數眾多、品質優秀、業務精通的人才隊伍,有效提高員工隊伍的綜合素質。

最後,加強領導建設。建立公司後備幹部隊伍,優化班子結構,增強整體功能,具體標準是:(1)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和進取心,牢記公司賦予的職責和使命;(2)為人正派、處事公道、寬闊胸懷、廉潔自律、甘於奉獻,不斷提高品德修養;(3)堅決貫徹公司的決策和意圖,具有很強的執行力和創新能力;(4)既堅持原則,又特別注意工作策略和工作方法,求大同、存小異,具有很強的溝通、協調能力;(5)始終堅持學習,自覺學習,不斷豐富知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第二,用人要掌握其權柄 司馬光認為,優秀人才應該為我所用,用人時根據職位的要求來選用人才,要抓住關鍵,瞭解對方的心理,所用之人自己要能控制得住,要掌握其權柄。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層次的人去完成,所以,司馬光認為,非常之功需非常之人,而非常之人一般難以駕馭,這就需要領導者有更高的管理技巧。

在用人時,應注重精英,人才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應該真誠和信任,提高員工對組織的忠誠度;應該取長補短,首先發現他的長短處,再根據情況揚長避短,就可以人盡其才了。

在一個企業內部,領導者要善於用人,合理分權。因為即使經營者的能力堪稱一流,但僅憑他一個人的力量很難做到面面俱到。經營者應該適當放權,這樣才能統攬大局,把事情協調好。在放權的時候,管理者就需要牢記:用人要掌握其權柄,做到合理授權。

在比爾·蓋茨看來,使用人才重要的就是合理授權,讓其充分顯示自己的才能。

1981年,微軟已經控制了PC機的操作系統,並決定進軍應用軟件這一領域。蓋茨決定,把微軟公司變成不僅能開發軟件,而且還具有營銷能力的公司。為此,蓋茨從肥皂大王尼多格拉公司挖來了一個大人物——營銷副總裁蘭德·漢森。漢森在軟件方面可以說一竅不通,然而他對市場營銷卻有著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於是,蓋茨授權給他,讓他負責軟件公司的廣告和產品服務,以及產品的宣傳與推銷,並任命他為營銷方面的副總裁,而不存絲毫懷疑。

比爾·蓋茨對漢森大膽放手,聽任其便。而漢森也不負眾望,在他的建議下,公司決定,所有微軟公司不同類型的產品都以“微軟”為商標,以期能產生光環效應。果然,不久之後,“微軟”這一品牌,在美國、歐洲乃至全球,都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牌。

第三,察人選賢

司馬光提出了豐富的察人方法,一是看一個人在特定情況下的表現,二是從日常小事中分析一個人的情況,三是通過長期的考核來防止急功近利的假象發生,四是堅持不同的人不能用同一標準來考察。

《資治通鑑·第1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提出在特定情況下察人的五條標準:“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意思是,平時看他所親近的,富貴時看他所交往的,顯赫時看他所推薦的,貧困時看他所不做的,卑賤時看他所不取的。這些大致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喜好和品質。這種通過特定的實際情況來考察一個人,真實性比較高。

《資治通鑑·第224卷·唐代宗大曆元年》提出從日常小事分析一個人的方方法,“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測也。”發怒是一個人的正常情緒,可以清楚地知道他的內心世界,而微笑是深不可測的,可以笑裡藏刀、口蜜腹劍,因為微笑可以偽裝,不能從微笑中瞭解他究竟怎樣想。

《資治通鑑·第47卷·漢章帝元和二年》中有這樣的記載:“安靜之吏,捆怫無華,日計不足,月計有餘。”踏實穩重的官吏,誠懇無虛華,考察他每天的業績,好像不足,而考察他每月的業績,便綽綽有餘了。用人應該從長期考慮,如果只注重短期行為,而不考察長期業績,會造成一些短視行為,做表面文章,影響組織和個人的可持續發展。

《資治通鑑·第66卷·漢獻帝建安十四年》中提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每個職位對人才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不能用同一標準來考察人才。“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一節取也。儉素過中,自以處身則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今朝廷之議,吏有著新衣、乘好車者,謂之不清;形容不飾、衣裘敝壞者,謂之廉潔。至令士大夫故汙辱其衣,藏其輿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壺飧以入官寺。”意思是,天下的人,才德各有不同,不能用同一標準來考察。過分的節儉,可以要求自己,但但要所有的人這樣就不行了。現在朝廷認為,官吏穿新衣、坐好車的,就認為不清廉;穿破衣、坐壞車的,就認為是廉潔。這樣會導致滿朝文武故意弄髒外面的衣服,而裡面穿新衣;朝廷的官吏,有的親自拿著炊具到官寺做晚飯。這種虛偽不實的不良風氣,對個人發展和組織發展都不利。

《資治通鑑》中的管理智慧

原典: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資治通鑑·第1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譯文]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主帥。

原典 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資治通鑑·第1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譯文]因此,才德兼備可以稱為聖人,才德全無稱為愚人,德勝過才稱為君子,才勝過德稱為小人。大凡用人,如果得不到聖人,就要選擇君子,與其選擇小人,還不如選擇愚人。

原典 為政之本,莫大擇人;擇人之重,莫先宰相。 ——《資治通鑑·第293卷·後周世宗顯德四年》

[譯文]治理政事的根本,沒有比選人更重要,選人的重點在於挑選宰相。 原典 師出有功,在於將帥,得其人則六合唾掌可清,失其人則三河方為戰地。 ——《資治通鑑·第151卷·梁武帝大通元年》 [譯文]軍隊出征有戰績,在於將帥,如果能得到合適的人擔任將帥,那麼就可以很輕鬆地掃清天下了。

原典 人君之體,當委任而責成功,所委者當,則所用者自精矣。 ——《資治通鑑·第203卷·唐高宗永淳元年》

[譯文]君主的根本應該是委託人並督責他成就事業,所委託的人適當,這個人發揮的作用自然巨大。

原典 古者四十而仕,非謂彈冠之會必將是年也。以為可事之時在於強盛,故舉其大限以為民衷。且顏淵、子奇,曠代一有,而欲以斯為格,豈不偏乎! ——《資治通鑑·第51卷·漢順帝陽嘉元年》

[譯文]古人所說的四十做官,不是說一定要到四十歲才可以做官。認為當官應在壯年,只是有一個大概的年齡界限。像顏淵、子奇這樣的曠世奇才,如果用年齡來限制,就太偏頗了。

原典 士宜以才行為先,不可純以閥閱。 ——《資治通鑑·第46卷·漢章帝元和元年》

[譯文]選擇人才以才幹為首要標準,不能單純看出身和閱歷。

原典 夫門望者,乃其父祖之遺烈,亦何益於皇家!益於時者,賢才而已。苟有其才,雖屠、釣、奴、虜,聖王不恥以為臣;苟非其才,雖三後之胤,墜於皂隸矣。——《資治通鑑·第139卷·齊明帝建武元年》

[譯文]門第聲望是他們父輩、祖輩的功業,對選拔人才有什麼用處呢?對國家有貢獻的,只有賢才。如果他有才能,即使是屠夫、漁民、奴隸、俘虜,賢明的君王也不會因以這樣的人為臣子感到羞恥。如果他沒有才能,即使是三王的後代,也只能編入僕隸差役之列。

原典 克敵之要,在乎將得其人;馭將之方,在乎操得其柄。將非其人者,兵雖眾不足恃;操失其柄者,將雖材不為用。 ——《資治通鑑·第228卷·唐德宗建中四年》

[譯文]打敗敵人的關鍵在於用將,而駕馭將領的辦法在於掌握用人的權柄。如果將領沒有本領,即使兵力眾多也不能取勝;如果失去用人的權柄,將領即使有才也不能為我所用。

原典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資治通鑑·第21卷·漢武帝元封五年》

[譯文]大凡要建立特殊的功勞,就需要特殊的人才。千里馬雖然兇暴不馴,卻能日跑千里,有的人雖然遭到世俗的詬罵,卻能屢建奇功。駕馭千里馬,統率奇才,關鍵是看怎麼來駕馭。

原典 官在得人,不在員多。 ——《資治通鑑·第192卷·唐太宗貞觀元年》

[譯文]官吏在於得到有才幹的人,而不在乎人員的多少。

原典 夫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尺之朽,良工不棄。 ——《資治通鑑·第1卷·周安王二十五年》

[譯文]聖明的人用人,就像好的木匠用木頭一樣,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巨木,只有幾尺朽爛之處,高明的木匠是不會扔掉的。

原典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資治通鑑·第192卷·唐太宗貞觀元年》

[譯文]君子用人就像使用器具一樣,取其所長,古代善於用人的人,哪裡會有缺乏人才的時候呢?只是因為他們不會用人,怎麼能汙衊一個世代的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