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毛主席硬是讀了17遍!

在中國史學史上,有兩位司馬大人是繞不開的高山:司馬遷和司馬光。一位寫了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一位寫了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雖然兩位都是大大的歷史學家,但是對待歷史的態度可是很不相同的。

採取編年體的《資治通鑑》只選取了作者認為那一年最重要的人和事來記錄,主要集中在政治事件、軍事事件和帝王貴胄之間的權力糾葛之中。

因此,《資治通鑑》也被譽為“皇帝教科書”,後世歷朝名臣、明君可能都要仔細研讀一番。明朝的張居正就刪定批註了一套《資治通鑑》,給萬曆皇帝學習。

據說毛主席看了整整17遍300多萬字的《資治通鑑》呢!
《資治通鑑》毛主席硬是讀了17遍!

那麼,這部《資治通鑑》到底有多厲害呢?

比如,關於所有的社會爭議事件,請參照《資治通鑑》《第二卷周顯王十年》

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

還有一句《第4卷周赧王三十一年》

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

翻譯:即使做一件壞事,殺一個無辜的人便可以得到天下,仁愛的人也不會去幹。

很觸目驚心。“皇帝教科書”是《資治通鑑》耀眼的光環,卻也導致不少人的誤解:這是一本寫給帝王看的書,跟我們大家有什麼關係?

其實,《資治通鑑》雖然講的是歷史之事,但是它在講述治國之道,總結歷代王朝興衰規律與教訓的同時,也分析了歷史人物的品德善惡、管理政策得失。

而從古到今,治大國或小家,很多道理和方法都是相通的,對領導者的要求也很相似。

《資治通鑑》在總結歷代興亡實踐中,特別強調領導者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重視人君的才能、素質和品質對於國家興衰的重大影響。

人君如何擔負起治國安邦的重任?司馬光認為關鍵是要“修心”,包括三個方面,“仁、明、武”。領導者三者兼備,國家就能夠治理好。
《資治通鑑》毛主席硬是讀了17遍!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領導者的才能也是非常關鍵,常常決定了一個企業的命運。美國一家市場研究公司曾經對101家創業公司的失敗原因做過總結,發現其中23%的公司缺少能夠指揮大局的人物。

《資治通鑑》站在歷史的千年維度裡,同樣能給現在父母提供很多經驗。《資治通鑑》關於齊家有很多值得講的內容,有兩點是最核心、最根本的。一是教育,二是對內心的把握。用《資治通鑑》的經驗來培養小孩,不是教條主義,而是以史為鑑。培養的也不一定是知識,而是一種氣質。

不管時代怎樣變化,偉大的作品總能經得起反覆解讀,品出不同的智慧和意義。讀《資治通鑑》,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瞭解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還能歸納出很多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一般規律,從中汲取豐富的管理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