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成都老味道

現在的成都,滿大街的山珍海味,各種大吃小吃密佈大街小巷,各種食物散發出來的氣味充斥著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也吸引著南來北往的人張嘴一試。

也許是我味蕾太過刁鑽,也許是我的味覺太念舊,也許是胃腸蛻化逐漸木訥,這些美味卻很難讓我體內潛伏已久的饞蟲能為之振奮。面對從大街某處撲面而來的味道,我總是無精打采麻木不仁,少有張嘴的衝動。

奇怪得很,一但說起成都過去那些好吃的,就是閉著眼睛作遐想狀,也會讓我口腔生津,禁不住口水嘀嗒、溼透前襟……以前最喜歡去的就是提督街一帶,除了可以去軍影看電影,也可以在文化宮看電影看打籃球,還可以順便去棋園喝茶看人家下圍棋下象棋。在我的記憶裡,提督街就是個可以呆的住的地方。呆在提督街上的確什麼都可以,但最可以的應該還是可以到文化宮旁邊去吃擔擔麵。

在銀子緊缺的年代裡,吃提督街上的擔擔麵是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實現的願望。

相對而言吧。

回味成都老味道

記得70年代初擔擔麵好像是9分錢一碗,外加一兩糧票,後來就大幅度提價,就漲到了1角2一碗。那個時候的小碗擔擔麵不能描述,描述起來口水就止不住……根根麵條的味道都濃烈,還有附著在上面的肉臊子顆顆……簡直勾人魂魄哦!

印象裡擔擔麵店堂裡永遠是人頭攢動,永遠是熙熙攘攘,永遠是打湧堂。進門口的右手邊是賣票的,那時一定是先買票後端面,就和現在文殊院張老二涼粉是一樣的,嗯,好像賴湯圓郭湯圓夫妻肺片滇味餐廳現在也依然如此。要說傳統保留,可能這些名小吃把傳統保留得最好的就是先付錢後吃了。

如果是兩人去吃擔擔麵是最好的搭配,這樣就可以一人買票,另一人就趕緊衝進去找位子。人去多了也不安逸,半天都找不到位子坐,好容易找到一兩根板凳,哪個坐,哪個又不坐喃?

裡面的食客個個穿的衣服的色彩是相當一致且低調,幾乎都是一片灰藍,全部是埋起腦殼哧溜哧溜的吃得憨是扎勁滿頭冒汗,一個二個嘴巴周圍糊的全是紅油,像個紅嘴鸚鵡一般。

那個時候沒得啥子紙巾,有格調的就是衣服口袋裡面裝張手帕。捨不得手帕染成紅色,就習慣偷偷用手背從嘴巴門前過一下,看起來也就清潔得很了。

你在低頭吃,而那些等位子的人則要緊靠在吃客面前,目不轉睛寸步不離的看到別個吃,稍微打一個夢覺,等吃客起身的一瞬間,弄不好凳子就從側面不翼而飛了。咋辦,你哭都哭不出來,只好等一把凳子了。

好不容易找到了座位,這下就感覺趾高氣昂了,一大摞的小麵碗端上桌子,你就可以盡情慢慢享受了。那時的擔擔麵味道真的不擺了,簡直就是吃了一碗想二碗,吃了這回想下回,吃得前腳打後腳,尾巴摻腦殼,嘴巴還要哼歌雀。等到你開始吃的時候,身邊同樣是被人守候。吃慢了自覺有些不忍心,吃快了又覺得劃不戳,腦袋裡經常還會冒出賣位子的陰暗奇異的想法。哈哈,不曉得你有過沒有?

擔擔麵不單是賣擔擔麵,還有鱔魚麵賣。說實在的,那時的鱔魚才有鱔魚味道,有鱔魚味道的鱔魚做的鱔魚麵才叫資格的鱔魚麵,讓人至今難忘。好想改編一首歌,就是《難忘今宵》,能不能把“今宵”換成“擔擔麵”……好像不咋個押韻喃?

擔擔麵的隔壁子是同樣有名的夫妻肺片,夫妻肺片門口永遠都是排著長長的人龍。那個時候館子少,賣肺片的也不像現在到處都是,可以說那個時候全成都市的人隨時都有可能拿著飯盒從西城區東城區的各個角落跑到提督街來,來夫妻肺片排隊打菜回去。當鋁皮飯盒裡裝上紅亮紅亮的肺片的時候,那個心情簡直就是個舒服得不得了!哪兒年的吃肺片剩下的湯湯從來不會倒掉,芹菜撈完了,我甚至還幸福的空口喝過。嘖嘖,味道巴適得板。往東走幾步就是鍾水餃,路南是著名的耗子洞張鴨子,只要口袋裡面有銀子,這兩個都是讓人想去得很的地方。

記得再往東多走幾步,有一家煎餃子,名字記不得了,反正好吃得不得了。

有時間有銀子的話,還可以順便殺到春熙路上去,在進新聞電影院巷子的左邊口子上,有一家小籠包子店,我去吃過幾次,包子一咬就冒湯,是我至今吃過的最好吃的包子之一。有一次去新聞電影院看電影,就買了幾個包子帶進去吃。結果電影散場才發現,油湯湯滴了一身,弄得回家用鹼面洗了半天。那個時候的豬油要油膩得多。

有名的龍抄手就在不遠處。那個時候的龍抄手還沒有創意出小吃套餐,只是專業的賣自己的抄手。專業做出來的抄手是用了心的,個個碩壯飽滿,湯是地道的原湯,一端上來就香氣撲鼻,讓你欲罷不能。“環球同此涼熱”,現在成都的名小吃店實現大團結,大家資源共享了!

於是“龍抄手”不再僅僅龍抄手,夫妻肺片鍾水餃賴湯圓甜水麵等等應有盡有。於是,鍾水餃龍抄手夫妻肺片賴湯圓也照葫蘆畫瓢,同樣皆有之。

有是都有了,可每一家自己的味道卻跑了。

還是懷念那個時候成都小吃的味道,起碼專業,起碼認真。那個時候在這裡工作也洋盤得很,據說排球女將張蓉芳的母親就在這裡工作。倒個拐就走到鹽市口。那個時候鹽市口被人取了個歪號,叫英雄口,一個很江湖很霸道的名字。

英雄聚集的口子好吃的也多,最喜歡去的是一家譚豆花。譚豆花的紅油海椒味道調得周正,香辣香辣,又不燥,簡直不擺了。

回味成都老味道

東御街口子正對著的是一家叫洞子口張涼粉的店。那時遇到在市內售票處排通宵買火車票出來,再困,也要來這個地方吃一嘴才捨得回家補瞌睡。張涼粉的店面很小,屋簷也低,但是生意好得嚇死人。那個時候這個位置可以說是全成都市最好的口岸,人流量相當大,電線在空中圍了一圈,電車都要在這裡調頭。

張涼粉旁邊有個死巷子,巷口有個廁所,繼續往裡走有個專門賣吉它的。我曾扯風發癲彈過一陣吉他,那把紅棉吉它就是在這買的。

鄰近還有一家晉陽樓炒麵,堂子比涼粉店大多了,一天到晚生意也是火爆。可惜現在的成都人沒這個吃炒麵的口福了。

再走到東大街上,有一家賣牛肉焦餅的,就是啞巴焦餅。啞巴焦餅是讓人永遠難忘的口感,在餓慌了的時候送到嘴巴里的感覺,比揀到一萬塊錢還解恨。

找個時間天專門寫一篇。大家不要怪我,我就是那種說起吃就停不下來的貨色,隨便啥子話題,我都可以給你拐到吃的上面來,一說就說個不停,沒得好多文化得。

算了,不說了,只是結束之前順便再捎帶羅列一下記憶裡的味道,就算是打一盤精神牙祭:

西御街的芙蓉蒸餃,

青年路口上的天津水餃,

古月胡的三合泥,

北門大橋橋頭的師友面,

銅井巷的紅油味精素面,

金玉軒的醪糟,

矮子齋的抄手,

麥邱的包子和涼拌兔肉,

簸箕街廣福寺的蒸肉,

竹林小餐的涼拌白肉,

味之頤的泡菜……

還有那些——

賣大頭菜片片,

背起背篼走街串巷賣辣菜的……。

喂,成都老味道,現在你們都躲到哪個塔塔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