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逝世五十週年:生無一張文憑,被稱為“全中國最博學的人”

陳寅恪逝世五十週年:生無一張文憑,被稱為“全中國最博學的人”

陳寅恪逝世五十週年:生無一張文憑,被稱為“全中國最博學的人”


2019年10月7日,是民國大師陳寅恪逝世五十週年紀念日。

早在柏林大學讀書期間,陳寅恪就被傅斯年尊稱為“我國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傅斯年還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梁啟超先生則這樣評價陳寅恪:“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陳寅恪逝世五十週年:生無一張文憑,被稱為“全中國最博學的人”

陳寅恪

在民國大師中,陳寅恪先生是一座難以企及的高峰,被譽為“教授中的教授”、“全中國最博學的人”,素有“活字典”、“活辭書”之譽。

在今天,讀陳先生的論文,會常常被他驚人的想象力所折服,他能將一些散亂的看似不相干的歷史事實用智慧的絲線連貫起來,讓人不由得折腰歎服。

陳寅恪逝世五十週年:生無一張文憑,被稱為“全中國最博學的人”

比如我們熟知的《桃花源記》,陳寅恪先生覺察到西晉末年以後北方的塢保與桃花源式的世界在聚落形態上非常類似,又發現陶淵明與西征將軍熟識,於是他懷疑陶淵明是得知了“戴延之等從劉裕入關途中之所聞見”,因而推定“桃花源記之作即取材於此也”。做出“陶淵明《桃花源記》寓意之文,亦紀實之文也”,“真實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農,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真實之桃花源居人所避之秦乃苻秦,而非嬴秦”的大膽論斷,令人拍案叫絕。

陳寅恪先生能有如此成就,常常讓人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學成的。從後人的追憶中,我們逐漸觸摸到一個勤勉、堅定而卓然的真正的讀書人。

讀書是為了什麼

陳寅恪先生說:“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

所謂“真諦”,便是讀書為了追求真理,為學術而學術。所謂“俗諦”就是將讀書作為敲門磚,為的是富貴榮華,權力榮耀。讀書治學的目的在於得到真諦,得知道目標、方向。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如果一開始讀書治學的目的就錯了,那讀書治學就是緣木求魚,升山採珠,難免入迷途。

陳寅恪逝世五十週年:生無一張文憑,被稱為“全中國最博學的人”

1929年陳寅恪贈給北大史學系畢業生兩首詩,其中一首是這樣的:

天賦迂儒自聖狂,

讀書不肯為人忙。

平生所學寧堪贈,

獨此區區是秘方。

陳寅恪自稱迂腐儒生,但“讀書不肯為人忙”這句卻是頗負傲氣,風骨卓然。他曾經批評某些清代夸誕的經學者,鑽材料缺乏、解釋無定論的空子,隨意立說,隨意改讀原書,這些求學“為人”者,其背後的思想就是為名利。

而晚清民國時,士子在外留學,不少留學生僅僅是為了得學位、謀職位,以留洋給自己鍍金,陳寅恪對這些人極為不屑。他說:從前讀書人學八股,是為了功名富貴;如今留學生又一窩蜂地學工程技術,雖所學不同,然其“希慕富貴,不肯用力學問則一”。

希慕富貴,無疑是人生最難以勘破之俗諦。想這世上,多少人讀書是為了“黃金屋”、“千鍾粟”、“顏如玉”。

陳寅恪逝世五十週年:生無一張文憑,被稱為“全中國最博學的人”

陳寶箴領諸孫及重孫合影於南昌,左二為陳寅恪

陳寅恪的祖父陳寶箴是曾任湖南巡撫的著名維新人士,父親陳三立為同光詩派代表人物。作為出身名門的世家子弟,陳寅恪一直堅持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他讀書,不是為了裝飾自己,或者博取富貴功名。他遊學歐美著名學府17年,哪裡有好大學,哪裡藏書豐富,他便去哪裡拜師、聽課和研究。不僅讀書本,而且留心觀察當地的風土人情,但對大多數人所重視的學位文憑,他卻淡然視之。

他的侄兒陳封雄曾問他:“您在國外留學十幾年,為什麼沒有得個博士學位?”陳寅恪回答道:“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只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並不重要。

陳寅恪一生讀書全憑興趣,才將自己讀成“大師中的大師”“教授中的教授”。

陳寅恪逝世五十週年:生無一張文憑,被稱為“全中國最博學的人”

陳丹青畫作《國學研究院》左起依次為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生逢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陳寅恪一生史學三變,但他最終落實關切的問題還是中國對外來文化的融合回應問題。

回看歷史,我們遭遇的外來文化入侵不止一次,與今日相比,最近的便是漢、晉、唐以來的佛教輸入。陳寅恪研究唐人面對佛教的文化輸入,是如何回應,如何融合,如何消解又如何化為己身。為了研究佛教文獻和西北歷史,他先後涉獵了藏文,蒙文,突厥回鶻文,吐火羅文,西夏文,滿文,朝鮮文,去盧文,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俄羅文,希伯來文,日文,英文,德文,法文等多種語種。

陳寅恪逝世五十週年:生無一張文憑,被稱為“全中國最博學的人”

陳寅恪用各種語言做的筆記

同時代學人曾感嘆他要是肯沽名,光這些語言隨便做點對比,就能產出一堆專著論文,但陳寅恪卻並不這麼做。他從未捨棄自己讀書的初心,視中國文化為立命之本,著意於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欲以高水平的文化成就,使國家能立於強國之林。先生晚年目盲臏腳,仍以極大的毅力踐行自己的理念,將中國歷史研究,在世界範圍內樹立一座高峰,贏得了世人對中國學術的尊重,也為我們洞照出活著的真諦。

我們該如何讀書

陳寅恪一生是個純粹的讀書人,他苦讀,巧讀,用心讀,為我們彰示了正確的讀書方法。

  • 1.讀書當博覽

“讀書先識字”,書香世家子弟啟蒙都從《說文》等字書開始,這樣在讀經書、史書之時,才能辨明典籍真正的意義,不至於流於粗疏誤讀。陳寅恪先生幼年對於《說文》與高郵王氏父子訓詁之學,用過一番功夫,這是他小學的功底。在家塾跟著宿儒把四書五經讀得精熟,這是他經學的功底。13歲留學日本,之後又曾赴美國、法國、德國留學,長達20餘年,其西學的體系也恢弘紮實。光他在德國期間留下的讀書筆記多達64本,其中文字涉及20多種。1911年,在瑞士從報紙上得知辛亥革命的消息,立刻就去圖書館借閱《資本論》——要談革命,首先要注意的便是馬克思和共產主義,讀德文版的《資本論》,陳寅恪可能是中國第一人。

陳寅恪逝世五十週年:生無一張文憑,被稱為“全中國最博學的人”

陳寅恪在助手黃萱(右一)的協助下正在著書(1957年)

  • 2.原典最重要

陳寅恪讀書,注重原典和最基礎的書,這可以說是他讀書的一個訣竅。陳寅恪說:“中國真正的原籍經典也只不過100多部,其餘的書都是在這些書的基礎上互相引述參照而已。

”他認為,無論一個人的愛憎好惡如何,《詩經》《尚書》乃人人必讀之書,因為它們是我們先民智慧的結晶。此外,他還認為《禮記》是儒家雜湊之書,但其中包含的卻是儒家最精闢的理論。《禮記》中除了解釋禮儀及雜論部分以外,其他所謂通論者,如大學、中庸、禮運、經解、樂記等,都是相當精彩的作品,不但要看,還應該背誦。

陳寅恪逝世五十週年:生無一張文憑,被稱為“全中國最博學的人”

  • 3.批註是法寶

陳寅恪讀書,有隨手批註的習慣,他的藏書,只要讀過,均有密密麻麻的批語。有時是眉批有時是行間批;有圈點,點出文章的行文脈絡;有校勘,對文本的錯漏有校對補充。梁慧皎《高僧傳》是他批校最多的書之一。他的學生王邦維說他的“批語俱寫在原書上下空白及行間,字極細密,且無標點,批語多時竟至原書幾無空白之處,復又寫於前後頁。從字跡大小及墨色看,同一相關內容的批語,往往不是一時寫成,前後時有補充或更正”。另一位學生蔣天樞也說他“而行間、書眉所注者,間雜以巴利文、梵文、藏文等,以參證古代譯語” ,陳寅恪所著之書,亦大多取材於平素用力甚勤的筆記,其批校特密者往往稱為後來著書的藍本。

陳寅恪逝世五十週年:生無一張文憑,被稱為“全中國最博學的人”

陳寅恪著 《唐代政治史略稿(手寫本)》

千讀可成誦

俞大維在評論陳寅恪的讀書功底時說:“我們這一代的普通讀書人,不過能背誦《四書》《詩經》《左傳》等書,陳寅恪先生則不然,他對《十三經》不但大部分能背誦,而且對每字必求正解。”正因為每字必求正解,因此《皇清經解》及《續皇清經解》就成為其經常誦讀之書。據蔣天樞說,陳寅恪在國外時,曾攜與兩部《經解》石印小字本,隨時翻看。1928年,他得到敦煌寫本《秦婦吟》卷子,8年間,對於《秦婦吟》卷子,不知讀了多少遍。

陳寅恪逝世五十週年:生無一張文憑,被稱為“全中國最博學的人”

敦煌寫本《秦婦吟》(局部)

千讀自然成誦。他博覽群史,尤其注重各史中的志書,如《史記》的《天官書》《貨殖列傳》《漢書·藝文志》《晉書·天文志》《晉書·刑法志》等,還尤其注意《會要》、《通典》、《通志》等史書,連《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這樣極為難讀的書,他都能基本背誦。

七七事變之後,陳寅恪逃難期間,他途徑長沙、香港、蒙自、昆明等地,大量手稿、書籍丟失。20世紀40年代,他創作《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等主要著作時,幾乎全靠記憶。他晚年失明,雖然眼睛看不見文字,但對於史料仍能夠運用自如,全憑記憶完成100餘萬字的鉅著《柳如是別傳》,其中旁徵博引各種典籍,舉凡漢唐明清、儒法道釋、人事花果、經史子集,據粗略統計,多達六百種以上……引書總數如此,則連參看過而沒有引用的在內,恐將近千種。

陳寅恪逝世五十週年:生無一張文憑,被稱為“全中國最博學的人”

陳寅恪著《柳如是別傳》

所以胡適在日記中稱:“寅恪治史學,當然是今日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

金嶽霖曾回憶陳寅恪:

有一天我到他那裡去,有一個學生來找他,問一個材料。他說:“你到圖書館去借某一本書,翻到某一頁,那一頁的頁底有一個注,注裡把所有你需要的材料都列舉出來了,你把它抄下,按照線索去找其餘的材料。”

類似的軼事掌故不勝枚舉,讀者只覺得陳寅恪記憶力驚人,傳為奇談,對先生下的苦功卻避而不談。我們今日復溫陳寅恪的讀書治學,世家子弟的家學也許我們學不得,但先生之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對讀書以求真諦的堅持,以及勤勉用心,苦學不輟的讀書態度,我輩自當引以為標杆,奮力比肩。

-END-

作者丨茹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