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經’與‘史’的正邪之道

每篇文章展示出來的都是《傳習錄》的譯文和原文,《傳習錄》是最接近王陽明主張的形式,內容雖看似枯燥,用心學起來,收穫卻是最多的。

徐愛就經書與史書之間的區分,與先生進行了探討。先生也與之分析了經史書流傳於世的方式與價值。讓後人能更清晰的理解典籍經史。

傳習錄十六 經書亦是史書,正邪之事,傳之有道

王陽明心學:‘經’與‘史’的正邪之道

徐愛說:“先儒討論‘六經’,認為《春秋》是史。而史書只記載歷史事件,這恐怕與其他‘五經’的體例和宗旨稍有不同。”

  • 先生說:“從記事方面講叫‘史’,從論道方面講叫‘經’。事實是天理的表現,天理表現為事實。因此《春秋》也是經書,‘五經’也是史書。《易》是伏羲時的歷史,《尚書》是堯舜之後的歷史,《禮》《樂》是夏、商、週三代的歷史。他們記載的事實相同,所闡述弘揚的道理也相同,怎麼會有所差異呢?”
王陽明心學:‘經’與‘史’的正邪之道

  • 先生接著說:“‘五經’也只是史書。史書是用來明辨善惡、總結經驗教訓的。善可以用來教化,因而特別保存善的事蹟讓人仿效;惡能夠讓人引以為戒,所以保存一些戒條而省去事情發展經過,以杜絕類似的事情再發生。”
王陽明心學:‘經’與‘史’的正邪之道

徐愛問:“保存善的事蹟讓後人效仿,亦是保存天理的原本面目。省略惡事的經過以杜絕奸邪,亦是為了將私慾抑制在即將萌芽的狀態嗎?”

  • 先生答道:“聖人著經,確實包含這種意思。但是也不必侷限於文句。”
王陽明心學:‘經’與‘史’的正邪之道

徐愛聽了,又問:“惡可以引以為戒,保留戒條而省去事情經過以杜絕奸邪。然而,在《詩經》中為什麼不將‘鄭風’和‘衛風’省略呢?先儒認為‘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這種理解正確嗎?”

  • 先生說:“現存的《詩經》不再是孔子所修訂的原貌了。孔子說:‘放鄭聲,鄭聲淫。’又說:‘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鄭衛之聲,亡國之音也。’這就是孔門家法。孔子修訂的《詩經》三百篇,都是雅樂。不僅可以在拜祭天地和祖先時演奏,還可以在鄉村郊廟中演奏,並且有助於陶冶性情,涵養德操,移風易俗,怎麼會有‘鄭風’和‘衛風’之類的詩呢?這種詩是助淫導奸呀!‘鄭風’和‘衛風’肯定是秦始皇焚書之後,世俗儒生為湊齊三百篇的數目而硬套上去的。而淫邪之辭,民間有許多人喜歡傳播,現在街頭巷尾並不少見。朱熹所謂的‘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正是欲解釋而又不能解釋,反替邪惡辯解。”
王陽明心學:‘經’與‘史’的正邪之道

摘自《傳習錄》 王陽明 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