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當明“捨得”之道

“捨得”一詞最早出自於明代袁了凡所著的《了凡四訓》。細品“捨得”二字,一語雙關,意境深邃。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先舍後得,不捨難得。捨得是一種選擇、一種境界、一種智慧,凝聚著通古達今的意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當官發財兩條道,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為官當明“捨得”之道,方能內心充盈、頭腦清醒、人生幸福。

“捨得”是一種選擇。自古以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當官與發財,利與信亦終難兼得。古代詩人于謙曾有詩云“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所以古志士,終身甘縕袍”。但是,現實社會中有很多人沒有把握好“舍”與“得”的關係,該“得”的要“得”,不該“得”的也要“得”,甚至我“得”不到誰也休想“得”到。其最終結果是因慾壑難填而陷入犯罪深淵。學會“捨得”,才能掙脫前進道路上的各種羈絆,解脫內心深處名與利的煎熬,放下工作中患得患失的苦悶,才能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百折不撓、一往無前地幹事業。

“捨得”是一種境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一千古傳誦的名句,是奉獻的最好詮釋。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是索取。對領導幹部而言,需要沒有私慾、不圖回報、拼命幹事的得失觀,需要的是舍小利取大義、舍小家為大家的得失觀,需要的是面對“有所失”時,能夠跳出個人侷限,以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情懷、更開闊的視野、更寬廣的格局和“虧了我一個、幸福無數人”的價值取向。唯有如此,我們的黨員幹部才能真正幹在實處、走在前列,才能真正喚起群眾千百萬。

“捨得”是一種智慧。人生始終離不開“舍”與“得”。管理工作中有“抓大放小”,殘酷戰爭中要“舍一地奪要點”,象棋博弈當中需“舍卒保車”。有所取捨,才能活得輕鬆暢快,尤其是一定要“善舍”“願舍”。“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有所失去不要緊,畢竟終有所得,但,千萬別“捨本求末”!當我們解開牽絆,卸下包袱,約束慾望,把不能有、不當有、不必有的東西統統捨棄,做一個純粹的共產黨人,才能迎來人生出彩,收穫事業成功。

電影《臥虎藏龍》裡有一句很經典的話: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作為領導幹部,必須摒棄庸俗的得失觀、名利觀,保持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多思民之所得,少計己之所失,以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實際行動履職盡責、服務人民。只有明白了“捨得”之道,念念想著他人,時時利益大眾,我們的腳步才會走得堅實、輕快。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