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古人"拍馬屁"之道,我才發現這門藝術太深奧

研究古人

導讀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這句俗話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打磨流傳至今,定是有它的一番道理。古往今來,在人類社會的交往之中,"拍馬屁"這種行為似乎無處不在。當然,這一行為在仕途或者職業生涯中出現得最為頻繁。若細看古人的"拍馬屁"之道,便可發現有些古人拍起馬屁來毫不含糊,真可謂得心應手,還有甚者能將"拍馬屁"這門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令後人難以企及。故本文將從古人們"拍馬屁"的故事著手,介紹"拍馬屁"一詞的起源以及產生這門藝術的背後邏輯,再研究古人們的"拍馬屁"之道,最後加以總結和反思。

"拍馬屁"的由來

"拍馬屁"這一詞大概可以追溯到元朝,那時的蒙古是一個產馬大區,百姓們常常牽馬在路上溜達,所以也就避免不了與人相遇。相遇以後,若對方覺得你的馬較為雄駿,為表示對好馬的欣賞,便會拍拍馬的屁股,稱讚道:"好馬!"

研究古人

不過有些馬並不是什麼好馬,可馬主人的身份地位比較高,所以一些路人出於攀附的小心思,也不管馬兒是否雄健,是否是好馬,反正先往馬屁股上面拍一拍、誇一誇準沒錯。因此,"拍馬屁"一詞就這樣慢慢流傳下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拍馬屁"一詞逐漸引申為一種巴結討好、阿諛奉承的討厭行為。當然,這裡所說的"討厭"指的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上來說的,若是站在"馬"的角度來看,這便是一種非常舒暢的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拍馬屁"這個詞是從元朝開始的,但是這種行為卻遠在這之前就已產生,只不過那時候把這種行為稱為"諛"。

而說到拍馬就不得不讓人想起"溜鬚拍馬",那為何會形成這樣的詞語組合?其實也存在典故。

《宋史·寇準傳》中記載:"初,丁謂出準門至參政,事準甚謹。嘗會食中書,羹汙準須,謂起,徐拂之。

研究古人

講的是北宋時期的丁謂,其作為寇準的下級,非常細心。在一次中書省的宴會上,丁謂見寇準不小心把羹湯沾在了鬍鬚上,便連忙起身為寇準擦撫鬍鬚,把在場的人都噁心了一遍。這樣的阿諛奉承的行為與"拍馬屁"在實質上並無二樣,故人們把這兩者組合起來,所以就有了"溜鬚拍馬"一詞。

"拍馬屁"這門藝術產生的背後邏輯

有人不禁會問:"為何世界上會產生'拍馬屁'這種行為,並且這種可惡的行為藝術在歷史長河的沖刷下還能夠安然無恙地保存下來?"

首先,我們需要清楚"拍馬屁"這一行為的本質是一方擺脫客觀事實或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誇大事實,從而達到諂媚討好另一方的語言行為;亦或者是一方利用卑微(甚至卑賤)的動作來奉承另一方的動作行為。

所以在我看來,"拍馬屁"之所以能夠產生並且還能在歷朝歷代頻繁出現,完全是因為一個"利"字。

若不是為了"利",有多少人甘心向別人點頭哈腰,甚至是做出令人作嘔的語言或動作。就拿下面這位為例:

《史記·佞幸傳》中記載:"鄧通,無它技能,不能有所薦達,獨自謹身以媚上而已……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帝唶吮之。"

研究古人

鄧通畫像

講的是漢文帝曾患上癰疽(一種化膿毒瘡),一無是處的鄧通便經常為漢文帝吮吸膿水。假若不是鄧通想得到漢文帝的賞識與重用,他哪裡肯這般噁心自己,去吸別人的膿瘡?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對這一點看得最清楚,他曾在《史記·貨殖列傳》寫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樣的至理名言。說的是天下之人熙熙攘攘,無不是為了利益而來。當然,這裡的"利"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利益,也可以看成是心靈上的滿足。

研究古人

俗話也說:"拍馬是為了騎馬。"這也有力地證實了"拍馬屁"的目的所在,如果不是為了能夠往上爬、能夠獲得利益,誰甘心去拍馬屁呢?

法國的一位哲學家也曾說過:"奉承者靠聽他話的人養活自己。"這也點明瞭"拍馬屁"者和被拍者之間確實存在著利益關係。

所以說"拍馬屁"這一行為的產生,歸根結底還是利益的驅使。奉承者可以通過"拍馬屁"獲得利益,被拍者為達到內心的滿足,也肯吃這一套,故"拍馬屁"能夠頻頻出現也就理所當然了。

講完了"拍馬屁"起源及其產生的背後邏輯,那麼下面就來介紹古人的"拍馬屁"之道。筆者查閱了一些資料後,在這裡總結出了古人"拍馬屁"的兩種類型四種境界、以及五種技巧

"拍馬屁"的兩種類型

①被動型"拍馬屁";簡單來說就是被拍的對象將一個機會擺在奉承者的面前,奉承者只能順水推舟,大拍一番。

比如宋徽宗曾詢問前來面聖的張繼先:"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

研究古人

張繼先畫像

年僅12歲張繼先這下犯了難,若從正面回答見過或者沒見過都不行,所以最後只能用"拍"!只要把上面這位拍舒服了,自己的困局不但解開了,迎來的還有無上的榮耀。

張繼先思索片刻後便回答道:"居山,虎常見,今日方睹龍顏。"

當宋徽宗把"馬屁股"擺在張繼先的面前時,張繼先能做的只能是拍上去,故把宋徽宗說成是真龍天子,讓其回味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快感。

果不其然,宋徽宗聽後大喜,對張繼先褒獎有加,並且在這之後第二年還賜予其一座氣勢龐大的府第。

②主動型"拍馬屁";簡單理解就是被拍的對象並沒有把"馬屁股"露出來讓別人拍,但是奉承者卻不管三七二十一,想盡一切辦法,主動往"馬屁股"上面拍去。

就如上面講的丁謂,看見上級的鬍鬚上有雜物,便一個勁的湊上去替上級擦鬍鬚。如此之舉,便可歸納為主動"拍馬屁"這一類型。

像這樣主動湊臉上去奉承上級的可不止丁謂一人,明朝的內閣首輔嚴嵩也有主動諂媚之嫌。

研究古人

嚴嵩畫像

《明史·嚴嵩傳》中對嚴嵩評價:"嵩無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

說的正是嚴嵩才能不大,卻一心只顧阿諛諂媚,從而貪權取利。

不管是丁謂還是嚴嵩,其都是為了利益而主動"拍馬屁",這樣的做法比起被動"拍馬屁"來說,甚是可惡。

"拍馬屁的"四種境界

①語言粗俗或太過誇張,"拍馬屁"痕跡盡顯無疑。

這種境界在"拍馬屁"之道中屬於最差的一層。用粗陋直白的語言(或極其誇張的語言)去奉承他人,明眼人一聽便知道這是在"拍馬屁",所以說這種境界也是最失敗的。

如清朝時期的汪景祺曾為他的行為付出過慘痛代價。他為了拍年羹堯的馬屁,寫下《上撫遠大將軍太保一等公陝甘總督年公書》贈給年羹堯。

信中寫道:"較之閣下威名,不啻螢光之於日月,勺水之於滄溟。蓋自有天地以來,制敵之奇,奏功之速,寧有盛於今日之大將軍哉!"

研究古人

年羹堯畫像

歷史上那麼多的名將,年羹堯又何德何能,能夠稱宇宙第一,與日月爭輝?明眼人一聽,便知道這完全是在奉承年羹堯。所以當雍正帝得知此事以後,龍顏大怒:"悖謬狂亂,至於此極!"緊接著,汪景祺被斬首示眾,頭掛城門。

②語言上毫無破綻,圓滑至極,拍起馬屁來潤物無聲。

研究古人

解縉畫像

這一點明朝的解縉就做的比較完美了。一日,解縉與明太祖朱元璋垂釣,解縉連桿中魚,而朱元璋卻望眼欲穿,也不見魚咬鉤。解縉見朱元璋逐漸沉下臉來,立刻解釋道:"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

這與文章上面講到的張繼先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把皇帝說成是真龍天子,一語中的,擊中皇帝的內心,刺激他們回味對掌握權力的快感。這樣一來不僅為自己解了圍,也達到了"拍馬屁"的效果。

此話雖有聲,但拍起馬屁來卻潤物無聲,在語言奉承上,實在屬於一種較高的境界。

③動作行為顯得非常卑賤,"拍馬屁"意圖一目瞭然,還有可能因為做的太過,適得其反。

《北史·和士開傳》中便記載:"有一人士,曾參士開疾患,遇醫人云,王(和士開)傷寒極重,應服黃龍湯,士開有難色。是人云:'此物甚易,王不須疑惑,請為王先嚐之,'一舉便盡。士開深感此心,為之強服,遂得汗病癒。"

研究古人

講的是北齊時期的和士開得了重病,需要服黃龍湯,可和士開卻喝不下去。有一人得知以後,"身先士卒"端起黃龍湯一飲而盡,從而打消了和士開的顧慮。

這樣看也沒什麼,無非就是為上級試藥而已。但是黃龍湯者為何物?糞也!也就是說此人為了拍這個馬屁,主動喝下了糞水!

令人難以想象的是,"拍馬屁"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在歷史上並不少見。溜鬚的那位暫且不談,唐朝時期的郭霸為了討好上級,也曾主動嘗過御史中丞魏元忠的糞便,但是魏元忠對郭霸的齷齪行為十分厭惡,以至於郭霸的這一巴掌拍了一個空,白白吃了一口糞便,上級還不領情。

這樣的卑賤行為無疑很拙劣,其動作行為的目的讓人一目瞭然,無疑是在"拍馬屁"也。

④在動作行為上恰到好處,既拍舒服了對方,又沒有留下任何破綻。

能夠做到這一層境界確實不簡單,不過在浩瀚的歷史中也不乏有人能做到這一層境界,如明朝的嚴嵩。

明世宗朱厚熜信奉道教,中晚年儼然成為了一個道教皇帝。而嚴嵩為表明自己的立場,則戴著沉香道冠上朝,以此拉近與皇帝的距離。這一做法在旁人看來並無不妥,因為旁人可以理解為是嚴嵩自己信奉道教,才戴道冠上朝。殊不知嚴嵩這樣的做法只是為了與上級站成一隊,以此來奉承上級。

古人"拍馬屁"的五大技巧

①找到屁股癢的"馬",並站在最佳位置。

研究古人

"拍馬屁"的第一步必然是找到被拍的對象。找到被拍得對象以後,便是找好自己的位置。一般來說,奉承者想要拍的對象往往站得比自己要"高",所以這個時候,奉承者就必須找到一個合理的位置,既能保證手夠長,能夠得著"馬屁股",又要讓被拍者看得到是誰在後面拍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得到被拍者的賞識,從而達到"拍馬屁"獲得利益的目的。

②找到"馬屁股'的癢處,切勿拍偏了。

一切準備就緒以後,那就要找到"馬屁股"哪裡癢了。換句話來說,就是要投其所好,瞭解對方需要什麼,才好"對症下藥"。若是不清楚"馬"癢在哪裡,就直接亂拍一通,那麼面臨的將是無用功,或者甚至是遭到反噬。就像所謂的"拍馬屁拍到馬腿上",結果不言而喻,會跟下圖這樣。

研究古人

③找準時間點,伺機而動,以觀後效。

《史記》中記載:"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

說的是成功很難,但是失敗卻很容易;時機想得到很難,但是失去非常容易。所以說時機的把握在這裡就顯得尤為重要,若在"馬屁股"不癢時,奉承者就直接拍上去,其註定要挨馬蹄子。

在這一點上,上文講到的張繼先以及明朝的解縉做得比較好。他們都能夠在某一特殊的時刻抓住"馬兒"的癢處,然後再給上精準的一擊。

除此之外,東晉時期的殷仲文也做得非常好。

《資治通鑑·晉紀》中記載:"戊戌,玄入建康宮,登御坐,而床忽陷,群下失色。殷仲文曰:"將由聖德深厚,地不能載。"玄大悅。"

研究古人

桓玄漫畫

講的是桓玄篡位登基,當他坐上皇帝寶座後,寶座突然塌陷下去,導致群臣失色,尷尬至極。在此關鍵時刻,殷仲文站出來化解尷尬:"您的聖德太深厚,以至於大地都承載不起!"

在關鍵時刻,殷仲文不但化解了尷尬,還順帶把皇帝恭維了一番。因此,殷仲文在這之後便受到了桓玄的重用。

若是這句話在平時說出來,效果肯定沒有這個時候說出來的效果好,所以說"拍馬屁"需要找準時間點,伺機而動,方能制人。

④拍起來的力度要合適,不能太輕,也不能太過勁。

研究古人

若是拍輕了,被拍者察覺不到你的用意,那麼所做的一切將毫無意義。但如果拍重了,那必將"打疼"對方,結果好一點的話沒什麼,最多是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要是若怒了對方,丟掉的不僅僅是飯碗,甚至生命。像上面談到的郭霸,為了"拍馬屁",吃了糞便,可惜最後卻得到上級的厭惡,得不償失,得到的是一口糞便,失去的卻是整個前程。

英國馬屁研究學者施滕格爾在《You're Too Kind: A Brief History of Flattery》中也寫道:"拍馬屁的一個技巧是:不要做得過火,也不要用人人都適用的讚美。要儲存讚美,以便每個場合都有許多讚美能夠派上用場。"

所以說"拍馬屁"時不要用盡全力,留一部分力氣給下次。

⑤拍下去時不要波及群眾。

看了這麼多古人"拍馬屁"的資料,筆者很少發現他們會波及他人。因為群眾的力量亦是不可小覷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群眾基礎也是決定其仕途是否順暢的關鍵因素。

若是為拍上級馬屁而貶低他人,那麼這樣的馬屁註定是失敗的。即使成功,那也是短暫的成功,因為這樣的成功是建立在破壞別人利益基礎之上的,被波及的人難免會在暗地裡使絆子。

反思

因為利益,從而產生了"拍馬屁"這門藝術,從這門藝術中我們又能反思出什麼呢?

①對於位高者而言:切莫沉浸在被拍的快感中無法自拔。

研究古人

被拍者一般都身居高位,難免會有人前來"拍馬屁",若是一心享受被人拍的快感,那麼禍不遠矣。

《明史·列傳第二十四》中表示:"居高位者易驕……驕則善言不入,而過不聞。……如此者,未有不亡。"

也就是說當位高者容易驕傲,一旦驕傲便會不納逆耳忠言,只聽甜言蜜語。而苦言藥也,甘言疾也,這樣的最終的結果將是滅亡。儘管沒有滅亡,那遲早也會付出慘痛的代價。就像是葉慈所說的那樣:"奉承者不用花錢,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卻不自覺地向奉承者付出鉅款。"

②對於奉承者而言:切莫一心投機取巧,更應注重自身素質。

大多數奉承者"拍馬屁"都是為了用最簡單的辦法去獲得利益,在他人看來,這就是所謂的投機取巧。

英國的哲學家弗·培根說過:"狡猾的小聰明並非真正的明智。他們雖然能登堂卻不能入室,雖能取巧並無大智。靠這些小術要得逞於世,最終還是行不通的。"

若看古代那些沒有半點才能,只靠"拍馬屁"來混前途的人,最後幾乎都沒有好下場。要真的想在圈子中混好,自身的實力不可或缺。只有這樣,奉承者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因此,提升自我才是正道。

(創作不易,請多支持,若有不妥之處,還望各位斧正。)

參考資料:《史記·佞幸傳》、《宋史·寇準傳》、《明史·嚴嵩傳》、《北史·和士開傳》、《資治通鑑·晉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