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陳祥鋒:供應鏈金融將成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助推力


復旦大學陳祥鋒:供應鏈金融將成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助推力


“從產業中來,到金融中去”,這是供應鏈金融不變的主旋律。供應鏈金融在中國走過了十餘個年頭,如今,仍在向各行各業持續拓展,並且逐漸滲透到產業運營的全過程。未來,供應鏈金融將成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助推力。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陳祥鋒,讓我們一起來聽他講述供應鏈金融的“產融結合”之道。

中國兩個行業在供應鏈金融市場有巨大發展潛力,那就是物流業和農業。

作為物流大國,物流業早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然而,隨之而來的是物流業相關產業聯動不足、行業集中度低、中小微企業資金鍊緊張等日益凸顯的難題。在從物流大國向物流強國邁進的路上,中國物流業正需一份助推力。供應鏈金融概念的產生將給物流業帶來一次脫胎換骨的機會,而且讓物流業獲得更多資本市場的親睞。

物流業算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業,它可以幫助供應鏈管理物料流、信息流、資金流,推動所服務供應鏈的發展。數據表明中國物流費用可以佔中國整個GDP的百分之十幾。2018年中國GDP有90萬億,百分之十幾超過了十萬億的市場空間,所以這個行業是非常廣闊的,這是很關鍵的一個行業。

另一個在供應鏈金融市場值得關注的是農業,這個產業回事商業的藍海發展領域。不論是新希望、諾普信等農業巨頭,還是阿里、京東、蘇寧等科技公司,都已開始對農業的供應鏈、尤其是供應鏈金融進行創新。這些活動對普通人來講可以縮短從田間到餐桌的距離,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動整個食品的安全,給中國在鄉村建設戰略實施方面有更多借鑑意義。

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到底有多大?

除了物流業、農業之外,我們在各行各業都能聽到供應鏈金融的聲音。因此對於其市場價值的判定,很難想象。

很多人談到供應鏈金融的市場空間,其實更多的是在講供應鏈金融市場上應收賬款的規模大概有十幾萬億的空間。但是如果把農業、物流業和其他行業加起來,遠遠超過於這個規模。市場潛力很大。你去量化是十幾萬億、二十幾萬億也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我們可以很欣慰看到各行各業都在重視供應鏈金融的價值。

當我們把供應鏈金融的視角轉向銀行,就會發現一場變革正在悄然進行。

面對行業裡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傳統的風控模型讓銀行對供應鏈物料流、信息流、資金流沒有辦法完全把控和了解。有幾種方式銀行可以改變思路,通過跟物流企業體系合作這是一種做法,另外一種跟核心企業還有平臺公司合作。總體來說,就是要進入場景,加碼科技賦能。因為這些場景也需要科技來控制風險,或者你有很好的科技來替代場景。

隨著《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發佈,長三角一體化進程被按下了“快進鍵”。長三角地區經濟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著引領作用,在供應鏈金融領域也是如此,長三角在發展供應鏈金融上特別有優勢。

首先長三角從整個金融體系來講很健全,從金融機構來講很完善,整個市場規模也很大,所以有統計說到2018年整個長三角金融規模超過87萬億,超過全國18%以上,那麼這一點是很明顯的優勢。

第二點在長三角有很多代表城市,像上海,這些是經濟實力、國際金融、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經濟中心,所以科技創新能力很強,而且金融方面有很多優勢。也有統計說在供應鏈金融融資這一塊,上海是排在第一位的。

與此同時,長三角在供應鏈金融這一塊還是需要更多人去關注的,因為整體來說參與企業沒有想象那麼多。

龍頭企業可以利用供應鏈金融的方式,給上游、下游提供供應鏈金融的服務從而優化現金流,把供應鏈變成新利潤源泉,打造共贏的局面。

另外一種方式,可以通過構造自己的物流體系來給上下游的企業提供監管或者數據支持,也可以通過金融科技公司幫助金融機構來了解所服務的上下游的信用情況。企業可以將直接和間接方式結合起來,慢慢變成一種生態化的方式。

對於國外的供應鏈金融模式,有三點是值得國內供應鏈實踐者借鑑的。

第一點關於現金管理。一般針對於供應鏈鏈內核心企業,他們用供應鏈金融的手段來提升企業現金管理,降低財務成本,實現整個供應鏈財務資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點是供應鏈輔助的企業。對於供應鏈外部的企業,我想用集成服務來說,有像物流企業、供應鏈管理企業、金融機構或者平臺公司。比如說美國UPS,它把物流服務跟金融服務進行一種結合,提供了集成的服務,通過集成服務促進可服務供應鏈參與方的共同成長,也可以增強顧客的黏性,還可以增強整個供應鏈的穩定性。

第三點是對供應鏈價值的拓展。“國內很多企業把供應鏈金融停留在融資這一個層面裡,實際上供應鏈金融的作用很大。像國外很多跨國公司把供應鏈當做金融激勵手段來推動一個企業可持續發展。比如說美國星巴克公司或者歐洲彪馬,他們用供應鏈金融激勵方式來推動整個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

最後,在新的金融環境之下,在政策、產業、科技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我們必須思考中國供應鏈金融的未來將會面臨哪些 “機”與“危”。“機”在於政策的支持、企業的認可、科技的進步,這些讓供應鏈金融超越原先的“不可能”。而“危”的部分來源於這三點:

第一理念的危機。如果你帶著暴利的心態來進入供應鏈金融,這是有問題的。理念上供應鏈金融要突出供應鏈、產業鏈是核心,金融是一個輔助的手段。

第二是人才方面的危機。供應鏈金融,顧名思義對實體供應鏈是要了解的,對金融也是要了解的,現在對科技也是要了解的。所以我們需要綜合的人才,而怎麼樣來培養這樣綜合人才是中國每一個層面都要關注的問題。

第三管理的危機。很多供應鏈金融事故最終表明是人禍,不是天災。要麼是整個流程管理的問題,要麼是一些道德風險的問題,所以在危機管理裡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加強關注。

如果用一句話來講述供應鏈金融的未來,我想借用唐代詩人杜審言《晚春》裡的句子:“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繼往開來,我看好供應鏈金融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