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南區觀海二路49號成文學大師和文學青年聚集地

青島市南區觀海二路49號成文學大師和文學青年聚集地

半島記者 張文豔

卅載定居地,秋暉共倚欄。

雙榆仍健在,大海自安瀾。

風雨昔年夢,童孫此日歡。

夕陽絢金彩,天宇動奇觀。

1956年,王統照在他位於青島觀海二路49號的舊居照片上題了這首詩。

如果說來青之前的王統照意氣風發,順風順水,那麼,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發生在1926年。“他是1926年回到山東的,他母親當時在青島,因為病重,臨終時讓他把家業承擔起來,因為他母親是當地的大地主,以農業為主。他就哭著答應了。因為諸城不適合他創作,他家裡在青島有買賣,他小時候經常在諸城和青島之間奔走。他喜歡青島淳樸的民風,這裡比較安定。他在觀海二路買地,自己出錢蓋了49號這一圈房子。那時那裡住戶不多,買地很便宜,他還在後面的觀海山建了一個望海亭,能看到海,現在已經沒有了 ,讓日本人給毀了。”青島文史專家、青島大學教授劉增人告訴記者。對於王統照家裡的佈局,臧克家在回憶文章《劍三今何在》中如此描述:“我在(國立)青島大學讀書期間,不時到他的觀海二路寓所去。大鐵門向西向,院子很小,一進大門,右手一座小平房,兩個通間,這就是會客室。室內陳設簡單,只有一張桌子,幾把椅子和一匣‘全唐詩’。我一到,老工友上樓通報一聲,一會兒看到主人扶著陡直的欄杆,滑梯似的飛躍而下。樓很小,又高高踞上,真可成為危樓了”。

剛來青島時,王統照很苦悶。儘管如此,王統照還是以其人品、文品和創作成就,成為本土作家的一面旗幟。因而,他也如“磁石”一般吸引眾多“文人墨客”,他的居所成為文學青年和作家們的活動中心,聞一多、老舍、吳伯簫、洪深等人都是這裡的常客。在青島居住期間,他曾在鐵路中學 、市立中學等任教,不但自己創作了短篇小說《沉船》、長篇小說《山雨》、散文《青島素描》、詩集《這時代》等佳作 ,還以激情、熱情、詩一般的語言鼓勵文學青年投身時代的洪流。他在青島撒播文學的種子,培植文學苗子,大力扶植過臧克家、於黑丁、杜宇、吳伯簫、王亞平等文學愛好者。臧克家的第一本詩集《烙印》就是王統照和聞一多等人幫忙出資出版的 。此外,王統照不但支持杜宇創辦《青痕》,還於1929年親自創辦了《青潮》。1935年,王統照還與老舍、吳伯簫、洪深、杜宇、臧克家等12人在《青島民報》創辦《避暑錄話》,“《避暑錄話》的編輯部不是在老舍的寓所,就是在王統照的家,要不就是在小酒館裡,沒有固定的地點。討論討論稿子就發一期,一共出了10期”。劉增人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