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說的是個啥?

語出《論語 · 泰伯》。

泰伯是周文王的大伯。

泰伯的父親叫姬亶(dǎn),人稱公亶父,後稱古公亶父,被周武王姬昌追諡為“周太王”。是周武王的曾祖父,周文王的爺爺。

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說的是個啥?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為泰伯,次子為仲雍,三子為季歷。

公亶父還在位的時候,傳聞他了解到季歷的兒子姬昌有聖德,有意傳位給季歷,但又不合規矩,暗自苦惱。泰伯知道這個信息後,就和二弟仲雍一起出走隱居去了,為的是讓父親把王位傳於季歷。所以《論語 · 泰伯》通篇,主要以孔子當時傳頌的“古人”來讚美這種禪讓、不爭的美德。

孔子是最喜歡用三王來說事的,在儒家思想中,多次通過讚美堯、舜、禹,來讚美這種謙讓的美德。所以這裡也是眾多讚美之辭的其中之一。

“巍巍乎”。巍巍是形容山,在古漢字中,“委”代表垂直,“鬼”代表詭異、神秘、令人畏懼。由於遠古時期人們的武力不足,而山上是各種兇猛野獸的聚居所在,所以原始社會的人對“山”是有一種畏懼、敬仰的態度的。而這種態度延續到後世就變成了讚美山的“高大”、“厚實”、“從底端向上仰視”等,也依然表示一種褒義。

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說的是個啥?

據書中記載,舜、禹接受帝位乃是“禪讓”所得,而非傳於自己的子嗣。“禪”的意思是“在祖宗面前大力的推薦”;“讓”是指“讓出帝位”。而嚴格意義上的禪讓又分“內”與“外”,指的是讓位給本宗的人還是外人。像舜和禹這種,就屬於“外禪”。

所以把帝位傳於外人,這在孔子眼中是大公無私的表現,所以對此大加讚賞。

“巍巍乎”其實就是一個讚歎詞,我們可以翻譯成:

“啊!多麼偉大的行為!就像那偉岸的山峰一樣!”類似這種。

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說的是個啥?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這句話學者們爭議比較大的就是“而不與焉”。因為“與”是“給予”的意思,是“給”。但是這裡上下文表達的是“要”的意思。

有的人說這個“與”是“參與”的意思,解釋就是“舜、禹掌控天下而不參與,無為而治”。這就很胡扯了,因為無為而治是老子的東西,是道家的東西。道家有一整套體系去解釋具體什麼是“無為”,給你儒家的東西壓根就不鉤掛。而且老子根本就看不起“禮”,認為禮數是一種浮於外表的虛偽的東西。所以這種說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在研究國學的人眼中,肯定不會採納。

所以我們結合儒家的思想,就只能把“給”和“要”這一進一出通假。整句話邏輯就很清晰了,也符合上下文的意思:

多麼偉大!舜和禹得到了天下是因為有德而被禪讓的,並非是他們自己提出要求而得到。

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

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說的是個啥?

不過有的朋友也知道,後來出土的《竹書紀年》中記載,舜是囚禁了堯,搶奪了他的帝位,後來還將堯流放。這裡的史記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不過由於與《論語》中孔子要表達的觀點不一致,所以在本文中也就沒有多談的必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