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難教育,煩惱一個接一個?專家說,其實問題都出在家長身上


孩子真難教育,煩惱一個接一個?專家說,其實問題都出在家長身上

養娃真是難,自從兒子上了小學,我的焦慮也水漲船高。

尤其是作業問題,讓我傷透了腦筋。幾乎每天都在群裡看見他的名字,因為沒有完成作業被點名批評。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每天都跟我保證會完成作業,可是一到學校就忘記。實在是讓人頭大,不知道如何是好。白天忙工作、晚上回來忙孩子,朋友說請我吃飯玩一會,都沒有時間。結結實實地成了“孩奴”。怎樣讓自己解放出來?各種育兒書成了我的案頭之選,有的書理論比較紮實,但是在實際問題方面,卻沒有抓手,模稜兩可。所以,我特別渴望有一本操作性強的育兒書籍可以參考。

說實話,這本《急不得,慢不得》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書名,這六個字實實在在地反映出我現在的心態。都說孩子的成長要靜待花開、牽著蝸牛去散步慢慢來,可是現實在啪啪地打臉。每天的學習進度擺在那,今天的作業完不成,明天就更多,形成惡性循環。我也想慢慢來,但功課不等人啊!每次考試出來排名都讓人哀嘆,老師的小鞭子抽得啪啪作響,不得以只能對孩子下點狠手,逼他一把。但逼狠了又怕傷著孩子,實在是兩難呀!到底該怎麼辦呢?當我讀完這本《急不得,慢不得》,心裡豁然開朗,原來孩子的很多問題根源還是出在我們家長身上。

孩子真難教育,煩惱一個接一個?專家說,其實問題都出在家長身上

自拍

這本書的作者張文質先生,是一位家庭教育研究專家,生命化教育的發起人。他最知名的作品是《奶蜜鹽——家庭教育第一定律》和《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張文質做為一名男性教育專家,角度比較客觀和獨特,他提出的“奶蜜鹽”的教育理念中,“奶”代表乳汁,表達著生命初期孩子對母親的依戀,“蜜”則象徵著生活的甜美與幸福,“鹽”代表知識與品格。生活中大多數父母給了孩子充足的“奶”,卻在“蜜”和“鹽”上有所欠缺。張文質認為:“蜜”會幫助一個人體察和探索出一個更好的世界;而生命之“鹽”,則讓成長舉重若輕。孩子之所以在成長中出現各種各樣的行為問題,根源就在於“蜜”和“鹽”的不足。在這本《急不得,慢不得》中,張文質用“奶蜜鹽”的相關知識來分析各位家長的提問,並且給出專業中肯的意見,有些我覺得還是很不錯的,挑三點分享給大家。

1、家長問:孩子放學回來後,總是要先玩夠了再做作業,而且還拖拖拉拉,一推再推。要如何幫助孩子養成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呢?

文質說: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家長,家長應該幫孩子養成規則意識,這個規則包括孩子回家後需要做什麼。父母需要詳細列出規則。先做最重要的事情,完成最重要的事情之後,再做次要的事情,全部完成之後,孩子才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在執行規則的過程中,所有的家庭成員必須意見一致,不能今天這樣明天那樣。

說到這點,我應該反省,兒子做事情就是拖拖拉拉,沒有一點責任意識,總是需要不停地提醒,好像做作業是我們的事情一樣。從小到大,爺爺奶奶比較嬌慣,我和他爸爸也沒有重視,致使孩子上學之後非常散漫自由,屢屢違反紀律。古人說得對,“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還是要從小嚴格要求,養成好習慣才是真正的愛他,不然就是在害他。

孩子真難教育,煩惱一個接一個?專家說,其實問題都出在家長身上

2、家長問:我的孩子上一年級,有各種各樣的作業。做為家長,我不知道應不應該陪著她做作業。如果要陪著她,要怎麼陪才不會讓她產生依賴?如果不陪著她,又擔心她完成不好作業,很糾結。

文質說:孩子至少在小學三年級之前都需要父母陪伴著做作業。這個陪伴,首先需要父母在場。孩子剛上學,有時候他記不住要做什麼作業,或者不知道做作業的規範,遇到困難需要向父母求助。父母陪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先不要考慮孩子會不會形成依賴。因為人的成長就是從依賴到逐漸減少依賴,再到不需要依賴他人的一個過程。所以,孩子需要父母、依賴父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父母在孩子剛剛上學的時候,要特別用心,幫助孩子、鼓勵孩子,但不要代替孩子寫作業,作業還是要讓孩子獨立完成後再由父母檢查和評價。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糾結過。之前我讀過尹建莉的書,說孩子寫作業不要陪。一年級的時候,我真的放手了一段時間,結果是一塌糊塗。不是少寫就是寫得亂七八糟,孩子根本記不清老師佈置了什麼作業。沒辦法我又繼續陪讀,不過我不幫他寫,只是坐在旁邊讀書,當他遇到難題求助的時候,我一般會讓他先把題目讀三遍再想想,大多數都能找到答案,少數還是不會的,我就給他點提示。如果你像“直升機”似的盯著他寫每一個字,不僅破壞了他的專注力,自己也會瘋掉的。現在二年級,孩子一個人基本能完成所有的作業,我只檢查他的字跡工整不工整,其他的留給老師判斷。對於張文質老師的這個“三年級”之前陪伴的觀點,我還是比較贊同的,孩子小,有很多需要父母指導和幫助的地方,不能一下子撒手不管。

孩子真難教育,煩惱一個接一個?專家說,其實問題都出在家長身上

3、家長問:我兒子14歲了,非常痴迷玩手機,似乎無論做什麼事都離不開手機。我要怎樣做才能改變他的這個習慣,把他從手機的世界裡拉回來呢?

文質說:想要處理這個問題,就要回到源頭——孩子是怎麼開始玩手機的。很多父母為了讓調皮搗蛋的孩子安靜下來,就會圖省事將手機丟給孩子,而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又特別強,善於學習,很快就能在手機裡找到喜歡的東西。遊戲可比課堂、書本有趣多了,等父母發覺孩子沉迷其中的時候,已經晚了。有些父母本身也沉迷在手機裡,給孩子做了壞的榜樣。孩子第一次接觸手機非常重要,這會形成一種“路徑依戀”。如果孩子一開始是用手機學習的,那麼他對手機的整個認知就會不一樣。當孩子沉迷手機的時候,父母除了反思,還得做出改變。首先從自身做起,多讀書多學習遠離手機,其次跟孩子約法三章,規定玩手機的時間和頻率,哪些能玩哪些不能玩,同時告訴孩子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平時父母要跟孩子多交流,帶孩子多去大自然中走走,多交朋友,讓他接觸到現實世界中更美好的一面。

確實如此,我兒子才二年級,現在拿起平板來已經玩得頭頭是道,不亦樂乎。不過我一般用手機給他學習英語和圍棋,從來不讓他玩遊戲。同時灌輸給他,玩遊戲是不好的行為。所以在他的認知裡,平板是用來學習的,而不是玩的。平時我也只給他每次半小時的學習時間,設定了學生模式,超過時間平板自動鎖定。孩子的行為還是要有所約束才好。現代社會誘惑太多,手機上的各種信息良莠不齊,缺乏判斷力的孩子非常容易被汙染,父母一定要對孩子多一份心才行。

孩子真難教育,煩惱一個接一個?專家說,其實問題都出在家長身上

孩子的成長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從我們為人父母的那一天起,種種挑戰就一一登場,養孩子就是一場不斷“升級打怪”的過程。父母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在教育孩子上得心應手。張文質老師給這本書起名《急不得,慢不得》意思就是說:“教育急不得,切莫揠苗助長,要順應孩子的發展節奏,耐心陪伴孩子成長。教育慢不得,太慢讓孩子落後,要時刻引領孩子進步,不斷更新孩子認知。”確實如此,總結得非常到位。書裡還有很多關於孩子成長的“十萬個為什麼”,如果你也有教育方面的煩惱,建議你一定要讀一讀,必定有所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